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代皇帝夢

魯王墓

道光年間,地方人士林樹梅在金門城城東門外發現一古墓,因氣局恢宏疑為魯王朱以海之墓,勘考樹碑,欲白魯王被鄭成功沉於海之冤.直到1959年國軍構工部隊於梁山炸山採石,意外發現一三合土砌成的墓壙,後又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八字及全文石碑,後並交由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博士研考,連同墓內出土的「買地券」磚契保存在國立歷史博物館,亦使魯王真塚重現.
當年蔣介石指示金門縣政府在太武山西麓建築新墓,於1963年2月4日舉行安葬典禮,即是現今小徑魯王新墓的由來.墓基三層,入口在伯玉路邊,上去為山門,最上層才是魯王圓塚,兩側有小徑,北側小徑可走到無愧亭.
而林樹梅所疑的魯王墓於
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經黃典權及王啟宗兩位教授的監督發掘,依出土文物宋代元豐通寶等物考證出可能是宋代朝廷大臣眷屬之墓,建造年代應當在宋神宗元豐年間,相當於西元1078年至1085年之間.

古城國小操場尾邊的魯亭石碑是進入疑魯王墓的入口

道光年間立的碑保持原位不變,墓碑則改為宋代元豐命婦之墓

墓側另一碑文記載發現真假魯王墓始末及遷移事由

魯王亭內有蔣介石提碑一座,門柱也各有提文對聯

新墓後面的無愧亭跟魯王墓倒沒有關係,只是要你為國赴死而無愧

第二層有魯王墓字樣的植被灌木叢

通往無愧亭的小徑,可惜從來沒看過人在上面走動

失落的帝國之嘆-漢影雲根碣

「漢影雲根」石碣係明朝監國魯王朱以海所題鐫刻,時間約在1652至1654年間,本在古崗湖附近獻臺山上,疑是民初金門大地震崩落山下谷側,呈倒立狀,僅存「漢影雲」三字可見,列為國家三級古蹟,1970年由社教館於真蹟石塊對面仿拓四字於另一巨石上.原址石壁還有明朝遺臣諸葛倬、吳兆煒、鄭纘緒等人於永曆八年(1654)瞻誦「漢影雲根」石刻後題詩.另有「闢沌」二字是明朝有金門陶淵明之譽的董颺先所題,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公告為第三級古蹟.
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九子荒王朱檀的第十世孫,崇禎十七年(1644),被明室封為魯王,從此開始他顛沛流離的一生,而居金門十年以上,1662年死於金門.題刻「漢影雲根」四字,概有感嘆自己一生居無定所,有如行雲般地漂流各地,最後才在金門這一小島上落地之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