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牧水尋碑

活動日期
2012/5/13 - 2012/5/13
所屬團體
個人
困難度
3
類型
» »

isivatan(貘)

2012/5/19


牧水尋碑

 

人員:isivatan、熊熊

 

攀登山岳:牧水山 3-6369 876M

 

前言:

  回到1914年7月28日,由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發動的太魯閣戰事已將近兩個月。在一個月前,越過合歡山的陸軍各隊已與來自花蓮港方面的警察隊於巴達岡下的立霧溪畔會合,兩方連通的戰力繼續掃蕩太魯閣族的反抗勢力,太魯閣戰爭在此時可說是告一段落了。這一天,駐紮於「ムキラウシ」的陸軍第二守備隊,由第二聯隊隊長阿久津秀夫擔任主祭,與駐守於此的士兵們,在兩天前刻好的忠魂碑前,為此戰事中戰死病死的將士舉行了招魂祭。招魂祭中,穿戴整齊的士兵們在忠魂碑前鞠躬、將士們的合影,以及招魂祭結束後的演戲、角力等餘興的畫面,都凍結在下田正所拍攝的《大正三年太魯閣蕃軍隊討伐記念》中。而關於這座忠魂碑的種種,在他跟隨第二守備隊離開ムキラウシ前往新城之後,也成為一個模糊而恆久的謎團。

 

  除了這本照片集,以及楢崎太郎在《太魯閣蕃討伐誌》中曾經提及在此地舉行的招魂祭之外,在往後的文獻中便幾乎尋不到這座以天然大石為基的忠魂碑了。而湮沒山中的遺跡總能燃起我的好奇心,讓人埋首於舊籍文獻中,藉著一張張老照片與地圖推敲出ムキラウシ的位置,確認了ムキラウシ就位在牧水山北方的緩稜。接下來,便是整理好裝備上山去了。

 

行程記錄:

5/13 天氣:晴

 

    老天爺的脾氣在接近梅雨季時特別難預測,原本還擔心著特別印出來的老照片會不會因為滿山烏雲而無法用以比對現地景象,幸好太魯閣峽隔絕了來自太平洋的雲霧,抵達合流露營區時的蔚藍天空著實令人心安。

 

0740 駐車合流露營區,自綠水合流步道的入口沿舊時臺電產業道路上行。

 

  距離上次與熊熊這個最佳夥伴同行居然已是將近半年前的事,彼此都很懷念在山上互相扶持的感覺。這次即使只是一日行程,有個伴能夠一起對著路旁的花草或是小動物們指指點點也覺得特別不一樣,加快了行進的時間,不知不覺便走到了即將離開產道上登的平坦地,[301668,2675152]。

 

0755 平坦地登山口。來訪牧水山的人不多,卻都綁了恰到好處的路條,順著路條指引離開產道,進入林下遍布石塊的森林中,約10分鐘便切至另一段舊產道,[301664,2675302],往東(右)行一段後再繼續上切。

 

0811再切過一段廢產道,[301692,2675350]。

0816 上抵第一段岩稜,[301688,2675365]

 

    大開的視野讓人興奮地忽略指往西側的路條,兩人就這麼循著直覺硬爬到頂,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在中橫看見我們踢落石塊揚起的沙塵?

 

0837 第二段岩稜,[301612,2675416]。

 

  這回可不敢再靠著直覺了,乖乖地循著西側的路條指引上登,仰望著一座矗立在岩稜上頭的石塔,回頭看見塔山在合流峽谷夾著的視野中特別得高聳,一幕幕都讓人打從心底崇敬著這座山頭。雖然牧水山只是海鼠山的小肩稜尾,無論從高處低處看都不甚起眼,然而潑辣的氣質一點也不輸包圍著他的太魯閣群山,爬起來很過癮。

 

0921 山坡上散落著幾座駁坎,往上些還有個適合遮風避雨的石蔭,[301494,2675513]。這些遺跡座落在陡峭的山坡上,也許都是當年太魯閣戰役的軍事目的而堆砌的吧。

 

  繼續往前10分鐘左右,走到了小花記錄中距離山頂不遠的展望點。拿出事先印好的老照片出來比對眼前的景色,這些山河在過了將近一世紀後仍然沒什麼大改變,大斷崖-三角錐的層層稜線幾乎呈現出相同的樣貌,只是大地讓當初部落的墾地與斷崖鋪上一層綠衣而已。

 

0944 上抵稜頂後,跟著稀疏的路條抵達牧水山的基點。

 

  艷陽逼得我們躲進灌叢包圍著的基石周圍,也讓我們省下吃東西的時間,此時只想讓水滋潤乾涸的細胞們。照了幾張像,10分鐘後便出發,還不知道忠魂碑藏在前方稜線的哪一處呢。

 

  拿刀揮一揮附近的草叢,發現有許多駁坎石牆藏於其中。從老照片中顯示牧水山北方的緩稜皆是當時「ムキラウシ」部落的範圍,而這個部落的名字不知為何只在太魯閣戰役期間出現過,自蕃地地形圖以來,往後的文獻皆以「ボクスイ」稱之,也就是「牧水」之名的由來。

 

  我們在稜上搜尋著是否有與老照片中類似的巨石,並繞一圈看看是否有刻字。不到半小時,尋到稜線偏西的一顆巨石,拿起照片看看,熊說「形狀很像阿!應該就是這顆了吧!」我下到石頭的西面,實在看不出這佈滿青苔地衣的石面上是否刻著字,再用手摸著上面若有似無的凹痕,也看見與老照片相吻合的大石紋理,終於確定來到了忠魂碑的面前,[301420,2675698]。此時是10點14分,忠魂碑就在離牧水山基點不遠的北方。

 

  忠魂碑是顆高約4米,長約6米的大石頭,被許多樹給包圍著,雖然周圍景物早已不若老照片中開闊,仍能以大石的肌理型態作為特徵辨識出來。而巨石面向西方這側較為平整,可能是選擇刻於此的原因,每個字體刻在約30公分見方大小的範圍內。老照片中的軍人站在架高的樹幹,從上而下刻出「戰死病歿 忠魂碑」等字,當年的字跡潔白清晰,現在卻得靠著手順著凹痕輕撫才能感覺到刻字,也許是碑文原本就刻得不深,或是被風雨侵蝕而變淺了,畢竟這碑文也存在了將近一世紀,從1914年7月26日鑿下的那一刀開始。

 

  除了忠魂碑之外,繼續前行的稜線仍散佈著許多駁坎,讓我們得以摸索ムキラウシ的樣貌,但範圍實在很大而難以探盡。在忠魂碑稍北方些有道比人高些的駁坎非常平整,從上方完全看不出任何的突出,每個石片都切在同一個平面上,讓熊熊也不小心從上踩空摔了一跤,不知道是不是在無意中觸犯了祖靈的禁忌,或是冒犯了此地的靈魂。

 

1130 回頭再看看忠魂碑最後一眼,該是啟程下山的時候了。

 

    假以時日,上頭的大字也會被時光的河水所侵蝕殆盡。無論是太魯閣族戰士、漢人腳伕以及日本軍警的靈魂,對於曾經將生命遺留在此地的所有靈魂,皆希望他們能夠永遠安息。

 

  在岩稜又駐足了一會兒,此時山風舒爽的好像能讓人飄越眼前的稜線,彷彿能夠感受到下田正以及其它士兵們期待著越過8894高地後,看見大海迎面的喜悅,因為這代表離家不遠了。文化的衝突造成無數生命的悲劇,經過了三個月的戰鬥與混亂,雙方皆飽嚐流離失所、浴血戰鬥、疾病纏身的痛苦。我想當時無論是被侵略的太魯閣族或是每一位日軍將士,最掛念的仍是與摯友和家人相處的那份自在安穩吧。

 

  車過望海亭,果然是一片蔚藍迎面而來,回家的心情確是滿足愉快。在一次次探尋山中遺跡的過程中,我們彷彿漸漸能夠在腦中繪出老照片當年的色彩,也能懷想眼前的繽紛景致在百年前曾擁有的樣貌。我們仍會再次回到這充滿故事的太魯閣峽,探尋那些少有人知的山中遺跡。

 

主要參考資料:

1914 下田正 《大正三年太魯閣蕃討伐軍隊記念》

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h/dtd_result_frame.jsp?dtdid=11&keyword=%E5%A4%A7%E6%AD%A3%E4%B8%89%E5%B9%B4%E5%A4%AA%E9%AD%AF%E9%96%A3%E8%95%83%E8%A8%8E%E4%BC%90%E8%BB%8D%E9%9A%8A%E7%B4%80%E5%BF%B5&index_field=all

2007 小花 驚而不險-牧水山

2009 LeoN 牧水社‧牧水山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真~真~真~真是太讚啦!

    來瀏覽本站都沒有記者朋友報導一下?有夠可惜!

    看盡無數罐頭行程,瞄過如江泡麵路線的記錄!忽現此篇豈只是按個[讚]能比擬此篇的經典~讚~

  • 賴兄:

      我的功課還作得不深,還得靠著許多前輩的研究才得以覓得山中舊跡。

      能夠找到老照片中的場景確實讓人興奮了好一陣子,也多虧那時的人留下了許多在現今看起來平凡無奇的照片。下田正或是其他曾寫下記錄的日本記者軍警、遊人,都不知道他們留下的照片或記事都成了現今重要的參考記錄,而我也希望
    能盡些棉薄之力為這些泛黃的資料增添些色彩。


      山中待發掘的故事無窮無盡,有什麼新發現再與大家分享。

  • 這種大如"山脊線",小如"堆疊石頭",都能憑黑白照片-對照出來,

    比起"虛"的[太原500完人],真是令人[噓噓萬千],

    除給于[讚-讚-讚]外,何者[]?何者[],...看官們,Not?

  • 真是英雄出少年,竟然能憑幾張老照片,就把湮沒在森林中的忠魂碑找出來。7月初我要趕快過去瞧一瞧。

  • 真是英雄出少年,竟然能憑幾張老照片,就把湮沒在森林中的忠魂碑找出來。7月初我要趕快過去瞧一瞧。

    ---

    沒想到楊老師居然也會看補給站

    真是甚感光榮

    七月份踏查行不曉得能不能當跟屁蟲

  • 平常總是讀著楊老師您的報告與著作,讓人著迷於古道探勘的世界。

    看到老師的回應讓人感受到莫大的鼓勵!也期待楊老師從山中帶回來的故事,並祝老師踏查順利囉!

  • 好感動!!

    我喜歡歷史尋根的感覺!!

    真的好厲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