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13/6/24
MIT台灣誌20130609這一集在安東軍山以南的路段不斷地找路, 建議大家仔細看看就可以知道GPS是否可以作為登山唯一的路線導航工具? 即使經驗非常資深的高山嚮導在路跡不明的條件下也是戒慎恐懼. 以下是小弟以有限思考來儲備未來的荒野定向能力. 有錯請更正指導!
我在網路上找不到此軌跡檔, 何況對於攝影工作者來說, 三個月大縱走的行前準備應該已經忙翻了, 導航任務應該放心地交給嚮導了, 當然有改善空間, 但是我看不少這類探勘型走法都是使用直線導航方式, 直接定向特定坐標或山頂, 再參照地形圖掌握周遭情況.
另一個我想到的是善用Garmin custom map功能將地形圖產生器的1/25000經建版地形圖預置在Garmin Montana這類新世代手持GPS中, 地形資料比起他們手中的1/50000上河高山圖詳盡正確的多, 還有小弟製作的全國三角點坐標gpx檔, 這樣更有助於在路跡不明時判定行進方向.
翻閱地形圖中可以看到摩即山以北區域還真的有不少小山頭, 難怪他們老是在山溝與小山頭間繞來繞去, 你不妨比較1/25000經建地形圖與1/50000上河全覽圖就知道兩者詳細度的差別.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28&t=3417728&p=1 有相關地圖圖檔可以參考.
走在稜線上…不等於全然好走!由其是遇到芒草林、箭竹林或極寬稜、斷稜、天侯不良等情形下…這答案就不是絕對;另外,於1/50000、1/25000及1/5000等圖上,所看到的地形也不同,常有在1/25000圖上未能顯現的小山頭,就能把隊伍搞的人仰馬翻…甚至於撒退。
這問題討論,需由地圖定位技術切入!早期在無gps成熟且廣範應用(受限收訊強度及精度、單價等…)、無航照、無3d立體及線上軟體之前時期,於執行探勘行程前都會在1/25000~1/5000的等高線圖上預作路線預規、設定路程中參考點、預讀模擬可能的地形及因應對策,並收集相關記錄,到真正上山行程中則加以印証、修正及精練提升地圖定位功力!尤其預先知道可能遇到寬稜及不利植被時,更會作足功課及導線…並計算段落距離等。
時至現今,不論科技如何的進步,gps、gis、3d模擬軟體多麼進步,仍只是使我們更為便利的參考及輔助工具而已,時無法取代並告訴我們…要走那邊,因為…最後的決定仍是自已,所以預先作基本功、及善於應用但不全然的依賴(仍要先作功課及收資料),才能帶來加乘的效果。
以現在gps應用而論,走困難、未知路線應先於等高線圖上劃出要走步徑之曲、折參考導線及參考點,並將預設好的參考線載入gps中(由其是預定會通過寬稜或要繞過困難地形在回到路線上時),於現地行程中開機定位當作引導參考,並依實地植被、地形選擇好通過好走的路線作彈性調整並穿越通過,才不會有…於行程中一團糊的情形產生!
否則如果僅就gps內建地圖等高線作地圖參考…(該等高線該是以1/25000為底加值應用的吧,於複雜或不佳地形路線是不夠用的),路線也全無預先作設畫參考線、預先載入軌跡…。那就實際面來說,使用者也僅知自已座標在那,但在山中……確不知路線在那、或於一堆問號時才依gps收得的座標再去劃地圖…(也許此時天侯不良、人員心情浮動、其他突發因素等…),想想忙亂中才看才想拿來用…那誤讀誤看誤判的發生機會該會很高!那…科技工具此時的功能也就沒能得到良好應用,就有如帶了未開封的草刀上山…只是一塊增加重量的廢鐵而已。
生命不是全然的掌握在工具上,而是要掌控在自已。人啊 常常會跑就誤以為走路基本功不重要了…。所以該作的功課仍要作!該帶的合適比例尺地圖仍要帶!(不然有可能會發生gps在山上剛剛好故障---別不信邪…;或發生被gps給導到不該去的地方…的形情發生,這要怪gps或科技嗎!)
找路真的沒有那麼的容易,我贊成Millerliu的直線導航的方法,先確定方向再現地判斷如何走比較好走可做調整,但大方向決不能錯,在MIT那種天氣條件下,走錯了再回頭對士氣打擊真的很大,還好原住民同胞佔多數,若新手佔多數的話就麻煩大了,但MIT這一段走的真的有够久,原住民同胞善於負重,但善於導航並不盡然,曾和原住民同胞討論過方位判讀的問題,他們承認即使在自己熟悉的山域若遇到濃霧或視線不良時,若爬樹無法打開視黟,那只有一個方案就是過一晚明天再說了,更何況不是在自己的山域呢?
先前曾使用Garmin的客制化地圖,怛印象中可讀性不佳,因比例的原因在我的400T的螢幕上可看到的範圍不大不足以判斷前方地形,若縮小比例的話,整個螢幕被等高線給塞滿了,也用過GoogleMap上的地形圖,可讀性高些,但比例尺度無法像經建版那麼的詳細,有錯請指正.
即使MIT在行前準備了前人的軌跡也只能提供一個概略的方向,同一台GPS走同一個路徑,兩次走下來都不會一樣了,更何況在MIT的那種路徑,三公尺外就看不到路徑了,這不是我們的手持GPS可以達到精準度,但軌跡帶著總是多一層參考資料的.
我覺得MIT在那種視線不良的情形下並沒有善用導航設備
小弟認為,GPS不像紙本地圖可視範圍較大
比較容易掌握出大方向及可能地形
以此段例若有地圖參考,小弟可能會擬出如下的行進策略:
安東軍山西向稜線下約120公尺,接者轉向西南向緩稜
緩稜走到開始轉西變窄時,要往南下100公尺到主稜上,但是坡度較陡可能考慮之字路線下
下抵緩坡,大致沿著南南西向的主稜走,估計會經過三個假三頭,第四座即為摩即山
不過這都還只是規劃路線、紙上談兵
還是要看現場狀況調整路線
GPS、高度計,都可以拿來當作位置或高度的參考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314B5CF9AEC3A19113F6CAA6F539A662C745D253AC2A882E 是前輩走過的記錄與軌跡檔, 或許可以當作參考, 輔以人工經驗現場判斷地形來決定路線, 起碼大方向不用擔心, 因為此區域行走路線並非直線, 直線導航必須不斷變換定位點, 起碼這部分可以信賴GPS, 當然也可以利用GPS中的經建地形圖來找定位點.
上述幾位提及的參考圖資必須注意坐標精準性, 不然你利用Mapsource或Google Earth來製作手工軌跡檔是會誤差數百米的, 國內圖資中最精確值得用來進行山野定位圖資唯有經建版地形圖, 若是善用工具尺, 其實1/25000圖資定位誤差僅有12.5m(工具尺最小精度0.5mm), 其次是三角點坐標, 可惜該區域僅有摩即山與草山兩處而已. 以下提供個人對若干國內圖資精確性的長期觀察心得:
嚴格來說, 國內最值得信賴的定位圖資是內政部通用電子圖資 (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28&t=2602985 ), 所有圖幅定位都是測量人員進行, 誤差僅為1m, 足可放心使用, 箭頭游標尖端所指處就是定位點, 顯示坐標是TWD97 TM2格式, 必須自行轉換為山友使用TWD67 TM2. 擁有上述圖資後就可以以此為標準針對上河全覽圖(1/50000圖資)轉換而成的Garmin Topo電子地形圖, Google Earth等所有圖資進行誤差檢核, 後者最大誤差可以到1000m, 且每幅衛星圖像定位誤差長度與方向也都不一, 這就是我不建議的原因. 當然Google 地形圖更是不在話下, 精確性不足!
另一值得信賴的就是1/25000經建版紙本地形圖, 除了坐標精確無誤外, 顯示地形資料也是最完整的, 當然直接利用地圖生產器事前列印紙本地形圖最好, 不然利用custom map值入Garmin GPS中也是可以,至於顯示精細度問題, 也許改用Garmin Montana可以解決顯示問題, 摩即山附近地形有許多小山頭, 也是混淆了MIT團隊之處, 相關圖資對於該區域的呈現請看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28&t=3417728&p=1 的對比.
以上分析希望可以汰除不合格(精度不足)的網路圖資, 不然據以定位而來的軌跡檔或坐標也毫無精確性可言, 有道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 掌握住內政部通用電子圖資及經建版地形圖即可.
GPS
包刮衛星定位(需衛星)/電子地圖(需地形圖可縮放)/電子羅盤(需校正)/電子高度計(氣壓計)(需校正)/電子時鐘/其他附加輔助日月星相功能(以上需要電)。
當無衛星有羅盤與高度計/地圖仍可用,唯一缺憾需目前須供給電源。
地圖定位
傳統需指北針/地圖/高度計,缺點精密度有限與人為判斷。
長途縱走GPS(自動)勝過地圖(基礎也很重要)。
其原理大同小異,三角定位(越多校正越精準),使用地圖定位人的因素較大。
定位不是等不知方向位置再定位,是由已知A去測未知位置B,再求下一點C依此類推(所以要移動在該環境才知點與點行進速度與方向位置與時間),求的是相對位置。
所以使用GPS(實際上是已知不斷移動衛星求相對地面位置(無線定位))依樣由已知地面A先定位,選最近 (導航)下ㄧ目標定B(可設定半徑警告(大致)範圍),也可判斷A-B因地形地貌,以了解自身環境行進速度、時間、方向、位置,以評估至C點有所依據作自我調整,免的心慌意亂,對心神有所緩和,依此類推。
有一些定位方式,不見得是已知A,推測B,再依序推測C...
在某一範圍中,也有可能是"猜測"在A點,判斷B,依序是C、D、E..等線索.
如果後面碰到的線索是D、E...,則可以回頭修正原先A點的猜測為C點
如果連B、C、D、E等等線索都沒碰到,表示原本對某一範圍的猜測是完全錯的,那就可以懷疑:
阿母,我迷路了!
這時候還是可以利用剛剛碰到的各種線索,ex. 過了幾個假山頭、鞍部、稜線走向、水量大小、遠方標的物等等,在地圖上搜尋可能的區域,再重新進入定位階段。
另一值得信賴的就是1/25000經建版紙本地形圖, 除了坐標精確無誤外, 顯示地形資料也是最完整的, 當然直接利用地圖生產器事前列印紙本地形圖最好, 不然利用custom map值入Garmin GPS中也是可以,至於顯示精細度問題, 也許改用Garmin Montana可以解決顯示問題, 摩即山附近地形有許多小山頭, 也是混淆了MIT團隊之處, 相關圖資對於該區域的呈現請看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28&t=3417728&p=1 的對比.
以上分析希望可以汰除不合格(精度不足)的網路圖資, 不然據以定位而來的軌跡檔或坐標也毫無精確性可言, 有道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 掌握住內政部通用電子圖資及經建版地形圖即可.
有一事想請教Miller大,目前補給站的地圖服務,以及未來可能開發的APP,還是考慮使用google地圖
除了考量在裝置上載入的即時性(需有強大的service支援)之外,另一個考量當然就是它是無料(免費)的啦
但是google map精準度不足以用來作準確定位
如果想要修正此問題
不知道是否有解
我們比較難像garmin一樣把整套上河圖買下來(沒錢)放到機器裡(機器會掛掉)
如果有機會取得像內政部通用電子圖資的使用
不知道在實務上會有那些地方需要注意的?
目前小弟心中的疑慮是地圖載入的速度
還有伺服器端處理圖檔的速度及資源分配(買一台新伺服器專門處理它好像也不一定夠用)
謝謝
知道及文老大要開發APP地形圖真是令人興奮不己,如果是要用於導航用途那應該是離線的版本吧!因為在山區會有數據服務的機會不會太多的,但現在市面上己有一些免費的離線地圖可供使用,但我使用GoogleMap離線地圖一段時間後發現,GoogleMap並不樂意無料使用的,何不把經建版的分成幾個縣市放進來呢?
我知道我離題了,是不是另開一個版面討論
請你考慮開發時圖資精確度到底重要與否, 若僅是隨意瀏覽軌跡經過地形概況, 那精確度便不重要, 則任何可取得圖資皆可, 若是要最作為登山使用, 那麼你只有1/25000經建版地形圖一種選擇, 因為內政部通用電子圖資不提供等高線資料. 經建版地形圖不妨與地圖產生器站長合作, 或打包成圖資一起裝在App中, 出外時就無須考慮上網問題.
不精確圖資的校正不是你我可以完成, 內政部通用電子圖資是眾多測量人員花費數年一幅一幅衛星圖像校正完成的, 我們沒有專業也沒有技術, 只有熱情是無法做到的.
BTW, 地圖服務過渡依賴Google map有個風險就是讓不明究裡的登山新手以為Google map/Earth是精確的登山圖資, 實在是很危險, 起碼應該加註鮮紅色字體警告: <Google map誤差可達1000m僅能作為瀏覽路線之用, 登山在外使用圖資唯有精確的經建地形圖>, 這是眾多網路人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 吃到了苦頭可能還誤不出這關鍵原因.
感謝Miller大大
所討論之安東軍下行到卡社大山路徑,本就是中央山脈大縱走途中一個困難關卡(可算是探勘的行程了),今天假設:到目前仍真的無暨有的記錄軌跡可參考情形下,miller大大說的極為正確!所能使用且準確性高的等高線地形圖也只有經建版的1/25000(1/10000、1/5000分的像片基本圖也有等高線更精準)可供依賴而已。 而於現有山友們常使用的Google map/Earth或是garmin mspsource等等…的等高線或影像,依不同的位置都有20~100m的誤差存在,如果於現今仍未有開發出免費且易操作可將經建版地形圖、航跡繪制、衛星影像等等功能結合在一起之軟體的話,那…真的就沒辦法了嗎!
其實可轉個方向,於具有等高線底圖或影像 且可自行繪制航跡的軟體中(如garmin mspsource),仍可自行先將可能走的航跡方向繪成第一次參考導線後:一、將繪好的第一次軌跡存成gdb 或 gpx 檔,在經由地圖產生器將第一次軌跡與1/25000的地形圖套疊在一起後印出。 二、將此第一次軌跡同時存入gps衛星定位儀中。
所繪的第一次軌跡也許經套繪在詳細的經建版地形圖後,可能可看出"導徑"不太理想(但引導向該不會錯的),那就先行作業,於地圖產生器印出所得的精度較高1/25000的地形圖上,將路線用螢光筆或色筆修正劃出第二次理想路徑(也許有些地方就會有100m的距離差值)。出門時帶著存有第一次參考導向軌跡的gps 機器及有劃有第一、二次路線的1/25000的地形紙圖到現場,此時借由gps的導向、定位並配合紙圖(就60CX、62stc而言,至於可將底圖載入功能機也同此意思),山友就可知,何時該修正至接近第二次路線附近,或依現場地形在進行選擇好通過的路線走,如此也不至於漫無方向,或帶著一台空白無資料無參考導線的gps於密林中下錯小稜線而不自知。
所以…行前作業仍是要作,不然說實在的,在走探勘路線中…前方定位或後方交會法…這只是天侯、地形及植被允許下…可操作玩玩而已,但在本版所討論的路線上…實際功用不大。
ps:…所謂的經建版1/25000等高線真的準嗎…,就用圖的心得分享,山中的虛線產業道路或小徑之空間幾何位置多是黑白劃居多。另山區等高線的產生是由不同角度航拍植被樹冠頂或物體頂部,加以推估扣除一定值後所產生地面等高線圖,如果問問真的有在走探勘定位且有經常在用圖的山友,就可知道其準確度並非全然是100%,但在登山用途上確實仍是目前用圖中可信賴的。(以上有誤之處還請指正,提出討論共長)
貼重復了,刪,sorry
而於現有山友們常使用的Google map/Earth或是garmin mspsource等等…的等高線或影像,依不同的位置都有20~100m的誤差存在,
==>請注意, Google map最大誤差會超過1000m, 不是20-100m這麼一點! Mapsource(Taiwan Topo)的誤差才是數百米, 但是未必僅100m.
其實可轉個方向,於具有等高線底圖或影像 且可自行繪制航跡的軟體中(如garmin mspsource),仍可自行先將可能走的航跡方向繪成第一次參考導線後:一、將繪好的第一次軌跡存成gdb 或 gpx 檔,在經由地圖產生器將第一次軌跡與1/25000的地形圖套疊在一起後印出。 二、將此第一次軌跡同時存入gps衛星定位儀中。
所繪的第一次軌跡也許經套繪在詳細的經建版地形圖後,可能可看出"導徑"不太理想(但引導向該不會錯的),那就先行作業,於地圖產生器印出所得的精度較高1/25000的地形圖上,將路線用螢光筆或色筆修正劃出第二次理想路徑(也許有些地方就會有100m的距離差值)。出門時帶著存有第一次參考導向軌跡的gps 機器及有劃有第一、二次路線的1/25000的地形紙圖到現場,此時借由gps的導向、定位並配合紙圖(就60CX、62stc而言,至於可將底圖載入功能機也同此意思),山友就可知,何時該修正至接近第二次路線附近,或依現場地形在進行選擇好通過的路線走,如此也不至於漫無方向,或帶著一台空白無資料無參考導線的gps於密林中下錯小稜線而不自知。
==>這樣的人工軌跡作業還是犯了我提到的一個嚴重錯誤: Garbage in, garbage out! 底圖或影像都已經是誤差嚴重的圖資, 怎麼還能給你誤差小的定位坐標呢? 底圖請一律使用1/25000經建地形圖, 其餘都忘掉, 否則只會越幫越忙! Garmin custom map也可以應用在Basecamp上, 要用人工繪製軌跡請放棄老舊的Mapsource軟體, 升級到Basecamp吧, 如此就能將經建地形圖套疊在Taiwan Topo上, 輕鬆取得最準確的定位坐標, Basecamp也能如同Google Earth一樣進行3D空中俯視.
經建版1/25000等高線真的準嗎…,就用圖的心得分享,山中的虛線產業道路或小徑之空間幾何位置多是黑白劃居多。另山區等高線的產生是由不同角度航拍植被樹冠頂或物體頂部,加以推估扣除一定值後所產生地面等高線圖,如果問問真的有在走探勘定位且有經常在用圖的山友,就可知道其準確度並非全然是100%,但在登山用途上確實仍是目前用圖中可信賴的。
==>經建版誠然不夠精確, 但是起碼等高線資料是目前可取得圖資中最精確的, 不信者請找出小弟製作的台灣基石資料庫中的三角點或內政部衛星控制點來檢測高度是否介於相鄰等高線之間, 當然10m以內的小地形變化當然不是10m等高線距可以呈現的, 這是通曉地形圖應有的基本認知. 至於道路小徑的更新本來就不是政府專長, 你倚賴這部分資料就實在是不智了, 不如閱讀山友行程記錄或利用Taiwan Topo, 因此, 使用工具就要認識這項工具最擅長之處, 不足之處自己另找高明, 這才是登山行家該有的本事!
突然想到一個功能可以在此時應用, 就是開啟軌跡紀錄功能, 讓走過的路徑即時顯示在gps中的經建地形圖上(若啟動直線導航時底圖也會顯示目前到目標點的一條直線), 如此就很容易知道目前所在位置, 不用讀出坐標再找出在紙圖上的位置. 當然還可以設定將坐標與海拔高度顯示在螢幕上方欄位.
但是你必須選定使用直線導航或是軌跡即時顯示這兩個畫面來看, 當然有需要時這兩個畫面可以相互切換.
謝謝miller兄的巧思分享,利用圖層疊合順續切換及即時記錄航跡顯現方式來達成所要的功能,小弟要找空來練功熟悉一下。
另有關分享經建地形圖與現地差異不符合的三次經驗,分別在屏東笠頂山北側下沿山公路的路線上、霧頭山東側坡繞切茶埔岩及宜蘭崙埤池-中嶺池-拳頭母等區所遇到的,因為1/25000的經建圖1cm實地250m距,所以…有發生300m的不符還算小事…,讓小弟記憶最深且…傻眼的是在中嶺-拳頭母中間的分水嶺區(如附件圖)。當時小弟自己到宜蘭拍水生植物,由中嶺下切要上拳頭母,於確定判圖定位並用鉛筆將來時分段路線手繪於經建圖紙圖上後,很墾定的用地圖、指北針捉稜下切,但一路行走感覺越到下面越不對,下到溪源後一時間心中許多???,心中想著:破功了…怎會差這多,眼前即是分水嶺線不是溪谷!當下在那想了一會,才驚覺等高線圖有誤(一、一般行政區界多是以山稜或谷線等自然界線為準。二、已是最近溪源頭處了怎有可能發生這強的切割力道,產生這狹且徒的兩側深谷峭壁。),只是這次的圖差誤也未免太大了吧4cm------1000m。
就我所知在南部許多走基石或探勘路線的前輩,也多少都有發現經建圖等高線與現地不符的問題。後來小弟在想…自已這三次發現明顯有誤的地區,好像都在植被生長茂盛且地形變化不大且不顯注坡腰處,也許這仍需在討論。每樣工具都有可能有其不足或小小缺陷處,如何借由工具間的相輔相補,達成最佳功效則是登山的朋友們需學習討論的。
另有關分享經建地形圖與現地差異不符合的三次經驗,分別在屏東笠頂山北側下沿山公路的路線上、霧頭山東側坡繞切茶埔岩及宜蘭崙埤池-中嶺池-拳頭母等區所遇到的,因為1/25000的經建圖1cm實地250m距,所以…有發生300m的不符還算小事…,讓小弟記憶最深且…傻眼的是在中嶺-拳頭母中間的分水嶺區(如附件圖)。當時小弟自己到宜蘭拍水生植物,由中嶺下切要上拳頭母,於確定判圖定位並用鉛筆將來時分段路線手繪於經建圖紙圖上後,很墾定的用地圖、指北針捉稜下切,但一路行走感覺越到下面越不對,下到溪源後一時間心中許多???,心中想著:破功了…怎會差這多,眼前即是分水嶺線不是溪谷!當下在那想了一會,才驚覺等高線圖有誤(一、一般行政區界多是以山稜或谷線等自然界線為準。二、已是最近溪源頭處了怎有可能發生這強的切割力道,產生這狹且徒的兩側深谷峭壁。),只是這次的圖差誤也未免太大了吧4cm------1000m。
就我所知在南部許多走基石或探勘路線的前輩,也多少都有發現經建圖等高線與現地不符的問題。後來小弟在想…自已這三次發現明顯有誤的地區,好像都在植被生長茂盛且地形變化不大且不顯注坡腰處,也許這仍需在討論。每樣工具都有可能有其不足或小小缺陷處,如何借由工具間的相輔相補,達成最佳功效則是登山的朋友們需學習討論的。
===>這次的討論很有建設性, 大家把GPS可以應用的功能都端出來, 也把實際應用的環境變數列出來, 還提出傳統定位方式的適用性, 起碼出發前先充實了該有的技術與知識, 如何現場發揮只有個人體會了!
你提到的拳頭母山地形圖錯誤, 小弟不才無法看到差異處, 希望近日多看幾次將之參透才好, 這樣的嚴重錯誤確實真的嚇人, 除了改用Taiwan Topo外, 就只能見招拆招了! 三處地圖錯誤不知道是否哪裡有山友文章可以參考, 印象中拳頭母山還是笠頂山的錯誤曾經在登山補給站討論過, 不知道印象對否?
剛剛再試了一次客製化地圖,放上來讓各位看看效果如何,不知是否方法上有問題,看起來不是非常的清楚但要用來判斷地形應該是足够了
如果要去爬的山沒有航跡圖
我通常會在garmin 的mapsource看有沒有步道存在
如果有步道路線圖.在mapsource工具欄有手工依步道路線繪製航跡的功能
如果沒有步道路線圖.我大概是抓山頭或稜線繪製航跡就像是羅葉尾山經馬武佐野郡到武陵農場
附檔是手繪航跡圖.能高安東軍到摩即山
放在姑狗餓死看.幾乎是走在稜線上.我很懷疑會難找路
如果有錯請用力更正
剛剛發現阿國前輩有六順縱走能高安東軍的航跡圖.
https://skydrive.live.com/?cid=bb4085dc83ca10f5&id=BB4085DC83CA10F5%21163#cid=BB4085DC83CA10F5&id=BB4085DC83CA10F5%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