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12/7/26
山難救援諮詢小組-長官及各位組員,大家好!
首先有一個關鍵的建議:臺灣所稱的「溪谷」,應改稱為「峽谷」,這樣才能符合臺灣地勢的實況,提醒山友注意及小心判斷,在預防山難會有比較好的幫助。
再者,觀念與做法必須要有步驟:
溪谷,實況是峽谷。通常失蹤者的思考是,沿溪有水喝,沿溪走,可取捷徑找出路。這在外國行得通,在台灣卻行不通。
走過,必留痕跡。
通訊,訊息掌握能有效運用。
搜救者,要站在失蹤者的角度,依環境去研判。
在處理山難時,本人有幾項建議:
當接到求救電話時要注意以下幾項重點:
1.> 尋問受難者的地標方位。是越詳細越好;能讓救難人員在第一時間可以抵達事故現場。
2.> 與山難者最後通話的人員或者是最後碰面者,或是一定要找到同隊的領隊。
3.> 以上人員最好可與救援小組一同參與開行前會議。可以節省時間。
以去年-張博崴事件之救難情況與大家分享
問博崴父親(句句是破案關鍵)-
1.> 幾點通過電話 約3:30博崴女友有和他通過電話-之後電話就不通了。
2.> 詢問使用電話的系統公司- 使用的是台灣大哥大。
3.> 請博崴父親購買大哥大易付卡-到山上定位何處有訊號何處沒訊號。
4.> 博崴女友-黃小姐-最後通話內容為-博崴說他已迷路了。
黃小姐問-是否要報案-博崴回答-不用了-應該很快就會到平地了。
接著我打電話問黃小姐:
1.>博崴與你通電話時是否會緊張? 黃小姐回答:博崴口氣-很平靜的講話。
2.>通話時有聽到什麼聲音嗎? 黃小姐回答:沒有。
3.>是否有聽到風聲或是水聲嗎? 黃小姐回答:風聲很大。
4.>一直有風聲或是斷斷續續? 黃小姐回答:有! 有! 一直有風聲!
5.>問黃小姐是否有爬過高山嗎? 黃小姐回答:沒有
由上幾點-我個人判斷臺灣高山稜線 風聲是會斷斷續續而水聲是會一直持續, 判斷博崴應是在峽谷。
綜合訊息,大膽研判:
1.> 第2天我和林日財就往水源地尋找 早上04:30起床-05:00出發
2.> 出發後發現綠色背包套約7分新-詢問黃小姐背包是否向別人借用
黃小姐說-全部都是新的-判斷此背包套不是博崴的-因背包套上英文字有刮傷。
3.> 到達水源地-詢問黃小姐-當時與博崴通話時是不是與現在聲音相同,黃小姐思考約3-4秒後回答:是-確定是此聲音,由此判斷博崴有60%應是在峽谷了。
4.> 出發前曾詢問博崴父親-博崴是否會游泳? 博崴父親回答:會,非常厲害。
5.> 下峽谷後發現有樹枝折斷-並已發霉且有踩過青苔的足跡。
6.> 枯木已腐爛,有一人踩過的足跡。
7.> 接著約11:30由上往下看在下方發現有一個黑色塑膠袋-透過望遠鏡看發現是帳篷-在左右觀察約20公尺發現有一個睡袋有打開有人在睡覺。
8.> 約下午01:30到達事發現場, 因我並非警消人員出發前有請博崴父親簽同意書,因此可以打開博崴背包,此時打開博崴背包-有看到入山證確認是博崴。
再舉出一件類似的案例
1.> 幾年前南湖溪事件-新光人壽李峻生事件- 搜救難時,在第2天我就在溪床找到背包,但第3 天參與搜救的5位人員,皆判斷不要往溪谷搜,就是經過山洞也不知道要進去搜索,當時我就是在山洞裡找到柔情牌的面紙,翻開(已經經過家屬的同意找到的背包裡也有同牌的面紙),但是,另一隊的2位搜救員,還是開玩笑的說:「是巧合啦!山洞只有原住民敢鑽。」,結果我堅持,繼續往溪谷下搜,接著又發現被折斷的枯木,因此,我就很確定失蹤者李俊生一定就在附近了,沒多久,發現大體在溪邊了。
現況必須要提醒
1. 一定要有搜救計劃,不要「亂槍打鳥」,不但容易破壞現場,還會耗費龐大的搜索資源,這很重要!
2. 現在消防員的搜救確實有心想做好,但是缺少經驗和方法,而且腳程、體力也是弱的。
3. 請消防長官能雇用揹夫,工資一天是四千元(30Kg以下),幫忙搜救員揹食物及重裝備,讓搜救人員能專心「搜」及「救」!每一次我搜救時,一定會請朋友幫忙揹,或自己掏腰包雇人。
謝謝長官及各位先進,請多多指教!!
黃國書 手機:0932-218219
Email : [email protected]
三十年前~ 老師跟我們提到山通大海~ 有人在北宜公路山區迷路就順著溪流往下游~ 總有一天到海邊...
一直到二十多年前接觸登山教育~ 接收到的訊息是不能往溪谷走~
但是綜觀這十數年來到今年的下溪谷例子有成功也有失敗~ 還有小朋友在桃源谷也是如法炮製~ 還會有人說:那ㄟ這麼聰明~
去年受過登山訓練的知識份子也是一直往中央尖溪推進~ 因為預期才是最可怕的敵人~
所有的預期都會變成牽引的鬼魅力量......所以不小心下了溪谷...就在附近留下記號不要擴大範圍吧!
一個小小的落差(濕滑)都可能造成無法移動的狀況的...
台灣山區的溪谷大部份都極濕滑, 乾燥時或許可走, 一遇到濕氣, 雨水就極滑. 一不小心腳就受傷或是滑落, 或在溪谷兩側找路移動也是一樣, 運氣好幾十公尺再越溪, 要不然經常短距離就要再越溪一次, 稍上游落差更大, 奇岩怪石的. 如果隨便都走得出來, 那溯溪就沒人玩了.
能順著溪下山的,可能只適合海拔300m以下的溪,因為接近平地的溪,比較不會遇到峽谷或高落差地形。
可能也有200M以下的瀑布落差~ 所以還是要看地形~ 只要有一個局部化落差~ 即使潛勢是緩溪也是一樣~
如果隨便都走得出來, 那溯溪就沒人玩了.
應該是樂趣與技術性不同~不單純以目的為導向~
當然走出來的成本通常比直接溯溪來得高吧~
題外問題:
遇到濕滑的長距離垂直落差~ 不知溯溪者會不會先鋒採用高繞架繩~ 後續者直攀的方式?
還是就以整體高繞為主?
題外問題:
遇到濕滑的長距離垂直落差~ 不知溯溪者會不會先鋒採用高繞架繩~ 後續者直攀的方式?
還是就以整體高繞為主?
應該也是要看目的
如果目的是溯完一條溪,那麼可能會直接全體高繞掉
如果是去一條常去的溪練習\訓練,可能架完繩後大家輪流爬上去
怎麼玩都可以啦
要高繞還是直攀,要看時間,難度,裝備,隊員能力與狀況,以及領隊意志決定,沒有標準答案。
只能說登山鞋不適合濕滑的溪谷, 周末只是到郊山小走了一下,其中有段平坦漂亮的溪源路段,我為了拍照方便帶了溯溪鞋換穿,但隊友穿登山鞋, 連平坦的石塊都舉步困難, 明明是毫無難度的地型,另一友人則只是換穿夾腳拖,居然就可在溪谷行走, 其實若縱走路線有可能經過水路,不妨多帶雙輕量溯溪鞋, 若真的不小心走到這種濕滑路,也可以變通將襪子套在鞋上,也有止滑功效
菜瓜布溯溪鞋在下瀑布旁的乾或濕滑石面,磨擦力也不怎麼好(但黃金鞋底更差是真的),
上攀如果不是結理而是水流沖刷產生的曲面...不知除了菜瓜布(一樣沒磨擦力)還有甚麼好法寶?
坊間出那種特別地帶(屁膝脛肘...)的軟墊保護溯溪衣褲,外部摩擦力也比較好,也算是攀爬的良好接觸面嗎?
有青苔的石頭,必須是有釘子與菜瓜布的溯溪鞋,釘子必須密而短,如果長而疏,接觸面不夠大,還是會滑。但穿久了,菜瓜布磨掉,剩釘子會變長,也會很難走。
護徑與護膝,是避免碰撞受傷,不管攀爬或行走溪谷,都一樣。
1) 照片C是落差極大的峽谷不是溪谷(當日幸有救難人員在上方架繩及由下方扶持不然無體力者很容易墜落受傷)
2)由衛星航跡(圖C)來看稍來步道4k~5K下方是落差極大的峽谷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