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在巷弄之間    回巷弄人生

在巷弄之間穿梭,邂逅的是不斷的驚奇.人生在時間洪流中慢慢褪去,留下的誦歌一直在巷弄之間吟唱,直到斑駁,直到傾毀.當嘆無力回天之時,糾葛的心靈總跟著繫在一條條的通道之間流轉,流轉 ∼

金水小學

金水小學在水頭村中界之地,係早期到印尼麻里吧板開採石油和經營百業的鄉僑回到鄉里籌建,最初借用黃氏大宗祠為校舍於1921年三月十日學校成立,之後由於學生數日增,乃發動南洋鄉親捐獻,並擇地在中界南邊興建校舍,1930年奠基,1932落成,為一回字型建築,中間為禮堂,由村中具名望之鄉紳組成董事會管理,並在麻里吧板置有校產店,收取月租作為小學的教育經費,直到二次大戰僑匯中斷為止.
日軍據金時期,金水小學一度被日軍徵收為野戰醫院,國軍駐金時期又被徵用,直到1958年復校,並改「金水小學」為「金水國民學校」,由私立小學而為公立國民學校.由於金水村人口持續嚴重外流,民國六十三年八月起「金水國民小學」數度裁併,到民國七十五年金水小學舊校舍移交由前水頭社區管理委員會管理,正式走入歷史.目前由國家公園整修完成並規劃成展示館使用.

黃永遷黃永鑿洋樓

位於得月樓左前方的黃永遷洋樓,是旅居東南亞的僑民黃永遷兄弟所建,完工於1934年,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為二樓「五腳基」的洋樓形式,坐北朝南,三開間左右對稱,傳統凹岫的設計,是水頭眾多的洋樓群中最華麗的一幢.
但在1937年底日本軍隊從水頭上岸,金水國小被改成野戰醫院,這棟洋樓變成日軍醫官宿舍,1949年大量國軍進駐金門,金水國小改成怒潮學校,黃永遷洋樓則被軍官團佔用,成為臨時的指揮所,軍隊撤出後,洋樓又變成洗衣、修補店.從風風光光的僑匯洋樓,到歷盡滄桑 而彈痕纍纍.
金門國家公園成立後,管理處斥資1895萬進行修繕,於2005年10月完工,本來規劃一樓為展示館,二樓為民宿,後來收回重新規劃中.

得月樓與黃輝煌洋樓

得月樓是水頭最著名的洋樓建築,由民國初年渡海至印尼麻里巴板從事經商貿易致富的黃輝煌於1931年所建.那時正是政經震盪不安的時代,盜匪橫行,因此黃輝煌在後匯銀一萬三千銀元,興建有防禦功能的得月樓、有欺敵作用的蕃仔厝,以及黃煇煌二層洋樓.
得月樓取其「近水樓台先得月」之意,由福建南安匠師陳南安承建,樓高11公尺,
牆厚40公分,內部地下一層、地上四層,有地下坑道可以通往鄰棟洋樓,四面外壁則有圓形槍孔與鑄鐵槍架,屋頂的女兒牆還有垛口可供防禦之用.
得月樓一樣經歷日軍與國軍的佔領駐防,國軍移防後無人整理致使院內雜草叢生,形同廢墟.2005年國家公園委請蔡祖求老師赴
印尼泗水取得黃家代表人黃欽越老先生的簽署同意,2007年4月由金門國家管理處 編列2007萬元經費進行整修,當年12月完工,目前己開放展示中.
右兩圖為2005年和2000年所拍.

 

陳德幸洋樓

陳德幸洋樓建於1926年,為出龜造形,係由新加坡經商有成的陳德幸回鄉興建的,也是金門東邊最早興建的洋樓,據說選料督工全由他自己來,故造型頗精細且講究,是金東地區僑鄉文化的指標建築.
這棟樓樓高二層,泥塑裝飾相精緻,樑柱雕飾也很有看頭,有多樣的花卉和各種形態的獅子動物等等.比較有趣的是中西合璧,前面是番仔樓,後面則是二櫸頭,跟陽翟永昌堂前閩南大落後面洋樓互異其趣,也是金門唯二的兩座土洋混合造型.
陳德幸洋樓比不上陳清吉洋樓規模,但德行方面可勝出多多,一身致力教育,睿友學校也是由他協助建成,其子孫也多人投入教育界,和陳能顯一同造福金東子弟.陳先生於1956 年遷台,從此荒廢,目前由縣府列入歷史建築列管.

陳景成洋樓

斗門陳景成洋樓是金門所有洋樓中保持最完整且尚在用中屋況最好的洋樓之一,創建人陳景成到菲律賓馬尼拉經商有成,匯錢回家鄉聘請呂厝土水匠師林清安建造,是1946年才落成的中西合併兩層洋樓.洋樓以五腳基造型呈現,面開五開間,正面山頭有龍鳳呈祥圖繪,山頭頂端有雙獅獻瑞,,二樓兩側大圓拱夾中間三拱,一樓則以羅馬柱支撐,唯其穎川衍派堂號斑駁脫落,略顯蒼桑.正門則有對聯一付”屋座鳳山新氣象,門迎溪水納禎祥”門楣”福祿壽”浮雕,為僑鄉文化建築之一.

睿友學校

提到睿友學校,可能要先瞭解一下碧山鄉僑熱心教育情事,其中以陳能顯先生為最.陳能顯於新加坡和陳清吉拆夥後到時僑領陳嘉庚公司當總巡,由於個性謙厚,且受到陳嘉庚的影響,雖然財力有限仍於民國十五、十六年間聘瓊林蔡石德先生任校長,借用大宗祠創辦「碧山學校」,獨力支撐七年,後來財力不繼,本來寄望陳清吉先生能伸援手,奈陳清吉當時並不熱衷教育而中斷.
繼能顯之後,有幼時即隨舅父赴南洋謀生的鄉僑陳睿友先生,開設「金和美」商號經營有成,去世後撥出部分財產充作教育經費,1934年間陳睿友的後人,提撥銀元二萬元,委託同宗華僑陳德幸先生在碧山籌建「睿友學校」,1936年竣工,又受到陳嘉庚的補助,學員招收除碧山外擴及鄰近村落兒童就讀,為金東地區數一數二的學堂.
古寧頭大戰後,睿友學校被青年軍搶去作營房,學校被迫停課,到1951年政府借用睿友學校校舍設縣立碧山小學,再到1958年安瀾國小成立,睿友學校改為三山村公所使用,後來村公所另建,從此任其荒蕪,迄今已呈半毀狀態.

陳清吉洋樓

這是棟毀損沒有那麼嚴重的洋樓,也是年代較近的洋樓,可惜不在國家公園範圍之內,能不能復舊則需看原屋主的財力和意願了.
陳清吉母親也是瓊林人氏,早亡.年少時其父陳睿篆到星加坡做苦力而病死他鄉,父母雙亡的陳清吉就跟隨父親的結拜兄弟陳紫居(一說陳紫車)到新加坡學做生意,先與陳能顯合夥後來自營「和通商號」九八行經營土產而致富.1931年 ,返鄉興建二層半的洋樓,為三凹岫加後落的格局,前棟為洋樓並設大庭院,後落則為傳統閩南式格局,木料、磚石及師傅皆來大陸內地或外國,堪稱是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
陳清吉曾於
1964年返金, 且在安瀾國小設置獎學金敦勵後代.當時這棟洋樓為國軍幹訓佔用,到民國七十年左右才撤走.陳清吉孫輩皆在異地,目前洋樓委由 其堂侄陳昆齊先生管理,洋樓經不起歲月摧殘,已經陳舊斑駁,縣府已將之列入歷史建築古蹟,只怕等不到縣府接手.

庭院半傾唯蕃花樹與龍眼依舊繁茂

長巷迢迢光這堵牆即可見當時財力之雄厚

多種造型的羅馬石柱和鑲日本瓷磚的水車堵

再強的結構也經不起一棵榕樹的附生

水泥鑄造的瓶柱也剝落崩解

雖然是私有產權,像這種鏟樹小事也不能等待啊

永昌堂和浯陽小學校

陽翟陳氏家族和瓊林蔡家有密切關係,很自然的也非常關心這個夾在金沙金湖之間的聚落,而除了那四尊風獅爺,最引我注意的莫過於這即將傾毀的永昌堂和祂的附屬浯陽小學校了.

於陽宅是金門最早開發的聚落,始墾於唐代,永昌堂始建於何時無法得知,但牆上碑文顯示,民國二十四年由僑居印尼的陳厚仲先生匯款修茸祠堂,是金門僅有二層洋樓格局的宗祠之一(另一是在碧山的東小宗宗祠) ,並於隔年興建浯陽小學,共花費12000銀元,主屋為宗祠,前落閩南燕脊後落洋樓,格局特殊無二,護龍為五腳基二層洋樓做為學校,民國廿六年為日軍佔領,作為日軍軍官聚所, 也是傳聞唯一房子被佔,且主人被槍殺的建築.國軍到金門時也於內部做為指揮所使用,後又改為野戰醫院,之後撤軍棄置不理,造成今日傾圮現象,讓人吐血.唯依金門部落格主調查,目前該建築已列入文化資產保存法之歷史建築列管,是否能回天,就要看縣府單位怎樣看待了.

側邊觀來更華麗

真正的雕樑畫棟

連斗拱都很迷人

國軍畫的圖騰

後落的洋樓格局

修茸紀念石牌

側護龍的小學

陳景蘭洋樓

這棟花了政府一億一千萬元整修的「陳景蘭洋樓」在2008年8月22日配合823砲戰50週年舉行重修落成典禮,重現風華.這棟由新加坡僑領陳景蘭興建的洋樓位於成功(陳坑),始建於1917年,歷經四年才竣工,為金門洋樓中面積及形制最大者,為金門縣僑鄉文化建築代表作之一.
這棟兩層樓高的「陳景蘭洋樓」曾經在1937年至1945年間由日軍佔領作為指揮所,1949年國軍進駐後又淪為防砲部隊觀測所、陸軍第五十三野戰醫院、金門中學校舍、及官兵休假中心.在1992年戰地政務終止後乏人管理,經金湖鎮公所爭取,列入內政部營建署「城鎮地貌改造─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劃」獲得補助進行整修,重現昔日風采.
復活後的「陳景蘭洋樓」一樓規劃為展示館,介紹宗族移墾過程、陳景蘭族譜、宗教文化、陳坑鳥瞰、地方產業用具,後方則為冰菓室,官兵休假中心(撞球場)及野戰醫院介紹.二樓則規劃有餐食區、金門當代海外華僑介紹、海外金門會館、洋樓修復過程展示等.

洋樓各角落外觀

合模製品感覺有點假

內部展示-金門地方展示館

陳家宗族移墾史

野戰醫院

冰果室-不賣冰

休閒中心?

建材文物

二樓不賣飯的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