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登高猝發高山症 今年奪走三命

文章標籤
新聞

ann469(雲英)

2002/12/25


登高猝發高山症 今年奪走三命

【記者張正莉/台北報導】

最近玉山、合歡山接連白了頭,引吸大批遊客上山賞雪。不過,國內今年以來已經發生至少六起嚴重高山症案例,其中三人幸運獲救,另三人則不幸死亡。醫師呼籲,台灣有兩百座以上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而高山症卻容易與感冒、暈車、肺炎等混淆,民眾要注意上山速度不宜太快,若出現步態不穩現象,必須立即下山並接受治療

台北榮總急診部主治醫師高偉峰指出,國內過去被報導出來的高山症案例不如國外多,其實很多山難意外,都與當事人出現高山症狀有關。高偉峰和急診部主任李建賢等人最近完成國內首次登玉山高山症研究,發表於美國航太及環境醫學雜誌,發現八十九位登玉山山友中,超過七成出現高山症狀,近三成符合急性高山病診斷。

另高偉峰等人在八十八年雪季於合歡山醫療站的調查,二百九十位求診患者中,半數以上都是高山症狀,但當事人自認為是感冒或暈車。

高偉峰說,高山症容易出現在三千公尺以上高地,是旅遊醫學中僅次於感冒、腹瀉的第三大非外傷疾病,上升速度愈快,愈容易發生。據統計,登上三千五百零八公尺的山友,有百分之七十九發生高山症狀,登上三千六百五十公尺的山友,急性高山症的發生率為百分之卅四。不過,發生高度與個人體質有關,過去案例顯示,二千四百四十公尺高度即可發生高山肺水腫,二千七百五十公尺高度即可發生高山腦水腫。

廿五歲的政大研究生卓冠齊,就是在今年十月攀登南湖大山途中,從二千六百公尺開始出現咳嗽、頭痛、惡心等高山症狀;起初還以為是感冒,服感冒藥並在原地休息一天略微好轉後,又繼續爬高,第四天到達三千六百五十公尺高度時,已經行走遲緩、意識不清、呼吸困難,有經驗的隊友決定立刻送她下山,由五位男生輪流背她,趕了十三小時的夜路,才送達醫院,終於救回她的小命。

卓冠齊說,自己有四、五年山齡,爬過雪山、合歡山、大霸尖山等,從未發生這種情形,當時感覺很恐怖,現在回想,可能是因為當時由台北坐夜車到宜蘭埡口,一下車就已經在二千公尺的高度上;同時又在廿四小時內登高超過二千五百公尺,未做高度適應,才出現高山症。

高偉峰表示,高山症的輕度症狀包括頭痛、頭暈、惡心、失眠、周邊水腫等,中度症狀包括嘔吐、嚴重頭痛、咳嗽、尿量減少等,而如果步態不穩、意識不清、發紺等,已經是嚴重的高山腦水腫及肺水腫症狀了。一般以「步態不穩」做為最重要且最有用的臨床指標,如果山友出現前後腳的腳跟及腳尖無法呈一直線時,就是腦水腫的徵象了。

高偉峰提醒,不只徒步登山可能發生高山症,上山速度愈快,發生機率也愈大,例如搭飛機到西藏高原、洛磯山脈、乘纜車上阿爾卑斯山等,都有潛在危險。因此,到高地旅遊前最好先在中等高度的山地適應一天,或者在出發前廿四小時服用DIAMOX利尿劑預防。一旦出現症狀,可先給予氧氣或加壓急救,服用DIAMOX治療,並且儘快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