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川古城與會清橋

這是一個沿著沙溪開發的古鎮,始自唐朝開元年間朝廷任中丞之職的陳雍攜子定居開發此地,距今己有千餘年的歷史,是閩中最古老的古城,古稱“發口”,有先貢川後永安之說.傳說宋欽宗當朝時,探花陳灌曾以草席進貢朝廷,宋欽宗問出自何處,陳灌說是“發口”,宋欽宗遂下令改“發口”為貢川,這個典故和我們平林被改成瓊林一樣,只是性質略有不同.

沿著河岸市集走是看不出這座老城的,貢川古巷多多,每條巷弄間或有小弄相連,或者乾脆互不相通,較特別是輝煌一時的進士巷,這條幽深的小巷兩旁盡是明清時期的老屋,一頭連著古街,一頭曲曲折折延地向溪邊,在明代,永安共出了5位進士,這條小巷中便出了3位,實在風光.進士巷的入口處便是“筍幫公棧”,至今已有350多年歷史,磚木結構,坐南朝北,是全國現存最早有農會功能的協會舊址,貢川出名的筍乾就是由此議價、訂數量,順著沙溪運向全國.

貢川有一座修築的明代古城,建於1562年嘉靖年間,東南環水,西北負山,使貢川成了福建唯一的城堡古鎮,因此也有貢堡這個名稱.城牆原有二千多公尺長,現僅存攀龍門到會清橋一帶,約900公尺左右,環河面尚可明顯的看出是一道古城牆,市街那一面則堆滿盆栽、雜物甚至雞舍,把城牆變成圍牆了.城牆原有7個城門,現只留下5個,牆基以鵝卵石、丹霞石、花崗石亂砌,上覆以青磚.牆上有垛口、射眼和通道,牆外則留有馬道,以便萬一封城時行走.目前這座城牆和會清橋、筍幫公棧等被省政府公布於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會清橋位於貢川南側的胡貢溪上,建於明末清初,兩墩三孔,連接貢川堡與巫峽頭.橋身長41公尺,寬7公尺,橋面離水8公尺,橋身以丹霞紅石砌成,上架通廊,間以亭閣,廊邊還設有坐凳,以供過橋人歇息.會清橋上長廊兩端有門樓,中部是升起的橋亭,橋屋採取五架抬梁式,門樓四面坡屋頂,飛簷翹角,屋簷下有如意斗拱、彩繪、泥塑裝飾.橋亭是單簷歇山屋頂,正脊上也有魚吻,下方有方型藻井神龕,內奉“元天上帝”.

由於會清橋座落在較混濁的胡貢溪和較清澈的沙溪匯流處,因此被命名為會清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