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冷山、南阿冷山、烏來山,三山羅列在台中縣和平鄉至南投縣的國姓鄉的境內,其山名命名取自於原住民的社名。此原屬於泰雅族南勢群,森丑之助的《台灣番族志》(1917年)中將此群分為七社計有沙布耶、希拉古、捎來、阿冷、白毛、貼字悠完、南阿冷。其中阿冷社原居於阿冷山北方的山谷,明治三十八年(1905)白毛社隘線前進後被迫遷至大甲溪支流白毛溪下游,與白毛社分居於溪的左右兩岸,1927年又因水田灌慨不足和白毛社一同遷至南勢社,1930年和捎來社三社併入南勢社。南阿冷社,為日本人所命名的,位於大甲溪支流裡冷溪和北港溪支流五棚坑溪的上游,有烏來、卡巫鴉巫兩部落。
※漢人與南勢群的接觸可追溯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 漳州人林潘磊,開始進入南勢的水底寮拓墾,後因常遭受附近原住民的攻擊而放棄,雖遭此挫折,仍有不少漢人前仆後繼來此開墾。到了清光緒十二年(1886)台灣巡府劉銘傳派兵討伐北勢群後,因水底寮、大茅埔和水長流一帶的原住民時常出沒殺害良民,遂派中路軍統領林朝棟前往諭令原住民不得殺人,非但不聽反而群起反抗。翌年十三年八月派兵二千五百人討伐阿冷社和白毛社,清兵出師不利,到了十月捎來社的頭目出面調停達成和解,此次清兵死傷約有七八百人,對方僅三名死亡 。在達成和解後開出一條隘路由馬鞍寮、二拒、三隻寮、水長流到埔里社的南北線(此為台21線的前身),在沿路設置統櫃,派兵四百名隘丁在此駐守,並設立東勢角撫懇局馬鞍寮分局,後廢除之。光緒十四年新設大茅埔、水長流、北港分局。頭櫃、二櫃的地名命名,可能與當時設置統櫃前後的順序有關。
日期:2004/04/04
人員:mori
天氣:晴
行程如下:
0550 新竹—中山高—國道四—東勢—台八線。
0745 台21線—頭櫃—二櫃—17.4K長福橋過橋左轉長雙巷(路口是富山便利商店) 。
0755 路經半截橋長雙橋,道路正在施工,路面泥濘。行至下坪橋右轉長興產業道路,路面狹小會車不易。
0808 至三叉路口。右線停放一輛廢棄車輛,取中線而行。
0816 到達紅色鐵皮的大農舍下方,有二個新建的圓形水塔,在此早餐。
0832 循後方檳榔園上爬,找到烏來山基點,在圓形大水塔旁,三等三角點 6402號,海拔1003公尺。在台灣已知的就有三座同名的,(除此之外,一座在新竹尖石,一座在烏來)。
0914 回到三叉路口,取右線往長興林道,前半段為水泥路,後就是黃土路,行至一上坡路,因前日大雨的緣故路面濕滑,汽車在上行時發生打滑,退至叉路口1停車,開始步行。
0929 一段大陡坡的之字型上坡路,好在沒有將車子開上來,建議除非是四輪傳動和機車。一路上逍遙行,邊走邊想著白毛社、阿冷社和日本人的征戰的故事,不一會來到南阿冷山的指示牌。
0933 登南阿冷山,三等三角點 6585號,海拔1198公尺,三角點兩邊缺角嚴重。在此小憩一番,欣賞這裡的不一樣的山巒。
0940 叉路口2,右側為寬大林道,取左行。
0952 廢棄的二層的瞭望台。
1014 展望點1 ,拿出地圖比對可以認出是頭嵙山、頭拒山、九份二山,其他如關刀山、小出山、眉原山、守成大山、有勝山還是無法一一辨識。
1017 一路上到處都是黑色的鳥網。
1049 到達1421峰的小山頭。
1059 下到鞍部。
1104 到達1360峰。
1111 通過芒草區有二處展望點,可看到遠處山頭已白雪靄靄,應是雪山和合歡山的積雪,自此山徑又開始往上爬升。
1126 遇一顆落光樹葉的老松樹。
1134 至一叉路被樹枝,給圍住不知通往何處?
1200 登阿冷山,二等三角點 1546號,海拔1540公尺。前方小缺口稍可展望到對面的唐麻丹山,後面的東卯山、屋我尾山、波津加山剛好被湧起的山嵐給遮住,無法辨識。
1330 下到南阿冷山叉路口。
1345 回到叉路口1,取車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