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山裡的故事

笠頂山閒聊


上週日去爬了一趟笠頂山,可惜只爬到一半就折返,不過卻對途中經過的舊部落遺址Kasagizan有點感觸,尋根活動後現在遺址上每一戶幾乎都被辨認出來並插上標示牌,就來談談笠頂山的由來。
『笠頂山又名「笠置山」,是一座平易近人的小山,其山名源自於笠頂山山形像極一頂斗笠而得名。』以上這段話是一般人對笠頂山的認知,寫記錄時幾乎都會拿來當開場白,笠頂山不高只有659公尺,若不是在三角測量時要用到這個三角點大概也不會有這個名稱,從各種角度再怎麼看都看不出笠頂山的山形像斗笠,基點所在的山頭相對於主稜線只有40公尺的落差,笠頂山順稜線朝東北下一個有三角點的地方是標高1166公尺的真笠山,真笠山會合了白賓和笠頂二股稜線比起山下的屏東平原高了1000公尺,從內埔龍泉一帶看過來要說形狀像斗笠真笠山還更有資格,那真笠山也和斗笠有關嗎?
笠頂山附近瑪家鄉泰武鄉這些三角點大約在1930年代由日本人設立,每個點都會取個點名來辨識,大部分都是以最靠近的村莊聚落命名,查看日本時代的地圖後,會發現真笠山就是瑪家山,瑪家在日本地圖上稱為マカザヤザヤ(makazayazaya),日本人也用漢字因此就用漢字來簡化原住民部落的名稱,真(マ)笠(カサ),所以真笠就將makazayazaya簡化成ma(マ)kasa(カサ),真笠山就是這麼來的,真笠光復之後就用中文來發音了,ㄓㄣ ㄌ一、已經不能再代表makazayazaya,應該將真笠山改成瑪家山嗎?還是用羅馬拼音來標示山名,也許也沒人會關注這事吧!
日本地圖上沒有笠頂山只有笠置山,笠置應該也是同樣的拼音原理,真笠山南方約600公尺高的坡面上有カサギザン社(Kasagizan)、バヤヤ社、ラツタ社,查到資料顯示1926年先遷到國語碑那一帶的舊趾,光復後(1952?)再遷村到目前的佳義村,查了網路的資料,佳義是從Kasagizan轉變來的,kasa不就是〝笠〞的日本發音,〝置〞可以發chi的音(チ),所以笠置應該就是Kasagizan,日本本土有笠置山也有笠置町,所以因為同音就把山名命名為笠置山了。
至於「笠頂」是那來的?30多年編成的台灣山岳一覽表裡面山名是笠置山別名是笠頂山,源自日本時代的台灣省三角點成果表內記載的『點之略記』這樣描述笠置山:“笠置山分駐所東南行一小時可到”,Kasagizan光復前被譯成笠置山,所以佳義部落早期是稱為笠置山的,笠置山分駐所就是現在舊部落裡面有國語碑的地方(海拔250公尺),並不是現在的佳義派出所,而笠置山應該稱笠置山山才對,省略一個山也很合理,笠頂從那個年代出現我沒有確切的資料,30年前笠頂山除了原住民還沒有人爬,可能是某個人開始用了笠頂之後大家就跟著用了,因為光復後中國人看到『笠』就想到斗笠,日本時代看到笠只是拿來拼音,有先進知道這其中更詳細的原委還請繼續補充。


文章附件

  • 國語碑,推行日語所設立的,1940年(皇紀2600年)。
  • 笠置山和舊部落的相關位置

所有回覆

  • tamai大, 你好! 佩服你的深入研討精神, 不過參考的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其中日文的濁音半濁音, 經常會和等高線圖底的一些"點點"攪亂了,我另外參考日治三十萬分之一台灣全圖, 剛好比較清楚可以看看! マカザヤザヤ社(makazayazaya) → マカザキサヤ社(makazakisaya) カサギザン社(Kasagizan) → カサギサン社(Kasagisan)
  • 謝謝j兄回應,寫這些最怕造成大家的無感或無視,makazayazaya我也注意到這個差異了,不過網路上所有相關提到的都是makazayazaya,所以我就跟著用了,Kasagizan也是從網路上搜尋到這個用法,所以我就沒採用30萬分一地圖的資料了,改天要去佳義村問個標準的原住民音才準啦!
  • tamai大, 我也相信網路上提到的makazayazaya應該是標準的原住民音, 不過有沒有注意到標準歸標準, 但是日治時期代表政府編輯的官方文圖, 會將一些原住地名作某種更改以更符合有日文含意, 最明顯如將 打狗 dakao → 高雄 takao , 直到現在我們也是沿用高雄 takao, 並不一定要回復打狗 dakao , 總之也都是歷史沿革. 而”笠置山”在日本就有的名稱, 山的日文正常發音是san不是zan, 所以會從部落原住民音Kasagizan轉變成 笠置山Kasagisan 以更符合有日文含意, 這是很自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