台灣登山論壇

山該怎麼爬?

caco(冬虫)

2015/9/24


山該怎麼爬,聽說最近國家公園訂出了一套分級表出來,以後大家都得按照官方制訂的標準來登山,真是一個令人相當匪夷所思的遊戲規則,這果然是在台灣教育體制下才會有的全民共識,原來在我們這個小島上,連登山的方式都必須有標準公式,任何人都不可以有創新的想法和方式,否則你將會因此被禁止入山或受罰,如同雪霸國家公園從2015/04/01開始實施的禁止單獨攀登聖稜線一樣。不可否認在台灣眾多的高山健行路線中,大概沒有一條縱走或橫斷的瘦稜長度和斷崖數量比得上聖稜線,所以,如果單純地從攀登的難度來看,除非你【相當】具有登山經驗及裝備,要不然即使兩,三人結伴都是非常危險的挑戰。就像這次我在途中遇到的一支七人自組隊,他們可是全副武裝從頭盔,吊帶,登山繩到安全扣環,一樣都沒少,而且為了聖稜線還特別去學習架繩確保的技巧,因此在垂降品田山後面的兩個煙囪斷崖時,他們總是小心翼翼的一個接一個確保通過,這真的是最標準的SOP。不過,我不予置評這兩個煙囪斷崖的困難度,只要稍微有初岩經驗的山友,要重裝拉好已經架好的繩子通過,應該都不會是太大的問題,我大概晚他們兩個小時從新達山屋出發,剛好就在他們要過品田山後第二個斷崖時追上他們,為了不影響我的行進速度,他們也就讓我先行通過。然而就在我快要邊喘,邊走,邊休息的快要抵達布秀蘭山三角點的時候,突然後面冒出了一位背著小背包,穿著短袖,短褲內搭褲套的年輕帥哥快步從我身旁經過,我趕緊詢問他該不會想一天內完封聖稜線吧!因為之前我看過最快的紀錄是花兩天的時間挑戰成功,我從來都沒有想過有人可以只花一天的時間來完成,對不起!容我更正一下,他這次的目標預計是10個小時內完封O聖,天呀!原來聖稜線是可以這樣走跳的,這就是近幾年最流行的越野路跑或跑山。我大聲呼叫他,布秀蘭山頂上我要合照,因為這絕對不是傳說中的匹夫之勇,而是有豐富經驗,加上充份的體能訓練和完整的行程計劃下,所安排的一項自我挑戰,你認為他會比那些三五成群,只由一位嚮導或領隊帶領的觀光團來得冒險嗎?如果你有常爬山,你就會發現那些把自己登山安全交付在別人手上,才是最冒險的人。果不其然這位帥哥後來因為天候不佳,沒有完成北稜角和雪山主峰外,仍然從凱蘭特崑山旁的水管路回到雪山登山口,總共才花8個多小時而已。沒錯!英國登山家馬洛里說過:【山永遠都在那裡】但是最要的不是山,重要的是你自己在面對山的時候,做好了哪些萬全的準備?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值得慶幸的是,雖說主管機關一定要對公眾要求管制做出對應,然而目前揭露的登山分級管制對人數的要求算相當的低,沒有走強制嚮導隨行與高隊伍人數門檻的老路。個人見解是登山社群應該先支持,日後再以好的紀錄要求放寬


    我認為分級有它的好處,限制與他案相較也不是那樣大...


    舉例說,規範上的禁止,擋不住"常態"山友挑戰一日北一段--畢竟山上沒有鐵絲網,卻可以提醒耐力運動的跨界者行程的特殊性很不巧,白姑,乃至2013/2014,2014/2015兩季雪霸的多數事故都可以描述為"升級的第一個挑戰"出事了











  • 全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是在1872年設置的黃石國家公園,這種經國家機器收由公權力管理,盡可能禁止人為開發或介入,只容許有限的教育或休閒使用的生態保留地,現在已經是各國的普世價值了。國家公園出自美國的概念,但是誰發明的?從觀念的演進來看,當然有很多先賢貢獻了各種珍惜自然環境的想法和呼籲,行動上的參與者也多如繁星,難以盡述。但只有一個人被美國的國家公園管理處尊稱為【國家公園之父】,他就是美國自然學家,環境保護運動者兼自然散文作家的John Muir。他雖然對黃石國家公園的成立來不及有所貢獻,但他卻無止境的熱情推廣和不停止的辛勤筆耕,陸續促成後來的優勝美地河谷國家公園,國王峽谷國家公園以及美國杉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今天我們擁有的國家公園概念以及各種作法,都大量參考,採用了John Muir的言論與思想,人們稱他是國家公園之父而不是某一個國家公園之父,好像一點疑問也沒有。John Muir對全世界最大的貢獻是他關於自然保護的思想與行動,他從事自然探險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找出最荒野,森林最茂密又最省腳力的路線向南行,以能經歷最大範圍的原始森林為目標……這就是John Muir的健行方法,他並不以探險或達成什麼標竿為目標,他的方法是【融入】,沒有特定的時程,只有一個方向和大概的目標,然後就讓環境帶著他走。後來美國人把沿著北起優勝美地國家公園,途經美國杉國家公園和國王峽谷國家公園,一直到美國本土第一高峰惠特尼,這一段長達352公里的太平洋山脊步道就稱為【John Muir Trail】。最近拜讀了許多John Muir的書籍作品,更讓我對於台灣國家公園扮演的角色和定位感到無言以對.......
  • Caco大大貌似在品斷遇到了小腳ㄚ的聖稜圓夢團吧

    小弟十分認同你所說的最後一句: 但是最重要的不是山,重要的是你自己在面對山的時候,做好了哪些萬全的準備?

    每個人對於自己能力及路線的掌握程度不同,每個人進到山中也都想要得到不同的體驗或成果,也因此每個人會做出不同的選擇與準備。

    對於登山者最應思考的是: 我能不能為自己的安全及決定負責?


    偷推一下小腳ㄚ,Caco大大遇到的這群人,一兩年前或許還是初嘗過幾次登山經驗的新手,參加過訓練營及經常不斷地複習、進修之後,已經有很多人可以獨當一面地規劃隊伍、設定路線、安排訓練,並且順利安全完成路線。也許聖稜是牛刀小用了點,不過這樣的能力培養,是完成更高層次登山活動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 caco大大:

    我們就是你遇到的七人小組之一,很可惜沒跟上你的腳步跟你一起拍張照。想問你說,不知道你在路上有沒有掉一雙拖鞋呢?我們撿到一雙Havaianas人字拖(當然沿路還檢了很多東西)

    我們事先也查了很多過斷堐的方式,為了確保全員都可以在最平安的方式下通過,我們選擇作確保及垂降的方式。因為是跟教官集訓之後,第一次嘗試在實地演練,當然還有很多改善地方。之後有機會重新走一次,再來想想如何兼顧速度跟安全。

    Guava


  • caco大大:

    我們就是你遇到的七人小組之一,很可惜沒跟上你的腳步跟你一起拍張照。想問你說,不知道你在路上有沒有掉一雙拖鞋呢?我們撿到一雙Havaianas人字拖(當然沿路還檢了很多東西)

    我們事先也查了很多過斷堐的方式,為了確保全員都可以在最平安的方式下通過,我們選擇作確保及垂降的方式。因為是跟教官集訓之後,第一次嘗試在實地演練,當然還有很多改善地方。之後有機會重新走一次,再來想想如何兼顧速度跟安全。

    Gu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