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13/2/19
除了慢跑體能訓練
還可以做哪些
小弟胖胖的= =' 很容易腿痠
目前為了登山,每天下班就先強迫自己去跑三千公尺,除此之外哪些體能訓練有助於登山?
哪些體能訓練有助於登山?
************************
就是多爬山,循序漸進,速度不燥進,就像你慢跑一樣,維持你可以跑久跑長的心跳速度前進,慢慢加背負重量,
減重你-->體重若有減輕,自然走得會更舒服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175AA248804F83A80F1073108B307B2450480BDFE196BFFA
參考一下這篇
王教授分享了很多訓練股四頭肌的影片
應該要先「減肥」吧?!
光運動是無法減肥的 .... 甚至有反效果 ..... 越動吃越多 .... ?!
多動少吃才能減肥,胖胖的去爬山不但費力 ... 甚至危險喔 ( 誘發氣喘或心肌梗塞 )
很多人是邊爬邊減的阿
北岳強棒賈霸大哥就是最佳代言人
不過還是要循序漸進
不要一次就進到難度太高的路線
無論爬山,跑步,單車,重量訓練,游泳,所使用的肌群並不相同,相同的是運動的決心和毅力.總之,經常運動,進而增強運動的時間和強度,所謂"常,長,強,巧,靈",無論那一種運動都有助於登山活動
另外,登高山可能遇到的運動傷害或風險,和一般運動也不全相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塊登山,慢慢累積經驗,也有助於登山活動.
登山行程,不僅是高海沷(氣壓低,氧氧濃度低),還要負重,每日行程又絕對超過3k,所以3000的日跑量,宜慢慢增加,至少增加到10k以上,隔天腳不酸,心跳速率回復正常,才有基本體能吧.
至於需強迫跑3k,心態可以調整一下,慢跑雖然很無聊,不過累的話,也不一定要每天跑,或者設定距離.體能好時多跑一點,累時要休息,間歇跑,換地方跑,在草地上跑,赤腳跑,多些變化可以讓人跑起來更愉快
現在是每天都稍微去跑一下
3000<=>5000交替著跑
等較不累了
再慢慢提升至8000=>10000
目前也是先以郊山為主
所以想得知哪先體能訓練
我可以安排交換著做
剛跑完4400
建議可以帶個mp3/mp4跑起來比較不無聊
聽前輩說
還可以爬樓梯及騎單車
重點是不能心急運動過度, 若運動傷害可要一段時間沒法爬山了
其實很多山友是不跑步的 ....
我認識一位山友
每天早晚各做40個「標準」伏地挺身
啥都不練 只練伏地挺身
結果爬山都是爬第一、連領隊都怕被他超前 ......
跑步 ..... 效果存疑? 跑步再加負重爬山,關節更加的磨損,不得不慎重喔
我都是蹲「馬步」或「金雞獨立」 ..... 這才是結結實實的練腿力 和 平衡 與 專心
跑步除了會喘之外 ... 其他的似乎不痛不癢 ..... 又聽音樂的 ..... 效果更打折
蹲馬步好像不會比較不傷膝 (若姿勢不正確)
自己隔天跑的感覺
慢跑跑到後來其實不太會喘,除非不斷增加速度
聽音樂效果不會打折反而跑起來更愉快(若在車水馬龍的地方跑建議不要聽)
是有聽別的前輩說過長跑選手登山很辛苦的例子(好像是肌群不同),
所以上高山前最好走那種一天七.八小時的中級山比較有用
不過另有前輩說平時還是可跑保持基本體能 (當然護膝是有帶著)
另覺得爬樓梯比較有登山的 Fu (坐電梯下)
騎單車,依學生時上下學的經驗,亂猜或許要騎山路比較有感覺,不過也傷膝
或許還可以找些國外的健身影片,會有著重某些肌群的訓練
還在學習中,歡迎賜教
每個人的體質,年齡不同,表現也自然有差
一些玩三鐵,馬拉松的朋友,有人平時很少練習,比賽時的表現就是差不到那裡去.要是多練一點,就準備上台領牌了.反之,有人練的很勤,賽時偏偏常受傷,成績也差強人意.
同樣的,一些在跑馬,單車表現不差的朋友,要他們背上重裝爬山,走不了多遠就喘的難受,或者出現類高山症症狀,下山時爆膝.
每一種運動都有它的技巧,使用肌群,每一個人也有其較擅長的運動項目,就像是籃球打的好的人,棒球場上的表現不一定好,適合甲的訓練方法,不一定適用於乙身上.
但基本體能,心肺代謝,關節靈活度,韌帶柔軟度,肌肉強度等訓練,無論對於任何一項運動都幫助,運動的目的除了強身外,快樂也很重要,所以快樂的動,經常動,管它是怎麼動,別讓自己感到不舒服(心裡,生理),至於爬山,常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節奏
除了慢跑外,有時間的話長距離單車騎乘,騎騎郊山,游泳,打羽球,沒時間的話蹲馬步,伏地挺身,仰卧起坐,或者多走樓梯,任何可活動到筋骨的動作都有幫助
小弟也是新手,一些粗淺的心得請參考
幾本書應該有幫助?但是有一點點深。透過實踐與調整應該可以建立一套自己的訓練哲學。
1.登山前 一定要知道的事。
2.運動黃金二十分鐘。
跑步跟股四頭肌關聯比較低,騎腳踏車練不到離心收縮,登山是最好的登山訓練。如果沒有在攀岩,可以另做一些引體向上。
可參考
運動筆記 (覺得很不錯的一個站)
http://www.sportsnote.com.tw/running/article_list.aspx
登山健行常見的運動傷害(作者: 侯傑議、林瑞興)
http://www.ienet.com.tw/tier/ezcatfiles/parents/img/img/150004552/P903.pdf
預防膝蓋痛 - 鍛鍊股四頭肌 (作者: a507732)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175AA248804F83A80F1073108B307B24A70737EFDB94E0BD
http://www.facebook.com/Nulivortho/posts/434267393300722
怎樣保護膝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328/17/21534_418086.shtml
大腿後肌群鍛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_C_SnaUc7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E8tjOQ7QSw
感謝 sunnyday 的資料,有妳在真好
也許不要太崇洋
還記得「劉忠孝」所創的「太極登山法」嗎?人家只練「太極拳」就能「高來高去」的創下傲人的登山記錄
老外的健身只會讓人「大喘大累大流汗」看似強壯,其實都有內傷 (跑步常常跑死人)
所以許多的運動好手年老時都會有「心臟血管」方面的問題,都是激烈運動的後遺症
反觀咱們的太極拳 (內功) 看似柔弱、卻有無窮的後勁,更重要的是不會得內傷
還是回頭練咱們祖先留下的健身法才能得大利益 (蹲馬步也是喔)
<<登山前 一定要知道的事>>的作者發現,最大攝氧量在高山環境常不是好的高地適應能力的指標,他有提出一個解釋,大約是這麼說的,意思是,登山相對來說沒那麼激烈,高山氧氣也少了許多,所以代表利用氧氣量極端值的最大攝氧量 ,不是良好的高地適應能力的指標,他認為登山者跟無水肺深潛者需要的是利用少量氧氣的能力,或許這就是氣功,太極有助登山的原因吧?
看來學問很多><"
但是我還是稍微維持個慢跑好了
跑了兩個星期左右
感覺比較不會那麼累了
還可參考<<登山聖經>>p.120-P.134
是比較見林的概念
在不同階段又有不同強度的鍛鍊
或直接就參看柯特耐與道格‧舒爾曼著的<<戶外運動員>>
幾本書應該有幫助?但是有一點點深。透過實踐與調整應該可以建立一套自己的訓練哲學。
1.登山前 一定要知道的事。
在<<登山前 一定要知道的事>>第151頁建議屈膝仰臥起坐
但在《哈佛健康刊物》中卻不建議用傳統與屈膝方式建議改用撐體訓練
http://www.sportsnote.com.tw/running/view_article.aspx?id=18837d5b-0b3b-4bfd-afde-68eee972914d 多做多錯!前10大糟糕運動
無所適從……
每個人對訓練的反應差很多,中醫也說每個人體質不一樣,所以說"透過實踐與調整"非常重要,我雖然不是體育專長,但從國中打輸一場架開始就對運動生理學還有功夫很感興趣(笑),許多明星訓練法其實是來來去去,經驗上我認為對非專業運動員而言擬定訓練計畫最重要的有四點:
1.足夠的休息。
2.對訓練內容必須採合目的的思考。
3.聆聽身體的聲音。
4.覺得不好玩,或需要努力鞭策自己,科目可能有問題。
當運動訓練變成一項產業,參與者的天賦又相對普通甚至不好(註1),我們對流行的訓練法就要很小心了,因為推陳出新才能賣,而且有很多為了好看或欠缺目的的科目被拿來賣(註2)。
去年秋天我買了一本<<核心肌肉訓練>>村上貴宏著,還附DVD,照著練三個月,覺得很無聊,也沒什麼幫助,仰臥起坐以前就感覺很無聊,感覺沒什麼幫助,一分鐘做四十下,腹肌,然後哩?很多肚子超大的山友挑夫走得快又揹得重,什麼是輕量化?台灣話的一種嗎?(笑)我覺得登山特殊性太高了,就只能多登山,頂多週間再加個間歇訓練,爬爬人工岩或引體向上,其他訓練的效果都頗為可疑(註3)。
註1:這偏見有一定基礎,以前常態分班五十個學生,成績最後面的十個男生體力普遍比較好,成績前十名的體格體力普遍較差,這些人通常會坐辦公室,也就是健身運動產業吸引的對象。
註2:許多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有驚人的體力,也很精瘦敏捷,能揹能走,但好像很少人有巧克力般的腹肌?
註3:前面KK提到金雞獨立,這依照運動生理學專家的說法,可以增加平衡感,平衡感也是年齡越大越差。蹲馬步則是針對臀大肌與股四頭肌的靜力訓練,與登山高度相關。每天早晚做伏地挺身,除了維持肌力,幫助調節血糖,依照最新研究,對心肺功能也有助益,甚至因為激烈,效果因而能媲美較長時間的較低強度的訓練。
拍謝,登山的經驗不足還容後學來亂亂說一下
後學偏見覺得中醫比西醫...不齊(或許跟制度有關….)
自己雖然現在是大肉咖也不是體育專長,但學生時代也規律的打球(雖然只是班隊)、跑步(約5000)、打太極(雖然比較有興趣舞劍)、跳有氧。覺得預防運動傷害是一個持續從事運動的根本。會造成無形或有形傷害的動作或資訊不足無法得知其好壞的動作,要避免或詢問相關專業人士為妥。若有新的證實,可以多參考。中國傳統運動,不知如何傳下來?不知要不要在乎正統?或許打太極比較無關痛癢,但氣功可就見過大陸朋友的學妹即使跟學校開的課,一個好好的聰明伶俐的女生,學到雙眼呆滯常在陽台徘徊……後來被她家人送入療養院……唉~
雖然跑步不一定能練到某些肌群,但有其他運動可補足。當然若能週週爬山最好,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只能找替代方案維持體力。二.三個月的鍛鍊也證明不用再讓人在三角點等,還可等人。
我的偏見是,看過一個從小到大國內外讀書工作都第一志願,從中學至今健身、有氧、打球….樣樣來,沒看過他在趕流行。
跑步不一定是最好的運動,對自己而言卻是最貼近且最能實踐規律運動維持一定體能(即使每天爬40-50層樓梯都維持不到此體能)的運動方式,若硬框上追流行或商業化的受害者,就沉重了。在那只吸收資訊而已
純為討論學習^^
PS.並未否定金雞獨立, 只是否定義和團的思維:P
核心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