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討論區

如何挑選一頂適合自己的營帳? 個人分享篇

caco(冬虫)

2007/4/17


前幾天有位山友在留言板上詢問我一些有關EPIC Tent在使用上的注意事項,原本我只是簡單的回覆它上山前一定記得要先將縫線膠給塗上,以免發生百密一疏的遺憾,沒想到過了三天我又收到她的留言,內文如下 :「這帳棚在奇來東陵用的時候每天都下雨,因為營地大小的緣故並非都能搭在領隊的外帳下,有一天完全無外帳遮蔽,半夜夢見山神一直幫我將水倒出去,又有一天外帳祇遮蔽一半就更摻了,滴滴答答的就更潮了。棚內是不會滴水,但碰到棚布水就會流下來將睡墊弄濕,還真想陪著帳棚哭哪! 南二段紮在雲峰下營地,半夜下冰雹,是還ok就擔心會不會接著給他下起雨,雨沒來水鹿來了好多,這次和南一段2940營第一樣都沒反潮,早上收帳棚都好高興,一點都不會濕,討論的文章看完了,你說的膠,帳棚在使用前也上了,還是想不出辦法又不想帶外帳,因為太重了而且不見的能搭的好,可不可以再問一個笨問題? 如果買一頂四季帳是不是就不怕下雨? 真不愛搭外帳很難拉又沒地方綁,如果是你,你會買哪一頂四季帳?」。

看完了她的留言,其實我也很想哭,不知道是不是先前在板上的討論誤導了人家,再加上一篇討論主題自己有些失禮,所以我決定花一些時間好好將自己的思緒整理一下,把自己這兩、三年來從完全不懂登山裝備,到現在已經稍微可以挑選一頂適合自己的營帳做一個分享,不過分享之前,小弟必須先聲明一下,因此本篇文章內容純屬個人心得分享,並不代表裝備板的立場與意見。

所以回歸到本議題本身的重點,就是Ponyli姊姊留言的最後一段話,如果是你,你會買那一頂四季帳? 要回答這個看似容易,背後卻隱藏著無限問號的問題,才是我今天所要進一步分享的重點,如果這個問題發生在以前,我可能直接會回答她 : 「BD Firstlight就是我用過最好、最棒的營帳,除了它妳別無選擇,至於妳提到的一些狀況,我建議妳可以另外準備一個輕量化的露宿袋 ( ex : EPIC ) 來避免上述的情況發生,不論睡帳篷或廢棄的山屋,它的存在第一可以保護妳的睡袋不會髒掉,第二亦可避免使之受潮...」。事實上除了前半段的描述我沒說外,我真的是用後半段的建議來回答她,還好最後我有提醒她 : 「帳篷還有很多種選擇,妳的需求是什麼? 重量、防水、通風、價格之間總要有個優先順序或取捨,我用過的帳篷並不多,因為我很清楚我的需求為何? 」,所以重點就必須回到你的需求是什麼? 還有挑選一頂營帳應該考慮的因素有那些。因此即便當我問到你的需求是什麼? 考量的因素有那些? 優先順序為何? 我想很多人一時之間可能都答不出來,包括我自己最初在挑選帳篷的時候,也是被這些問題困擾了許久,甚至這幾年來一直不斷的更換營帳,就是為了找到一頂可以滿足自己需求的營帳,總之結論就是要在需求與供給之間取得一個解決的方案,如果你的需求越明確,你比較容易得到越好的解決方案,如果你的需求越不明確,你得到的可能就只是一般的解決方案,當然你也不一定要最好的解決方案不可,一切端看個人對於裝備需求重視的程度。

那要如何找出你的需求呢? 我個人認為首先必須先找出你的登山型態,因為不同的登山型態會有不同需求產生,而且每個人的登山型態可能會隨著人員、時間、地點、觀念...等的改變而改變,所以我個人認為登山型態決定了你的考量因素和它們之間的優先順序,以我自己為例,求學時期,登山對我而言只是開拓生活視野的一種方式與體驗而已,那時候對於登山裝備可以說是完全不懂,我只知道它屬於團體器材,一切都有學長或領隊會負責搞定,所以考量的因素只有一個,我需不需要背帳篷而已。畢業退伍之後整整10年沒有再上過高山,直到Keepon開站後,才又重新喚起我在高山的回憶,由於當年在學生社團大多時間都是跟著學長們上山,從未親自帶過高山隊伍,因此重返山林的第一次開隊就顯得毫無章法和準備,團體裝備中的兩頂帳篷,其中居然還有一頂是完全不防水,還好那三天的天氣都很理想,只是現在回想起來還真的很幸運,到第二年當然就已經把它給淘汰掉了,不過仍然還是使用一般最常見的四人帳,所以前兩年營帳對我而言還是定位在團體裝備上,一直到了2003年,我在網路上認識了我登山裝備的啟蒙導師,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邪惡教主SatanC,透過他熱心與熱情的觀念分享,才逐漸開啟我進入登山裝備的這個領域。不過,由於初期我對於登山裝備才有初步的概念而已,因此願意投入的資源及預算並不高,再加上那兩年主要還是偏重在團體開伙及宿營的傳統登山型態上,所以大多只會針對個人裝備的部份進行升級,尤其又以大背包為主,那時候光是Gregory的大背包就陸續從國外進了兩三顆回來。相對於帳篷而言,就僅能以Rhino的U系列的帳篷頂著先,因為受到登山型態及預算排擠效應的影響,購買營帳就只有「價格」和「安全性」兩項最基本的考量因素。( 註1 : 安全性是指抗風和防水上的表現 )

2004年我開始喜歡上小隊登山,這種小而美、小而巧的登山型態,開始吸引著我,我不用再擔心團體裝備和糧食的總總問題,也不用困擾新手和老手之間的比例問題,更不用擔心他們要不要參加行前的體能和負重訓練,從那時候開始,我決定逐漸轉向為自己而登山。不過,摸索是轉型必經的過程,這中間包括如何去尋找可以食宿自理又志同道合的山友、行程記錄、個人裝備...等等,很高興這些資料我都可以在Keepon上面輕易的找到。同年我也因為有參加一些自行車競賽,而開始注意到裝備輕量化的重要性;另外,在這段時間裏,SatanC大大也不時會給我有關一些輕量化裝備的訊息,所以那一年我除了從大隊登山轉型到小隊登山外,我也開始發現一種未知的登山型態,似乎正在我的腦海裏慢慢浮現。因此在2004年我將Rhino的營帳陸續出清,緊接著便從REI的網站上購進了一頂Half Dome 2,因為這時候除了「價格」和「安全性」之外,我又增加了「重量」、「舒適性」和「便利性」三項因素進去,只是這五個因素之間沒有優先順序,那時候之所以會選擇REI Half Dome 2,純粹只是在五個考量因素當中取得一個平衡而已。 ( 註2 : 舒適性是指在通風和空間上的表現,註3 : 便利性是指搭建和攜帶上的表現 )

終於,在2005年12月當我已經可以比較明確的將我喜歡其中的一種登山型態描寫出來,原來它們分別就叫做「Fastpacking」和「Snow Hiking」,一個比較偏向運動登山的型態,另一個則完全是以季節性登山為主;無論是「Fastpacking」還是「Snow Hiking」,完整的體能計劃、個人裝備輕量化和完整的資料準備,都是它們最重要的必備條件;其中這裏談到完整的資料,包括了地圖、行程記錄、氣候變化、行程計劃表、糧食設計表...等等,越是詳實的資料,對於活動過程中的幫助越大。例如 : 地圖和行程記錄可以讓自己預先熟悉路線的狀況與注意事項,掌握氣候資料則是避免讓自己暴露於危險的環境下,所有的事前資料,都是希望「Fastpacking」或「Snow Hiking」能在安全順利的情況下圓滿完成,更何況因為種種因素,目前我只能將它們兩者合而為一。因此在「重量」>「便利性」>「舒適性」>「安全性」>「價格」五大因素的優先順序考慮之下,BD Firstlight的確是我個人現階段最好的選擇;或許它不像一般單層帳的設計,是一頂可以用來應付極地攀登或極端氣候的四季帳,但是根據我的登山型態看來,我也不太可能在颱風侵台或連日豪大雨來臨時,還在山上Fastpacking,再加上自己幾次的實測經驗和板上其他大大的分享,基本上強風和一般的降雨,對它還不致對我造成安全和舒適性上的危害,如果要我以五級分來評量它的表現,我會給它的分數如右 [ 重量 : 4.5、便利性 : 5、舒適性 : 5、安全性 : 3.5、價格 : 4 ]。

當然我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其它的營帳,譬如 : 像ID 的MK1XL eVENT,不可否認,它的確是一顆最頂級的單層四季帳,如果要我評估它,它至少可以得到 [ 重量 : 4、便利性 : 5、舒適性 : 5、安全性 : 5、價格 : 3 ],不過在平均得分相差不多及預算排擠效應的考慮之下,我的選擇還是會很明確。另外、還有一頂我曾經在板上介紹過的Tarptent Rainbow,它的重量和搭建的方式,也引起我很大的興趣,我想,我應該會給它這樣的分數 [ 重量 : 5、便利性 : 4、舒適性 : 4.5、安全性 : 3.5、價格 : 4.5 ];至於雙層帳的部份不管是三季帳或四季帳,我想我就不再贅述,畢竟它們在重量和便利性的表現上,已經完全不在我目前的期望值以內了。

最後,再套一句前輩說過的話 : 「沒有最好的裝備、只有最適合自己的裝備」

所有回覆

  • 我是邪惡教主???? 我是善良撒旦... 看到這一篇文章, 就想到這幾年來跟很多人討論過裝備, 也遇過許多問題, 最常見的問題是.. 有沒有輕,耐用, 設計良好,又便宜的裝備? 以帳篷為例: 最常聽到的是, 有沒有輕一點, 耐用, 不會反潮, 又能自主站立的.我通常的回答是: 如果有,我一定先去買!! 誠如Caco大大所說, 沒有完美的裝備, 裝備是爬山的工具, 每個裝備在設計出廠以後,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 也有他的極限, 了解自己, 了解裝備, 知道哪些是能捨, 哪些是必須, 才能找到比較適合的裝備, 畢竟每個人都不一樣, 每個人在乎的事情也都不一樣. 這也是我常常在問的一個問題, 需求為何? 其實到現在, 我有不同的裝備, 以應付不同的上山狀況, 因為沒有一樣什麼都好的東西, 我會依照上山的預設狀況和這次上山的目的, 帶不同的裝備上山. 再以帳篷來說, 其實我滿鼓勵使用像是SD Clip Flashlight這類的Hoop帳, 雖然他沒辦法自主站立, 但是以重量來說, 大部分的Hoop都比Dome輕, 而且強度也強, 在台灣, 也很少遇到那種不能打營丁也找不到石頭綁的地方, 不考慮價格的話, Hilleberg, Lightwave, Terra Nova等等歐系的帳棚更是適合, 因為這些設計都是先搭外帳, 可以躲在外帳下慢慢弄內帳, 這也適合台灣多雨的天氣又兼顧輕量. 至於大家討論的SWT, 我個人還是比較偏好eVENT材質的,因為它的抗水壓比較好, 透氣也不錯, 夏天我會選擇比較輕量的雙層帳, 這類型的帳篷的通風設計也比較多. 雨布最近也比較多人用了, 這是好事, 因為雨布才是輕量的王道, 不過要用輕的雨布(不要以為用雨布就一定比較輕,有些雨布很重的, 還不如帳篷), 躺在天地之間的感覺也是很不錯的呢! 最後, 我必須說, Caco大大太客氣了,他的知識, 都是他自己用功去找資料看, 還有他的實際經驗, 小的我只有偶爾提供一點敗家資訊而已啦!
  • TO Caco & SatanC 難為你們那麼苦口婆心的諄諄善誘,可惜的是網路上眾人的經驗與認知差異極大,所以很難在三言兩語就將問題解決,就像「棚內是不會滴水,但碰到棚布水就會流下來將睡墊弄濕,還真想陪著帳棚哭哪! 」這種狀況其實是還要從怎麼生活開始說起的呢。 《沒有完美的裝備, 裝備是爬山的工具, 每個裝備在設計出廠以後,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 也有他的極限, 了解自己, 了解裝備, 知道哪些是能捨, 哪些是必須, 才能找到比較適合的裝備, 畢竟每個人都不一樣, 每個人在乎的事情也都不一樣. 這也是我常常在問的一個問題, 需求為何? 其實到現在, 我有不同的裝備, 以應付不同的上山狀況, 因為沒有一樣什麼都好的東西, 我會依照上山的預設狀況和這次上山的目的, 帶不同的裝備上山. 》 這就是我36年前帶著軍毛毯登大霸尖山,到現在走遍五大洲,從赤道雨林經歷北極圈到喜馬拉雅巨峰體驗颱風、豪雨到暴風雪,以致家裡有一房間各式各樣器材的心得,但是對剛入門的新手來說,那些都是難以想像的狀況,所以呢只有等那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願意從錯誤的經驗中成長並且努力學習之後,才能有比較可以溝通的情況。 《Caco的知識, 都是他自己用功去找資料看, 還有他的實際經驗》 這就是夏蟲蛻變成冬蟲的軌跡,我可以算是事件的參與者之一,也很樂意看到Caco的善心,老弟繼續加油了! Ranger
  • 感謝分享 對於菜鳥的我來說真是寶貴
  • 從前有三隻小豬去爬山, 小豬老大因為從小當老大,裝備當然要用最強的,所以他帶了一頂TNF超強四季帳,結果太重走到一半腳抽筋,摸黑緊急匝營在路邊, 帳篷歪七扭八搭在山坡旁,外帳也撐不開,晚上下雨就開始漏,撐了一晚隔天就撤退了。 小豬老二堅持輕量化,帶了超輕silicon nylon trap, 誰料到晚上突然起風下雨,雨水不斷從開口吹進來,半夜綁在箭竹上的營繩還脫落,整個外帳垮下來蓋到臉上,只好縮在EPIC露宿袋裡,感覺像是超市裡的真空包豬腳。 小豬老三因為上登山補給站,聽人家慫恿去買BD Firstlight, 晚上下雨時,帳內開始有水珠凝結,不過還好他有帶一塊墊熱鍋子的不織布小抹布,就拿起來把帳內擦一擦,再擰乾就搞定了 他想當初買這頂帳篷,一是打算去有山屋的路線,萬一山屋被佔滿才拿出來用,不然就是像這次氣象報告說會好天氣的,如果早知會下雨,當然是帶另一頂有大面積前庭,可以放背包煮東西的雙層帳來囉, 想來想去,他覺得這頂BD Firstlight,雖然碰到雨天時辛苦一點,還要再買一頂雨季專用帳,但每天比人家少背一兩公斤,這交易還是蠻划算的。
  • 小弟目前有的帳篷是犀牛u900一頂.2.3公斤.地布2人份1張1.2公斤.倆者重量相差1公斤哩!通常只睡一晚而已.有時候還在想了老半天要帶哪一種.往往一想到蛇.蜘蛛等有的沒有的.最後還是選擇犀牛u900.誰叫我活該愛胡思亂想活受罪.
  • -->511222 (偉仔) 目前有的帳篷是犀牛u900一頂.2.3公斤.地布2人份1張1.2公斤.倆者重量相差1公斤哩! 這個例子就很好玩了, 地布(您說的應該是雨布)1.2kg, 兩個人都用露宿袋, 一般的GTX露宿袋約為650g左右, 總共=1.2+0.65*2=2.5kg 這還不含"地布(Ground cloth),這樣有比較輕嗎? 很多帳棚都在2.5kg以下喔! 如果你使用Silnylon雨布9*5呎(兩人) 250g, Tyvek地布 150g, 兩個Epic露宿袋250g*2=900g 這樣會不會比較輕呢? 輕不輕還是要算喔..
  • 原來不是進口的帳棚也可以發表喔!那小弟也來【白目】一下 小弟目前現役帳棚有兩頂,分別是犀牛u-2及犀牛u-300,陪我度過不少的登山歲月,期間也遇過暴風雪、刮大風下大雨的日子。 雖然犀牛牌大家給他的評語不高,但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考慮更換它們。
  • 當然可以阿!! 進口帳也有爛東西阿!! 台灣本來就有很強的紡織技術, 早期很多很好的帳棚也出自台灣, 但是這些廠商開發給台灣用的都比較低檔一點, 這點才是我真正不滿的地方, 有這樣的技術, 不服務自己人.. 不過, 台灣的帳棚這幾年有很多進步, 直得嘉許, 希望很快可以跟上世界級的水準, 造福眾山友
  • Hi caco: 謝謝你不厭其煩地教我,有比較懂了謝謝你,我不會貼照片 好好笑吧!我想用縫補的比較美觀,不是很嚴重約莫5~6個紅豆 大小的破洞,範圍約一個小嬰兒手掌的大小.不曉得哪兒有在修 補再麻煩你幫我問問,謝謝. 還有13號要去能高怕遇上雨,如果貼上大力膠之後還能撕下 後縫補嗎? 我很高興這是我的第一頂帳棚,在你的解說之後. tks madonna
  • >>如果你使用Silnylon雨布9*5呎(兩人) 250g, Tyvek地布 150g, 兩個Epic露宿袋250g*2=900g >>這樣會不會比較輕呢? 有一天我在箭竹森林睡覺, 我終於看開了...... 外國人的地布還真不能適應台灣的土地, 而且現在找不到那塊地布一點也沒什麼情緒感受, 倒是破掉放在老家晾乾飛走的聚乙烯(?)薄片, 我很懷念. 一直很想看到並可直接買到silnylon, 但塑膠行也沒有超過8呎寬的尼龍布, 不曉得特技風箏店或飛行傘商行有沒有? 目前還是PE的可信賴度高, 有兩款, 厚薄不一, 10'*10'分別$250跟$120. 最近發明一件式tent(含地布), 可以的話要雪地用.
  • SatanC >>如果你使用Silnylon雨布9*5呎(兩人) 250g, Tyvek地布 150g, 兩個Epic露宿袋250g*2=900g >>這樣會不會比較輕呢? Tzou >有一天我在箭竹森林睡覺, >我終於看開了...... >外國人的地布還真不能適應台灣的土地, 我個人使用的心得,Tyvek在台灣使用的狀況很不錯. 即使在劍竹上面使用, 耐用度也比許多尼龍雨布強. 加上Tyvek在重量和價格方面的優勢, 是個不錯的選擇. 另外, Tyvek本來不是地布, 他廣泛的應用在壁紙.信封.防護衣.印刷廣告上面. 只是因為它的材料特性, 老外發現他拿來當地布很好用.
  • 應該跟個人使用的方法也有關係, 我承認是在中級山林的探勘行程中緊急露宿, 可能在營地的選擇與整理上有欠妥之處, 我想如果先鋪上一些芒草之類的再披覆一定會更好.
  • 剛剛秤了一我的6人外帳(7*14尺) 580克....14年前向同學A來ㄉ Silnylon雨布9*5呎(兩人) 250克.....2050元....實在是買不下去! 輕量化的代價真不低
  • >>剛剛秤了一我的6人外帳(7*14尺) 580克....14年前向同學A來ㄉ >>Silnylon雨布9*5呎(兩人) 250克.....2050元....實在是買不下去! >>輕量化的代價真不低 580g算是不錯的, 我的近20年6x6的是450g, 但睡覺腳會淋到雨水. 6x9算是不錯用, 600g, 近期買的, PE淋膜, 拉環不像之前的耐6x6耐用, 10x10, $250, 薄的$120, 就當作是消耗品, 薄的重量就850了, 塑膠行, 很多材質高度(寬度)都是以5'為主, 個人是覺得能有180cm是最好的, 不過PE淋膜的耐水壓應該比較高(?), 如果是特多龍(一般應該比nylon重)可達 2000mm, 不然nylon+PU塗佈為400~800mm不等. 我想除非採用丹尼數小的nylon來紡紗, 再加上特殊塗佈, 不然應該差不多. A.你的 5.93g/平方呎 B.Silnylon 5.56g/平方呎 而我都還用兩倍重的PE淋膜呢, 而且用是用6x9=54當個人用非兩人用. 就看需求吧? 另外我想請問用蓬布露宿的大家, 都用那種睡袋? (中級山非高山)
  • >>Silnylon雨布9*5呎(兩人) 250克.....2050元....實在是買不下去! 夏天快到了, 想碰這玩意兒, 不曉得防蟲有何妙招? 2000多元可以買國產單層營帳, 不含營釘和營柱, 925g 可防蚊蠅, 擋風, 避小雨. 現在我都不帶PE遮雨布了, 體積和重量都沒有現成的營帳優勢, 還要帶露宿袋和地布配合, 營帳就只要充氣睡墊就好了, 加上一個夏季睡毯袋, 真愜意. Silnylon聽說有兩種材質, 一種比較軟且光滑, 另一種是更輕但收納有聲音, 易碎.
  • 如果讓我有一筆錢... 我會買 1.tube-tent: 重量一說是400g, 但國外資料換算是510g, 有地板, 沒鳥嘴. 2.sil-shelter: 重量310g,換算為396g, 單根營柱, 沒地板, 可關門, 有蟲帳可選購. 我在想如果sil-shelter加上地板和蟲帳可能也跟單層帳一樣重了, 甚至更重(因為有重複牆.) 至於防大風雨似乎都要跟地形結合, 故基本強度方面都差不多, 所以理想睡覺地方的搭設方式, 只需要營釘即立起來的即可, 隧道式的如果撇開營柱, 基本上沒辦法用山杖完成搭設, 需要樹木配合, 另外有一種方式是兩山杖配合似乎可以完成隧道式營帳搭設, 如果可行, 重量上約多出400g, 但有地布, 有防蟲功效, 舒適性上應該都 比以上兩款優?
  • >2000多元可以買國產單層營帳, >不含營釘和營柱, 925g >可防蚊蠅, 擋風, 避小雨. 925g可以買到double wall, Non-Free standing的帳棚了 還有Vestibule 如果使用雨布比這還重, 還不如帶個帳棚 >Silnylon聽說有兩種材質, >一種比較軟且光滑, >另一種是更輕但收納有聲音, 易碎. Silnylon=Silicon Coated Nylon, 只是一個通稱,不只兩種 ㄧ般普通的就分1.3oz(1.1oz+Coating)和1.7oz(1.4oz+Coating)兩種編織密度 還有像是Granite Gear所使用, 加上Codura作為經緯線的 其他比較特別的像是Spinnaker, Nano-Spinnaker(這兩種是您說的比較吵的), Kerlon(商品名,Hilleberg所用,英國製silnylon),G30/G70(商品名, Gregory背包用),甚至有一面Siliconㄧ面PU的(方便做貼條), 種類繁多, 不多贅述,每種都有不同的特色和優缺點. 如果您去網路買布回來做1.3oz(1.1oz+Coating), 5*9ft的雨布材料不需要NT$1000, 廠商做成成品, 有他的know-how, 自然比較貴了
  • >>925g可以買到double wall, Non-Free standing的帳棚了 >>還有Vestibule >>如果使用雨布比這還重, 還不如帶個帳棚 這double wall的內層是否不少網布? 這就是我迷失之後想的, 雨布如果還要搭配其它東西... 是否採用真港的帳棚? 只是我覺得還有一個"多重使用的負荷"分擔掉一些重量, 那就是營柱. 輕量化原則中, 改變材質是一種方法, 當到達瓶頸, 多重使用也是另一種方法, 當然我比較窮酸, 用低於自己認為的C/P值的金錢去完成, 我會好好評估. 而最重要的籌碼(我通常在中海拔活動,短期), 就是我有辦法運用到天然遮避所的能力, 如果我沒這樣的能力, 我看我也玩不下去, 當然以之前在高山背包(不含手上提的)35kg, 經過多年後的復習訓練, 我想以12~15kg內, 基本上我會認為是差不了多少, 而7,8~12kg則又是另外的設定. 但是如果圖個方便, 以經費最小計, 簡單的帳棚真的還是比較方便簡約, 除非天氣很好, 那連遮雨布, 睡袋都免了...以天為幕以地為床. >>如果您去網路買布回來做1.3oz(1.1oz+Coating), 5*9ft的雨布材料不需要NT$1000, >>廠商做成成品, 有他的know-how, 自然比較貴了 嗯, 說的也是, 賣的就是know-how, 這就是我能力不夠的地方, 如何買? 我的經濟活動是非常非常傳統的(相對要找到我的個人消費資料也較難), 有人有辦法幫我買嗎, 我開車或騎歐多拜親取或看總共多少錢用郵寄的方式. 我不斷地逛塑膠行, 很奇怪, 是水土不服還是怎樣? 還是有專利? 塑膠行沒進或上游的怎麼都不作來玩玩? ps.Silnylon參考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Silny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