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隊伍行進管理

文章標籤
登山安全

chiwen(及文)

2019/8/6


淺談隊伍行進管理 - 登山安全知識 Part 1



隊伍行進管理是登山領隊在行進間無時無刻都需要費心思考的事情,最終目的是讓隊伍安全地按照既定計畫完成登山行程。隊伍行進速度過慢是一個隱性的山難因子,雖無生命危險之虞,若導致無法按照行程計畫順利到達預定的營地、水源、通訊點等,或及時下山解除山難留守,應一併視為山難事件看待。意外延長的行進時間,也可能進一步加速登山者體力的衰竭,或延長隊伍暴露在惡劣環境中的時間。


登山過程中,可能影響隊伍行進速度及登山安全的因素很多,有時甚至相互加乘,大致分述如下:裝備、人員、任務分配、地形陷阱、行進順序。


【裝備】

公裝、公糧的分配要衡量重量的合理性,以三天兩夜自背自煮的行程而言,每個人分配的公裝平均約在2~3公斤左右。且要避免重要裝備(如帳篷、爐、瓦斯)都集中在少數人身上,以免隊伍分散過夜時,部分隊員沒有裝備可以使用。公裝、公糧部分應明確知道由誰背負,需要取用時才能省去翻找的時間。

延伸閱讀 https://link.keepon.com.tw/吳明旭山難

大多時候裝備檢查是必要的,應避免攜帶太多不必要重量上山,但個人的安全器材不可省略。譬如垂降次數很多的溯溪隊伍,每人一條吊帶、岩盔及下降器材是必須的,也能避免器材傳遞時浪費時間,增加繩索系統失誤風險。

▲在其他一般使用到技術器材機會不高的隊伍,為了節省重量,也許帶兩、三組器材供隊員輪流使用就足夠了。


【人員狀況】

影響隊伍行進速度的最大因素就是人員的狀況,人員狀況又可分體能、精神狀態、行進技巧與技術能力等面向。


【體能的管理】

體能對行進的影響是直接且顯著的,而體能的管理甚至要回溯到前一晚,隊員的睡眠品質控管或飲食開始。因此在登山活動的前一日,有些領隊會要求隊員不得熬夜,甚至在高山行程前,還會提前叮嚀高山症預防用藥。在行程中,要隨時注意隊員的狀況,適當安排休息、食物及水份的補充。

▲ 登山過程中,遇到走走停停的狀況時,體力容易消耗得更快,後面跟攀的人更是痛苦。行進速度應保持平均而穩定,才能走得久走得遠。


【技術能力】

技術能力很好理解,必須與攀登路線的難易程度相符。去到岩石裸露的山區要能夠攀岩及操作繩索,去到草木茂生的山區要會開路及判斷路徑,去到人煙稀少的山區要能夠有快速定位導航的能力等等。技術層面也會影響到精神狀態,當登山者發現技術能力無法克服現場障礙時,多半畏懼不前或戰戰兢兢,過崩壁遲遲不敢跨腳、找路徑遲遲無法決定方向,拖慢行進速度。


【其他個人因素】

另外有一些個人因素,如腳起水泡、黑指甲、背包太重、鞋子不合腳、衣著不適當、睡眠不足、寒冷、過熱、腸胃不適、行進技巧,甚至太常停下休息、拍照等,都是可能會影響隊伍行進速度的因素,領隊若有察覺,早期解決發生原因,讓行程進度不致被影響太大。



【隊伍的任務分配】

隊伍行進時,領隊須明確指派嚮導及押隊人選。每個人都應清楚自己的任務安排,以免產生溝通不良,隊員無所適從的狀況發生。

嚮導的任務是引領隊伍走在正確的路徑上,因此其找路、跟路及定位能力要好。在一些路徑不明的山區,嚮導後面有時會再加派一位助手,負責在嚮導找出路徑後將其加大,或者繫好路標,方便後方人員跟隨。嚮導前進時需要注意後方的隊員是否在視線內,不可自己先行,以免後方隊員跟丟,又要耗費時間重新尋找路線。

押隊通常是隊伍中腳程穩健、較有經驗的人擔任。因為可能需要處理落後隊員的腳傷、協助調整速度、回報隊伍情況給領隊等。

除非隊伍人數少,否則領隊不適合自行擔任嚮導或押隊,而應走在隊伍中間,隨時協助其他隊員。若隊伍人數眾多,也要考慮是否將隊伍拆為數小隊個別管理。


【善用無線電】

無線電在隊伍控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腳色,尤其是人數較多,頭尾不相見的登山隊伍。當隊伍中有人落後時,壓隊可以無線電提醒嚮導放慢速度,收攏隊伍前後距離。當有人需要醫藥包時,可前後聯絡隊友協助。當嚮導找到休息點或營地時,可以通知後方隊友,讓領隊或押隊可以預估抵達時間。




【地形陷阱】

地形陷阱,是指登山路徑中的倒木、陡坡、鬆滑土石、崩壁、拉繩地形、叉路、密林等,讓人通過時會減慢速度的地形。假設每個人通過一個倒木區需要花費額外的30秒,10個人通過就會是5分鐘(300秒),若通過的地形的第一個人沒有停下腳步等待,那麼他與最後一位押隊的時間差就會是5分鐘,前後距離因此被逐漸拉開,也會開始有人落單,甚至迷途。因此,在通過地形陷阱時,應確認全員通過後,再繼續行進。


【隊伍行進順序安排】

當隊伍中,有人的行進速度變慢時,除了解決速度變慢的原因之外,也可能會調整慢速的人在隊伍中的位置,以免全隊的速度進一步被拖累。調整順序的方式大致有兩種,一是放在隊伍的前段(嚮導後方),二是放在隊伍的後段(押隊前方)。前者的好處是,全隊的人都會配合慢的速度走在一起,避免隊伍掉人。但缺點是慢速的人自己心理壓力大,體能無法跟上反而更快耗竭,隊友也可能會心有埋怨。第二種方式對於隊友影響較小,但要隨時注意隊伍後方的狀態,有時候慢速的人太多,變成一個押隊要押三四個人慢慢走,隊伍越拉越長越遠反而增加危險。



【團進團出】

登山隊伍的每一個成員,彼此應該有「危險共同體」的共識。領隊在隊伍中當然負最大之責任,要將全員平安帶下山。而隊員也應服從領隊指令,彼此互相扶持,在團體中發會自己的能力,協助全隊平安下山。

除非隊伍原先就已有拆隊的計畫與準備,否則儘量不要拆隊。若不得已需要拆隊(如有人受困需要派人出去求援,隊伍前後距離拉開太遠需要分別紮營等等),需要確認每一支分拆的隊伍是否都有足夠的裝備及糧食,有經驗的人員配比是否適當,以及通訊管道的建立(這時候無線電又派上用場了!)。

若要派人對外求援,最少應有2-3人一組,以求互相照應。過去經驗告訴我們很多失蹤山難都是獨自一人對外求援時失去蹤跡的。



【後語】

影響隊伍行進速度的因素很多,而且大多數情況都不是單一因子,而是多重因素累積加乘。而且每次發生狀況時的環境、人員組成、應變能力都不一樣,處置方式也可能不同。控制隊伍速度的方法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對於一個稱職的領隊來說,需時時留意這些情況,如果有問題就盡早設法解決,以免演變成無法收拾的殘局。

對於一個稱職的隊員來說,不要過度依賴他人,需具備基本的體能、健康狀況與照顧自我的能力,一起團結合作讓隊伍按計畫順利完成行程,這應該是登山過程中,團體行動最讓人有認同感的部分了。



登山安全知識 Part 1

圖文製作 ©2019  登山補給站 版權所有
圖檔素材 Designed by Freepik


文章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