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同樣是水準點,所以放在一起介紹.
「交通局遞信部」: 明治29年(1896年)4月臺灣施行郵便條例,野戰郵便事物移交民政局通訊課接管。1900年臺灣施行郵便法,制度同於日本。1901年 臺灣總督府改制,通訊課改為通信局;1919年再改為遞信局。1924年 遞信局與鐵道部合併為交通局,下設遞信部,迄光復無變更。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今為roc交通部),它建於一九二五年前後,比總督府晚幾年落成。當時為臺灣通信機關之總部,內設庶務、監督、工務、海事、電氣、貯金等單元,掌控全臺通信業務,地位甚為重要。
<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水準點>
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網路資料常被誤寫為”通”信部,雖然業務是通信,名稱卻不同.
說明:1.參考下圖, http://cpatch.org/kiiali/BIKE/890728jianshi/index-07p.htm
如果是”通”信部,那應該和交”通”局是同一個字,那個看起來霚煞煞的”遞”可能是隸書特有寫法.
2.通信部曾隸屬於民政局,非交通局.
※問題:關於遞信部所實施的山地水準測量由來,不詳!
例: 瓦拉米步道步道口2.2k路右側有台灣省總督府交通局通信部BM#36基石.
B.M.是水準點bench mark的縮寫.
水準點標石上半圓球的突起是要讓放在上面的水準尺能360˚旋轉使水準儀能在各角度讀到尺上讀數避免轉動造成誤差.
「總督府土木局」: 大正八年,1919年6月總督府下設內務、財務、遞信、殖產、土木、警務六局及法務部。臺灣總督府下的土木局(土木課),是主要的河川管理機構,除了利用臺灣堡圖、地形圖規劃、調查各地河川水利設施外,還特派人員到全島大小二十七條河川流域重新測繪,於是留下多幅難得一見大比例尺的手繪地形圖,以及各河川整治規劃設計圖。
(此時恢復內務局不過其名稱相同,性質卻不同. 其下也有土木課,負責台灣各地的土木工程、水利設計與建設.) ※問題:兩個不同局的土木課令人費解,需要再釐清一下.
以下總督府土木職處沿革,令人看了花煞煞…..
1895年5月,依臺灣總督府臨時條例,設民政、陸軍、海軍3局,民政局依據事務分設內務、外務、殖產、財務、學務、遞信、司法7部。而內務部係掌理有關地方行政、警察監獄、土木、地政戶籍之事務及不屬上述各部之事務,由庶務課、警保課、土木課分掌之。因此,在日治初始之際,道路事業即屬民政局內務部的土木課所轄。
1896年(明治29年),「民政局臨時土木部」,隔年改制為「財務局土木課」.
1898年6月的總督府編制改革計畫是在民主政部設財務局通信局殖產局土木局和警察總署。
1899年(明治32年)設置「民政部土木局土木課」,此時期土木與建築業務全歸屬於「土木課」之下。
1909年10月第271號敕令,總督府官制改變,工事部改稱土木部.
1925年(大正14年)由於總督府財政支出縮緊,廢遞信、土木二局.
<總督府土木局水準點>
不同式樣,有標示B.M.如:美濃百年竹子門電廠,總督府土木局基石,大正三年,22號,基隆港附近的…
有水泥柱的,如石門山中峰,山頂有土木局三號基石。
大溪神社遺址的左側(公園咖啡門前)有一對基點,為鋼筋混凝土灌造而成,較大的一座,上面有「土木局」、「大正二年」(1913)等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