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失蹤之搜救建議


登山失蹤與搜救不力事件, 不可能在一陣踏伐與檢討聲中, 就此減少與落幕, 以後仍會發生. 所以, 提供一點個人建議, 給以後失蹤者之家屬, 與搜查者參考:

1. 發布訊息:
迅速發布失蹤訊息, 給必要救難及有影響力之單位, 以取得充足之救難人力
資源. 可善用網路資源, 譬如微博, 臉書, Plurk, 各大媒體與登山網站等.
必要時, 甚至尋求民代幫忙等 (但需顧及是否過度使用社會資源 ?).

2. 專業人才:
在黃金72小時內, 應盡可能找到專業搜查人才協助, 以爭取搜救時效. 若非專
業人才, 可能佔用搜救員額, 資源或破壞現場, 形成聲勢浩大但無實效之搜救假象.

3. 了解對象:
了解失蹤者之樣貌, 裝備, 登山能力與個性等, 以推測可能走失去處. 通常往
山勢低處走, 或延溪下溯, 或墜落受傷, 無法行動.

4. 搜查裝備:
望遠鏡, 上攀垂降裝備, 繩索, 低音哨, 定位工具(指北針,GPS,地圖,高度計),
強光燈(至少 Cree R5,T6,U2 等級燈泡), 溯溪鞋, 手套, 無線電等必帶.

5. 研究地圖:
至少使用≧ 1/25000 比例地圖, 觀察路線, 地形, 推測可能走失地點, 劃分搜
查範圍.

6. 實地觀查:
現場未破壞前, 實際行走與觀察, 注意任何蛛絲馬跡. 模擬失蹤者, 可能走失
或墜落位置, 並用GPS標定可疑點, 做為規劃行動依據.

7. 搜查深度:
儘可能拉長搜查的時間與距離, 並在主要路線外, 做深度搜尋, 但避免裝備不
足與無確保下, 身處險境, 以免發生二次山難.

8. 重覆搜查:
比較可疑走失點, 應至少由不同隊伍, 搜查兩次. 搜查過的點, 可用紅黃色粉筆,塗料筆
或木炭筆等, 做特定搜查記號(如附圖,文字S是英文Search 搜查之意). 若使用噴漆,
盡可能噴在會消失的泥土地上. (不建議綁布條來標示搜查符號,以免登山客誤入)

9. 引起注意:
利用吼聲, 大聲公, 哨音, 燈光(夜間), 甚至爆竹聲(小心引發森林火災), 吸
引失蹤者注意, 以引導其行進方向.

10.整合記錄:
確實整合與記錄各隊 GPS 實際搜查路線, 位置, 並標示於圖上 (地圖可外覆
塑膠膜, 直接標示於塑膠膜上, 類似軍中作戰地圖之記錄)

11.搜救報告:
各單位之搜救報告, 應包含搜查人員, 搜查路線, 搜查方法與裝備等資料,
以供其它單位參考. 同時應有統一的搜救資訊存放中心, 提供各方人員即時或
事後參考.


搜救 不能光挑好走的路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35428

家人在山上等死 張媽媽:搜救一定要改革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11/today-so1-3.htm

皇帝殿: 小霸尖墜落點與發現處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101791&Process=Group

白姑大山: 失蹤與發現處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100791

南湖大山: 失蹤與發現處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8317

能安縱走 : 失蹤與[可能]發現處 (個人直覺: 在2826前鞍部左側, 因有段陡上, 若坐下後躺會掉下去)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22180

山難搜救觀感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64962&Process=Group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有專屬網站, 但似乎著重在靜態和事後的資料呈現 http://www.mtrescue.org.tw/main/index.php 只有事後的山難搜救報告, 沒有進行中的搜救"即時訊息"統合功能 無法做為搜救過程中即時搜救訊息的集中管理平台! PS: 88水水災,網路上就有類似災情及物資需求即時訊息網站, 將災區所需物資及道路狀況等等相關訊息提供統一的訊息發佈平台,讓相關人員及志工能做為應變參考!
  • 找不到失蹤者, 分析原因如下: 1. 搜救資訊未整合及不正確, 導致有些地方未搜尋, 或過度重覆搜尋. 2. 失蹤者偏離主要路線太遠, 搜查距離及時間不夠. 3. 失蹤者走失或墜落之地形困難或危險, 沒有能力, 或裝備不足, 無法搜查. 4. 找錯地點或方向, 對失蹤者特質, 人性及地形等, 推斷不正確, 或失蹤訊息錯誤. 5. 沒有搜救資訊整合平台, 無法即時或事後, 提供完整搜救資訊.
  • 像本人這種個體戶 1.第一時間正式報案 2.聯絡善心人士懇求協助 3.找有本事的親友趕緊去現場 4.一個家屬協助警消 平時沒建立關係 也沒付出多少關心 很難動員多大能量 碰上家屬完全外行 真的措手無策 只能 碰運氣+善心人士 ------------------ 還是參加團體吧 碰到這種狀況 團體在各方面發揮的力量 都是個體戶無法比擬的 當然 慎選團體是另外一個重大課題
  • 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 是民間團體 會員制 有些登山團體會繳會費成為會員 但更多登山團體對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是毫無貢獻的 這也是選擇登山團體時的一個要項 ------------ 有關這點 可以請三少兄臺開示
  • 我知道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是民間團體,且會員制! 會拿它當例子是因為它的網站比較聚焦在山難的救助, 或許有機會可以將其擴充為山難搜救的即時訊息平台! (當然這要看該會態度和意願) 目前各地(北中南)民搜)及其它民搜很多也有自己的一個網站平台,但一件山難搜救的事件卻沒有統一的相關狀況及進度訊息的發佈平台! (各彈各調) 許多民搜在加入某一搜救任務時所獲得的訊息經常都很混亂,每次都要向家屬或主導搜救的單位一一重新再做確認,即擔誤時程同時訊息也容易在每一次傳遞時有所遺漏或誤解!
  • 恕刪!
  • 我知道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是民間團體,且會員制! 會拿它當例子是因為它的網站比較聚焦在山難的救助, 或許有機會可以將其擴充為山難搜救的即時訊息平台! (當然這要看該會態度和意願) ----------------------- 若且惟若三少兄臺可以回答您的問題 但我想他可能不便公開表示意見 Willie兄臺不妨私下請教 -----------------------
  • 新增加一點: 專業人才: 在黃金72小時內, 應盡可能找到專業搜查人才協助, 以爭取搜救時效. 若非專 業人才, 可能佔用搜救員額, 資源或破壞現場, 形成聲勢浩大但無實效之搜救假象. 關於搜救之社會資源浪費: 1. 有限度的社會資源浪費, 應該是必要的, 這個社會資源, 若不浪費在人與人間的 救助, 那應該浪費在哪裡呢 ? (題外話: 去看個牙科, 洗牙竟然要分上下 兩次, 同一顆牙齒根管治療, 竟然要看4次, 這牙醫會不會太賺與浪費健保成本? 註1) 2. 被搜救者付費: 個人滿同意這個主張, 不管有沒有辦入山證件, 只要動用到社會資源, 就應該付費. 註1: 人有28顆牙齒, 每顆一輩子看5次, 每次淨賺500元, 有一萬個牙醫師: 牙醫平均收入= 28 * 5 * 500 * 2千萬人 / 10000 = 1.4 億
  • 其實人性除非有受過若干訓練或堅毅過人,自然反應是會下到溪谷沒錯 一來不愁沒水喝,二是害怕樹叢夜晚包圍,我們無法理解更是正常 因為迷路的人並沒有坐在電腦前,大部份山難者不都是在下溪谷附 近尋獲,如果是在饑渴交加當下,就算不管平時接收的資訊如何 我想,我應也會如此反應,因為不知何時才會獲救...說很容易 不動很難,等待的煎熬度秒如年,能感同身受者才知
  • 浪費社會資源 社會觀感不佳 我想起一件事 民國七十年代 在陽明山國家公園 曾經被問卷調查 有關受益者付費 專款專用 當時我是贊成的 後來 民國八十年代 汽油附加空污費 執行結果呢 令我反感 民國九十年代 香菸附加健康捐 執行結果呢 令我反感 那麼 受刑人付費 執行死刑付費 叫救護車付費 自殺付費 .......... 付費 受益者付費 政府浪費假汝之名行之 比之現在 .......... 國賠 天啊 這是什麼國度啊 這是什麼社會啊
  • 我是覺得當大家把焦點對準在失蹤搜尋時,應該反過來想想,為何會「迷路」? 本來我對這些也沒什麼爭論的興致,但是不希望因為同情的心理因素,導致似是而非的說法,最後積非成是,對正確的「登山觀念」是沒有好處。 預防重於治療,迷路失蹤型的山難是可以避免的,應該是先要求登山者要有野外定位定向能力,不是人走丟了,才要求救難人員要把人找出來。
  • 降低登山迷路失縱機率最有效的方式 就是將GPS導航系統普及化~~ 各位想想看... 以前要買隻手機動輒上萬元 後來經電信業者大力的推廣促銷 使普羅大眾現今人人好像沒有手機不行 以致現在1000元內就可以辦好一隻舊款且功能不錯的手機 同樣的道理...若GPS的價格能夠促銷壓低 到2000~3000元就能買到一隻GPS,甚至價格更低的時候 將之普及到每位山友身上(或其他群體如從事旅遊觀光...) 使每位山友都能視攜帶GPS如同手機一樣重要 這樣無疑是已經強化了登山者基本裝備的方位辨識能力 只要GPS平民化.普及化,人人都曉得操作並時時帶在身上 相信有關"迷路"的山難新聞會減少許多~~ (含有GPS功能的機台即可,如手機.相機...不一定要傳統的GPS導航機) (不過我擔心將來人人過度依賴GPS後,會不會喪失某些求生能力??像認山頭.辨識布條.疊石頭...這樣GPS一旦故障了該怎麼辦??而且擁有GPS之後會不會因此去挑戰更深入難以抵達的山區,使得救援工作更加困難重重...??)
  • 看了這幾天的一些討論,覺得有點悲哀,台灣的登山發展了這麼多年,還在「找路」上打轉。感覺就像教導四、五歲的小朋友,如果迷路了該如何如何。 台灣以往的登山模式,其實就像GPS導航模式,目的地就是某三角點,靠著嚮導或者路條、指標導航在既定的路徑上,一但導航系統出岔或失靈,或實際與想像有落差就大亂了,就像三不五時就出現有新聞報導,汽車被GPS導航系統誤導,開到無人山區小徑,或開到便道,不是這樣嗎? GPS只是輔助的,地圖才是主要的,在市區差一條路,車子繞一圈很快,在山上走路繞一圈可能要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