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七二水災過後的馬克縱走勘查行

活動日期
2004/7/24 - 2004/7/24
所屬團體
登山補給站聯隊
困難度
0

mori(mori)

2004/7/25


七二水災過後的馬克縱走勘查行
前言:馬克縱走這條稜線,在以往是一條熱門的路線。早已耳聞其名,多年前北岳曾辦過此項活動,那時未能即刻參加,如今想來還有些遺憾。自從921大地震過後,馬克縱走的消息頓時的沉寂了下來,除了台北縣登山會曾在89年1月9日所留下的資料,和少許的山友單攻大克山紀錄外。這幾年來這一條稜線的資料,幾乎是一片空白。因此重新開路是難免的,尤其司令山似乎已很久沒人來過,這次有幸能拜訪它,也算是未能完全打通到大克山山頂小小的一點補償。藉此勘查能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人能去親臨其境,自然路況會越來越好。不過在此誠心的建議這裡是不適合單獨行動,因為一不小心隨時都會造成失足的風險,團體行動似乎是較適合妥當。

日期:2004/07/24
人員: 蔡爸夫婦. 鴨子師父. 小光光總教頭. 小蟲.北岳二位嚮導. 校長、洪先生夫婦、min、ㄚ賢、張峰明、阿戊、 豪邁. 彼得潘. 小全、小油、.mori 共19人
天氣:晴

0600 東興國小出發。10輛車,8輛車開往東興第一停車場,二輛停在大克山第七號橋旁。
0620 到達停車場,開始步行。
0630 來到登山口指示牌標示H1005M。
0645 轉彎處稍作休息。
0650 階梯步道。
0712 離叉路口不遠,由此可下珠湖。
0740 馬那邦山頂,今天天氣還不錯,不過有些霧氣,只能看到大安溪河谷,其他的山巒就不清楚了。各路英雄好漢,難得共聚一堂,在一等三角點圍成一圈,作歷史上的留念。
0805 往下行直行開始砍路,有一標示禁止進入。
0831 稜1,一路上走走停停,前方找路鋤草真辛苦,速度不快。
0858 稜2,此處可展望下面的一條乾溝通往大安溪河谷。
0930 山徑轉往下行,不過都是在稜線上下附近移動,到達一鞍部,稍作休息。
1007 續上行,過稜3。
1019 到達稜4,此處展望亦佳,除了大安溪河谷外,下面的道路、房子,一覽無遺。
1049 稜線在此腰繞過上方的大岩石,突然來個急左彎直抖上了山頭,到達1111峰頂,沿著右方的稜線,小心徐步通過,下面是萬丈深淵,讓人不覺的心驚膽跳。這裡的展望極佳,對面下方的士林攔河堰、蘇魯部落,皆歷歷在目。
1113 司令山前小山頭,暫稱1138峰。在此前方鞍部稍作停留,查看是否有路可腰繞,最後決定直接翻越山頂。
1145 到達司令山,上有一顆山字森林三角點,H1183M。大夥開始清理雜草,拍照留念,已經許久未有人登臨,旁掛有幾瓶年代久遠的寶特瓶,其中一瓶有效期可辨視為85-86年份。再此午餐小休至1205。
1231 山徑開始取下行,沿途都是一些雜木林,下到1174峰前鞍部休息。
1253 過1174峰,下至一處窄稜,拉繩而下。前方先頭部隊鴨子師父,攻擊手阿戊、小潘、張峰明,回報前方為一大岩脊,無法越過,大夥商討之後決定採下切。
1316 幸運下行之路有樹枝和箭竹可攀,並沒有什麼危險性。下至底部時,無巧不成書,剛好一顆樹幹緊貼岩壁生長,形成一條天然的梯子。
1337 沿著這如刀削的大石壁,感嘆大自然的力量。蔡爸說明921之前那時大岩脊較寬,人可從上而過。回報前方山徑又不通,大夥再度發揮壁虎功的能力,沿著上方的岩溝,奮力的攀爬。
1402 又重回稜上,在樹下稍候。回頭仰望這怵目驚的司令斷崖,直瀉而下,真不敢想像來時路。
1439 過稜6。
1448 過1178峰,到達稜7 。
1530 1053峰前三叉路小平地,右下稍有路跡,不知通往而處?取左行。
1614 過1053峰,開始下行這時看到下方的"大克山農場",大家喜出望外。
1655 沿著岩壁而行,下一小段的繩索,前方回報,無法再行(接近1010峰)。這時兵分二路,一路由蔡爸領隊,從中而下,另一隊鴨子師父領軍,退至更前方找路而下。我們循著乾溝而下接到遇到土石流,終於到達大克山農場旁果園的上方處。結果鴨子師父那一隊,較我們先行抵達"大克山農場"。
1507 全隊抵達"大克山農場"休息。
1530 離"大克山農場"不遠處蔡爸,特別介紹"讓前台大日籍客座教授松村先生無限感懷的戰殁軍士紀念碑,碑文己漸模糊,碑體成三截,但還迄立,碑文己漸模糊,碑體成三截,但還迄立" 。.
1630 下山的產業道路已是柔腸寸斷,應是七二水災所造成的。因此還要涉水多次,終於到達"大克山第七號橋",結束這12多小時的驚險刺激勘查行。

後記:
關於蔡爸所提到的戰殁軍士紀念碑,我回家研究了一番。大概略知一二,提供給山友作為參考:
1. 在【北部郊山踏查行第2集】謝永河所著的"大克山"一文中有提到那個圓形柱,寫到”背面刻有「昭和十三年三月一日坪林有志同建」, 正面是「元(原)新竹州巡查劉文和、張自然殉死之跡」”,另外"大正九年十二月八日番害"碑文倒沒有提到。
2. 北勢群八社,原本在大正二年(1913)已和日本人和解,但是後來受要霞喀羅群事件的影響且在大正八年末發生流行性感冒,造成族人不少的死亡,照原住民習俗必需要"出草"來驅除邪靈,因此從大正九年一月以來"出草"不斷,後來日軍從台北.高雄派來警察,免強的壓制,所以那二人可能是那次事件的受害者。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恭喜眾山友們... 馬克縱走真是很棒呢....尤其是司令又是我敬畏的山頭 什麼因為大崩壁....才不是勒....軍團長看到總司令當然要 有所敬畏囉,呀.....有點冷.....不管了..反正就是恭喜啦... 很精彩的行程...
  • 小花軍團,沒有參一腳,實在可惜,不然我們也許就會開到大克山,也說不定哦!(開玩笑的).
  • 大克山原本就是崩壁難爬了,現在又多了一個柔腸寸斷的道路,真是難上加難啊!
  • TO:蔡爸 到商店區回一下我ㄉ信好嗎?還有世商量..... 不PO相片.好像會過不了關... 只好PO幾張....將就看囉......
  • 辛苦一大趟........ 非得 PO 個過本.....
  • 辛苦一大趟........ 非得 PO 個過本..... 拍謝ㄏㄡ----版工大人..... 我不 PO 會給人罵喔.......再 PO 也會被罵喔..... 如何是好...?
  • 司令山當初以為被震掉了,原來還在.請問如單攻司令山,不知有何建議?
  • anderw 兄: 建議還是從馬那邦山過去,較安全能夠避開司令斷崖,除非重新從司令山開一條山路能下到"鯉魚潭引水工程出水口"那條產業道路,由那裡起登算是最速路線.
  • 台3線接苗55,再接苗55-1至東興國小行跡圖,續行可至馬那邦山登山口.
  • 經查證司令河原並不是日本警察的名字,而是一個地名,因此司令山的名稱待查? 泰雅族北勢群介紹: 泰雅族北勢群傳說其祖先是來自大霸尖山,因居住在大安溪溪底平坦而得名,自稱為 Mr Peinox為「平坦」之意,其後族人繁衍增多,活動範圍:南抵東勢石角、西至大坪林、東至大甲溪谷關附近、北臨大霸尖山。在遷移的過程中趕走賽夏族人及自稱Tilbola的住民,南邊遠達到平埔族巴宰族的地域,由其從中獲得煙、布、糖、鐵、槍枝等,因而富裕並以強悍著稱,從清劉銘傳時代和日治時代,因樟腦問題和山地資源的開發,曾有多次討伐的紀錄。 北勢群歷史大記: 1884年(光緒10年) 北勢群頻頻侵擾附近漢族墾戶,8月大約4百餘名大舉襲擊卓蘭,和漢人發生嚴重的爭鬥雙方互有死傷。 1885年(光緒11年) 4月 巡撫劉銘傳派中路統領林朝棟副營鄭以金,棟字軍三營春字軍二營統領林泰和、副營李某兵共二千進駐卓蘭,以振聲勢,並先遣通事至兇首蘇魯、馬那邦二社請求歸順,二社非但不肯,又聯合其他各社抵抗。 5月 清分兵三路:正面從卓蘭;南面以東勢中科山和鳶嘴山背後為右翼; 北面以栗林的新開庄和馬那邦山的大缺(大克)為左翼進攻,雙方相持數月而毫無進展。 1886年(光緒12年) 7月 台灣巡撫劉銘傳親率兵一百名及兵勇合計約九千五百名,置本營於觀音山下牛欄坑的埋伏坪(雙崎),築二門砲台於大缺山(大克山)下,十二門於什隻屋山 林朝棟、吳宏洛、章高元、柳泰和等各軍合擊之。北勢群乘黑夜或潛伏於林中加以狙擊,清軍攻其巢穴時,反而撲個空,造成官兵死傷達數百人,最後由老屋峨社,居中斡旋,雙方達成和解,於10月下旬撤兵。 1897年(明治30年) 7月23至25日,伊能嘉矩、栗野傳之丞和撫墾署官員共7人,由東勢角沿打蘭河(大安溪),進入北勢群造訪麻必浩社。 1900年(明治33年) 5月 鳥居龍藏和森丑之助等一行人,由東勢角經到埋伏坪、蘇魯社、馬那邦社抵達北勢群的最遠部落盡尾社造訪,回程時因森丑不敢過蘇魯藤橋,隊伍分成兩半,鳥居一路沿河下東勢。森丑和一群司馬限社人越過司令山和大克山之間的山嶺,到達罩蘭(卓蘭)。據說是第一批走此山徑入罩蘭(卓蘭)的日本人。 1902年(明治35年) 7月 發生南庄事件,南獅里社頭目日阿拐,因開墾土地遭受侵占及山工銀的問題,聯合附近的賽夏族和泰雅族各社(鹿場社)及潛伏桃竹苗的土匪,包圍南庄支廳。 10月 討伐馬那邦社,因該社及其潛伏其內的土匪曾協助日阿拐反日。由總督府的第二旅團大隊的青木中佐攻擊馬那邦社,另外由台中廳東勢角支廳致力阻止北勢各社前往支援馬那邦社,青木部隊由南湖進攻馬那邦社,燒毀其屋社後撤退。 11月 下令討伐北勢八社,由平佐第二旅團長,分三路進擊:安原中隊,由東勢角出發佔領牛蘭坑高地,並向老屋峨社開砲;平佐旅團長所率本隊,由罩蘭出發後,和安原中隊會合後,一同佔領大克山、用心上山;南湖支隊突擊馬那邦社後,轉和本隊會合,並在蘇魯山架設砲台,砲轟該社,強渡大安溪,進佔老屋峨社北面高地,命名為久保山,並由此地和小圓山砲轟老屋峨社,12月底收兵。此役將由牛欄坑高地起新設為牛欄坑隘勇線,後與捎來線連接,藉此截斷北勢群和南勢群的連絡。 1907年(明治40年) 4、5月 司馬限山方面隘勇線前進再度向北勢群推進,本隊由宇野英種率領,經由馬那邦山佔領司馬限山、千兩山;另一隊由渡邊寅七郎率領,由南洗水坑方向前進與本隊在司馬限山高地會師,圓滿的達成任務。 9月又自司馬限山頂起,建造從該山脈經由洗水坑山抵達汶水溪隘勇線的前進工程,並於10月完工。此二次行動將大湖群全體納入於線內。由於司馬限山的佔領,和隔岸大安溪的北勢八社遙遙相對,因居高臨下,遂掌控各社的致命要害,使得北勢群和汶水群相繼的請求和解。               1908年(明治41年) 1月 北勢群(除武榮外)及汶水群合計共十五社請求和解。 6月武榮社請求和解。 1911年(明治44年) 2月 台中廳派出搜索隊要求南勢群全體繳交槍械,北勢群驚慌之餘,3月起開始攻擊司馬限隘勇線松永山第二分遣所及交換所。 4-6月 由新竹廳長家永泰吉郎(隊長)及宇野英種警視(副隊長),所組成的討伐隊,共分為五個部隊(戰鬥部隊二、砲兵隊二、守備隊一),及山本大尉部隊的協助和桃園隊的支援。第一期行動:自盡尾山分遣所附近開始行動,以佔領盡尾山高地和南方稜線突角二本松及前進千倆山,略取大安溪右岸之一部分為目的。第二期行動:由千倆山新線的象鼻起溯大安溪連絡盡尾山和二本松隘勇線。 7月 北勢群百餘名族人襲擊大湖支聽轄內見晴分遣所及附近隘寮。 1912年(明治45年;大正元年) 1月 家永新竹廳長和枝台中廳長各自編成討伐隊。台中隊:自牛欄坑第一號隘寮上溯大安溪左岸至埋伏坪,前進至烏石坑溪與大安溪會流處,再上溯行烏石坑溪,往東北取眼鏡形高地(摩天嶺);新竹隊:由用心山下大安溪右岸的司令河原開始,渡過小圓山奪取久保山,逼近眼鏡形高地,兩隊一同由老屋峨山夾擊北勢群,造成武榮及老屋峨社再度逃亡至雪山坑溪上游。 2月 日軍完成自牛欄坑起往老屋峨山及觀音山背後高地架設隘勇線和埋伏坪與牛欄坑的隘勇線相連,並沿著大安溪左岸上溯烏石坑溪,在此分為兩線,一線右折至觀音山的背面高地,另一登上稜線經三角山、神谷山、茅原砲台等地,抵達南高地,經過老屋峨社舊社,而北高地再穿過臻莽密林,與新竹隘勇線相連。 1913年(大正2年) 6、7月 北勢八社與日軍訂定假歸順條款。 1919年(大正8年) 8月 居住在北坑溪上游霞喀羅群頭目雪多拜秀一族,頻頻出草。而後該地蔓延著流行性感冒,造成不少族人的死亡並波及到鄰近的北勢群。 1920年(大正9年) 1月 因迷信流行性感冒,為異族所侵入所致,和南勢群一部分族人頻頻出草。 4月 派台北、阿猴廳(屏東)警部以下160人應援,直搗雪山坑、老屋峨社兩社。 7月 白冷、捎來兩駐在所及東卯溪腦寮遭受襲擊,職員家族和腦丁共15人死亡,再派阿猴廳警部以下194人應援,並從尾條溪以南架設六里的高壓鐵網,9月之後稍加安定。隨後協調陸軍飛行隊投置炸彈,達到威嚇的目的,壓迫的結果,北勢八社全部繳械請求和解。 北勢八社位置: 1.得木巫乃社(Tayaf):位於千倆山東南麓至司馬限山西麓中腹一帶,今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 2.麻必浩社(Boanan): 位於麻必浩溪右岸,今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永安附近。 3.蘇魯社(Msuru):後面或背面之意,因該社位於馬那邦社後面故名,原居卓蘭大坪林附近,後因大湖地區漢人武裝入墾,亦遭毀社之苦。日軍的討伐一度曾避往雪山坑上游達十年之久,後移居蘇魯山東南山麓另建新社,即現今苗栗縣泰安鄉士林村。 4.馬那邦社(Wagang):原居苗栗大湖鄉南湖附近,因為漢人武裝拓墾衝突和日人的討伐,乃遷居到泰安鄉士林地區。 5.武榮社(Savr I): 原是「溼地」之意 。一度的勢力曾遠達東勢角的石角庄和中嵙坑一帶,後因漢人的侵入,移居到今台中縣和平鄉自由村雪山坑溪的上遊。 6.老屋峨社(Lorango):1884年清劉銘傳時代,因調停有功,賜姓給當時頭目「白麻鳳」的官職,後來日軍幾次的討伐,移居今台中縣達觀村摩天嶺一帶。 7.盧翁社(Arubon):原意「沼」,又有一說是「渡溪」,位於盡尾大山東南麓,今苗栗縣泰安鄉梅園村。 8.盡尾社(Tsinmui):「平坦」之意,位於盡尾大山西南麓,今苗栗縣泰安鄉梅園村天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