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總座林克孝墜谷 台新金證實:全力搶救中,目前情況不明

文章標籤
登山安全

u9123511(LEoN)

2011/8/11


很意外..

他寫的書...找路:月光.沙韻.Klesan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56953

記者顏真真/台北報導

針對傳出台新金總經理林克孝在宜蘭登山時不幸墜谷消息,台新金今(11)日也證實這項消息,林克孝這幾天確實休假,不幸發生意外,但目前情況不明,已請相關單位全力搶救當中。

據了解,林克孝是在8月7日與兩名友人到南澳登山,進行泰雅族文化部落調查,原本預計今日要下山,不過,昨日晚間當地搜救單位接獲通報,有3名登山客受困山中,其中林克孝因在經過斷崖,不幸失足墜落70公尺深的山谷,目前空勤總隊正在救援當中。

其實,林克孝不僅是金融家、經濟學者,更熱愛登山,高中還與學長們創立「登山社」,就讀台大經濟系時,還一度鑽研技術攀岩,辦了台灣第一屆攀岩比賽,而且即使身為台新金總經理,工作繁忙,林克孝有空還是會往山裡跑,尤其喜歡在山間找尋古道,尋覓歷史遺跡,還曾出過相關書籍,這次傳出登山墜谷消息,也讓令人相當震驚。

台新金也證實林克孝墜谷的消息,但台新金表示,目前情況不明,已請相關單位全力搶救當中。

台新金今日股價盤中接近11時曾一度上漲至14.05元,隨後股價往下震盪,由於時間剛好與傳出總經理林克孝墜谷送醫消息差不多,到11時33分左右台新金股價拉回至13.7元。

原文網址: 總座林克孝墜谷 台新金證實:全力搶救中,目前情況不明 | 頭條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8/11/91-2734505.htm#ixzz1Ugz83rmD

所有回覆

  • 台新金總經理林克孝宜蘭登山墜谷明顯死亡 【2011/08/11 12:05 報導 】   台新金總經理林克孝等人與友人前往宜蘭登山,宜蘭縣消防局昨晚接獲同行友人報案指稱,林克孝墜谷,經過攀下察看,已經「明顯死亡」。由於林克孝身份敏感,宜蘭縣消防局對這起山難意外態度低調,表示地面救難人員正朝墜崖意外地點挺進,要等到救難人員抵達後,才能確認死者身分。 宜蘭縣消防局昨天晚間接獲報案,報案人聲稱,與台新金總經理林克孝等一共3人,從宜蘭縣大同鄉四季登山口入山,原訂從南澳下山,但在經過「束穗山」一處山崖時,林克孝不慎墜落約一百公尺深的山谷,明顯死亡。 宜蘭縣消防局漏夜指派救難人員上山,今天上午並動員直昇機搜救,但因山難意外現場是懸崖,直昇機無法靠近吊掛,但已目視看到大體及其他二人,最後改由地面救難人員全力挺進,將以人工方式將大體搬運出來。 情況不樂觀、可能已經死亡,目前宜蘭消防局還無法將他調掛起來,消防局還不願證實他是否已經死亡。 (責任編輯:陶泰山) 中廣 http://www.bcc.com.tw/news/newsTview.asp?cde=783022
  • 他是我們台大登山社的學長....攀登的路線不是一般人會去走的路線,而是困難的勘察路線。 一個已經享有榮華富貴之人,能夠不忘登山的初衷,讓我再度向您敬敬....
  • 看到曾經的這段話 心中有點酸酸的... from 山谷登山社: From 林克孝 09/1/13 **** 我有時也會獨自上山,也很快發現在任何再安全的地方不小心摔一跤​,都可能讓自己陷在別人想找都找不到的地方。所以也會揣摩如果陷​入這種困境,我會怎麼想。 我會非常想念家人,我會在山上大聲喊我愛他們。我會希望大家能堅​強地原諒我的疏忽。我希望大家能把有限的生命與相聚無線延長到想​像中的一生。我對山的浪漫想像使我走上這條路,希望大家在怪罪我​之餘,也能因為這個浪漫本質而用另一個角度欣賞我的莽撞。不過,​如果怪我可以使大家能消一些氣,我也會很甜蜜的接受。被罵,此時​是甜蜜的。大家要好好過這輩子。我暫時回不去,如同我不能回到童​年。但我們一定會再相見。我想知道我走後的地球發生什麼事,也會​準備一些我在另一個世界看到的其他地球難以想像的趣事,讓我們下​次相會有說不完的話題。 像爬山前的短暫分別,我出門去登一座沒爬過的山了! ============== 附註一下: 其實這段話是林先生在蘇醫師出事時,安慰其中一位台大山胞的~ http://www.mountain.org.tw/WebBBS/Message/One.aspx?MessageID=20751
  • 專家:同行山友應留一人陪林 【聯合晚報╱記者李亦伸/台北報導】 2011.08.12 02:59 pm 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登山墜崖,因懸崖斜近70度,隨行兩名山友沒辦法把林抬出來,手機又沒訊號,兩人只好緊急趕下山求救。布農族的專業登山嚮導全蔣清認為,當時情況緊急,但林克孝兩名同行山友應要有一人留下陪在林的身旁照顧、及時設法求援,這才是比較正確的救難、應變方式。 不過,曾在聖母峰歷劫歸來的登山專家高銘和,過去也經歷過同行山友意外死亡的痛苦。他說,山上的狀況、現場情況、意外發生、緊急救助方式,同行的人最清楚,他認為應該要尊重同行山友的判斷。 全蔣清表示,現在一般山區電話訊息都能暢通,以登山客的經驗與判讀,也可以找到比較好的接收地區求救,再返回現場救人,但一定要留一人照顧傷者。 他強調,不管跌落意外的人是否仍有生命跡象,放跌落者一個人在山上,很容易被黃鼠狼或其他肉食性動物攻擊,情況可能更糟。他記得以前有過一次救援經驗,雖然發生意外,人也死了,但同行者沒有留下任何人照料,結果等到救難隊尋獲時,死者的臉已被肉食動物給啃食了。 全蔣清建言,登山客一定要謹記經驗、同進同出的安全守則,有經驗、對山勢路線熟悉的嚮導,比GPS衛星定位更安全、更可靠,因為GPS也會出錯,臨場還是要資深、有經驗的嚮導帶領,做各種的緊急應變和因應,才是比較安全的作法。 高銘和則強調,任何人都不會比同行、遇難者的隊友更了解當時的情況,更何況林克孝同行者不但是友人,也是熟悉山形和擁有經驗的泰雅族山青,他們對當時情況的判斷和處理方式,必須得到最大的尊重。 高銘和表示,「救援的方式,應變的處理,求救的機會,還有聯絡與地形、天候的情況,都是同行山友和有經驗的領隊必須要做出的緊急判斷,我認為要尊重同行者的處理方式,畢竟他們才是最了解現場情況的人,而且他們都不是沒有經驗的登山客。」 【2011/08/12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專家:同行山友應留一人陪林 | 台新金總座墜崖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522522.shtml#ixzz1Uo4rEexv Power By udn.com
  • 尋獲林克孝 確定已無生命跡象 【聯合晚報╱記者廖雅欣、王燕華/宜蘭報導】 2011.08.12 01:53 pm 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到宜蘭南澳登山墜崖滯留原地,救援行動今天清晨持續進行,上午6時40分又有一架直升機載運6名救難人員入山,再步行趕往現場,中午1時許抵達墜崖現場發現林克孝,但林已無生命跡象,確認已死亡多時。 救援指揮官宜蘭縣消防分隊第二大隊長陳錫忠表示,尚無法預估何時能將林克孝送出來。 之前,根據下山求救的林克孝登山同行友人韋文豪和曹光輝說,林克孝「已無意識」,加上救援行動受阻於山區、斷崖等因素,救援人員原已研判情況相當不樂觀,果然今天中午傳來不幸消息。 陳錫忠說,昨天上午起分批載運兩梯次共12人入山,原本預估降落在舊金洋部落,目測步行時間約需7小時,但評估地勢、氣候後,直升機改降落在更外圍的山區,步行時間拉長到15個小時,再加上昨天下午野溪溪水暴漲,都阻礙救援行動。 今天上午6時40分,陳錫忠及與林克孝一起登山的友人曹光輝,率多位救難人員,搭乘體型較小的海鷗直升機,從南澳鄉綜合運動場起飛,降落在較為接近發生墜崖意外的束穗山老碧候部落附近。 林克孝熱愛南澳,對南澳付出許多,附近的武塔國小曾獲得林克孝贊助,到台北一遊,今天上午也有許多武塔國小的學生到場關心。 【2011/08/12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522469.shtml
  • 昨天的新聞提到 (#1) 他們下去去看林先生時 就認為應該無生命跡象-明顯死亡 這應該是沒留下來陪伴的主因吧?
  • 救援之淺見: 1)在墜落(起)點做下明顯標記(砍樹或堆石或----) 2)到附近高點用大哥大打112求救 3)如果能接上112並請112定位該手機發話座標 4)這是幾十年無人跡之(極度)荒山,因此2人不宜再分開行動,以防再度發生二次災難 還原現場/藤斷人落 下谷一探已沒呼吸 更新日期:2011/08/13 07:15 記者廖雅欣、王燕華/宜蘭縣報導 十日上午九點多,天氣還不錯,曹光輝、林克孝、韋文豪三人依序走在宜蘭縣南澳鄉束穗山的獵徑上,這條路已許久沒人走過,一旁就是深不可測的懸崖,三人不時相互出聲提醒要小心。沒料到,就在前方的大崩崖,出事了。 這條獵徑窄得一個轉身,恐怕就會把同伴撞下山,三人始終保持著兩、三公尺的安全距離,對韋文豪、曹光輝來說,他們都是泰雅靈活又有經驗的年輕獵人,懸崖、峭壁、惡水都碰過,但這次真的踩到難處。 「啊!」的一聲,走在中間的林克孝,一腳踩空,他想拉一旁的樹藤自救,卻拉到一條枯藤,枯藤應聲而斷,林克孝身子一歪,失去重心急往下墜。在他後面的韋文豪見狀,著急大叫「林大哥」,慌亂中一邊伸手想要拉,卻抓了個空,林克孝就這麼摔下山。 領頭的曹光輝聽見聲音,轉過頭來,韋文豪著急揮手大叫「林大哥摔下去了」。 兩人趕忙放下背簍,手腳並用向下爬,直到八十公尺處的深谷中,看到林克孝躺在一堆銳利石塊中,頭部破裂,已經一動也不動,伸手一探,已經沒有呼吸。 韋文豪、曹光輝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商量過後,決定讓已經沒有意識的林克孝留在山上,趕下山求救。但他們花了四天,才從四季走到束穗山,周邊都是二、三千公尺高的斷谷,手機沒有訊號,叫天不應叫地不靈,該怎麼下山最快? 「走捷徑,從和平北溪出去」,韋文豪說,但下山的路比上山困難不知多少倍,如果單獨下山,萬一再出事,就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狀況了,兩人細心用雨布覆蓋住林克孝,這才擦乾眼淚,開始奔跑下山。沿著和平北溪的溪床,兩人從白天跑到黑夜,晚上九點多衝進武塔派出所,大叫「來幫幫忙啊,出事了!」此時,韋文豪、曹光輝終於忍不住,放聲大哭。 ***將JJIU兄(8/13 18:30)提供直升機吊掛點之座標(N24 23 46.0 E121 29 36 )直接輸入TOPO如下圖:
  • > 空難總隊指出,林克孝山難的地點是束穗山支嶺, > 座標是東經121度29分36秒、北緯24度23分46秒處。 換算為慣用的 TW67 座標是 299197 2699186, 在東穗山北稜高約 1880M 處, 即東穗山基點方位角 20 度距離 2.0km 的地方.
  • 看本站之前記錄(阿竹?)似乎是走此點之東方往溪谷斷崖方向前進(地形更複雜?)再往西北西支稜上此北稜? ps.不知klesan在拉巴丸的遷徙路線是否是這邊或者偏西方?
  • ==> 在 wanderer 的文中提到: > 看本站之前記錄(阿竹?)似乎是走此點之東方往溪谷斷崖方向前進(地形更複雜?) > 再往西北西支稜上此北稜? > > ps.不知klesan在拉巴丸的遷徙路線是否是這邊或者偏西方? 有張 wanderer 您應該有興趣的示意立體地形圖, 我放在該筆記錄的第 4 篇回應裡了  大濁水北溪-束穗山-南湖中央尖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2824 有時地形單純, 卻是面難以攀越的高牆; 有時地形複雜, 卻能一小段一小段的克服.
  • 有時候一個抉擇點的幾近亂數選取造就了不同的命運 地圖資料的判斷最終又落到現場的研判 現場路線的取捨又落到體能膽識與經驗等等最原始的接觸 所有惡地形的局部化造就了一條安全路線 只是在試誤的過程不容許致命的疏失 昨日反覆在Google和Mapsource線上研究... 當然以衛星圖像仍看不出地表撕裂的碎石 (意思是看得到落差[植被但非大片碎裂地形],但局部化地形克服還是要現場看的.) 而等高線圖更察覺不出這樣的落差. (意思是事前規劃研判也是要落在現場的研判,即使有落差但如同你說的,可能可以局部化克服...) (整段的意思就跟前文末一段的意思是一樣的, 而現場處理很重要.) 另四樓的報導再仔細看 比較偏向makalu的說法 而布農嚮導可能清楚他的山區不清楚此區狀況? 而""登山客一定要謹記經驗、同進同出的安全守則,有經驗、對山勢路線熟悉的嚮導,比GPS衛星定位更安全、更可靠,因為GPS也會出錯,臨場還是要資深、有經驗的嚮導帶領,做各種的緊急應變和因應,才是比較安全的作法。"" 這段不知是否遭記者誤植? 似乎跟此探勘路線沒甚麼相關, 是講給普羅大眾或登山入門新手聽的?(嚮導才是明燈?) 此行三人都已經不是一般隨隊的登山人了, 跟GPS使用沒有直接關聯, 而提到有經驗的嚮導, 三個都極度有資格, 至於路線...探勘路線咧! 所以不清楚這一段放這邊是做甚麼的? 是被採訪的人資訊較不夠? 不知記者所問為何? 就回答嗎? 求援部分 如果一個人回頭走到四季求援(可能也有其他難處)? 還是走更清楚末段的路線(但仍充滿一些危機)? 情同手足的交情可能也很難接受這樣的打擊, 一人向外求援可能也撐不住... 應該考量眾多原因才會選北溪出且兩人同行吧?!(該地行政區也是南澳非大同) 個人在想, 如果嚮導山青們彼此清楚一些資訊, 不知是否會被這樣採訪報導? (如果今天是純粹商業行為可能走向這樣的輿論, 但實際上並非.)
  • ==> 在 wanderer 的文中提到: > 昨日反覆在Google和Mapsource線上研究... > 當然以衛星圖像仍看不出地表撕裂的碎石 > 而等高線圖更察覺不出這樣的落差. 敝人利用內政部經建版的地圖標出墜落點, 您可以再感覺一下. 另外, 雖然是折返時才出事, 克孝學長他們事發前「曾」走到 269900 那條線以南的機會, 看來應該不大. > 另四樓的報導再仔細看 > 比較偏向makalu的說法 > 而布農嚮導可能清楚他的山區不清楚此區狀況? 布農嚮導全先生講的道理其實都對, 只是不太適用在這個事件. 看來是臨時接到記者的電話就需要發表一些意見, 倒也是無可厚非啦.
  • 悼念 林克孝 -- 我在斷崖跌了個跤 by 鄒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ZEM4ASRIV0&featur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