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貓鼻龜蛇畤海邊: 恆春西屏山 之 龜山、太平頂、蟳廣嘴山、高山巖、白砂山、貓鼻頭 等

活動日期
2013/6/29 - 2013/6/29
所屬團體
個人
困難度
3
類型
» »

jjlu(阿竹)

2013/7/18




貓鼻龜蛇畤海邊
: 恆春西屏山 之
 龜山、太平頂、蟳廣嘴山、高山巖、白砂山、貓鼻頭 等 2013/06/29

 說到 貓鼻龜蛇畤海邊, 這是恆春城建城時,
 由城池監造使梁燕 1878 年在猴洞山下廣寧宮旁的石壁所題的, 「恆春八景詩」的首句,
 指的是恆春城護城四靈中之朱鳥 - 西屏山, 它是南起貓鼻頭、北迄龜山, 長十餘里的連綿. (直線距離長約 16 公里)

 ◎  猴洞山下廣寧宮旁石壁上的「恆春八景詩」, 攝於 2011 年 1 月.


 若以漢語發音的話, 會發現本句第二個字跟第四個字都可當動詞用, 分別是 聞嗅、爬行 之意.
 而 字, 則是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祭壇. 用這句話用來形容建城版恆春八景的第一景, 意思便是:
 從貓鼻頭到龜山 (貓嗅龜爬) 這綿蜒的山脈啊, 有如橫躺在海邊的大祭壇.

 在 6/29 這天由北而南依序走訪西屏山上的 6 處重點:

   龜山、太平頂、蟳廣嘴山、高山巖、白砂山、貓鼻頭 等,

 對西屏山來說,
 龜山是「形勢最為扼要」、太平頂則是整座山列的最高點、蟳廣嘴山有著最有重要的橫越古道、
 高山巖有著最盛的香火跟最好的視野、白砂山下有著甚至是南台灣最美的長沙灘、貓鼻頭則是最南角.

 其中 龜山、太平頂 是曾經去過的山頭, 而 蟳廣嘴山 是指由 山水 (蟳廣嘴) 聚落仰望所見的山頭最高處,
 百年前由恆春城到蟳廣嘴的牛車大路, 則是這天所經最別緻的地方,
 這天是有沿著這「牛車大路」由東側往西直走到越嶺處,
 再續西的陡下密林, 還有下面某張圖中有未訪的 3 處圖根點點位, 就留給將來的補遺了.

 高山巖、白砂山 也是 舊地 重遊,
 貓鼻頭 的真正位置 則是在西屏山的最南角, 跟一般遊客會去的貓鼻頭公園並不太相同.

 另外, 在 《恆春縣志 卷十五》 中的對於 西屏山 的相關說明, 則有

 山川
 
  西屏山,在縣城西南五里;正居縣前,如一字平案。
  自南之紅柴坑山起脈、西之龜山收局,數十山連綿不斷。
  高均一、二里,其平如砥。十餘里中,林木蒼翠,雞、犬、桑、麻,疏密成村。
  夕陽西下之時,炊煙四起,縷縷如織,洵城鄉佳景也。山之外,茫茫大海,一望無涯。

 
  貓鼻山,在縣城南十三里,高一、二里,橫亙海岸。
  南連鵝鑾鼻、龜仔角等山,麻郎一小溪出焉。
  西接西屏山一帶,行舟遙望,儼然雉堞。鯨波影裏,允為海國金湯;鳳翽聲中,饒有巒疆風月。
  下為大樹房、上下水泉等庄。

 
  龜山,在縣城西十四里。自西屏綿亙而來,斷而復起,高數十百丈。其山章形如龜伏,故名。
  縣城四方,乾兌為罅,得此屏障之。上多草木,有井泉,甘而冽。
  樵夫牧豎,於無意中得飲此泉;若有意求之,則反迷井之所在。
  鄉人以其能變動焉,名曰八卦井。下為新街、射藔、後灣等庄。

  
 山川總說
 
  ....三峰矗立,曰馬鞍山。
  折而西,為紅柴坑;一帶平林,行二十里,龜山止,統名之曰西屏山,為縣城朱鳥。
  山之外,汪洋無垠,駭浪驚人。
 
 
 形勢
 
  ....車城之南二里,曰後灣,水深無石,距岸一、二里,即可停輪。
  臨岸曰龜山,龜山之下,曰榖藔,沙平路坦,易於登岸。
  
守西岸者,當以龜山最為扼要,楓港、南勢湖次之。
  龜山西南,一帶平林,屏障海岸。山內一片平陽,五、六里即縣城。
  山外村居,曰大坪頂,曰萬里同,曰蟳廣觜,曰紅柴坑,曰白沙,曰貓鼻山,突踞海岸。


 以上文雅意遠, 也順便在此留記.

◎ 6/29 清早在龜山、太平頂等的行跡 (紫紅色線), 前一天在後灣看夕照的行跡則未記錄. 其中的龜山由起登點往返約 50min, 太平頂由起登點往返約 1hr. 底圖摘自 Google Earth .



龜山 

 說到恆春的建城與立縣, 跟後灣、龜山的牽連其實甚深. (在前一張圖可看到後灣、龜山、與恆春城之間的形勢)
 只要講到恆春建城的歷史, 一定會提到「牡丹社事件」,
 當年 (1874 年) 日本人的軍事入侵便是在後灣這邊登陸, 也因此才有後來清廷對這裡的重視與建城.
 又因為後灣這邊的形勢, 扼守後灣北側的龜山長久以來便都是軍事重地.
 直到近年才解除軍事防務, 美麗的後灣海灘與絕佳的龜山制高點, 才終於少了那道煙硝味.

 個人似乎曾在軍事防務剛解除時就開車沿著軍用道路登頂過;
 在 2011 年的 1 月也曾沿此路上山 (但已改建為登山步道) .
 此行從東側的登山口爬上山頂平台繞一圈再下來, 約在一小時內 (AM5:35~AM6:22),
 爬升不多 (約在海拔高度 15M ↗↙ 75M 之間), 卻有著絕佳的視野風景. 山頂平台風光好的地方,
 大致有平台東側的迎曦亭、第二觀景台, 以及分踞平台南北兩端的第一觀景台、聽濤坪等 4 處.

 而龜山也是縣志版恆春八景中 龜山印纍 的所在, 在《恆春縣志》中的描述是這樣的

  龜山印纍(龜山臨海,其平如印,故名。距縣西十四里)

    寶印誰教付此山?神龜背負自安閒;渾疑玉璽從天降,料想金章指日頒。
    策杖西游尋野徑,扶笻北望繞仙鬟;同行詞客誰嫌倦,相對斜暉未忍還。


 龜山山頂的平台的「其平如印」的確相當特殊,
 從平台北端的觀濤坪曾有座編號 3-461 三角點 (已佚失) 是標高 73 公尺; 到約 200 公尺遠的平台南端第一觀景台,
 都大致是同高. 在台灣所有以「龜山」為名的山頭中, 大概就以車城後灣的這座龜山最為別緻.

◎ 借用在 2011 年 所繪的龜山行跡圖, 與此行的行跡幾乎一模一樣. 只是圖中所標的三處眺點現在都知道名字了, 由南而北依序是 第一觀景台、第二觀景台、聽濤坪 等, 再加上迎曦亭, 就是龜山山頂平台上值得停留的 4 個點了.


◎ 日出, 在龜山登山口附近的停車場. 因為大少爺在旅館賴床, 就我一個人過來這邊.


◎ AM5:35, 龜山的登山口長這樣 (位於高度約海拔 15M 處).


◎ 龜山登山口旁的步道導覽圖.


◎ 上山途中.  路邊的草長得有點快.


◎ 在到達山頂平台前, 先往返南端的「坑道休息區」看看.


◎ AM5:48, 接上山頂平台的環狀步道 (位於高度約海拔 73 M 處), 從登山口走上來大概十來分鐘. 在此取左行, 等下就順時針方向給他繞一圈.


◎ 第二觀景台.


◎ 在第二觀景台看恆春縱谷平原. (由左右 2 張相片拼成)


◎ 承前, 專心看日出的方向. 另外, 在朝陽的左下方, 有著小尖峰的帥帥山頭, 也是叫觀音山, 國內的觀音山太多座了, 可叫她「車城觀音山」以利區分.


◎ 續行來到第一觀景台, 這邊位於山頂平台的南端, 是俯瞰後灣的好地方.


◎ 第一觀景台這邊的解說牌, 但牌子中的「西」望應該要改成「南」望才對. 解說牌另提到龜山內有縱橫交錯的軍事坑道 (此觀景台下方就有唯一開放參觀的部份)、以及南眺可看到恆春西側台地 (即西屏山) 的最高點 - 太平頂.


◎ 寬景版的, 第一觀景台的展望. (由左右 3 張相片拼成)


◎ 承前圖, 放大其中太平頂的部份, 也標出等下將到訪的 太平頂 (以其最高點為代表)、萬佛寺、攬霞亭 等.


◎ 走在山頂平台的西環步道上, 這應該是琉球三線蝶吧. (查圖鑑查到臉上三條線)


◎ 西環步道的草比較高密, 兩年前經過這裡還注意到不少路邊的深直裂隙, 現在卻幾乎都被草遮住了, 若想不開要離開步道亂鑽, 一定得特別小心.


◎ 來到山頂平台北端的聽濤坪. 俯瞰下方的保力溪、四重溪 (兩個河口都正在興建大橋跨越中), 這裡的視野更是壯闊.


◎ 聽濤坪的解說牌之一, 大概有提到下方的河口地形, 以及附近的地點介紹.


◎ 再走到迎曦亭.


◎ 迎曦亭的風景跟剛才的第二觀景台差不多, 也是鳥瞰恆春縱谷平原.


◎ 承前, 同樣是專心看日出的方向. 這時才早上六點出頭, 然後就是下山, 再續往太平頂而去.



太平頂 (二等三角點編號 1168 號, 標高 190M)
 
 太平頂, 又名大平頂、大坪頂,
 若如岳界喜歡在基點名的後面加個「山」字, 就成了太平頂山或大平頂山、大坪頂山.
 這裡是整列西屏山的最高點. 每從高雄南下恆春, 有如巨鯨橫臥的西屏山就是顯眼地標,
 遠遠看到她就知道恆春 (墾丁) 快到了.

 除了在 2010 年 曾到訪太平頂, 這天行程的第二個目標也是此處, 但行跡卻都不太相同.
 主要是從距基點約 110 公尺遠的開墾地邊緣起, 就不容易找到路徑入口,
 往往都需自行鑽林而上. 總之路況不是太好, 要多費點功夫才能登臨.

 簡記這次的高程時程於下:

  AM06:54    起登, 離開車道進入墾地 (位於海拔高度約 150M 處, 與基點直線距離約 250 公尺遠), 草有點高.
  AM07:08    入林.

    因為找不到入口,  所以直接挑個比較近的地方就鑽進去,
    這邊位於海拔高度約 170M 處, 與基點直線距離約 110 公尺遠, 剛開始比較難鑽.

  AM07:33-07:37 太平頂基點 (標高 190M). 與3年前的到訪相較, 周圍的樹又更高了. 之後有現成小徑可跟下山.
  AM07:43    出林 (位於海拔高度約 170M 處, 與基點直線距離約 140 公尺遠).

    這個小徑入口實在是太難被發現了, 將座標記下來: (218118 2434811) .

  AM07:54    回到起登點 (位於海拔高度約 150M 處, 與基點直線距離約 250 公尺遠).

 拜訪基點之後, 又到附近那主祀千手觀音的「長壽山萬佛寺」走走,
 在萬佛寺前適合東眺遠山平野, 寺後臨崖的攬霞亭 (距萬佛寺步程約 400 公尺遠) 則適合西瞰大海夕照,
 算是太平頂一帶視野較好的地方. 


◎ 此行在太平頂、萬佛寺等的行跡 (紫紅色線). 底圖摘自 Google Earth . 看那到訪太平頂基點的航跡, 在入林後的前半段比較糾結, 後半段比較流暢, 大致也反應出入林之後的林相. 而到萬佛寺之前會經過公墓區, 不喜者可在距大平國小約 1.5km 的岔路口就先給他右轉, 雖然多一些轉折但也是可以到達萬佛寺.



 


 
◎ 另插一張今年 4 月的舊照, 是在萬里桐仰望的太平頂. 太平頂東緩西陡, 登臨是以東側較為方便, 仰望卻是以西側的海邊看過來會較有山容.


◎ 從北邊看過來也很帥. 再插一張由 Google Earth 模擬的, 由高雄南下, 在快到海口時所看到的西屏山 (最高處即太平頂), 有如向海的巨鯨.


◎ 由東側的起登點離開車道. 看不出來這墾地是廢耕還是休耕, 總之這時的草還蠻高的, 讓人差點就要打退堂鼓.


◎ 穿越墾地中, 這邊的難處是草頗高, 以致於墾地的邊緣都長得很像, 又不易通行, 所以就更難找到可藉由入林的小徑了.



◎ 鑽林的過程從略. 來到太平頂的基點. 3 年不見, 周圍的樹木又長得更高了.



◎ 基點四周因為樹高沒什麼視野, 僅西面往大海的方向有一小塊風景.



◎ 下山則有現成的小徑可跟, 看來是前陣子才由繪測中心走出來的. (這張是回頭往上山的方向拍攝)



◎ 途中的野蕈.



◎ 下山的小徑就往東南方向幾乎是一直線, 來到這出林處. 回望只能感慨這入口實在是太難被找到了. 小記其座標: 218118 2434811 (或是 N22°00'33.2" E120°41'57.7").



◎ 穿過草高高的墾地區, 偶遇的不知名的蝶類.


◎ 驅車來到長壽山萬佛寺前.



◎ 面對萬佛寺的正殿.



◎ 萬佛寺內是主祀千手觀音. 後面壁上的 84 尊佛菩薩像是依大悲咒的 84 句所作, 據說都是漢玉浮雕, 可惜剛鑽完林子一身狼狽就沒進大殿, 只在門口拍攝.



◎ 萬佛寺前的視野不錯, 正對著的是位於恆春縱谷另側的縣城白虎 - 虎頭山.



◎ 再散步約 400 公尺遠來到萬佛寺後的攬霞亭, 這邊適合眺海攬霞.



◎ AM08:22, 攬霞亭的俯看, 由左右 2 張相片拼成. 海岸公路原本是一直線, 因兩圖拼接才顯得彎曲. 之後就是趕緊下山, 回旅館款早餐跟梳洗了.



◎ 最後以一張 2011 年 1 月在海口山拍到的舊照作為本 節結尾. 在海口山的山頂附近可以清楚地俯瞰整列西屏山, 這是其中有關於此篇 龜山、太平頂 等的畫面.



◎ 6/29 在蟳廣嘴山、高山巖、白砂山、貓鼻頭等的行跡 (紫紅色線), 底圖摘自 Google Earth. 其中由恆春城往蟳廣嘴的「牛車大路」有走到越嶺點, 因為路過的小溝 (記為「過溝」) 是「龍泉水」的上源, 回程便也在同名的「龍泉巖」晃晃.



蟳廣嘴山與牛車大路 

 在《台灣堡圖》上注意到從 恆春城 到 山水 (蟳廣嘴) 港 之間的越嶺古道, 其實已經很久了 . 
 古籍《恆春縣志 卷十五》 中對這條大路的說明是這樣的:

  蟳廣觜,在縣西南五里西屏山外。
  光緒二十年陳令文緯勸經港頭陳清江任工,
  由縣給予火藥,轟去港中礁石,約可停船三、四十隻。
  先是,縣城鋪家由郡貿遷,或由車城海口、或由大坂埒登岸運城,路各十餘里;
  此港一成,近且便矣。並開自港至城牛車大路一條。


 在蟳廣嘴開港, 而機動車輛又還沒興起的年代,
 這條從恆春城到「最近的港口」的道路便顯得很重要, 更別說當年蟳廣嘴的居民要到縣城也很需要這條路了.

 依這天的行跡來看,
 恆春城從西側龍泉巖旁的城牆缺口起計, 到達越嶺點 (高約 100M) 的路程約 3.6 公里, 通行都還容易.
 但由越嶺處再續西下到山水港旁的「山龍宮」, 水平直線距離約 300 公尺就不知路線是怎麼走的了,
 此行也沒有穿越的打算, 就留到將來的補遺了.

 另外, 由越嶺處往西北再行約 110 公尺遠可到的巔處, 是附近的制高點, 高度剛好也是約 110M,
 是由山水 (蟳廣嘴) 聚落仰望的最高山頭, 暫稱為 蟳廣嘴山 ,
 從山頂往東西南北眺望的視野都很好, 也算是整個西屏山區相當好的展望點之一.
 而由蟳廣嘴山再稍偏西還有個略矮的小山頭, 山頂有圖根點的點位 (標高 332.8 日尺, 合約 100.8 公尺),
 也是等著將來的補遺了.

◎ 將這天在蟳廣嘴「牛車大路」的行跡, 套在《台灣堡圖》中. 底圖摘自中研院網站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的圖層. 由停車處住返蟳廣嘴山頭高點, 其時程路程高程約為 一小時 (AM10:13~AM11:12)、2.5km、 60M ↗↙ 110M . 而越嶺點西側的陡下, 以及某座比最高處略低的小山頭 (有一標高 332.8 日尺的圖根點點位, 換算公制為 101M), 就留待以後再探.


◎ 再插一張等下在高山巖展望台的北望所見, 可看出蟳廣嘴牛車路在越嶺處一帶的形勢. 另 將《台灣堡圖》中的圖根點跟古道也大致描在圖中, 而實際的路線所經, 大概就要等實地踏勘才能比較確定了.


◎ AM10:13, 停車後續往蟳廣嘴的方向 (位於海拔高度約 60M 處), 走在百多年前就已是牛車路的路徑上.


◎ 像這樣的圍欄途中會遇到兩次, 應該是擋牛用的, 沒上鎖, 路過的人觀察一下便可知道如何打開跟復原. 有看到繪測中心的黃色路條.


◎ 這可愛的草地應該是牛群們的傑作. 一路跟隨的電線桿在這片開闊處左轉, 往蟳廣嘴的牛車路則應是繼續直行 (由圖右的路口) .


◎ 承前圖, 這是飄在圖右電桿旁的黃色路條, 可惜再續前行就沒有發現到相關的事物了 (此距停車處的步程約 460 公尺).


◎ 路況變差, 但仍可看出本來是可以走車子的. 左前方那刺眼的建物雖然道不同不相為謀, 但可以用來參考估計看距越嶺點還有多遠.


◎ 路過一小溝, 牛味很重 (此距停車處的步程約 760 公尺). 這條溝算是山下「龍泉水」的上源, 所以回程也就順便去恆春城內同名的「龍泉巖」走走.


◎ AM10:33, 車痕盡頭 (位於海拔高度約 90M 處), 此距停車處的步程約 920 公尺, 距前面越嶺點的直線距離只剩約 145 公尺遠. 而先前的路況若有整理, 還是可以開著車來這的. 


◎ 到越嶺點後, 右折續沿著崖上的鐵絲網圍欄而行, 在 AM10:44 來到蟳廣嘴山頭高點 (位於海拔高度約 110M 處). 北望萬里桐跟太平頂, 這個角度可不容易見到呢.


◎ 在蟳廣嘴山頭高點南望紅柴坑, 以及等下會到訪的 高山巖、白砂山 等.


◎ 承前, 同樣是遠方的 高山巖、白砂山 等, 這是範圍較寬的畫面.


◎ 回看恆春縱谷, 遠山由左而右可看到 老佛山、三台山、龍鑾山 (赤牛嶺)、大山母山、大尖石山 等. 來路則是在圖右框外看不到的地方. (由左右 2 張相片拼成)


◎ 鑽草再稍往西下, 高度略降, 來到某片崖上. 除了同樣是有著遠方的 紅柴坑、高山巖、白砂山 等, 下方的山水 (蟳廣嘴) 聚落跟山水港也能看得更清楚了.


◎ 返程, 在最高點跟古道越嶺點之間, 有片開闊地可以好好看著恆春縱谷的龍鑾潭.


◎ 仍是返程, 剛經過牛車路越嶺點後 (在其東側) 的南望. 在《恆春縣志》裡的山川總說, 有提到西屏山的來龍去脈是由前面的馬鞍山而來. 


◎ 開車回到恆春城. 恆春龍泉巖位於恆春城內麒麟山 (其實是與猴洞山相連的珊瑚礁岩) 的南麓, 座東北、向西南, 原本應直接面對著恆春城的厚牆,  但在 1921 年的日本地圖中, 這裡的城牆已被鑿穿來讓道路通過, 感覺才不會那麼鬱閉.


◎ 龍泉巖主祀觀世音菩薩, 據寺中的碑誌所載, 此巖於 1916 年由行淨祖師奠基, 幾經滄桑才漸有現在的規模. 旁邊的城牆被打穿之後, 這裡成了恆春城與蟳廣嘴港口間的往返所必經, 再加上左右的福德宮跟天后宮, 讓這附近成為人氣與神氣兼集的地方.


◎ 龍泉巖的主殿內萬德莊嚴, 在主祀的觀音像之後是西方三聖.


◎ 龍泉巖與城牆之間的向日葵.



高山巖與關山夕照 
 
  恆春的「關山夕照」是恆春地區 (或泛稱墾丁) 的名景.
  會出名主要也是因為山上那相傳已有近四百年歷史的, 香火鼎盛的土地公廟 - 高山巖, 巖內的碑誌記載著:
 
    ....一六三九年 (明崇禎十二年) 仲秋, 選中間較的巖洞,
    奉祀福德正神之神像供人膜拜, 並稱此山頂為高山巖....

 
 高山巖既是廟名, 也是山頭名, 「關山」與「高山」的台語發音相同, 也成了這座山頭的另一個名字.
 這山頭是西屏山南段的最高峰 (或稱此為西屏山的次高峰),
 山頂附近的巖祠座西朝東, 守護著山下的恆春縱谷, 風景絕佳,
 而環山步道走到面海處的展望亭也是視野非凡, 除了可俯瞰整片恆春西海岸的美麗風光, 也以黃昏的夕景稱著.
 
 這天在「恆春素食麵」午餐後, 續行恆南路在旁邊的「龍鑾橋」右轉, 等再穿過台26省道就可直奔關山.
 停車後從高山巖起, 沿著環山步道以順時針方向小繞一圈,
 等回到巖祠後還特地去鑽林子往關山的「最高處」, 這是大少爺今天的第一座山頭.
 
 但後來將航跡套到《台灣堡圖》中才發現,
 山頂北側有個圖根點的點位沒撿到 (標高 409.7日尺, 合約 124.1 公尺, 但關山頂標高 145M), 也是將來補遺了.
 
◎ 將這天在高山巖等的行跡, 套在《台灣堡圖》中. 底圖摘自中研院網站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的圖層. 當開車經過圖中「道路鑿過山脈」的地方, 被車上的大少爺問了好多句為什麼. 這一帶的《台灣堡圖》描繪精度非常高, 將行跡套在圖中, 再比較古今路徑的不同, 真是一大享受 (這是什麼怪癖啊) .


◎ 停好車後先來到高山巖南側的靈龜石 (福靈龜) 旁.


◎ 高山巖前的視野. 這邊秀的是遠方的門馬羅山、大山母山、大尖石山、大圓山、鵝鑾鼻等.


◎ 環山步道繞半圈來到面海的展望台, 能同時俯瞰下方的 紅柴坑、山水、萬里桐 三大聚落.


◎ 承前圖, 放大其中的 萬里桐聚落 與 太平頂 (西屏山最高峰) 的部份.


◎ 承前前圖, 放大其中的 山水聚落 與 蟳廣嘴山 的部份. 其中山頭與古道的概略標註可見於前面 蟳廣嘴山與牛車大路 的地方.


◎ 這個展望台不只能看海, 還能往另一個方向看到恆春城與縣城玄武 (三台山)、縣城白虎 (虎頭山) 呢. 左邊的棚子附近好像就是關山頂北側的圖根點點位所在, 下次再找機會去探探.


◎ 繞到環山步道的東北側, 路邊的「關山東眺」導覽圖.


◎ 回到高山巖前, 展望那土地所守護的恆春縱谷. (由左右 2 張相片拼成)



白砂山與貓鼻頭 
 
 白砂這地名中的「」字, 倒底是 字邊還是 字邊?
 至少在《恆春縣志》跟《台灣堡圖》(如下所附) 中都還是 字邊的, 應該是到了近年才被改成 字邊.
 反正水也好, 石也好, 白砂灣這邊擁有恆春地區最美的長沙灘, 在往復的海水與兩翼的礁石之間.

 而由白砂地區仰望的最高山頭 (山頂原有一白沙雷達站, 現已廢棄),
 稱為 白砂山. 山頂有三等三角點在廢營區的西南角外 (編號4239, 標高 108M, 基點名為水泉庄) .
 此行也順便再訪附近也是叫水泉庄的三等三角點 (編號八五三, 標高 122M,
 這個水泉庄基點是更早設立的本家水泉庄).

 貓鼻頭則是西屏山的南角, 這裡再貼一次《恆春縣志 卷十五》中的相關說明:

  貓鼻山,在縣城南十三里,高一、二里,橫亙海岸。
  南連鵝鑾鼻、龜仔角等山,麻郎一小溪出焉。
  西接西屏山一帶,行舟遙望,儼然雉堞。鯨波影裏,允為海國金湯;鳳翽聲中,饒有巒疆風月。
  下為大樹房、上下水泉等庄。


 下面所附的《台灣堡圖》中就可以看到 大樹房、上下水泉 等的位置.
 只是, 當清國的文人只能含糊地說到貓鼻頭在「縣城南十三里,高一、二里」時,
 日本國的武夫 (負責繪製台灣堡圖的台灣總督府在那時都是由軍人擔任長官)
 卻有本事將貓鼻頭的位置跟高度精確地呈現在地圖上,
 攸關台灣命運的甲午戰爭 (1894年), 其結果似乎早就未戰先決. 而明年 (2014年) 又是甲午年, 輾轉已是兩個甲子了.

◎ 將這天在白砂山、貓鼻頭等的行跡, 套在《台灣堡圖》中. 底圖摘自中研院網站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的圖層. 其中白砂山頂的廢雷達站已經不易再開車直達, 比上次多走了 340 公尺遠的路; 而貓鼻頭標高 192.2 日尺 (約58.2公尺) 圖根點點位也是將來的目標.


◎ 到本家「水泉庄」基點前會先經過一片草地.


◎ 水泉庄的三等三角點, 從北邊的璟都民宿旁停車後再走 3min (路程長約 110 公尺) 可到.


◎ 基點附近可看到門馬羅山、大山母山、港口山、大尖石山等.



◎ 再到白砂山頂的「白沙雷達站」營門口.  之前的車道路況已不太好 (其實勉可行車), 多花了約 340公尺/5分鐘 走過草高的車道來到這. (由左右 2 張相片拼成)


◎ 白砂山的三等三角點後來被重新立在廢營區的西南角外, 從營區東南角的大門口, 沿著南側圍牆外, 行約 55 公尺遠到營區西南角外, 再左下鑽林走幾步路可至, 途中草有點高.


◎ 再開車來到西屏山的南角 - 貓鼻頭. 停車處這邊有岔路可往南繼續走到海邊.


◎ 來到貓鼻頭的海邊.


◎ 承前, 從海邊回望大概就是《恆春縣志》中的 貓鼻山 的山頭.


◎ 賦歸之前, 再到白砂灣的海灘晃晃. 從前年的秋天起, 連續 6 次來墾丁地區都有被雨淋到, 直到第 7 次的這趟, 才終於是滿滿的豔陽天.


◎ 以前都沒想到要走到白砂灣的東側, 來個寬景圖. (由左右 2 張拼成)



文章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