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14/2/26
基隆七堵草濫登拔西猴山/內西勢坑山/姜子寮山/旗尾崙山/泰安瀑布連峰17公里O型縱走
車程:國道1→國道3→八堵交流道下→接台5號省道→接南七堵地下道→至泰安路→
左行至「泰安公園」附近停車整裝。
隊伍名稱:彰化縣秀水登山會 人數:三輛大巴132人 日期:2014.02.24 天氣:晴
總領隊:許理事長炎崑 策劃:施總幹事澤一 嚮導:新北市登山會嚮導組長李心進先生
秀登前導:王志豐、董長福 中導:林嘉錫 後導:許炎崑 記錄:粘明發。
今日行程能得以順利完成七堵草濫四連峰17公里O型縱走,必須萬分感謝新北市登山
會嚮導組李組長心進先生,在百忙中專程由板橋前往基隆七堵區,熱心帶領本會會員34人走完全程。
步程:
09:37泰安公園→取左順泰安公園前柏油路直行泰和街→泰和橋→09:46取左泰和街77號前入水泥產道→取直續行→民宅登山口(泰安路75巷19號),取屋右小徑直行→9:56不鏽鋼橋→叉路取直行略陡上土徑步道沿草濫溪上行腰繞→10:07入檳榔園開始陡上10:21出梹榔園有展望可俯瞰七堵區全景→10:23抵拔西猴山(H253M)註1。
10:32叉路右往泰安瀑步(不想走17公里大O型可由此下至泰安瀑布),取左往姜子寮山→10:41越嶺點,急陡拉繩上稜,一路行走於稜上緩坡起伏不大加上山風搖曳,今日雖豔陽高照但不覺悶熱走來格外舒適。經往觀音湖(水路)叉路,取直行→11:37內西勢坑山基點(H441M)。
12:10在H570m平坦處午休中餐→12:50背包上肩5分鐘下至鞍部叉路,右腰繞路下泰安瀑布及姜子寮山登山口,取直行枕木階梯前行沿途綠蔭夾道,階梯落差不大走來輕鬆→13:10抵姜子寮山(H728M)三等三角點註2。
拍照後原路回至鞍部第一叉路,右上拔西猴山,左下姜子崙步道往泰安瀑布、旗尾崙山,取左往旗尾崙山沿腰繞徑平坦好走→第二叉路右往泰安產道,直行往泰安瀑布→13:34第三叉路右下階梯往瀑布及姜子崙登山口,想說既然是連峰縱走便不能錯過旗尾崙山,取左往旗尾崙山,循稜而行→14:07旗尾崙(姜子山,H389M)。
14:14三叉路,(指標福興宮、姜子寮路,絕壁約20分)依指標往瀑布;又叉路左上石門山,右下泰安瀑布→取右下→14:26抵泰安瀑布園區環線步道註3。
14:45出園區循泰安產道經土地公廟至泰安公園約需30~40分)。大O型連峰17公里縱走全程約5.5小時(含休息午餐)。
附記:若不想17公里大O縱走,大巴可開往泰安產業道路第一個涼亭空曠處停車。便可
至此起登入泰安瀑布,在園區大休息區後方往花圃步道方向走即可看到往姜子寮
山指標。由此上登走自然步道經旗尾崙山,續行約50分見叉路接姜子寮步道取右
土徑腰直行約40分即抵姜子寮山峰頂。(走此路徑可避免踢硬梆梆的柏油泰安產道
及少走1000多階的枕木步道。
註1:拔西猴山
拔西猴山為七堵區的小山( H253M)又稱拔西猴尖,台語諧音為「爬死猴」,山雖不高但陡峭,連猴子都爬得累死,人走起來也頗具挑戰性。
註2: 姜子寮山步道
姜子寮山之登山口在七堵泰安路(產業道路)6.1K處,有一停車場,停車場前有「姜子寮登山步道」木製牌樓,後方有觀景亭,可俯瞰七堵地區。
從登山口出發前往姜子寮山,登山步道大部分為枕木構成共有2379階落差不大。平坦處則為泥土步道寬敞好走,途中有二處岔路,分別前往姜子山和拔西猴尖。姜子寮山H729m#1047三等三角點,三角點基石位於山頂中央,為基隆市第一高峰,列為台灣小百岳(NO11)。峰頂無林蔭,其東、西、南、北方各有一座觀景平台,360°視野極佳,今日難得晴天,藍天白雲,青山翠巒,遠山近景,賞心悅目。俯瞰整個基隆市區,基隆港、和平島火力發電廠、基隆嶼瀝瀝再目;南可眺望台北市圓山飯店與101大樓,東北與平溪五分山、九份基隆山遙遙相望。
註3:泰安瀑布
泰安瀑布位於本市七堵區草濫山中,又名為「草濫山瀑布」,山區為水源保安林,有完整而茂盛的森林風景優美,逢假日遊客如織。瀑布內分為兩條林蔭步道,左側步道沿溪闢建,為具原始叢林的面貌的環山步道,可從事森林浴及自然觀察等活動。若自右側步道進入,則可抵瀑布區,瀑布高約20公尺。兩側綠樹掩映,瀑水順巨岩瀉而下,宛如一席白紗披垂,瀑布下則匯成一泓清潭,潭淺水清,適宜赤足泡洗、戲水玩樂。魚兒悠遊。瀑布旁設有野餐、烤肉區供遊客使用。區內設有服務中心,陳列石桌、石椅,遊客在此休憩之餘,還可欣賞瀑布優美的景緻,十分愜意。
文獻記載:
基隆市七堵區&草濫地名的源由:
坐火車由基隆南下,到汐止之間,沿途得經過「八堵」、「七堵」、「五堵」等三個堵,這種「堵來堵去」的地名的確十分特殊。其實,除了這三個「堵」以外,還有一個「六堵」夾在其中,四個「堵」都在今天基隆市轄區內,標誌著漢人早年在這塊土地上墾拓的歷史。
為什麼地名要用「堵」來稱呼?根據學者洪敏麟的解釋,在台灣的地名中﹐凡是用「堵」為名的,都和漢人墾拓時為防止﹑抵禦凱達格蘭族的侵犯有關。從名詞上看,「堵」就是牆垣,古時候以土垣一丈為板,五板為堵,通常設在平埔族出沒之處,利用天然的地勢,如山河狹隘之處設置;就動詞上而言,「堵」也就是「防堵」,藉以阻止平埔族的侵犯。
七堵的草濫,就是草湳、沼澤之義,草濫溪上游目前還是部份七堵民眾飲用水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