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基隆山,我們終於來了!

活動日期
2004/6/12 - 2004/6/12
所屬團體
悠遊山林隊
困難度
0

omar(yp)

2004/6/15


基隆山,我們終於來了!

日期:93年6月12日 (週六)
天氣:晴天
集合地點:上午 7:20台北火車站南三門火車
交通:
(去)台北搭7:35電車至基隆搭上往金瓜石之基隆客運班車至九份九份舊道站下車,票價:43+40=83
(回) 金瓜石搭基隆客運班車至瑞芳火車站搭18:14自強號,19:14(晚14分)到台北,票價:20+80=100。
領隊:Linson
響導:Linson
紀錄:omar
參加人員:悠遊山林隊Linson&Rita、煌卿&Grace、Amy&女兒Vivian、Amy朋友郭小姐、連小姐、Omar等共10人

行程:
隔頂基隆山登山口->基隆山->隔頂登山口->山尖路觀光步道->浪漫公路->黃金瀑布->十三層遺址->觀獅亭->無耳茶壺山->金瓜石

前言:
基隆山,台灣龍脈的龍首,我們終於來了!
今年走過大小粗坑山、紅毛山、苦苓嶺、和美山、無耳茶壺、半屏山、燦光寮山、屢次下山回到九份、金瓜石,或遠眺、或近望基隆山,兀立挺拔,心神響往,無奈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這時都已心有餘而力不足矣!終究還是與雞籠山無緣。可是今天,我們終於如願來向您朝聖!

行程紀要:
08:50:在基隆火車站前的基隆客運站等開往金瓜石的班車,等約50分鐘,終於坐上車,一起站乘客就很多,非常擁擠。
08:50:九份舊道站下車,週末的九份街道,已有人潮慢慢聚集,其中不少日本遊客。
09:55:經過整裝休息後,來到隔頂雞籠山登山步道口,開始上山,沿途都是石階路陡坡直上,路旁有四座涼亭,走到第四座涼亭時,山頂就快到了。領隊Linson一路當先,26分鐘就抵達山頂,為較紀錄的23分鐘稍差。我一如往昔,慢慢地,一口氣直達山頂,31分鐘,最後的押隊也只花了約40分鐘。Rita過去只爬到第二座涼亭,終於也爬到山頂,經過合歡山與筆架山的洗禮,真是不同凡響。
10:26:基隆山,古稱雞籠山、奎山、外號孕婦山、大肚美人山,H588M,三等三角點,NO:1109。山頂上涼台已經很熱鬧了,有約20長壽登山隊員快樂的在拍照留念,神情愉快開朗,他們全都是一、二年級生,我們悠遊山林隊則都是三、四、五、六年級生,一時一、二、三、四、五、六年級生聚在山頂上涼台裡談天說笑,真是其樂融融。他們對我的Atuna 透氣網架背包及Nalgene水瓶與可調解節飲水管深感興趣。今天背這個新買的透氣網架背包上山,我的排汗衣背後還是乾的,可見換個透氣網架背包還真是十分值得。

基隆山是台灣龍脈的龍首,瀏覽四週美景之餘,看看幾則有關基隆山的文獻,更能傳神:

基隆山()海拔588公尺,位於九份與金瓜石之間,是一錐形死火山,因形似「雞籠」而得名,據聞當年先民船行經東北角一帶,即以「雞籠山」為指標。到光緒6年,取「基地昌隆」之意,才改名為「基隆」。

基隆山──是台灣第二大山脈「雪山山脈」分支三貂大嶺,緊臨大海的獨立山頭,由於形似養雞的竹籠,所以很早就被先民稱為「雞籠山」。其海拔雖然僅有588公尺,但在台灣東北角海岸線群山中,卻以其雄偉山形成為海上航行船舶的陸上指標。在堪輿學家的風水觀點上,大陸的龍脈自崑崙山發源而下分為三支,其南支遠從四川、貴州一路蜿蜒於湖南、江西、兩廣之間,到福建武夷山俯瞰東海,由泉州經五虎門出海,越過台灣。

基隆山是九份的聖山。在海上 遠遠的你就會看見她,是討海人重要的地形指標。冬天時基隆山又為我們擋住了東北季風的直接吹襲,就像一位慈祥的母親用她的身軀保護九份,如果你從金瓜石方向或更高的地方遠望,基隆山真相一位大肚的孕婦躺在海邊,所以,我們又稱基隆山是大肚美人山。雞籠山也是我們看天氣的指標,如果雞籠山頂會有一片雲,那就表示要下雨了。

11:10:泡茶、喝完連小姐的綠豆湯、郭小姐獨家飯糰,原路下山,不走基隆山東峰尾稜路線。
11:35:回到登山步道口,取山尖路觀光石階步道,經浪漫公路,長仁橋、續往黃金瀑布、十三層遺址。沿路有不少民宿,庭院優美雅緻。今天真是風和日麗,小姐們都打起洋傘。
12:05:黃金瀑布,水量充沛。終於見識到所謂的黃金瀑布,水流經過之處,岩土盡呈金黃色。如此奇特,拍照留念吧!
12:15:循柏油路往十三層遺址前進。叉路口,右立石頭,標示往無耳茶壺山1800公尺,小休,靜待Linson前往十三層遺址勘查是否適合午餐休息。
12:20:十三層遺址,維護得很乾淨,不時還有瑞芳鎮公所巡山員巡邏。
煌卿兄準備一鍋泡飯,Amy則準備鳳梨燒肉,另有各式滷味,水果、咖啡、茶,實在豐盛。領隊Linson永遠是最辛苦的一位,帶路帶水帶鍋,張羅一切,真心感謝。
14:10:休息夠了,退回12:15叉路口,往無耳茶壺山。先前瑞芳鎮公所巡山員聽說我們要取道12:15叉路口上無耳茶壺山時,直說不可能,因為該路段有段斷崖,已無法通行。
14:07:坍方斷崖。Linson已探路,發現左上跨越廢棄排煙管,有一階梯,下階梯之後,穿過芒草路,即接回原路,不久就到達本山六坑遺址,再循本山六坑後之產業道路上茶壺山。山頭上有三條明顯的深黑色廢棄排煙管從黃金瀑布一直往山頭爬升,非常壯觀醒目,這些廢棄排煙管是當年設計將煉金煉銅廢氣收集輸送到400M空曠的 山頭上排放,降低空氣污染。煌卿兄很敏感,可以感覺到空氣中有一股異味。領隊叮嚀,廢棄排煙管很深,積存有毒廢氣,掉落坑內,非常危險。
14:47:終於穿越芒草路,抵達汽車可通行的馬路上。這一段芒草路走了約40分鐘,是今天唯一比較像是在爬山的,只是陽光很強,須注意防曬。路旁有一鐵皮屋,進去休息喝水。
15:40:觀獅亭,全員到齊。Linson又要準備燒水泡茶。爬山能喝到一杯熱茶,真是無比享受,既解渴,又消除疲勞,醇美之至。
喝茶聊天之間,無意間發現到Amy&女兒Vivian母女情深知感人之一面。Vivian對蚊子過敏,只要受到蚊子侵襲,皮膚立即紅腫。Amy發願願意替女兒餵蚊子,真是天下父母心!
16:30:無耳茶壺山頂。從觀獅亭到山頂約5分鐘,一波一波的遊客不分男女老少,擠滿山頭。
無耳茶壺山海拔580公尺,位於金瓜石嶺頂,從草山公路遠觀,山形酷似一支無提把的茶壺而得名,另由水湳洞仰望此山,像是一頭欲獵食的猛獅,故亦稱「獅子岩山」。
16: 50:滿足了,可以輕鬆的下山。走在新鋪的石階路,心情是滿複雜的,感恩嗎,說不上。真正登山客不會喜歡石階路的,但是看看那些穿著布鞋皮鞋涼鞋上山的男女老少遊客,也許石階路是為他們的需要而鋪的。只是看到原味喪失殆盡的古道,怨言不敢,還是難免悵然失落。
順著石階路而下,約15分鐘後遇岔路,左轉到本山5坑(直行勸濟堂)。本山5坑旁正在新蓋起的鋼構建築的紀念館,從這裡回望,無耳茶壺山又是令一番風情。走往金瓜石巴士停車場的途中,一路都是古蹟,穿過舊輕便軌道木製平台、黃金神社、太子賓館、藏金樓,老厝、奇花異草,都是遊客的注目焦點!
17:30:金瓜石巴士停車場,珍重再見,有的續往基隆夜市,有的從瑞芳回台北。


附錄:關於基隆山及雞籠,蒐集到一些資料供參考
早期文獻均認為臺灣之山係起祖於「大雞籠山」,即今日基隆山,是「諸山之起脈,全臺之結腦」(《重纂福建通志‧卷十五》)。光緒元年 (西元1875年) 設置臺北府分府通判時,將雞籠舊名更改為同音的基隆,取「基地昌隆」之意。
雞籠山是東北角的地標,似乎還不足以表達它的重要性。從山坡上佈滿了數不清的新舊步道,以及長年依偎在山下的九份、金瓜石、水湳洞住家來看,雞籠山已是當地人文精神的象徵。
「雞籠」地名的起源時普遍的流傳著有四種說法:一者謂雞籠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居住地,凱達格蘭去凱達二字而得格蘭,其音好像福佬語的雞籠,因而得名或謂最早先有大雞籠,即凱達格蘭去凱字而得大雞籠,後來才演變為雞籠。再者或謂雞籠源自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雞籠社或大雞籠社,即由社名變成地名。三者或謂因其外形好像罩雞的籠子故名雞籠山,所以,雞籠的地名源自東方的雞籠山。四謂基隆因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形似雞籠,靠海那邊好像雞籠的出口,因而得名。
基隆的由來:根據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雞籠」出現在十六世紀,是漢人最早接觸台灣的地方之一。「雞籠」地名的起源時普遍的流傳著有四種說法:一者謂雞籠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居住地,凱達格蘭去凱達二字而得格蘭,其音好像福佬語的雞籠,因而得名或謂最早先有大雞籠,即凱達格蘭去凱字而得大雞籠,後來才演變為雞籠。再者或謂雞籠源自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雞籠社或大雞籠社,即由社名變成地名。三者或謂因其外形好像罩雞的籠子故名雞籠山,所以,雞籠的地名源自東方的雞籠山。四謂基隆因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形似雞籠,靠海那邊好像雞籠的出口,因而得名。
在1875年(光緒元年)時,清廷設台北分府通判於雞籠.以為稽查管束,掌理煤務,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名「基隆」。所以,「雞籠」經過清廷文雅化及吉祥化的過程後,才變成基隆,然而,我們如果仔細思考「基地昌隆」之意,即可知道,清廷不過是把基隆成防衛中國海疆的工具和阻擋外國勢力對清國大陸威脅的軍事基地罷了。
今天,從台灣主體的觀點出發,基隆不祇是國家的軍事基地,也不僅是商人運輸貨物的港口而已,它還是每個基隆人永遠的故鄉。所以,我們對「基隆」這地名賦予新時代的詮釋,拋開清朝防禦觀點的「基地昌隆」後,我們才能對基隆擁有更多主體價值的空間。



所有回覆

  • 感謝Omar精采的紀錄以及詳細的雞籠山來龍去脈的介紹,雖然走過多次基隆山,對其卻只是一知半解,此趟經Omar如此詳闢介紹,受益匪淺‧ 貼幾張當日照片,共襄盛舉‧
  • 再貼幾張當日基隆山、茶壺山行之照片:
  • Omar大哥寫紀錄,總是引經據典,對基隆山總算有了一翻新認識. 那日,初夏的陽光灑在臉上,每個人臉頰都被曬得紅紅的,看上去個個精神飽滿精神煥發. 只是愛美的女性---''干苦囉''
  • 1.去年五月參加大自然戶外舉辦黃金之稜--石尪山雷霆峰山海行,是基隆山東峰從最上面的涼亭翻過去,芒草及人高,驚險萬狀,號稱是二百年第二批登山客,後來有點小迷路.這回重遊,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2.老朋友何先生和郭小姐受到UU30眾山友的鼓勵.走完全程,直呼不簡單,過癮!特為致意! 3.小女被蚊叮,當時正在泡茶,立刻用茶渣敷上,紅腫得以緩解,真是不錯之偏方! Amy
  • omar 兄: 無耳茶壺山由大粗坑古道和102縣道交會的風口處,展望最像茶壺,其他地方看倒像獅子頭,因離老家很近黃昏常去那裡看風景,算是我剛開始登山的入門山,若能連走半平山上燦光寮山,那將是一趟不錯的路線.另外金字碑.大粗坑.小粗坑.琉瑯古道可交替走走,將會是一種蠻好的選擇,廟中廟對於九份的發展可說是一種傳奇也是一種歷史意義,下次去時不妨走一趟,你將會有不少的意外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