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新港山行回程誤入『岐』途記

活動日期
2007/1/27 - 2007/1/28
所屬團體
桃園縣長青登山協會
困難度
0
類型
» »
類型
» »

新港山行回程誤入『岐』途記

壹、日 期:民國96年元月27-28日
貳、舉辦單位:桃 園 縣 長 青 登 山 協 會
參、參加人員:范姜群龍(領隊&嚮導)、黃添來、謝盛錦、賴明森(記錄)
肆、交通工具:休旅車1部

新港山,又稱麻荖漏山,標高海拔1682公尺,位於花蓮縣富里鄉與台東縣成功鎮交界處,為花東海岸山脈最高峰。有一顆一等三角點,唯基石已遭破壞,殘缺不全。成功原稱麻荖漏,為阿美族麻荖漏社社址,日治時期改稱新港。本山因此而得名。據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地名辭書 卷三臺東縣》乙書,阿美族語麻荖漏有『形容草木枯萎之狀』、『烤乾之地』、『東西在火上展開烘乾』等涵義(李玉芬撰述)。

元月26日(星期五)晚上1925,一行四人在會館會齊,由領隊嚮導群龍兄開車上路。2120下渭水高,在蘇澳加油站加油後續走蘇花公路南下。2300過花蓮慈濟醫院,凌晨0055抵富里,借富里國小騎樓中廊宿營。在寒風呼嘯聲中,似睡非睡的渡過一夜。

第一天:元月27日 星期六 天氣:陰時多雲時陣雨
清晨0520起床,校園裡已有當地早起的居民在運動。早餐、整裝、拔營,0608驅車循台23線往東河方向前進。連穿兩座小隧道過7.0K後,有『小天祥』之路標,轉入左岔路。
約行0.5K,0622抵石厝溝聚落『吉哈拉愛』橋頭。右沿溪邊有乙段百來公尺的產業道路,築有觀光護欄;岔路口有農宅。
據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花蓮縣》乙書,石厝溝為純阿美族聚落,現有住家十餘戶,以農耕維生。吉哈拉愛(Ci-Haraay)為阿美族對該地的原有稱呼,以此處溪谷盛產Hara魚(中文名『日本禿頭鯊』,俗稱『石貼仔』)而命名。至於石厝溝地名,則因為此地山溪間有乙處天然石洞,由巨石堆疊而成,有如石厝;獵人上山打獵時,常在此歇腿避風雨。故而得稱。(張振岳撰述)
群龍兄將車停放在左側路肩空地,農家主人正要進行水稻春耕,以擋了耕耘機下田出入口,要求將車改停其屋側路肩。群龍兄顧慮空間略狹隘,怕影響往來車輛通行,乾脆右入產業道路,停放於盡頭園區空地。
→ 0638由停車處朝上游方向出發。
→ 0639 繞過鵝舍水池鐵絲圍網,上越水圳,穿行檳榔園。園裡間植咖啡樹幼苗,農家可能計劃轉作。
→ 0640 沿水圳上行。水圳右側利用天然岩壁,左側則為混凝土砌築。一邊圳水及膝,一邊溪谷懸崖,走在單邊狹窄且略顯風化不平整的水泥圳堤上,真有點提心吊膽。幸不久即通過,沿溪谷溯登。
→ 0647 連過數條架空的引水管線。在溪中巨岩處,為最後且最大條的架空引水管線,右上小溪澗,草木閉塞,由此上山的原有路徑不明,全隊撤回主溪,續上溯。溪潭裡有更巨大的引水塑膠管。
→ 0705-10 穿過石洞,即為登山口,有『台北縣山岳會』等路條。回望石洞,前後開口,洞基為平緩略向下游傾斜的巨大岩磐,兩側岩塊撐住一平頂的大岩磐,約可容納十來人避雨。莫非此即石厝溝得名的天然岩洞?!洞口石壁上被人用紅漆寫著『蝙蝠洞』三個大字。
下溪取好午餐用水,剛一回頭,看見洞基岩磐上,紅漆標示著『白守蓮山登山口』。白守蓮山為新港山北鄰,由於參考文獻不足,兩山登山路徑於何處分野,抑或連稜縱走?未得其詳。
→ 0711 離溪右上山徑,隨為狹長河階帶,路徑似有若無,不見路條。嚮導先右行再左穿沼澤地帶上探,確認路徑,出現路條。筆者押後,加綁路條。此一地段有舊產業道,不時有芒草,顯然曾經為開墾區。
→ 0727 穿越一平坦廢耕園地,續陡上。不時可見九芎樹。沿途路標不多,有『台北縣山岳會』、『臺灣三角點調查隊』、『桃園縣長青登山協會(群龍兄踏查時所綁)』、『台灣國家山岳協會(花蓮分會)』、『高雄市九九登山協會』、『中化大社廠登山隊』、『藍天隊(已殘斷)』等,另有不具名的『紅尼龍布條』。此行本會已酌量加綁路條
→ 0755-56 穿行廢墾地高密芒草區。續陡上,芒草漸消失,顯示植被生態已無人為干擾。
→ 0809 陡上緩稜肩。沿途林相原始,充滿自然野趣。
→ 0810 過根部有樹洞的大樹。稜上風大,吹掉帽子,忙檢回來。由於路徑沿稜陡上單一明顯,此一地段未綁路條。
→ 0812 又開始陡上。不時有超過2人合抱的巨木出現,已不見九芎樹踪跡。
→ 0825 休息10分鐘,至0835。(沿途未發覺有岔路,一條明顯山徑由正右後方來會,致回程出錯。)
→ 0855 巨枯木。釘有標示牌:『林政案件已處理; 時間:民國94年12月20日;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
→ 0902 緩稜丘巨木根。有林管處標示同上,紅漆噴碼『08』。路徑隨轉左下
→ 0905 巨枯木。有林管處標示同上,紅漆噴碼『09』
→ 0908 下抵巨樹洞。此樹雖然主幹大半蝕空,凹成大樹洞,殘幹仍支撐著支幹存活,而看似枯掉的支幹上仍有新枝茁長,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領隊預定返此午餐,卸下炊具食材等。
→ 0911 下抵凹鞍岔路,右行。左有路條,何往欠詳。不知是否往白守蓮山?抑或祇是由緩稜丘下來的『外環道』?
→ 0913 麥飯石乾溪谷。越對岸有獵寮營地;取右沿溪床下行。
→ 0914 過巨枯倒木。有林管處標示同上,紅漆噴碼『14』。隨為雙溪合流口
→ 0915 循另一支溪乾谷溯行約20公尺,離溪谷右上,路右明顯地標即為巨牛樟樹。有林管處標示同上,紅漆噴碼『05』。休息10分鐘,至0925續陡上
→ 0950-1025 冷風刺骨,開始飄雨。筆者感覺腿部不適,有抽筋現象。兩度承添來兄以藥酒擦拭按摩,雖稍見緩和,為免影響全隊行程,決定放棄登頂。休息5分鐘後,一人先行撤退至大樹洞午餐預定地等候。
→ 1150-1245 緩步返抵大樹洞處。雨勢已停,回程沿途酌量補綁路條。隊友等三人,於1135登頂新港山,天冷下雨,毫無展望,停留5分鐘,匆匆下山。折返大樹洞處已1245。
→ 1325 全隊用畢午餐。回程改由筆者先行
→ 1335 返抵緩丘頂右下。
→ 1439 一路陡下,降抵九芎林優勢植被地帶。上午上登時的緩稜肩卻未曾出現,確定走入『岐』途。此路前進方向與原路線略同,路跡明顯,且一路上不時可見寶特瓶、包檳榔用塑膠袋、香煙盒等等。(假如能踏查出登山口在石厝溝的何處,則成為另一登山『正』路了!)
→ 1442 稜左有小溪澗,路跡左下切。標高約海拔600公尺。全隊暫停,由嚮導往回找正路;添來兄則自告奮勇,下探路況。(研判此小溪澗往下流,即為0647時分溪中巨岩處橫空引水管之水源)
→ 1545 添來兄探路回報:往下越過溪澗,進入比人高的箭竹林,路徑清晰翻過稜背,續下一乾溝後,發現為路徑不明的雜草區(可能為廢墾地),沿途未見路條,乃折返。略停5分鐘後,三人往回走。
→ 1615 與探得正路的嚮導會合。沿途拆除新綁之路條,並拆掉數條誤導之某登山隊舊路標。
→ 1700 上抵分岔點。標高約海拔1000公尺。依下行方向,正路在右側前方,岔路口橫著大倒木。將誤導之舊路條移位,加綁本會路條後下行。
→ 1805 降抵0727時分之廢墾園地。天色已昏暗,帶頭燈。不久開始飄雨,雨勢越下越大,穿降密林間,暫不予理會。上登時新綁的白色路條此際發揮了最大功效,在頭燈探照下,非常搶眼的指示正途。
→ 1820-30 降抵登山口石洞。著雨具,吃乾糧、飲料補充體力。洞頂石隙,發現還棲息有一隻蝙蝠,名之為蝙蝠洞,倒也名實相符。
→ 1907 小心翼翼沿溪谷、水圳下行,返抵停車處。冒雨整裝
1920車離山區後,電訊始通,隊友紛以手機報平安。2010在富里街上小吃店填飽肚子後,直接驅車往安通溫泉。由於天寒下雨,取消原訂野營的計劃,改投宿『吉祥溫泉民宿』。大夥舒舒服服的泡個溫泉,早早的進入夢鄉。

第二天:元月28日 星期日 天氣:晴時多雲
一覺到天亮,醒來已過0700。早點、整裝,0820告別安通溫泉,驅車北返。在萬榮,轉入林田山林業博物館參觀了一個多小時,在文物展示館承志工導覽解說,讓我們對台灣林業的演變多了一分認識,也對昔日划木文物器械開了眼界。
近午,抵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中心休息、午餐。為避開雪山隧道壅塞時段,嚮導放棄續遊沙卡噹溪的構想,不再流連。1230即時取道蘇花公路、渭水高、北二高、東西向快速路,於1555返抵平鎮長青會館,結束此次的海岸山脈行。

所有回覆

  • 賴兄 出箭竹林到廢墾的梅園後,左下乾溪溝可接到產業道路,沿產道過中溝溪再順村道走,可接23號公路約8.5k。 從石厝溝下和由中溝下再繞回去,時間差不多。
  • 楊兄: 感謝您告知! 謝謝您! 賴明森 敬上
  • 感謝貴隊資訊,讓我們可輕鬆來回新港山,補充一些資料 1 大隊人馬過夜點--選擇台23線6.7-6.8k左右,一座有棚架的籃球場與看台,有廁所,相當理想(籃球場廁所在路左邊,右邊有停車場與涼亭,涼亭邊有下去之步道,可下河床,此地距離石厝坑不到1k處) 2 溪-最後登山口為 TM2(278334,2560996, H367),在溪之右(面對上游方向)--獵徑--"之"型而上--路邊有一類似基點之石柱,再往上(回程要注意,此處有明顯叉路)--茅草TM2(278974,2560945,H576)---TM2(279185,2561113,H762)--樹洞營地---大叉路--取右下溪邊--沿溪下行--09:10乾河谷TM2(280501,2560858,H1134) --繼續沿溪下行--數十公尺--左邊有另一乾溪,正對面看到那一棵牛樟,牛樟樹左邊就是往基點之山徑.--此路只是一般登山路徑,非獵徑--基點TM2(282156,2559992,H1691) 3腿抽筋--請吃鹽巴或泡麵調味包即可--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