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
補給站
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Keep
on
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首頁
登山
登山行程紀錄
路況回報
藍天圖集
祥馬圖集
流浪山裡的故事
裝備
裝備討論區
失物集散中心
黑市二手裝備
活動
登山補給站活動
登山團體活動
論壇
台灣登山論壇
登山安全討論區
新手討論區
徵伴共乘討論區
自助旅行討論區
本站留言版
單車討論區
旅遊
台灣行腳
海外行腳
單車行程紀錄
自然
植物討論區
動物討論區
自然科學討論區
相片牆
精選相片
最新相片
戶外指南
登山安全
登山醫學
裝備報告
自然生態
登山路線
登山技能
登出
登山行程紀錄
首頁
登山
登山行程紀錄
瑞泉古道現形
瑞泉古道現形
活動日期
2004/1/25 - 2004/1/25
所屬團體
基隆市朝陽休閒健行協會
困難度
0
類型
»
»
asahi60(quick chiu)
2004/1/25
放大
縮小
余宏志、邱義春
今天大年初四,山上氣溫5度,宏志兄與我騎機車再探瑞泉古道,終於把瑞泉一帶的路線摸清楚了,迫不及待要告訴各位山友,就當作是93年新春賀禮吧。
0
0
0
0
P
P
文章附件
瑞泉古道現形
下載
躲雨石棚
下載
排序
最新到最舊
最舊到最新
所有回覆
asahi60兄: 1.依你之說,目前大家所說的瑞泉古道,是你圖上的林氏古道囉! 2.請問圖左之菜圃,是不是在農家水池旁,瑪鍊溪對岸。要涉溪嗎?還是過農家旁那座橋右邊有路跡?沿途路跡明顯嗎?有沒有登山路條? 3.上次由富士古道下溪底分校時,在過石板土地公後,有兩次分叉口。請問:瑞泉古道是在第一或第二分叉口右轉? 是否能稍微說明一下?感激不盡!
您好快的手腳,剛貼上去就看到了。 是的,依據林宗聖先生的描述,目前大家所說的瑞泉古道,就是圖上的林氏古道! 瑞泉登山口就在溪中大石寫著[天有眼、地有眼]的上面一點點,不要過農家旁那座橋,正是在農家水池旁,瑪鍊溪對岸,要涉溪,但不會弄濕。沿途路跡非常明顯,目前只有我門基隆市朝陽隊剛綁上去的登山路條。 由富士古道下溪底分校時,在過石板土地公後,第一次分叉口,離土地公只有幾步路而已。
謝謝你!這麼快地答覆。 說明得很清楚,找個時間一定會去走一趟。新年快樂!
所謂的瑞泉古道莫衷一是,不記得是89還是90年時與北縣野外走了一趟瑞泉古道上大尖山、翠翠谷上磺嘴山、鹿窟坪下大尖山這一條路線時,當時是陳岳帶路,這之後我去了好多次,因為這條路線是沿著山腰走、並沿著瑪鋉溪並要涉溪走,還經過一農家門牌記得好像是瑞泉25號,登山口也不是義春兄所說的農家水池旁,當時是走到義春兄所畫的水池那爬上來之後再在走到農家經拙圃上大尖山,請點周周爬郊山網站裡的瑞泉古道-翠翠谷、磺嘴山、鹿窟坪裡面的照片第一張那才是登山口,最近許多山友在討論所謂的瑞泉古道的正確路線,當然沒有一個是有明確的答案,有可能瑞泉古道是我說的走到要爬上農家之前接義春兄畫的古道入口到廢棄開墾地那為止,我的這條路我非常熟悉,有一次就是為了要把登山口地方的電線桿寫出來,去年一十月時特地與同事又去走了一次,不過那天非常冷又下大雨把資料都弄濕了,而且無法記錄,想等好天氣時再去走一趟再記錄,大家集思廣義必可找出正確的瑞泉古道。
目前只有基隆市朝陽隊剛綁上去的登山路條...我告訴你們,路條會被當地居民拆了,因為一些山友會亂丟垃圾,然後都是當地人自己在清,同時山上也有一些農作物的關係 1.鄒家27 號鐵門前那條溪叫杏林溪 2.瑞泉古道起點,是由九鄰產業道路旁一條叉路(路口有擺一塊大石,用來擋車開入),下到瑪鋉溪,過水泥橋後左轉切入(路線與瑪鋉溪平行,入口處有幾株芭蕉樹,至芒草區後有一崩塌地,對面有路基,自己想辦法涉瑪鋉溪,這時會經過瑪鋉溪對岸有一支流(其源頭既是頂山~杏林山南側杉林下的乾溪床)來匯接上...續行途中會經過瑪鋉溪岸有被衝刷的步道殘斷,這時就要右轉進入小支流上行...接稜...有廢水圳的叉路...至有籃板的一條龍房屋...中間穿過柳杉林至瑪鋉溪岸...再過溪出魚池(在天有眼,地有眼的刻石下游)
沒錯。你的登山口和我的一樣。其實我去年再去走的那次有記電線桿,不過因為下雨也不好寫,不是非常完整就算了,路口就是有一個大石頭擋的地方再下去。而且我記得當時陳岳有說路上有一個遺址,那是先民在此休息的地方,不過後來我再走時就找不到了。
哇靠 信宏你怎麼把僅存尚未曝光的路段給寫出來了 希望各位山友好好愛護這條尚未被人為破壞的古道
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這種觀念太差唉!古人有言:「大塊假我以文章」,所謂大塊,指的是整个世界。这話也是告訴我們:世界这麼神奇、廣闊,俯拾皆是,好山好水又豈怕人知道。
這位大姊 不是怕人知道 是怕被污染.破壞 有些人既不樂山也不樂水 只為個人樂趣.相信大家因該看過不少吧 *這古道並不是最近才發現的.這麼久了.才有這麼點資訊出來.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這算很遜嗎?
我當然知道你的出發點是為了保護此古道,我們先不要預設別人會如何如何,就算此古道的資料非常少,並不代表沒有人知道,只是最近比較多的人在探討,我也是在二年多前就知道有這條古道,只是不是完整的路線,今日有人把它挖箱寶似的奉獻出來,在此非常珍惜,當然言語上如有得罪之處,在此拱手行個禮大人不記小人過。
★因為下雨也不好寫記錄?? 來~去找可防水紙質的"名片",任你用鉛筆或原子筆記,我在記錄溯溪圖時,都不會糊掉,但沒收好容易掉喔~ ★請大家不要"慶菜"冠上"古道"這字眼,先用"舊道"O.K.? ★tloc兄~你知道哇靠的"靠"是什意思?語氣不會詳和一點..那為什麼其他人公佈新路線時你不去哇靠一下??? ★至於我所描述的芒草區,有變側異胡蜂與巢(去年春夏)...特此"叮"嚀
我以後不再談這些了,就是看到哇靠這兩個字就非常不舒服,也許這是他個人的修養及口頭蟬吧
信宏 沒想到我的用字會造成你的反感 哇靠就只是表示驚訝的義思.並沒不是哭x哭x....等. 我以後會留意用字.改成天啊.不會吧之類 不過 哇靠 這詞很多人在用為甚麼要想成發音四聲的哭 例如:哇靠.不會吧 哇靠.這麼強 還有.信宏我不是要找你麻煩.只是沒想到你會公佈出來 你知道我是誰嗎?我們在瑪鋉溪的滑瀑相遇.後來你就沒溯了.一起下山 一下子很遜.觀念太差;現在變成修養問題. 唉.沒力
我還是忍不住要說:(還有.信宏我不是要找你麻煩.只是沒想到你會公佈出來) 嘆氣三聲!
hello 信宏你有空.回個mail給我吧
★tloc與 cmpan~安安 我本來想要貼這區域的溯溪圖、古道路線、植被分佈(綜合),現在想想後還是先縮起來^^,不過妳也不要嘆氣,了不起,看到垃圾時就把它撿起來自己處理吧... ★花絮 休憩棚段約在去年九~十月,台灣登山研究所帶隊把路跡走得更明(之前我還在部份的叉路口加工勒~) ★文字記錄與實地探勘的落差 產業道路旁的小路也粉多,途中需要轉進連接的地方,也能享受探勘的樂趣,去看看"經過"步道殘段後,入小支流的描述確實??
請看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網站第116篇別人的氣度。
請大家注意..asahi60兄貼的是叫休憩棚 而我貼上來的才是不同類型的石棚,棚口方向比較考究的話,是面向溪流源頭
點我看更多
如需回覆文章,請先登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