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城的演變

金門城位於金門島之東南,建於明洪武年間,由江夏侯周德興所建,位在水頭海古崗海線之間一高起之台地,易守難攻,難怪會被選來做設置千戶所城所在.金門城城建周長630丈、高2丈5尺,並築有4座城門, 城外環以濠溝,以抵禦倭寇的侵擾.南門附近海岸則是一處很好的港口,尤其明朝時商賈往來,熱鬧非凡 .清康熙年間實施遷界政策,將人民遷往內地,防務移今之后浦,金門城遂逐漸圮毀.目前南門己成為金門酒廠的大門,港口早已成煙.城內則因金門酒廠員工陸續遷住,人氣回升.
金門城 因為自明初以來即為金門商業、軍事重鎮,是故摩崖石刻文化遺跡 頗多,成為金門城之特色.又因緊臨古崗、古區、水頭,自古即有「要丁東門外,要富西門外,要興南門外,要官北門外」 的諺語,意即東臨人口旺的古崗,所以要人到古崗去;西方的水頭則是僑商匯集,要賺錢到那邊;南門外則是港口,商業興盛,要興旺當然就要靠過去;北門則臨燕南山燕南書院所在,想做官求取功名,就去好好的讀書吧,很有趣.

明遺老街和黃天佑小洋樓

舊金門城北門外明遺老街為明初金門千戶所城衍生的商業街道,是金門年代最久遠的市街,相傳是在明太祖洪武廿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築金門城時所開闢,以石板條鋪設而成,算一算已六百多歲.雖然距離不長,可是繁華無比,不但為交通要道,也是貨物交易農、魚產及各種民生物資趕集的重要場所,因此也有「賣菜街」舊稱.但在康熙年間也就是三百多年前左右(1683年),總兵陳龍以金門城所城圯壞為由,將總兵署遷至后浦,這條老街因此漸漸沒落,終於失去繁華的歲月,而流於當今模樣.
明遺老街的建築依路毗連,可能要避風害吧,同樣有格局小屋簷低矮的特色,唯獨有一座造型特殊的洋樓突立其間,是一位黃天佑醫生於1933年蓋好的的住所,並在一樓正廳為鄉人行醫.
黃天佑
先生年輕時前往新加坡學醫,二十九歲返回金門定居,原本在模範街租屋看診,後來才搬回金門城洋樓行醫,四十一歲因腸炎過世,留下三子一女與繼室陳清守著這棟洋樓.洋樓因年久失修,下雨便會漏水,陳清的長子在洋樓旁又蓋了間新式住宅居住,而這棟留有時光記憶的洋樓則指望政府能補助整修,免得遭受塌毀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