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彎刀縱走暨北大武山會師 行程記錄
(井步山-霞迭爾山-霧頭山-茶埔岩山-三塔峰-北大武山)
行程記錄/撰文:花貓(陳奕君)
【2005彎刀縱走暨北大武山會師計畫書】(蚯蚓)
時間:2005/11/30-12/4 (五天四夜)
地點:屏東霧台鄉、泰武鄉
人員:蚯蚓(邱俊穎)+錐錐貓、花貓(陳奕君)、小不點(李季盈)
預定行程:
Day1:泰武-三地門-阿禮國小-井步鞍部<->井步山->霞迭爾山C1
Day2:C1 ->霧頭山-> 霧頭山下營地C2
Day3:C2 ->茶埔岩山->2166峰->2380峰->南越嶺道C3(水)
Day4:C3 ->北大武山->大武祠 C4
Day5:C4 ->傳統路下山
Day6:預備日
山防管制:無線電頻率 145.96 (12/3晚上 18:00-21:00 半點開機)
撤退路線:(人員受傷、天候太差或行程延誤則依照下列撤退點執行)
1. 原路回轍,出阿禮。
2. 轉進舊好茶。
3. 霧頭山循東南棱出弘毅礦道。
4. 2380岩峰後西出舊筏灣。
撤退計畫:
如果 day3仍無法抵達霧頭山原路撤出(1,2)
過茶埔岩走完全程,如人員無法配合採南越嶺道撤出(4)
day4中午前無法起登,則沿線找地方紮營,隔日登頂
留守:曾玫燁
費用:均攤
工作分配:
蚯蚓:領隊、嚮導、入山、保險、交通、計劃與統籌
花貓:醫藥、器材、GPS定位與航跡監收、實際記錄
小不點:紀錄
公用裝備:
犀牛U-400三人帳x1(花貓)、山刀(蚯蚓、火種(蚯蚓)、簡單醫藥(花貓)、GPS+電池(花貓)、衛生紙、路條(蚯蚓)、V頻無線電(花貓)、收音機(花貓)
個人裝備:
大背包、雨鞋(登山鞋)、睡袋、睡墊、露宿袋(optional)、頭燈、禦寒衣物、雨衣、手套、帽子、備用褲(勾破)、打火機、煮飯傢伙(鋼杯,爐頭,瓦斯,鍋組等)、指北針、地圖、衛生用品、水袋或水罐(10L)、相機(optional)、手機、大D、扁帶(7-10M)
糧食:採個人糧。應包含 4 個早中晚餐。缺水路線。
緊急糧:巧克力、黑糖
<<參考紀錄>>
井步山
2003/01/19(日) (小花) 富士系列---井步(阿猴富士)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2354
霞迭爾山
2003/03/30(日)屏東縣霧台鄉霞迭爾山行程記錄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2864
2002/03/24(日)四031-霞迭爾山 祥馬地圖集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8862
霧頭山
2003/11/30(日) 小花心中五岳中級山---霧頭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4900
茶埔岩
2003/03/29(六,2天)霧頭山連走茶埔岩 祥馬地圖集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9146
霧頭北大武
2004/04/03(六,5天) 交大霧頭縱走北大武山行程紀錄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tw.bbs.sports.mountain.diversity/browse_thread/thread/2505aa43a5e5d6c1/277a7ecbc5be09f3?lnk=st&q=%E9%9C%A7%E9%A0%AD+%E5%8C%97%E5%A4%A7%E6%AD%A6&rnum=3&hl=zh-TW#277a7ecbc5be09f3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tw.bbs.sports.mountain.diversity/browse_thread/thread/c2f548938d18b9e2/cb410fe02dde671a?lnk=st&q=%E9%9C%A7%E9%A0%AD+%E5%8C%97%E5%A4%A7%E6%AD%A6&rnum=2&hl=zh-TW#cb410fe02dde671a
北大武傳統路線
http://www.sunriver.com.tw/images/hiking/hiking_m23.gif
<<撤退參考>>
舊好茶
2005/04/30(六,2天) 舊好茶之旅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2053
2005/07/16(六) 舊好茶懷古之旅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2812
好茶的舊圖 討論區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20911&Process=Group
2002/04/21(日) 阿禮走舊好茶走新好茶 祥馬地圖集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8870
舊筏灣
2004 台北大學 筏灣霧頭
http://bbs.ntpu.edu.tw/gemmore/MountClub&F0UCQNJ9&8
【前 言】
從屏東縣霧台鄉的阿禮出發,沿途經井步山-霞迭爾山-霧頭山-茶埔岩山-三塔峰-北大武山,這一段稜脈,剛好在中央山脈南段的地圖上畫出一道完美的弧線,宛如一把彎刀,即所謂「彎刀縱走」路線(請參照附圖)。
這「彎刀縱走」名稱的由來,是由狗腿探勘隊的登山女將 秋姐(張桂秋)首先提出的。秋姐在與蚯蚓(邱俊穎)的E-mal通信中說:「…"彎刀"的由來?純粹是象形啊!那麼完美的彎弧直上天際…讓人聯想到圓月彎刀...對我來說,這把彎刀是把玩探勘的起手式呢!」。個人覺得,這個名稱取得好極了,既貼切又浪漫;不過真正走起來,雖然既過癮又精采,但是辛苦的程度可就不是那麼浪漫了。
「彎刀縱走」局部的路段多少仍有隊伍在走,例如自阿禮上井步山、自阿禮登霞迭爾山、霧頭山縱走北大武山、舊筏灣到霧頭山等等,但是霞迭爾山到霧頭山這段直線距離約3公里,落差達700多米的山稜,卻毫無記錄可言,可算是杳無人跡之處(僅前段有獵人足跡)。就目前所知的資訊,僅10年前(85年12月8日~13日)狗腿探勘隊曾全程走通之外,迄今仍無人問津;在蚯蚓大隊的蚯蚓邀約之下,今年(94年)12月,我們(花貓、小不點)3人毅然結伴再次探訪那段完美的彎弧。預計用5天的時間,與來自高雄網登(龍眼大隊)的22位夥伴在北大武山山頂會師,為今年的「彎刀」畫下完美的句點。
中央山脈自卑南主山以南,主稜就一路直降至三千公尺以下,形成了中央山脈主稜上的陷落區;往南直到了大武地壘之後,地勢才又再次升高。這主稜進入大武地壘的第一個拔高的山頭,就是霧頭山;而從霧頭山之後,主稜又再次下降,至茶埔岩山才又稍微隆起;之後稜脊就一路昂升,而衝起拔高插天的北大武山(大武地壘第一高峰,是為南嶽)。從北大武山到卑南主山這段主稜,岳界稱為「南南段」, 1999年名為「中央大計」的中央山脈大縱走活動,因補給的考量,又將南南段分為三段,分別是:北大武山到霧頭山的「南南一段」(補給處:弘易礦場產業道路)、霧頭山到出雲山之間五湖連走(小鬼湖、大鬼湖、紅鬼湖、藍湖、萬山神池)的「南南二段」(補給處:出雲山林道)以及出雲山到卑南主山的「南南三段」(補給處:藤枝林道)。
「彎刀縱走」的行程,在霧頭山之後就正式踏上中央山脈的主稜,往南經過茶埔岩山、三塔峰直上北大武山,這一路上幾乎完全走在中央山脈的稜背之上,也就是走在所謂的「南南一段」之上。這一帶分布著原始且完整的森林,其中所涵養的生物非常豐富,野生動物的族群既多也相當活躍,傳說中謎樣的動物「雲豹」,據說就是棲息在此原始的深山祕境之中。此區已劃定了數個生態保護區,如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霧頭山自然保護區、北大武山闊葉樹林自然保護區與穗花杉自然保護區等,組成了完整的生態保護區域。另外,「南南一段」除了是台灣南部區域東西水系重要的分水嶺之外,也是早期魯凱族與排灣族聯絡必經之地;自霧頭山至北大武山的稜線上,有三條東西向的越嶺聯絡道路經過。所以,這一帶也充滿了原住民族活動的足跡與許多古老的傳說;當雲霧氤氳嬝繞之際,穿行於此間的原始祕林,神秘詭譎的氛圍不禁由然而生。
【實際行程】
11月30日 多雲時陰、晴
06:00
屏東縣泰武鄉 武譚村「西方道堂」集合。
06:20
出發往屏東縣霧台鄉 阿禮(包原住民藍大哥車到阿禮登山口1500元)。
08:00
抵阿禮產業道路旁登山入口。約1270m、座標(224291 2513976)
車經阿禮國小,再過墳墓區後至道路分岔處,旁有小寮子中有課桌椅,在此直行為平繞,右前右後往上,取右後之泥土岔路開始步行。
08:15
稍作整理之後出發。
08:30
高級鐵皮工寮。旁有水龍頭可取水,在此早餐,至此之前產道坍方嚴重,此後為水泥路,一路有水管。取3天用水,每人8-10公升。
09:00
出發。往前(西南)仰望可見通往井步山的鞍部,往左(東南)看可見尖聳入雲的霧頭山。
09:15
登山口。整裝、休息。約1460m、座標(223740 2513727)
登山口前方是坍塌處,如前行不久便遇溪溝,為產道盡頭;登山口在右手邊,陡上需要仔細看。在此仍可見背光黝黑且尖聳的霧頭山。
09:30
出發。登山口綁有路條,坡度稍陡且植被密,需鑽行陡升一段。
10:05
稍開闊小緩平台,休息。約1640m、座標(223284 2513706)
由登山口至此,路跡明顯清楚且路條頗多,坡度雖稍陡但仍好走。
10:45
抵往井步山之鞍部叉路口。約1790m、座標(223222 2513350)
小緩平台後爬升至1700m之後,山徑大致沿著等高線往南而行,頗為平緩好走且植被則變得較為低矮乾淨。接近鞍部叉路口時,稍微上坡即可達。此鞍為一三叉路口,頗開闊,往西南可通往舊好茶、井步山,往東南則去霞迭爾山與霧頭山。
11:00
輕裝出發往井步山。
11:30
抵井步山下小溪溝水源。約1780m、座標(222855 2513295)
此水源雖然不大,但應該屬穩定水源,水質清甜乾淨,是我們此行中唯一取用的活水源。自鞍部至此,大致上屬腰繞路,頗為平緩,僅小幅度上下,且繞行於林下,故植被頗為乾淨。
12:20
登頂井步山(海拔2066m),三等三角點。座標(222359 2513612)
自水源之後路徑開始明顯上升,有直上井步山之勢。植被方面,登頂之路屬開闊地且無高大樹林遮蔽,故整山面均為高大芒草所盤據,多需鑽行其間陡升;若盛夏時節行於此,必感悶熱行苦。接近山頂時,漸出現松林與杜鵑等植物。
井步山頂目前有一殘存的鐵架、一小片水泥地與一塊刻有十字架及文字的長立方形巨石,據說此處原有一間教堂,目前的鐵架、水泥地與巨石是其殘跡。如果天氣清朗,井步山頂展望十分良好,據說可以看見附近群山,如大母母山、遙拜山、知本主山、霧頭山、茶埔岩山與北大武山等諸峰,但我們登頂時,四周雲霧濃密無展望,殊為可惜。
12:55
啟程下山。
13:40
返抵鞍部叉路口。
14:00
出發往霞迭爾山。
霞迭爾山登山口在鞍部續行約10m左側,路條眾多不難找。
15:50
抵1960峰,休息。約1960m、座標(224241 2512156)
此山頭雖無正式名稱,但卻是井步山到霞迭爾山稜線之間最明顯特異與拔高的山峰,其山形略成圓柱狀,遠望又似獅頭,故我們暱稱之為「獅頭山」,山頂稍開闊無濃密植被。自鞍部叉路口到此無名山頭路徑頗為明顯且植被不密、林相優美,是段好走的山徑,惟上登此1960峰時落差較大、坡度較陡,重裝略為辛苦。
16:10
出發。
16:30
抵霞迭爾山之前的崩塌地。約1910m、座標(224507 2511886)
自1960峰至此,基本上是下降路線,沿途僅稍小有起伏。此處山稜之右側(南側)有一片規模頗大的崩塌地形,而且是段上攀路線,崩塌界線大致自稜心往右側崩落,故稜上的土石相當鬆軟,行於此路段時,需格外小心謹慎,盡量靠稜線的左側有植被之處上攀較為安全。
隊員小不點在起攀後不久,因誤抓脆弱枯木,借力上攀之時枯木折斷致其滑落,所幸小不點反應迅速且制動得宜,僅滑落約5米,有驚無險。
16:40
抵垂直拉繩上攀處。
此處為幾近垂直約6-7米落差岩壁,架有繩索且壁面非光滑有踏足點,故拉繩借力上攀不難,惟重裝時需稍具臂力為佳。
17:20
抵霞迭爾山頂(海拔2022m),C1。座標(224691 2511689)
過了垂直拉繩上攀處之後即一路陡升,直到霞迭爾山頂。此山頂並無三角點與任何明顯標示,僅有若干路條綁於樹上。登頂之後,我們仍繼續往前推進打算於霞迭爾山之後的樹林內尋找較好的營地,但因天色漸暗且往前走一小段又沒發現合適之處,故又退回山頂紮營。霞迭爾山頂雖然不是很小,但不平坦、多石塊,僅適合休息但並不適合紮營。我與小不點2人露宿,蚯蚓與小錐錐則搭起帳棚(U-400)盡量找稍平之處勉強過夜。此夜天氣甚好、星光燦爛、濕度不大,是個很舒適的夜晚。
12月1日 多雲時晴
06:00
起床、早餐、整裝。
07:05
出發。
07:20
稜右側下方有營地(窪地),約可搭2頂3人帳。
自霞迭爾山頂之後,多走在林下之箭竹叢中,此區少有芒草;山徑下降至一鞍部,此稜右營地即在到鞍部之前不遠處。
07:22
下至鞍部,之後山徑上升,坡度稍陡。
07:35
抵一肩狀稜(No.1),休息。約2000m、座標(225043 2511622)
此為一瘦稜,雖非開闊但算平坦,可作為營地(約可搭1頂3人帳),亦可望霞迭爾山。
07:50
出發。沿稜線而走,尖狀稜之後再下至一小鞍部(平坦,可作為營地,約可搭1頂3人帳);隨後循一植被乾淨的瘦稜而上升。
08:00
上至一肩狀稜(No.2)。約2040m、座標(225219 2511614)
08:15
上至一肩狀稜(No.3),休息。約2050m、座標(225447 2511648)
自上一個肩狀稜之後,沿頗為平緩的瘦稜而行,足下踏著柔軟的腐植土,走起來十分舒適暢快,植被僅有少數箭竹,是段乾淨清爽的山徑。
此一肩狀稜,展望尚好,往後(西)可清楚遠眺來時路的井步山、1960峰、霞迭爾山等,西北向則可俯瞰阿禮及大母母山。可作為營地,約可搭2頂3人帳。
08:30
出發。續沿稜前行,不久下至一有少許箭竹的小鞍部,之後即一路陡升而上。
08:55
抵拉繩上攀處。
此為一處約5米落差岩壁,架有繩索且壁面非光滑多把手點與踏足點,故拉繩借力上攀不難。上攀後稍事休息。
09:10
出發。
09:15
上至一肩狀稜(No.4)。約2160m、座標(225748 2511573)
此處稜稍寬且平坦乾淨,可為良好舒適之營地,約可搭1頂4人帳。
過此肩狀稜之後,先緩下之後隨即一路陡上。
10:25
抵接稜點山頭(No.5)。約2360m、座標(226208 2511509)
此山頭為承接來自北邊亞泥留山(1622m)往南延伸而來稜脈之處,是一處稜脈交接點。此處大致是介於霞迭爾山與霧頭山之「西北---東南」走向稜脈的中間點位置。山頂樹木稍高植被稍密,故展望不佳。在此之前砍痕、路跡尚明,推測獵人仍然有在此區活動。
10:35
抵接稜點之後展望點,休息。
自接稜點之後往東南行進不久,即抵一處極佳之展望點。往西北而望,自井步山蜿蜒而來的稜脈與山頭歷歷在目;而尖聳峻峭的霧頭山與霧頭山之前諸峰,則矗立在東南方;向南遠眺,此行之最主要的目標北大武山,更以南嶽之尊、插天之勢雄鎮一方,由此遠望深感其山勢雄偉、氣象萬千。
10:50
出發。行於狹瘦的稜線之上,且須鑽行於小型灌木之間。
10:55
遇破碎險瘦稜。約2380m、座標(226208 2511509)
此為一處左(北)側有崩塌的破碎瘦稜地形,全長約20米,行走其上,頗為驚險,但稜上之路徑尚稱硬實,謹慎小心而行,應可安全通過。惟若能以技術裝備確保通過,當更能萬無一失。
11:00
取右腰繞2360m山頭(No.6)。
過了破碎險瘦稜之後,陡降至一小鞍部,之後即取右(因左側為崩壁)腰繞2360m山頭後陡降。
11:20
陡降至一鞍部(約2320m)後再上升。
11:35
上至一肩狀稜(No.7)。約2410m、座標(226496 2511339)
之後又再下切。
11:40
下抵一鞍部。約2400m、座標(226515 2511321)
這一路走來,上上下下達七次,頗耗體力,我們在此休息、午餐。
12:15
出發。一開始即陡上,已無明顯路跡,我們大致沿著稜線陡升在長有濃密植被的岩稜或鬆軟的陡坡之上,此路段的坡度約在70度上下,實在是急陡難行,加上濃密植被與帶刺植物纏絆,重裝上攀實在辛苦;有時稜上之植被太過密生而無法通過,則須稍微腰繞(多取右路)避過之後再切回稜上前行。上到稜頂之後又稍有緩下一小段,不久又再次陡上。
13:50
休息。約2540m、座標(226654 2511230)
14:00
出發,繼續陡上。
14:15
抵一山頭(No.8),休息。約2570m、座標(226682 2511218)
由午餐鞍部至此山頭,直線距離約200m,而爬升海拔竟達約170m,陡急的山勢加上纏密絆人的植被,這一路走來實在不輕鬆。
14:20
出發。先下一小段之後又再一路陡上,山勢坡度仍然急陡,基本上我們仍沿著稜線而上,植被與路況與前段大致相同。
15:55
抵一山頭(No.9)。約2740m、座標(227002 2510836)
此山頭與其東南方一山頭形成如雙駝狀,大致位於霧頭山東北方400米處。由前一個山頭到此,直線距離約500m,而爬升海拔約170m。
16:10
下到雙駝峰間之最低鞍。約2710m、座標(227128 2510648)
這一帶的路況已算好走,起伏不大,林相則較為鬱閉,故林下植被較乾淨,不會那麼纏絆了。
16:40
登頂霧頭山,二等三角點(海拔2736m)。座標(227238 2510518)
由霧頭山順著龍脊般的山稜往南展望,可見北大武山以沖天拔地之勢矗立在半天高的大武地壘之上,此時東邊而來的雲瀑湧動著翻過稜線,在金色的夕陽照耀之下,真是恢弘壯闊、氣象萬千。
17:10
出發。
17:30
抵霧頭山下C2森林營地。約2680m、座標(227269 2510372)
自霧頭山頂往南直下約60m,在高大且鬱閉的鐵杉與闊葉樹混生的密林之中,竟出現平坦、寬廣、柔軟且避風的林間營地。此處主要的空地,估計至少可容納10頂4人帳,這還不包括其他小空地,實在是難得一見的好營地。雖然在前人的紀錄中早已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但親臨現場仍大感喜出望外。在營地附近,還有一個泥沼地,有一些泥水,這應該是此區的動物(如野豬、水鹿、山羊、山羌等)飲水與活動的地方,因為獸跡很多且腥羶味頗重。事實上,至此,我們已然闖進了南台灣的深山動物祕境,在往後的路上,都是走在原始森林之中,林相優美完整,植被豐富,處處都是野生動物的足跡與排遺(以水鹿、山羊與山羌居多),走在第一個的人甚至常目擊到動物(以山羌居多);換一個說法,其實我們根本是闖進了人家(野生動物們)的客廳、餐廳、臥房或遊戲場了。夜間時分,飛鼠叫聲與動物的腳步聲,不斷出現在營地附近,令人又驚又喜。
【霞迭爾山到霧頭山 路段概說】:
從霞迭爾山到霧頭山,直線距離約3公里,沿途稜脈起伏轉折,經過大約10次的上下起伏,甚至2段得費力攀行於約70度且超過150米落差的陡坡,始登上這山形氣勢不凡的霧頭山。
若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描述這段路,大致可以說:從霞迭爾山到接稜點,路況較好且落差起伏不算太大;但接稜點之後,除了路跡不明、山勢急陡需攀爬的落差大之外,還有許多植物與帶刺藤蔓的纏絆,比較辛苦難行,頗具中級山探勘的味道。
12月2日 多雲、霧雨、時晴
05:30
起床、早餐、整裝。
07:05
出發。自營地回到稜線之後,隨即往南下坡而行。從霧頭山到茶埔岩山,雖非熱門的登山路線,但仍偶有隊伍造訪,故路跡清楚,路標條亦多;惟林下潮濕、倒木枯枝亦多,走起來不太順暢。
07:25
大泥沼地。約2540m、座標(227495 2509897)
這是一個位在路徑左下方(偏稜線東側)森林內的泥沼地,範圍頗大,保守估計其主要範圍約有10m×10m,獸跡也很多且充滿腥羶的氣味,顯示這裡應該是野生動物們經常聚集活動的地方,或許這裡就是牠們的「交誼聽」或「遊樂場」也說不定。
07:40
出發。
08:00
泥沼地。約2470m、座標(227529 2509464)
在路徑的右側又發現一個小型泥沼地,估計約有3m×7m大小。
08:10
展望點。約2450m、座標(227646 2509229)
此處的山稜為「西北---東南」走向,之後不遠將轉為「東北---西南」走向(轉折處在2438峰),故往南、往西展望視野佳。往西可俯瞰隘寮南溪頗為廣闊的溪谷,極目西望甚至隱約可達屏東平原;目光往南,順著山稜可俯瞰茶埔岩山與眺望雄鎮南邊的北大武山。此後要走的稜脈大致清晰可見,惟北大武山頂隱身於雲霧之後。
08:45 休息。約2310m、座標(227578 2508767)
此處的山稜為「東北---西南」走向,故可遠眺來時路的井步山、霞迭爾山與延伸到霧頭山的稜脈,可惜霧頭山濃霧罩頂,未能見其雄姿。
09:00
出發。
09:20
巴魯谷安。約2190m、大約座標(227370 2508430)-(227270 2508310)
相傳,「巴魯谷安Balguan」是魯凱族人心目中的聖地,據說是西魯凱族信仰中祖靈的安居地,其位於霧頭山與茶埔岩山之間;更精確的說,是位在茶埔岩山北邊的2203峰之下寬廣的稜脈鞍部上。由2438峰一路過往西南,走森林、跨倒木下坡至此,會漸漸感覺稜脈變平變寬了,也會發現這裡的密林之下密生滿地的蕨類植物,而且地面上的大小岩塊與穿梭林間的枝幹上也覆蓋著厚厚的松蘿與苔蘚。走進「巴魯谷安」的深山秘境,忽然令人感到原始森林的寧靜中帶著些許神秘或神聖的意境,而且幽靜恬美得讓人屏息。相傳這裡也是雲豹的棲息地,是個神聖而不可侵犯的聖地。
09:30
泥沼地(數個小泥沼),休息。約2190m、座標(227281 2508358)
09:40
出發。
10:45
小泥沼地。估計約有2m×3m大小。
10:55
登頂茶埔岩山(海拔2360m),三等三角點。座標(227229 2507240)
通過「巴魯谷安」之後,接著越過2203峰,下一鞍部之後,稜脈即往南緩緩上升直抵茶埔岩山。這一段的路況與植被情形與之前大致類似,仍大多穿梭、跨行於潮濕的森林與倒木之間,不過路徑仍是清楚好走,尤其接近山頂時,植被變得較疏,山徑更見開闊。茶埔岩山頂有一組白色塑膠布的對空標誌,四周植被較低,有展望;其三角點需再往前(南)走約10米的樹林空曠處。
【霧頭山到茶埔岩山 路段概說】:
霧頭山到茶埔岩山一帶,屬針闊葉混生林,林相完整且鬱閉,林下環境潮濕,樹幹上多生松蘿、苔蘚之類的植物,而地被層則多分布小型灌木與蕨類植物。值得一提的是,林下枯倒木雖多,腐植層深厚,但整體林相完整,森林層次頗為分明,顯示此處森林長期以來未曾遭受人為干擾(包含火災),始終保持原始面貌而能自然自行更新演替;目前所呈現的生態狀況,推測已近似或已達穩定的極盛相,此間所涵養的生物必定豐富。根據觀察,這段路上,充滿了動物的蹤跡(特別以野豬、水鹿、山羊與山羌居多),除了獸跡、排遺隨處可見之外,山徑(稜線)附近亦常發現大小不等的動物聚集泥沼地,顯見此區野生動物族群豐富且相當活躍。
若要論這段路的路況,可說是路跡清楚,路標條亦多,算是好走;惟林下潮濕、倒木枯枝亦多,走起來不太順暢;但環境優雅、生態豐富,可稍補行路不暢之感。
11:30
午餐之後,出發。
11:40
偏西南之下切點。約2330m、座標(227096 2506908)
茶埔岩山之後,開始順著稜線下坡,坡度不陡、植被較疏、倒木亦少,是段好走的路段,同時沿途又發現數個野生動物活動的泥沼地。
走約10分鐘後,往南的稜線好像突然消失了一樣,至此山稜急陡直下,前無去路。其實是稜脈在此二分為兩大股,一為東南支稜,另一則是西南主稜,這個地方要稍微注意看清楚稜脈再下。其實,正確的路徑需往右(西)側下切入高大的芒草陡坡,再沿著稜脈的西側密生高大芒草的路徑(不明)前行,始能接上主稜前行。
我們在右(西)側下切點的地方,綁有一藍白布底黑色龍紋的路標條指示。
這條下切路,實在像極了野豬走的獸徑!
11:55
陡下完畢之後,接上主稜。
自下切點開始,可以說就是今天最苦命難行的開始---鑽割人的芒草叢。
下切之後鑽行芒草不久即接回主稜,但此主稜竟是密生芒草的稜刃,狹瘦的稜脊令人立足不易,再加上割人高大且濃密的芒草,有時實在是令人進退維谷、舉步維艱;但這些阻路的芒草,在這狹瘦的稜脊之上,有時反而又成為行進或攀爬借力的憑藉,可謂令人又愛又恨!
走在這段狹瘦的主稜上,只能找芒草植被較疏且路基稍寬又穩的地方推進
,不過仍然有些地方芒草植被密生致完全無法強行通過,故需往稜之兩側尋路,以偏左(東)側繞過居多。因為難行,故前行速度相當緩慢且消耗體力。遠眺今天預定的營地「南越嶺道」,似乎仍高懸在南邊的稜脊之上,看來還需翻越上下數個山頭,不禁開始懷疑,天黑之前我們是否到得了?
12:25
主稜左側崩塌地形。
循稜推進至此,因主稜上的芒草植被太過濃密,難以強行通過,而且稜右(西)又幾近垂直難以立足,故選擇往左(東)側下切繞過。此處為一落差約20米的崩塌地形,踏點雖然頗為鬆軟,但坡度不算太陡而且還有些植被與大石可供憑藉,小心下切繞行當可安然通過。
通過崩塌地後漸入芒草叢中鑽行,不久又往右切上主稜。之後,遇雙股芒草稜,取左(東)股稜,走入稜側的樹林內前行,較為好走。
13:00
雙股稜結束合為一稜,故再次切回芒草主稜。
13:05
抵茶埔岩山與2166峰間最低鞍,休息。約2120m、座標(226778 2506372)
13:10
出發。繼續在芒草主稜上鑽行,仍是纏絆難行。往後的路段,若主稜上無路或芒草植被太密無法通過,就稍往左(東)側下切,進入樹林會比較好走。也就是說,從2166峰前(北)鞍到2166峰這段上坡路,我們是時而走在芒草主稜,時而切入稜左樹林內而行的。
13:40
稜上展望點。這裡往回(西北)可遠眺來時路的井步山、霞迭爾山與延伸到霧頭山的稜脈以及主稜上的茶埔岩山;往前(西南)可見2166峰就在前方不遠處。
14:25 2166峰。約2166m、座標(226470 2505977)
此2166峰,山頭並不明顯,整體而言呈瘦尖狀長稜狀;由鞍部上行至稜頂後,在平緩的山頭稜上走一小段,隨即又下切。
14:55
抵「中越嶺道」前乾泥沼營地。約2120m、座標(226300 2505820)
自2166峰下降,一路上仍然在芒草主稜上鑽行,同樣不好走;主稜上無路或芒草植被太密無法通過,就稍往左(東)側下切,進入樹林會比鑽芒草稜好走且安全。循稜左樹林走著走著,忽然左(東)側的林間出現一片開闊且平坦地(有點像乾掉的泥沼地),約可容納2頂4人帳。經過GPS定位,確認了「中越嶺道」就在前方不遠處,其座標約為(226275 2505755)。
13:10
遇「中越嶺道」。由平坦乾泥沼營地出發不久後,即接上明顯稍寬的路徑,這就是所謂的「中越嶺道」。據說,這是早年排灣族人與魯凱族人往來屏東與台東的越嶺聯絡道路之一。
沿著稜左(東)的樹林前行不久後需切上稜線,上稜之後,芒草植被變矮變少,較之前的芒草稜好走許多。往前(西南)望去,傳說中的「石熊尖」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地矗立在前方的稜脊之上,看起來有一點點關北段上「恐龍塔」的味道,都是直接聳立在主稜之上的岩塔峰,只是「石熊尖」看起來柔和多了,不像「恐龍塔」那樣的猙獰剽悍。
15:40
「石熊尖」前營地。約2160m、座標(226082 2505527)
這是一處約可搭1頂4人帳大小的營地。
16:00
抵「石熊尖」。約2180m、座標(226046 2505478)
果然是座較柔和的岩塔峰,就位在稜脊山徑上。整座岩峰高約10多米,上面長了許多植物(以芒草居多),岩質看起來挺堅實的;若時間充裕、天候良好之時,在有安全確保狀況下,或許可以嘗試攀登。
16:25
肩狀稜。約2220m、座標(225931 2505382)
自「石熊尖」之後,又繼續切上稜線,鑽行於又高又密的芒草植被之中,十分難走。在稜上鑽行一段之後,即稍轉進稜左(東)側較為好走的樹林內而行。
16:40
2380峰前C3營地。約2230m、座標(225890 2505292)
早上原本是信心滿滿要拼到今天計劃的「南越嶺道」營地,豈料這段山稜是如此的難纏(尤其是下半天),以致於到了這,大家的體力與精神多已消耗得差不多了;若硬要越過落差約150米的2380峰到「南越嶺道」營地,恐怕力有未怠;經過在附近尋覓並討論之後,決定今夜在此紮營。
此處大致是在2380峰前將開始陡上起攀之處,是個位於稜線左(東)側樹林中路徑上稍稍平坦的地方,我們勉強整了地搭了犀牛U-400三人帳棲身;躺在帳棚內,身體(小腿)約1/4是懸空的,不怎麼好睡,不能算是個「好」營地。
因為沒走到預定的營地,所以我總有「迫降」的感覺;但蚯蚓說,這不能算「迫降」,我們行進速度已經蠻快的了,而且是經過思考與尋覓才決定在天黑前在此紮營的。這個林子相當潮濕,加上天氣的關係,天黑之後開始下起霧雨,跟昨天超舒適的營地比較,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今天我們還有水源的問題,因為我們自阿禮出發時身上只揹3天的水,今天是第3天了,理論上身上所揹的水應該用完了,如果走到預定營地「南越嶺道」就可下切取水,解決水源問題。還好,領隊蚯蚓身上多揹了約2升的水,而且我們每人身上大概也都還剩一些(約500ml),所以支撐到明天的取水處還不成問題。
【茶埔岩山到2380峰前C3營地 路段概說】:
茶埔岩山之後,除了前10分鐘的路程是走在寬稜的樹林下以外,到了往西南主稜下切點之後,稜脊變得十分狹瘦難行,而且多為芒草所盤據,幾乎沒有樹林立足之處,僅零星幾處而已。主稜右(西)側是隘寮南溪的源頭,坡度陡急直下數百米,土壤層十分淺薄加上環境乾燥,故不利於較高大樹木生長,因此整個坡面與稜脊幾乎全密生芒草;相反的,稜左(東)側坡度相對較緩而且潮濕,土壤腐植層亦較深厚,故樹林多分布於此側。
行進時,若逢主稜上芒草植被太過濃密或立足之處狹隘無法通過時,我們通常採取往左(東)側下切,繞行於樹林間,之後再伺機切回主稜前行。
另外,從茶埔岩山到2380峰前營地之間,比較明顯的上下起伏落差約有3-4處,雖然坡度與落差不是很劇烈,但因路況不好,故走得頗為辛苦。
12月3日 霧雨、多霧、少晴
05:30
起床、早餐、整裝。
從昨晚開始,天氣似乎就開始轉壞,下了點間歇式的小雨;一早起來,也下著霧雨,整個營地非常潮濕。難道正如出發之前的天氣預報所說,這兩天接近台灣的鋒面正在通過?今天的行程可是此行的重頭戲,難道我們要在天候不佳的情況下,通過三塔峰等危險性較高的裸岩地形?這樣的天候除了有無展望的遺憾之外,還有潛在的風險,心中不禁有點忐忑!
07:05
出發。出發時仍下著霧雨,穿起雨衣仍得按時啟程;因為今天到北大武山頂,得上攀約860公尺的落差,而且還要通過幾處不確定的地形考驗,可得趕路了。先循稜左(東)側森林走,不久即轉上主稜,之後沿著稜線直上2380峰;稜上只有零星幾株較大的樹木,其餘多為矮小灌木與芒草、箭竹等植被,算是植被乾淨的一段路。這一路上在霧雨中,需一連越過數個假山頭,天雨路滑、時有枯倒木、小灌木叢卡背包再加上坡度稍陡,所以走起來有點累人。
08:05
抵2380峰。約2380m、座標(225735 2504940)
在上攀的途中,望見前方山頭的右(西北)側有一大片鐵杉林時,就快到2380峰了。此峰頭附近有幾塊大岩石,或許這就是有人稱祂叫2380岩峰的原因了。
08:30
抵「南越嶺道」鞍部。約2350m、座標(225659 2504776)
從2380峰之後就一路下坡,到了鞍部之後再往前走一小段即抵「南越嶺道」。事實上,我們連續2次誤判了「南越嶺道」的位置,第一次是剛下到鞍部不久後的一個小平坦地,似乎有往右(西)下的路跡;第二次則是再往前約120公尺的一個鞍部小平坦地,這裡同樣有往右(西)下的路跡,同時也有左(東)下的路跡,加上經GPS定位之後,似乎就是這裡了,所以,就由此尋路右(西)下,下切取水。
09:00
疑似「南越嶺道」鞍部下水源。約2290m、座標(225568 2504813)
自鞍部右下沒多久就沒有路跡了,心中不免有所疑惑,這是通往舊筏灣的越嶺道,而且多少也有人在走,怎麼既沒有明顯的路跡,又沒有路標條或砍痕?因為時間不多,所以也就沒考慮回頭重新再找,因此就循著溪溝下切,期望能找到水源。下切約30分鐘,發現幾乾涸的小水坑,當下即研判目前正值枯水期,所以沒水了;即使再往下切,可能也沒水,或者得下得更深才有水,但是我們的時間並非那麼充裕,於是就決定放棄,返回主稜「南越嶺道」鞍部。
09:15
返抵「南越嶺道」鞍部,休息。
回到鞍部,各人檢視一下剩餘的水,大概只剩下300-500ml左右,既然沒取到水,那麼這一天就得有缺水前行的打算。還好的是,天氣十分潮濕,間歇性下著霧雨,所以樹幹上的苔蘚類植物多飽含水分,走得口渴了,就抱著樹幹吸一吸,倒也甘甜解渴;有些小灌木的樹葉與花朵構造,竟能蓄水,當我們捧著樹葉與花朵吸允水分的同時,竟得滿口清香,真是苦中作樂時,喜出望外的收獲。
09:25
出發。
09:30
抵真正的「南越嶺道」鞍部。約2360m、座標(225622 2504728)
這裡距離我們誤判下切取水的位置僅數分鐘的路程而已,此處綁有兩枚黃色「中鋼」的路條,往右(西)也有很明顯清楚的平繞路跡,這裡肯定是「南越嶺道」沒錯了。因為我們的時間不算充裕,經過簡單的討論後,領隊決定不再下去取水了,其實是有點擔心下去之後如果又沒水,那又得白費1個小時了。(根據其他隊伍的記錄,這裡應該算是穩定的水源)
10:05
雙股稜。約2450m、大約座標(225390 2504495)
「南越嶺道」鞍部之後,先稍微陡上上稜,之後植被逐漸變少,路漸漸好走,時而稜左時而稜右而行。
遇雙股稜,此處稜脈分為東西兩股,兩股之間距離約10-20米不等,這一帶樹林較為茂密,但稜線上好走。一開始我們走在右(西)股稜,雙股稜在一岩壁處稍合攏,我們繞過岩壁之後,下雙股稜所夾的一小鞍,取左(東)股稜繼續前行;之後,雙股稜會再合而為一,然後沿稜急陡直上。
10:30
陡上至一肩狀稜後休息。約2520m、座標(225342 2504316)
此處展望應該不錯,只是今天雲霧瀰漫,毫無展望可言,否則往西南應該可以看見將要面臨的2760岩峰、三塔峰等岩峰地形。不過,雲霧稍開之際,往北方望去倒是意外的看到了霧頭山。由此逐漸進入鐵杉林中,之後的稜線僅稍有起伏,多為巨石或岩塊所構成,其間伴生一些鐵杉或小灌木。
10:40
出發。沿平緩稜線走約100多米後,又開始上坡。
11:20
下至一小鞍部。約2580m、大約座標(225113 2504076)
下此鞍之前稜線好像突然斷掉一般,稍微往右(西)側下繞,但是坡度很陡,還好有植被(箭竹)可抓而且下得不是非常深。此鞍部為陡上2760岩峰之前的最低鞍,從此鞍開始先鑽芒草上行,出芒草後即直攀陡上。
12:05
陡坡上岩壁(塊)。約2710m、大約座標(224998 2503972)
從最低鞍一路上行至此,直線距離約120米,高度卻得上升130米,坡度很陡又沒什麼路基,加上是在濕滑的林下中陡升,走起來實在不輕鬆,但沿途不時出現的砍痕也讓我們心中踏實不少。到了此岩壁時,霧氣頗重,看不清楚岩壁的全貌,但確定此岩壁(塊)幾近垂直,無法徒手直上,也不好架設確保點,岩壁的暴露感很大而且也很危險,所以我們取右斜繞而過再往上。
12:40
抵2760岩峰。約2760m、座標(224952 2503976)
由陡坡爬升到接近稜頂的時候,即出樹林,此處植被較為低矮,視野也變得較開闊;往上方仰望,一座高約10多米的巨型插天岩峰就矗立在眼前,這應該就是前人紀錄上所謂的「2760岩峰」。 我們並不攀爬岩峰而過,右(西)側是有路可以繞過的。
12:45
三塔峰。大致位於座標(224952 2503976)-(224915 2503930)間
這3天半以來,我們一路上隨著山稜起伏頓跌、左屈右拐的,奮力披荊斬棘、苦苦推進,主要就是為了一睹傳說中,隱身在中央山脈南南一段裡,北大武山腳下「三塔峰」的英姿。會說「隱身」,主要是因為無論由南往北(北大武山)俯瞰或由北往南(霧頭山或茶埔岩山)遠眺,都難以一窺三塔峰的全貌,非得親臨此地不可。
三塔峰,顧名思義是由三座岩塔峰所組成的連峰。
這第一座,即是之前的2760岩峰,高約10多米,其狀如筍,站在祂的腳下仰望,氣勢非凡;通過此處不需直攀岩峰而上,取右(西)側繞過即可順利前行。而第二座,自第一座岩峰右繞而過之後,再稍往左(東)繞即抵其腳下,在此仰望,可見一面高約10米左右的大三角形斜板岩壁斜射向西北方;其壁面粗糙,天氣良好時,在有確保的條件下或可攀至其上賞景;通過的方式,亦不需直上岩壁,左(東)下側有一類似煙囪地形,通過之後再前行即可;此煙囪地形落差約3米,下降處有一株徑約20cm粗的鐵杉,剛好可供架設扁帶輔助下降。至於第三座,形如三角錐狀,但稍矮,不足10米;通過方式可由右(西)側繞過,亦不需直上,惟右繞之路,暴露感大,需小心謹慎為上。
雖然天候不佳、雲霧籠罩,但通過三塔峰之後回頭望,仍隱約可見到岩塔或隱若現的矗立在這中央山脈的主稜之上,雖然無法清楚地一窺全貌,但在雲霧中,更顯其神秘詭譎的色彩。值得一提的是,三塔峰之後還有一處地形,是一段長約10米如同屋脊一般尖瘦的岩稜,此稜之上幾乎無法(不宜)立足,其右(西)側是一面斜板岩,一旦滑落將難以止住而掉落稜右;其左(東)側則是幾近垂直的斷崖,不慎摔落,恐怕就「雲深不知處」了。這裡應該就是前人紀錄上所謂的「騎」三塔峰的地方,因為此稜如屋脊般尖瘦,即使可以步行而過,但因心理壓力與安全因素,恐怕還是得採低姿勢過較為妥當,用跨坐的方式「騎」過去,不失為一個較安全且無恐懼感的方式;如果能架繩確保,自然是更萬無一失了。
【2380峰前C3營地到三塔峰 路段概說】:
從C3營地到「南越嶺道」鞍部,必須翻越過2380峰;自C3到峰頂的直線距離約350米,落差約150米,天候不佳、路況濕滑,走起來有點累人。雖然坡度陡,但如果天氣好,因植被還算乾淨,沿稜而上,應該還不算太難走。
「南越嶺道」鞍部到三塔峰,落差約400米,幾乎是一路往上的路段,不過植被頗為乾淨而且路跡還算清楚,所以可說是較為好走的一段路;值得一提的是,從「南越嶺道」鞍部一路走來,偶爾可發現舊路標條、砍痕,還有看起來很舊的垃圾,可能是從舊伐灣上北大武山的人較多的緣故,要不就是之前的芒草瘦稜無法留下什麼痕跡。
至於座落在主稜上由三座形貌大小不一的岩塔所構成的三塔峰,是此行中最明顯特殊的岩稜地形與路段,通過的方式皆繞行而過即可,不需要強登上攀,故難度不高;惟有幾處暴露感大,心裡壓力重,仍需小心謹慎、步步為營面對為上。一般而言,只要稍具攀岩能力,即可應付這樣的地形;若能架繩進行確保通過,當然更為安全無失了。
「三塔峰」這一帶的岩塔景觀與稜脊之瘦尖,實屬中央山脈主稜上少見的地形;類似如此的稜刃,大概僅見於關北段上,由塔關山到恐龍塔一帶的破碎稜脊。不同的是,關北段的稜刃屬鬆軟破碎的崩塌岩稜,而三塔峰一帶則是屬堅硬的岩塊稜。能夠造訪此地,親眼目睹三塔峰的英姿,實在令人感到無比價值,尤其在經過幾天的辛苦攀登之後,感受尤其深刻。
13:50
開始鑽箭竹陡上。約2800m、座標(224847 2503739)
順利安全通過三塔峰之後,再無困難危險地形了,心理的隱慮頓然解除。循著稜線上行不久之後,即進入一大片林下的箭竹海,會形容為「海」,是因為舉目望去全是1-2米高的箭竹,而且因為天氣潮濕又下著霧雨的緣故,箭竹葉上飽含水分,鑽行其間,如同在海裡游泳一般,必須兩手撥開箭竹往前推進,使得全身無一處能保持乾燥。在這裡游泳唯一的好處,就是稍解缺水的我們一點乾渴的感覺。
由此而上,坡度相當陡、稜脈也變寬了,而且沒什麼路跡、明顯的標的物或稜脊可依循。我們的目標是相對於此處西南方,直線距離約200米,落差約240米的北大武山北稜頂;這一路上全賴領隊敏銳的路感與勇往直前的拼勁,在茫茫陡坡的箭竹海中帶著我們上攀推進;基本上,我們是先往西行一段之後,再偏西南而上;實際上行進的感覺是,稍微往右繞行再往左繞後直攀而上,沿途仍有稜線可憑藉。
15:10
抵北大武山北稜頂。約3040m、座標(224580 2503592)
真是一段似乎無止盡的陡坡箭竹海,好像怎麼也爬不到稜頂,體力差不多快被榨乾了;但是「路長,腳更長」,我們終於踏上北大武山往北延伸的稜頂了,此去北大武山頂,直線距離約僅剩400米而且是緩坡路,我們只需沿稜南行即可,眼看著就快要完成目標了,心情頓時輕鬆了起來。
15:50
登頂北大武山(海拔3090m)。座標(224631 2503214)
沒想到「北大武山」在我們登頂之前,還要給我們來段最後的考驗;原本以為這段數百公尺的平緩稜脈將如同一般傳統路線那樣好走,其實不然,仍需鑽行於幾乎沒有路跡且密生箭竹等植被的稜線,特別是接近北大武山頂時,那高大(約3米)強韌的箭竹密林,幾乎把我們最後的意志力給磨耗殆盡。最後,看到一堆垃圾與瓶罐之時,我們知道終於到了。當全身潮濕、又冷又餓、看起來有點狼狽的我們從箭竹密林中鑽出來的時候,我想我們是嚇到了正在山頂上的朋友了。事後他們說:「…竟然有3個人,莫名其妙的從不知道哪裡的地方鑽了出來,真是嚇死人了…」。的確,這絕對是走傳統路線登上北大武山的人所難以體會的。
登頂之時,正逢陽光露臉,我們奢侈地享受著陽光的溫暖與登頂的快感,還看到了難得一見的「觀音圈」。不過,實在有點冷,趕緊出發到大武祠了。
16:00
出發。
16:40
抵大武祠。約3020m、座標(224176 2502554)
缺水的我們,原本要直接下到檜谷山莊過夜;但是走到這裡,實在是又餓、又累、又冷,看到大武祠這裡實在是個又平坦、又避風的地方,不禁鬥志全消,全隊一致同意在此紮營。幸運的是,水的問題也解決了,大武祠旁的水泥構造物(似乎是插香用的長方形物?不知其名稱?),剛好容有一泓清水,足夠我們使用了。
搭好帳棚之後,大家愜意的補充食物、晾衣物、整理裝備,會師是明天的事了。今天竟然是最早紮營的一天。
12月4日 多霧、陰、少晴
06:30
起床、早餐、整裝。
來自高雄網登(龍眼大隊)的22位夥伴,預計今天清晨4-5點間,會抵達大武祠叫我們起床,一起到北大武山,完成會師任務。這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蚯蚓的阿娜答---文伶小姐,蚯蚓說:「…走那麼遠,就是為了要與文伶在北大武山頂上會師…」。嗯!這個邏輯,會不會太…太…太辛苦了點?所以,我們就好整以暇的盡量睡,等人家來「叫床」了。其實,天沒亮我們都醒了,許多山友也陸陸續續經過我們的帳棚,可是一直等到天大亮了,要與我們會師的夥伴卻全沒上來。
起床後,我們慢慢的早餐、整裝等待,還是沒人來,不禁懷疑,難道被人家「莊笑韋」了?
08:25
出發。實在是等不下去了,只好下山去尋人了(蚯蚓說:其實是想大便)。
10:35 抵檜谷山莊。約2120m、座標(222656 2501916)
快到山莊時,終於遇到要與我們會師的部份成員。原來,清晨的一場雨,讓「北大武會師」改為「檜谷會師」,而高雄網登(龍眼大隊)也成了名符其實的「逸樂美食登山團」!
在檜谷山莊,我們肆無忌憚地盡情享受高雄網登(龍眼大隊)辛苦揹上來的美食,心中真是充滿幸福與感激,畢竟這是這5天以來最最最美味的一餐。
14:00
出發下山。
16:10
抵登山口。約1530m、座標(219814 2502918)
搭上高雄網登(龍眼大隊)的便車,回家去了!這次的彎刀縱走暨北大武會師,至此圓滿成功。
<<附註說明>>
本文之GPS座標資料,因接收到的衛星數目與訊號之強弱不同,故準確度不一,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