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去年就想來一探,無耐颱風豪雨過後路況變差,但一直鼓不起那勇氣,直到最近又突然興起,想說過了一個冬天應該路況會稍好些,而且見這一兩天天氣又特別好,於是邀文仔前往一登,也順便帶兒子同行。
從網站最新資料得知INDIAN兄曾於去年八月攀登,不知經過去年的豪雨肆虐步道狀況變得如何,拿著祥馬前輩的登山簡訊來到大貢占山的登山口筍寮停車,就從產業道旁的布條處開始上登,前段雖有倒木在側,但一路行來還算好走,但切到第6或7處產業道時,已開始一路找路了,越往上走路況越差,不但路條稀少(很多都隨著倒竹、倒木橫躺在地上了),我揮舞著砍刀奮力向前,沿途許多路徑皆已崩坍,整叢的倒竹或帶刺植物綿延不斷,抓著藤蔓往上爬,鬆動的土石還不斷往下滑落,真是險象環生。
奮戰了三個半小時終於抵達山頂,最後抵基石前那段裬線的開闢林算是最輕鬆的一段了,我們在山頂休息片刻,看基石對面似乎有一明顯路徑上來,好奇心驅使下前往一探,發現路況出奇的好,不但路跡明顯,還有路條。於是下山時也不管它通往何處,就決定走這一條了,因為一想到早上上來的這一段還心有餘悸,不想再戰了~。走約15分鐘後竟然接到了產業道路,真是太令人意外了,因為手中搜集的資料根本沒看到有這麼一條路(可能也是自己功課做得不夠),我們一路踢產業道下山,不久在一處丁字路又接上了水泥路面,循六龜鎮的方向往下走最後竟看到我們停車的地方了,心中真是喜出望外呵,沒想到我們竟走成了大貢占山的O形縱走,全程下山只花了約一小時,而且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走完,看來爾後要上大貢占山還是走產業道上去(高底盤車還可以直接開到最後登山口,上登只要15~20分),會比較迅速且安全。
回到六龜鎮吃午餐,吃完後繼續我們下午的行程─「紅禾林山、黍頂山」,紅禾林山入口位於台28線47.8 K六龜農會新威辦事處左側旁巷道,順水泥行約1.2 K來到其登山口,上登約3分鐘即可達山頂,山頂立有三等三角點基石一座,照完像後續往今日最後的目標─「黍頂山」。
黍頂山位於龍肚附近,登山口沿龍肚國小旁道路往「茶頂山天雲宮」而行,此山去年8月曾經造訪,無耐南部剛遭逢颱風肆虐,倒竹遍野,在行進不易的情況下因而中途放棄。上一次來時車停於山下「石頭伯公壇」,一路沿水泥路上走,今日所剩時間有限,於是直接將車開至離登山口不遠處的「茄苳神木」停靠,整裝後沿民宅前廢棄產業道而行,前端雖有倒竹、倒木,但比起上次來時真是好多了,走到岔路口取右,此段倒竹及雜草更多了,因倒竹已乾枯,要砍斷闢路還不算太難,用踩用折的都可輕易折斷,去年來時竹子都是剛倒的,堅韌無比,葉子也多,沒有鋸子實在很難弄斷,結果此行已帶來了鋸子,卻反而用不上了。
走到最後路條變得很稀少,而且雜草叢生,遍地的雜林看不出該往哪走,看圖似乎應該直走,不過黍頂山的方位又好像在左,於是又在倒竹中尋尋覓覓一番,好不容易理出了一段往山頂走的路,東鑽西竄終於見到眼前高處一片透光,大夥們一陣欣喜直奔山頂,結果看到的是一片雜草藤蔓,卻看不見三角點基石在何處,心想會不會走錯山頭了,趕緊四周尋覓,還好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讓我們給找到基石了。可能是久未有山友造訪,以至基石都已被雜草藤蔓給淹沒了,拿起砍刀清理,讓基石重見天日,文仔也順便拿起了油漆筆替已模糊不清的文字編號再次彩繪,又是一顆美麗雄偉的三等三角點了,眺望遠處山下正是美濃一帶,雖天空灰暗,但遠方的月光山連脈依稀可見,中正湖於美濃平原上微透白光,去年的造訪未竟,今日總算償了登黍頂山的宿願,大夥們在這美麗的山頂合影留念,也結束了今天一天的基石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