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山裡的故事

緋櫻五社--初聞哈卡巴里斯社

tzou(鄒仔)

2005/12/2


緋櫻五社--初聞哈卡巴里斯社
**************************

相關背景: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1001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1841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3167
********************************************************************

哈卡巴里斯社在論文中的紀錄是約1910年有部份部落人遷徙到寒溪,
本站可搜尋到的是林克孝前輩的文章, 關鍵字[哈卡巴利斯].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1722&ReplyArticleID=14561

緋櫻五社指的是 寒溪社 大元社 古魯社 小南社 四方林社 等五個部落,
如果要單就人類學角度, 地域組成或者遷徙年代很難看出絕對性,
不過若以目前部落居地觀點來看, 實際上存在 [寒溪部落], [新光部落(寒溪上部落)], [自強新村] 與 [華興巷]; 組成分別是以前的 [寒溪社], [大元社], [小南社與四方林社], [古魯社].

因為當地最大社是寒溪社, 小南社與四方林社則在打狗溪四方林一帶,
大元與古魯算是較後期進入的, 所以當初在番社坑溪的一些內部爭戰,
大元與古魯時常合作, 文獻記載大元與古魯源自同一 gaga,
而且進入番社坑溪流域也都以左岸為部落居地,
至於上次的集體遷村都是發生在南澳八社最後的老金洋部落遷村之後,
老金洋是在民國54年左右集體遷村, 伊沙默橋即是紀念當時背運物資失足的部落勇士,
上一次的古魯社址約在古魯工作站前方, 目前仍有不明顯路越溪經過小瀑布,
長老們說還有一些墳墓; 大元社在稍下方處,
現在的狀況是古魯社往寒溪吊橋西北方的華興巷; 大元社在一次颱風過後遷到對岸
寒溪部落的上方, 因為是該區非國有林班地所以遷徙沒有發生大的問題,
目前生活在番社坑溪左岸的只剩下華興巷的古魯社.
********************************************************************

2005年冬天, 我和古魯社長老聊天, 他又跟我說到他們曾經和荷蘭軍隊作戰,
原本居住在流興(利有亨), 哈卡巴里斯. 當我聽到哈卡巴里斯時, 精神為之一震,
資料記錄哈卡巴里斯社曾經遷徙到寒溪(這一點很有趣, 文獻紀錄是寒溪, 不過這是古魯社人說的), 剛好前陣子探寒溪通往流興的路未果(大斷崖), 抓住機會詢問路徑, 最後竟然提到他年輕時在烏帽山一帶種香菇, 很巧, 我曾經在烏帽山附近發現菌種場的玻璃瓶, 地圖上這邊到北溪有很密集的路, 其實當初就是種香菇的路徑, 另外我想也很難發現新的路徑, 因為這近一百年來, 木材與礦場的開發早就淹沒當初的遷徙路跡, 這一點讓我感到時空變化的隱悲, 雖然仍然無法釐清當時的疆界(如隘勇線通電鐵絲網), 不過能聽到曾經存在的社名, 真的很高興.

隔天, 我到另一山區探索未果(崙埤), 第三天再回到這邊, 遇到長老的姪子,
跟他聊了很久, 他跟我報了一條獵徑, 因為據說封溪之後通常會發展步道系統,
憂喜參半, 例如我在2003(2004?)年春天探了封溪中的九寮溪與松羅溪, 一年後就興建很大條的步道, 當時另一條四季部落的四重溪雖然也封溪但並沒有管制站, 我也進入探索, 另外, 林美山區的石磐步道雖然不是原住民部落, 但是山區開發很嚴重,
在林美石磐步道還沒開發前的水管路, 我曾經去過, 但是開發後還沒去過, 我想我比較喜歡原始些的景致, 當然普及的步道系統也是需要的, 但是真的不要太多, 五峰旗步道, 聖母山莊前段步道與跑馬古道等, 目前大概就是符合一些人的需求,
不過還是不要太多, 這點我在山中遇到的兩個外國人都說很感冒.

長老的姪子跟我報了路, 我就先探一下, 準備改天再來探險,
離開的時候再到來藝婦山徑走走.

其實我像發現寶物樣的驚奇, 因為這個隱密的支流,
我以前都越野過, 但是卻沒辦法發現隱藏在原始林間的山徑.

再隔天, 我一個人進入探險...完全沒有登山路條的原始山徑,
那是我的最愛, 當然...那又是另外的故事.

回到封溪管制站, 遇到長老, 我跟他說: 我被你姪子騙了!
他跟我說可以繞一圈, 不過我走了四條路的其中三條到底都沒路,
而且也不是他說的狀況...算了就當成散步.

後來我就在這邊煮麵加山蘇, 很讚! 長老竟然又跟我報另一山頭那邊那邊有路,
而且可以到那邊那邊, 因為十五年前左右我曾騎我的美規車越野上那個山頭,
當時就想以後再買越野機車時會再來跑, 沒想到十多年後, 我竟然一直找不到
那條路...
原來是因為違法開發, 產業道路被封閉.

好吧! 長老...我相信你的話, 從這邊山頭越過另一邊山頭,
反正, 鄒仔山野攸游也沒什麼重要目的.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不知你何許人也? 浪人? 詩人? 番人? 史學者? 亦只跟我一樣是個好奇寶寶? 不管如何,拜讀你那有如散文又如詩篇的"史記",還真會引人天馬行空,只是破得快得很. 今日到廣興橋頭訪友,出門前巧點了你這篇,興奮的拖老友帶去寒溪一逛,只見部落車水活絡,跟一般村莊無兩樣,好不失落. 回來後重閱,還是能神遊一番,或許不是宜蘭人吧,感受自是有別,到現場徒讓夢度變滅.
  • 假日的寒溪從鼻仔頭圓環小吃到大進村充滿著人的動物, 還有各式戰馬, 甚至還有釀酒轉型的沙拉霸, 讓人很難想像非假日一樣可以有顧客的窮鄉僻壤, 山頭稜線紅屋就是住一夜很貴的住宿區, 大進村除了蜜餞店外, 還有相關的店面, 幾乎所有的人都聚集在這邊, 還有兩家較高消費的餐飲店, 他們管他叫"休閒農業"... 個人並不會對這些發展感到憂心, 畢竟每個人都是人, 總不能把自己的後花園建立在別人窮困發展的生活上吧? 只是我會在鼻仔頭圓環小吃駐留溫飽, 但是我看到遠山有薑園開發和火葬場的靈骨塔高樓現身稜線, 我只是看到了一些不得已的發展, 通常我的眼光是往 山的更遠一方. 大進村小埤仔的白布條是另外一個靈骨塔的抗爭, 後山就是上次新聞報導 的實驗老鼠餵土虱的廠房, 當然我的旅路都是在新聞尚未爆發之前, 我...總是這樣遊蕩. 大進村圖書館有簡單飲料, 小點心, 人很少, 但還是有人, 每個月6000元租金已經夠他們經營下去, 去人的大概只有少數人, 前面的薇閣是新開的, 魚在屋頂游, 點餐的是小一與中班的小朋友, 根據我的觀察, 來消費的多是外地人, 至於我, 也不知為何我老婆說今天不吃圓環小吃了就進去吃了. 喝咖啡或許不是品嘗那份濃醇, 而是心靈上的昇華, 我可以用簡單的三合一沖泡, 在山野保有那種心境, 便宜...但是富有. 稍微高貴的消費後...我直入出水溪...封溪人不見了, 整個小溪谷...只有兩個臭皮蛋在丟石頭... 我還是想...我是要我的旅行價值套在小朋友身上? 還是往最近週年慶的百貨公司? 我想未來宜蘭的發展一定會很"可怕", 但是至少我還有一些資源可以深入一些小角落... 那些小角落也不是登山人會到往的地方, 我仍然具有一些自私的心態.
  • 編修補註: 此路線確實存在泰雅古道, 詳見廖英杰先生文章或搜尋[亞普拉塞]. 現在很多疑問都解開些了, 包含自己已經完整探勘(散步)鳳紗山隘勇線, 而北溪中段的路也探勘了一些些, 當然都不是登山路徑, 我喜歡這樣的無人地帶...就像是在思路上的行人...思路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