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14/12/29
緣起:鑒於台灣山區許多路徑有迷途之虞,為降低一般民眾山域活動之風險,林務局針對國有林班地內,屬登山者經年使用之既有路徑,但未經各政府機關整建且尚未具整建必要性者,進行由公私部門協力設置標示與維護機制之可行性評估計畫,希望借重民間登山團體對山域的熟悉度及專業,協助設置簡易山徑標示,減少迷途,並建立民間團體參與維護機制。
本案經討論後以「水漾森林」(鹿屈山堰塞湖)及「巴博庫魯」2條山徑作為示範路線,進行調查,並規劃建立標示系統。標示系統的設計及設置原則由委託單位大凡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研擬,簡單說明如後所述,為能更廣泛收集山友意見,林務局另進行網路問卷調查,惠請山友協助填寫(請點網址: http://goo.gl/forms/kgPJYvEqgv )。
標示系統說明如下 :
該2條路線易迷途路段多為叉路及路徑不清楚處,為解決此問題,參考國內外案例,將本標示系統分為以下三種,並於山徑起點設立告示牌說明(目前示範階段暫時為簡易告示):
(一) 編號標示:
可輔助搜救作業,縮小迷途救援範圍,其上有編號,自山徑起點以每100公尺進行設置,亦可作為里程計算。
(二)色塊標示:
功能如同現有之布條或國外案例之油漆,主要為確保維持在安全及正確路徑上,並減少目前布條繁多造成景觀及塑膠製品等環境問題。在100公尺間依照環境狀況彈性設置,原則建議設置3處(即距離約25公尺),特別是考量叉路、轉彎處或路跡不明顯處。
(三)叉路標示:
功能為在主要叉路口標示目標、方向、距離與預估時間。
(五)為增加標示之可視角度,讓使用者可以更容易於山林中辨識牌示,於編號標示及色塊標示外附加垂直布條或橫向塑膠軟板,並固定於原標示牌上。
二、標示設置原則
(一) 以路徑行進右側為主,距步道邊約0~120cm,注意需符合上下山視野。(巴博庫魯線測試以上山右側為主,鹿屈山線測試以下山右側為主,未來考量使用需求可能以下山右側為主)
(二) 於預計設置點若無法找到適合位置或樹木,則於前後附近(約5公尺範圍)尋求可設置地點。
(三) 若前述仍沒有適合地點,可考慮設置於路徑左側。
(四) 若左側仍無法找到適合地點,則可考慮鋁製立桿等方式設置。
三、標示顏色:
必須在山徑中具強烈識別度,為了與自然顏色呈現對比,參考現有的布條、指標牌、山友穿著之登山服裝顏色,採用紅色、黃色或藍色系。且搭配0.8公分之白邊、黑邊使色塊更明顯。
四、標示形式與材料:
(一) 標示形式
考量友善環境、便於攜帶與操作、加工簡單、特殊氣候狀況、美觀等條件,將大小定為10X10公分(編號標示、色塊標示)及20X5公分(叉路標示)。
(二) 標示材料
材料上經多方比較,考量鋁板穩定性高、質量輕,且不易仿製,故以此為主要材料。面材考量反光功能,採用鑽石級反光貼紙或鋁板印刷。
示範操作路段說明:
為測試標示材質之耐候性、實用性等,林務局在今(103)年7-8月至兩示範路線,透過與各登山團體、山難救助協會及林管處第一線工作人員教育訓練課程,於「水漾森林」(鹿屈山堰塞湖)及「巴博庫魯」2條山徑部分路段(約1.3公里)進行實地示範操作,且分別採用不同顏色、材質及固定方式做為試驗,以下圖表說明:
(一) 巴博庫魯山徑
材料 | 面材 | 顏色 | 附加物 | 設置方式 | 設置路線 |
鋁板 | 鋁板印刷 | 紅 | 垂直紅色布條 | 以鋼釘 釘於樹上 | 上山右側 |
鹿屈山前峰山徑
材料 | 面材 | 顏色 | 附加物 | 設置方式 | 設置路線 |
鋁板 | 鑽石級 反光貼紙 | 黃 | 平行黃色塑膠條 | 以橡膠帶綁於樹上 | 下山右側 |
此標示系統尚屬試驗階段,如有山友對於此標示系統有任何建議,歡迎將意見填寫於問卷中~
http://goo.gl/forms/kgPJYvEqgv
林務局不做時,一堆人罵「坐領乾薪」
林務局開始做時,則出現像樓上這種意見,呵呵
話說台北市的四獸山、南港山不但有指標、還有鋪設的步道與階梯,台北市政府還印製地圖和製作網站公開路線呢;雖然只是郊山,但仍出過幾次意外,倒是沒聽說有家屬或當事人去要國賠呢
其中有幾次正是發生於不知何人、非官方開設的攀岩路線上咧
林務局這次試辦的目標,不就是希望讓登山者確認自己所在位置、知道怎麼走,減少發生意外機率嗎?怎麼你形容得好像弄了這些標示後就會吸引大批一般沒上過山的人突然跑來一樣?
謝謝上面2位先進的意見~2位的回應正好是我們最兩難的問題
其實誠如harvida說的,公家機關設置了指標以後,很可能會有後續管理維護甚至牽涉到國賠法的問題,這點我們也是有在考量之內,
不過~會有這樣的計畫,其實是因為太多迷途事件了,像水漾森林,沒有任何一個單位管轄的路線,也就沒有任何一個單位負責管理,可是又這麼熱門,山就在那裡,我們也無法阻止大家上去(相信很多人也不想被阻止)。其實對公部門來說,最簡單又不會被告的方式就是設個禁止牌禁止進入了,可是這可能不是最能解決問題的方式....
這幾年下來,很多問題產生,特別是水漾過午後非常容易起霧,迷途的事件實在太多了,不只是消防機關疲於奔命,每次事件發生時,林務局也常常要派人上去找人,對於公部門的負擔很大(特別是我們的人力又很少...)。所以才想說是不是針對這些熱門又常常發生迷途的山徑,把指標做好,減少迷途的機會,這樣也可以減少搜救的負擔。
你說我們要推廣嗎? 其實對公部門來說,我們自己管的150多條步道都推廣不完了,何必冒著國賠的風險推廣這些路線呢?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路線是不用推廣,平常就很多人在走了阿Orz
如果不是很熱門的路線,其實也不是這麼迫切需要設置指標的,我也很贊同該原始的還是要留給自然。
我想大家都是愛山的人~ 也都希望事情變得更好~
除了設指標減少迷途,個人覺得更重要的還是做好登山安全教育,不停的推廣推廣再推廣,希望有一天連平常沒再爬山的人都知道上山前要做好規劃準備,不要貿貿然的就來,能讓登山活動更安全的觀念落實在更多人腦中,才是真的避免事故發生的方法...
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那一個案例.去國家公園登山.發生山難可求償?
公部門難得有心改善熱門山徑狀況.減少迷路的發生.應該給予肯定與讚賞.
人太多 預算太多 國家負載纍壘
將來有人批評公務員,我就舉這個例子反駁他們,不論是上網直接跟大家討論,或勇於任事,本件都是一等一的典範。
但是,除了我上面提到的,我很怕"國家掛保證"會吸引更多心血來潮式登山客,而迎接他們的山徑卻不是他們可以處理的外(經費,路況多變),還有一個問題:
"功能如同現有之布條或國外案例之油漆,主要為確保維持在安全及正確路徑上,並減少目前布條繁多造成景觀及塑膠製品等環境問題。在100公尺間依照環境狀況彈性設置,原則建議設置3處(即距離約25公尺),特別是考量叉路、轉彎處或路跡不明顯處。"
這種山很多資淺或說基礎技能有疑者在走,擬推行的作法不見得會更有保障。若是針對性地加強,似乎滿不錯的,但我又擔心登山者的亂丟垃圾。
我提議一個研究方法--桶後,貴局大約在2005左右開始在桶後越建立官方標示,到今年也約莫十年了,或許可以從新北市/宜蘭縣消防局,或從孝義派出所/龍潭派出所的勤務紀錄去找到過去十年求救者的資訊,訪談了解其背景,研判歸納事故原因。
如果受法令限制,可以從新聞去找,我只憑印象,桶後越建立官方標示後,還是有非常非常多遊客走錯。另,由烏玉檢查哨進去的各路線,路標不比貴局的計畫要疏鬆,事故也不少,許多時候求救,是因為遊客不知道這樣的路我要走多久。很怕官方認證會引來更多這樣的人,偏偏路標更少了,貴局也沒有經費維護,卻要負責,民眾也受驚。
被這樣標示過的山徑,非常有被認定為國家賠償法公有公共設施的空間,偏偏林務局是沒有經費維護經營的,而且這種山徑的狀況常有突然的改變,怎麼改變呢?
登山者改動,獵人利用開了下溪的路,最近剛好沒人走,剛好幾隊沒什麼人帶刀,夏天颱風多,林道斷,登山補給站最近都沒有人貼紀錄...
走這種山的其實非常多初學者乃至沒有基礎登山常識者,甚至根本就沒有方向感。
這種步道多了後,林務局就一定會推廣,一定會上網列出,絕對會引來很多心血來潮的"登山者"。
綜合以上事態可能的走向,結果就是更多離譜的事故,再不然就是再搞出幾個中級山嘉明湖。
請主管機關仔細想一想這種"推廣登山"價值觀的極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