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腳

風櫃嘴->森林山->北五指->荷蘭古道->坪頂古圳登山口半日行

fendi(fendi)

2005/5/22


連日陰雨, 今天天氣看來不錯, 附近的汐止國小一大早就熱閙的很, 是運動會吧,
上個週末因雨在家窩了二天, 今天該出去活動活動啦. 用罷午餐, 再烤2根博客廋火腿, 以供不時之需.
13:33 搭汐止免費公車上五指上, 和朋友們約好14:30 風櫃嘴見.
13:57 由國軍公墓出發
14:16 抵風櫃嘴
14:45 與由至善路聽雨軒上來的朋友們會合, 向石梯嶺邁進, 今天難得走在最前,
由神山回來後第一次試腳, 彷彿被加持過似的, 雖是一路陡升, 卻如履平
地般的輕盈.
15:18 在剛離開2.6 K沒多久的陰涼林道中, 等其他人到來
15:22 第二名到了, 找了個平坦的地方, 準備升火煮熱咖啡, 同時把已冷掉的火腿
放上去熱一熱, 在清風徐徐的林間享用這樣的下午茶, 滋味挺甜美哦!
15:48 收拾書包, 繼續前進..右上方有登山條, 上去瞧瞧有什麼特別的, 原來有個
基石, 山水雲的牌子上寫著森林山. 基石後還有路跡及路條, 路的盡頭是斷
崖, 佇足欣賞迷蒙的雲霧攀爬對岸的大尖山及其他山群。
16:20 下至往擎天崗的正道上, 發現5頭牛在對岸虎視耽耽的望著我們, 改由後方的
路往北五指山而去, 沿路開了數株原生百合, 點綴在藍天綠茵中, 無論綻放
或含苞都美極.
16:25 一條長長長長的蛇, 由我們前方徐徐遊過, 呆呆的賞著其曼妙的姿態半晌,
才想到要按快門..
16:30 開始下坡, 路況還算不錯, 邊走邊跑, 行至3岔口, 仍記得上回來此地, 選擇
了中間那條, 陡且滑的下坡走到來幾無人跡, 滑了數次, 還卡在斜坡上半天
不敢動的經驗, 此回堅持換條路. 選擇了路跡較明顯且較寛左邊, 以為較好
走. 那知比中間那條更陡, 陡到無法停留, 朋友們早已不見人影, 怕單獨一
人再遇牛群或大蛇, 只好硬著頭皮, 提心吊胆的以橫著身子小碎步的方式跌
跌撞撞而下, 好奇怪, 陽明山國家公園內, 有這麼長一段極陡坡, 怎會無任
何繩索輔助? 後來發現大塊大石, 上頭用綠色油漆寫了好幾個字. 林間視線
不佳, 只看的清"荷蘭古道" 幾個字...原來這就是荷蘭古道? 怎會有這麼陡
的古道? 坡實在太陡, 無法停留拍下此大石.
16:48 終於脫離陡坡, 一路好走, 心情輕鬆許多.
17:06 風行咖啡園登山口, 一隻大黑狗前來迎接. 抬頭望見5, 6隻長尾巴的鳥飛出
樹稍, 哇, 好美, 頓覺今天的行程真不賴.
17:21 抵坪頂古圳親山步道牌坊.
17:30 至小18終點站等車回家. 今天的午后健行, 走了兩條不曾踏過的路, 見了不
少珍奇, 特別值得記下來, 供日後回味.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高頂山與森林山的草原杉林確實美... 關於荷蘭古道之稱(本人認為有疑義) 之前有山友(最初是由以下連結那位發表)在網頁上的 http://blog.xuite.net/m2755683/chern 其根據如下~ 一六四一年八月荷蘭派絨克船攻西班牙 你所參考的文獻並未敘述陸地部隊 昔日荷軍攻西班牙是陸上部隊配合海軍作戰的 因時山林蠻荒野僻,荷軍對山林地形路徑不熟,最後以利誘平捕族人做嚮導 而平埔人卻也樂意配合之 後來另有山友指出(我也支持這種反駁)~ 1641年8月大員當局派遣Johan van Linga領兵前往雞籠與守將Gonsalo Portilio談判和平解決,但Gonsalo Portilio拒降,荷蘭人班師回朝。 1642年8月大員當局派遣Hendrick Harouse親帥大軍(軍艦5艘、戎克船2艘)攻打聖薩爾瓦多城,8月26日西班牙開城投降。 以當時西班牙人的兵力(1640年時僅有守軍400人,其中西班牙正規軍僅有50人),荷蘭人應該不須要平埔族人的幫忙吧。 問題一,1641年荷蘭人有沒有從荷蘭古道落荒而逃,當時北台灣仍是西班牙人的勢力範圍,從陸路逃走,豈不讓西班牙人甕中捉鱉,還不如走海路。 問題二,荷蘭人須不須要平埔族人幫忙打陸戰,不知道,但絕對不會找萬里的巴賽人(basaeyer),直接開船兵臨和平島上的聖薩爾瓦多城,要找也要找對岸的金包里社人(Quimoury),因為當初西班牙人為了建造San Salvador,將島上的番社強制遷到對岸。但十多年受天主教洗禮,甚至西班牙人還曾建造St. Joseph教堂,金包里社人會否瞬間改支持信仰新教的荷蘭人也是一個疑問,更何況守城的兵士中也有平埔族人(1640年守軍中有土人40人,奴隸200人,中國人150人)。 而且荷蘭人於1641年及1642年兩度於8月派兵也是頗有學問,因為8月西南季風大作,使得船隻航行繞過富貴角經過惡魔岬角時(即野柳)危險比較小,間接證實荷蘭人絕對是走海路。 這樣問題來了~ 耆老說的河南路會不會聽成荷蘭路? 事實上 本人是很尊重這位古道探勘的前輩 但是有些考證 是缺乏交叉比對與嚴謹的... 就算我不說 後代的人也會出來指正... 吾人把所知的拿出來...拋磚引玉 望對諸位山友有所敝益^^ 以正視聽爾~
  • 謝謝賜教! 很高興你開啟了這個機會讓大家討論並追溯歷史! 其實我時也不肯定這條路叫荷蘭古道, 實在太陡了, 朋友猜是下雨天雨水流下的水道.., 但因看到那大石及後來查了資料, 好像就是荷蘭古道, 便跟著人云亦云, 當然有有可能是以訛傳訛, 但我的想法為路名還是需要有個名稱方便大家稱呼, 較容易溝通. 其實那個岔路口共有三條路, 二條下切的最近已走過, 另一條向右的, 較平緩,不知通向那裏..下次有機會再走看看囉! 附檔為今年3/6 走中間那條時拍的,不知其名.. 若有網友知道, 請不吝告知, 謝謝! 參考資料: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1230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1287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