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指南

國際常用山岳難度分級

文章標籤
登山技能

keepon(編輯)

2015/12/6



The East Face of South Howser Tower (3346m) showing It Is What It Is (難度分級 D+ M5 WI4R, 320m, Yamada-Tani, 2015)[Photo] Takeshi Tani

日本隊伍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Bugaboo省立公園內進行攀登。難度分級為 阿爾卑斯分級困難+,部分的混合攀登5,部分的水冰攀登4,可能會長距離無確保(Runout),攀登總長度320米。
其他攀登者可利用以上攀登者所提供的難度分級資訊,作為攀登計劃與準備方向依據。



山岳攀登難度分級


「難度分級」是登山運動中的一個參考工具,也是一種公開的資訊。


當攀登者到不熟悉的地區攀登,面對一座大山、許許多多不同路線,透過「難度分級」及攀登資訊,攀登者能夠依照自身能力、攀登裝備,去選擇所要攀爬的路線。


登山的「難度分級」界定標準,通常都是由第一組攀登隊伍,或第一位攀登者所制定的。登山路線指南書(guidebook)的作者再經由整理,將該地區的攀登資訊建立起來。

路線指南書作者在整理地區性攀登級數時,如果一條路線越熱門,很多人爬過,難度級數就相對客觀。如果是一條冷門路線,級數就相對主觀。


關於路線難度的評定,是一個很主觀的過程,其影響因素包括天氣、地型變動、攀登者身材、攀登類型(岩石路段上,岩面攀登face climbing級數與裂隙攀登crack  climbing就有動作上的差異)…都會影響難度級數的判斷。

然而,攀登難度分級只是一個「參考數值」。最主要的功能還是在於幫助攀登者選擇難度適合路線。


 

國際上登山會用到的攀登級數大約分為下面幾項。



Alpine System(French Adjectival Syste)阿爾卑斯分級系統:廣泛的被用在阿爾卑斯山區,及世界各地。評估因素包含路線長度、難度、地形等綜合考量。


簡寫

法文

英文

中文

F

facile

easy

簡單

通常是簡單的冰河健行

PD

peu difficile

not difficult

不難

可能需確保攀爬。如果是雪攀,坡度約45度,有部分冰河裂隙要處裡,或是部分陡峭的地形。

AD

assez difficile

fairly difficult

相當困難

UIAA等級III的攀岩。45-65度冰雪坡。稍微暴露的地形,具有可觀測的攀登風險。

D

difficile

difficult

困難

連續UIAA等級IVV攀岩地形,冰雪坡約50-70度之間。路線長且延續,或是短卻困難。擁有可觀測的攀登風險。

TD

trés difficile

very difficult

非常難

連續UIAA等級VVI攀岩地形。有可能需人工攀登或連續困難攀登路段。連續性的冰雪坡約65-80度之間。擁有許多可觀測的風險。

ED1/2/3/4

extramement difficile

extremely difficult

極困難

垂直冰壁或攀岩。UIAA等級VI VIII的攀岩,極有可能需要人工攀登。有特殊攀登風險


 阿爾卑斯山區最後難題,艾格北壁,於1938年被德國與奧地利攀登者所攻克。這條路線The Heckmair route,以德國攀登家Anderl Heckmair命名。難度為阿爾卑斯分級TD,非常困難。





Russian Grade俄羅斯分級系統:俄羅斯及舊蘇聯地區所使用的等級系統。少數將海拔高度作為評判標準的分級系統。攀岩參考UIAA攀岩難度系統。


難度

描述

1B

山峰海拔2000-5000公尺。需繩索的簡單攀登。

2A

山峰海拔2000-6000公尺,實際攀登500米以上。部分II攀登,或100米以上冰雪坡。

2B

山峰海拔2000-6000公尺。部分III攀登,或100米以上冰雪坡。

3A

山峰海拔2500-6500公尺,實際攀登600米以上。持續性 1-1.5 繩距III岩壁攀登,或600米以上的冰、岩地形。

3B

山峰海拔2500-6500公尺,實際攀登600米以上。1-2繩距含有 III+IV攀登

4A

海拔2500-7000公尺,實際攀登600米以上。整天攀登難度 IV+

4B

海拔2500-7000公尺,實際攀登600米以上。40-80米難度 IV攀岩或部分難度V300-400米冰雪地形。8-10小時以上的路線。

5A

海拔3000-7500公尺,實際攀登600米以上。一長段攀岩難度IIIIV,部分難度V300-400米冰雪坡。10-15小時以上。

5B

海拔3000-7500公尺,實際攀登700米以上。 一長段攀岩難度III-IV 50 公尺V VI難度。或是600-800 米冰雪路段。需要15-20小時以上。

6A

山峰海拔超過3600公尺,實際攀登超過800公尺。持續攀登IVV難度且有超過20公尺VI難度。需要40-50小時以上。

中亞吉爾吉斯 ,阿拉阿恰國家公園皇冠峰路線圖。因吉爾吉斯舊屬蘇聯統治,路線圖攀登難度系統以俄羅斯系統為主。

 




UIAA Grade國際山岳聯盟難度:國際山岳聯盟試圖統一難度標準所建立的攀登評斷系統。在歐洲地區較常見。


等級

描述

I

簡單,幾乎是走路,需要用手做平衡。

II

稍微難,稍微攀登,運用三點不動一點動技巧。

III

有點難,困難的地方最好放置保護點。

IV

難,需要基本攀登訓練,需要放置保護點。

V

很難,通常以包含外傾地形,攀登者需要投入訓練

VI

非常難,需要持續訓練成很好的體態及技巧。


 




National Climb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 (USA)美國登山難度系統:使用區域以美國為主,以攀登時間作為考量。


等級

描述

I

只需幾個小時的攀登。

II

需半天的攀登。

III

幾乎整天需繩索的攀登。

IV

整天的技術攀登,難度YDS5.7以上。

V

通常需要過夜,快的登山者只需一天,難度YDS5.8以上。

VI

兩天以上的困難攀登,可能須人工攀登。

VII

遙遠的地區,以阿爾卑斯式的攀登方式。


 





登山難度比較表


Russian Grade

俄羅斯系統

Alpine Grade

阿爾卑斯難度

UIAA Grade

國際山協難度

1B

F/PD

I/II

2A

PD

II

2B

PD+

II/III

3A

AD

III

3B

AD+/D-

III/IV

4A

D

IV

4B

D+/TD-

IV/V

5A

TD/ED

V

5B

TD+/ED

V/VI

6A

ED/ED+

VI

6B

ED3 and up

VII


 

 




其他難度系統(攀岩、冰攀、混合攀登)


Yosemite Decimal System( Y.D.S.)System北美攀登難度分級系統:原本是為步道分級難度所訂。第五級是需繩索的徒手岩壁攀登。被美國、加拿大的攀岩者廣泛使用,並加以細分。此系統也是台灣攀岩者最常使用的難度分級。


難度

敘述

1

在步道上健行,不需用到雙手。

2

健行,偶爾需用到雙手輔助。

3

地形崎嶇,通常需要雙手輔助。

4

地形陡峭,需使用繩索或其他裝備,否則墜落會有致命的危險。

5

技術性攀登,需使用繩索、特殊裝備及專門的訓練以保護安全。第5級是一般所謂的自由攀登。自此以後再以小數點與英文a.b.c.d為細分。如5.85.95.10a5.10b5.15c

6

人工攀登。

Y.D.S 攀登難度5.15c的攀岩影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的攀岩難度路線之一

 



各國攀岩難度換算表。每個國家都有自成一系的攀登難度分級。到不同國家攀岩旅遊,當地路線書上,通常都附有難度換算表。



 



Water Ice Grade冰瀑攀登難度表:WI指的是季節性的水冰。通常是冬天才會形成。Alpine Ice(AI)則是指高山上永不融化的冰。


難度

敘述

WI2

60度冰坡,容易放置固定點。

WI3

60-70度冰坡,偶而4米以內的垂直冰壁。

WI4

10米以上垂直冰壁。需稍微費力放置固定點。

WI5

20米以上垂直冰壁。需稍微費力放置固定點。很少休息點。

WI6

30-60米垂直冰壁。須很好的體能及技巧,沒有休息點。

WI7

如同WI6,或稍微外傾。冰況不好或難以放置固定點。


挪威的冰攀影片,從WI5~7的冰瀑攀登。

 




Mix Climb Grade混合攀登難度表:使用技術冰斧攀登岩壁,可能帶有一部份冰。


難度

敘述

M1-3

低角度,通常不太需要冰斧

M4

內傾斜板到垂直的乾攀。

M5

持續垂直的乾攀。

M6

垂直且有外傾角度的乾攀。

M7

外傾角度,需要力量及技巧的乾攀。難關長度在10米內。

M8

有幾乎水平角度的懸岩,需要力量及技巧。難關比M7還長。

M9

持續垂直且傾斜的岩壁,只有小點支撐。或是有2-3人長的屋頂懸岩地形

M10

至少10公尺的水平懸岩,或30公尺外傾地形。幾乎沒有休息點。

M11

整個繩距的外傾懸岩,或是 15 公尺的屋頂懸岩地形。

M12-14

M11 難度加上動態動作、非常小的支撐點。


 

Sam Elias攀登M11的混合攀登




更多參考資料

http://www.alpinist.com/p/online/grad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de_%28climbing%29
http://www.mountainmadness.com/resources/climbing-rating-systems


文章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