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苗栗獅潭鄉,紙湖農場賞油桐花、鳴鳳古道~錫隘古道O型縱走
4月29日早晨仍下著雨,離開台北市後轉陰,雨停後,在北二高速公路上眺望左方土城、大溪一帶山脈,雲霧迷漫,有煙雨江南美景。雨,時下時停,今天應是賞油桐花最佳的日子,但沿途的油桐花況開得並不好。10時來到明德水庫,很久沒來了,早期明德水庫山青水藍,曾是青年學子郊遊踏青的地方,今日看水庫的水濁黃,已失去往日的朝氣,是否受近日大雨影嚮,還是開發過渡呢?,站在吊橋上遠看湖岸蓊鬱的森林沒有白花點綴,林老師說今年花况不佳,雨小了,遠山雲彩變化吸引著大家目光。
車沿著環繞著明德水庫的126縣道而行,這一帶山谷的油桐花况反而較佳,坐在車上飽覽眼福,不知不覺中來到有「貓頭鷹故鄉」的苗栗獅潭鄉,在台三線的百壽隧道前下車,步行進入「紙湖農場」,它位在已截彎取直而廢棄使用的舊台三線旁一處較平坦的谷地,年青主人彭文淦先生和他的二隻愛犬在門口歡迎我們,紙湖農場是林老師的最愛,我也是第三次來了。這裏是明德水庫上游的水源保護區,四周全為青翠的山丘谷地,植被是低海拔的常綠闊葉林,生態保持非常好。站在紙湖農場的瞭望臺上,美麗的仙山山脈橫亙在眼前,雨後山谷雲霧飄渺,仙山、大窩山、崩山,整條稜脈山嵐的雲霧變化,宛如仙境更是吸引著所有的人,啊!真美。
我們沿著舊台三線油桐花道,慢步而行,大迴彎後,來到四棵大油桐樹下,本來桐花樹下的枯婆芋、馬路上,應該是鋪滿著油桐花,却被這星期來的風雨,吹落零散,但仍可看得出這裏的油桐花況規模,大伙們遊興不減,站在這四棵大油桐樹下檢拾花朵,體驗著飄著五月雪的花姿。主人彭先生說這裏現在也是賞螢火蟲季節,在傍晚時分曾上千隻黑翅螢閃爍飛翔盛況,就在身邊飛舞,值得欣賞。林老師也說,去年大家踫巧遇見了黄嘴角鴞(貓頭鷹)飛入農塲,最近他來,又見到台灣體型最小的貓頭鷹–鵂鶹(台灣特有亞種),也可以賞到貓頭鷹。接著走到「紙湖一號古石橋」,林老師帶著大家走到另一橋頭,指著橋柱上刻字「戊辰年二月」說:上面「昭和」二字已被刮掉,但細看仍可見昭和二字痕跡,當年建橋師父刻上「昭和戊辰年二月」有日據時代和民國年號,查民國對照表,戊辰年是民國17年,西元1928年,也是昭和三年,這條美麗的古石橋,佐證桃紙古道的歷史。紙湖農塲有美麗河川,漂亮的山谷,有油桐花、螢火蟲、貓頭鷹、古石橋,豐富的生態及人文古蹟,夜晚更是觀星的好地方,紙湖農場值得細心體驗。
苗栗獅潭鄉深藏內山,開發較晚,東西寬約4.5公里,南北長約17.5公里,由八角崠山脈,仙山、八掛力山,形成南北走向的縱谷地形,獅潭鄉的台三線,是整條台三線公路最美的一段,也是對外的主要幹道,它是依這條縱谷底,自民國二十年由僅有人獸行走,無法通行車輛的七、八尺的「台三道」雛形,至民國70年才完全鋪設柏油路面。
130年前,苗栗獅潭全境還是原住民的群居地,主要以狩獵為主,西元1872年馬偕博士從後龍中港沿田寮溪接獅潭溪進入獅潭,就在小東勢溪流域百年龍樹下替人看診。前後出入獅潭七次,醫治當地病人無數,在他和巴克斯船長發表「前往雪山」一文中,可看得出獅潭的仍是非常蠻荒原始:
『經過山脊,有一個小小的漢人瞭望哨。……漢人地區只有一些樟樹,但越過疆界後,我們進入一處非美麗的森林,大型樟樹是主要樹種,森林似乎未受到砍伐,藤、蔓植物東纏西繞,爬附在許多林幹,許多漂亮的蘭花在枝幹間生長。……路已消失,只能靠一名平埔族嚮導引領。從山脊的監哨站,進入一處險峻的峽谷,爬過一座山,共行走六里之後,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十里長的山谷,谷底是片草原,草原下是豐沃的黑土,有數條溪流過。我們在此遇到一些平埔族,他們在山谷的另一端紮營。…這些土著中,有二名年輕的少女,跟男人一樣全副武裝…不久抵達營地。營地是茅草蓋的房子,圍著竹柵欄,沿河岸築成。營地中也住了不少土著。他們的族長會說閩南話。有些土著贈我們米糕與橘子,以示友好。這時營地約有八十多人聚集,包括平埔族、土著(賽夏族人)和我們。』從文中顯示,馬偕博士確實到過獅潭,文中所描述賽夏族人、平埔族人的生活耕作應是可信的。
在馬偕博士初訪獅潭的4年後,被稱為「黃百萬」「阿滿頭家」的開拓獅潭先驅–黃南球,,在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揭開了開發獅潭的序幕,在義民廟旁有黃南球紀念公園,公園內有一顆省府測量局k086三等控制點(H200m)及黃南球全身雕像,記述著黃南球生平事蹟及開拓獅潭經過,可見他在獅潭人心中的地位。連雅堂在台灣通史的貨殖列傳中,也將黃南球列為台灣三大貨殖人物之一。
鳴鳳古道、錫隘古道,這兩條獅潭鄉重要古道均是穿越八角崠山脈的越嶺山路,是早年獅潭鄉與頭屋鄉、公館鄉至苗栗的聯絡道,最早原是原住民往來兩地及狩獵山徑,後來為運送農作物及生意往來而由黃南球負責整修鳴鳳古道。鍚隘古道當初是黃南球為驅趕原著民開闢,而後這條既險又峻的古道上,發生漢族和原住民激戰後,成為三地經貿往來的要道。後來因苗22線興建完成而沒落,值到民國85年10月才由熱心鄉民陸續整修闢通這兩條古道,而讓塵封的古道重現。
義民廟是獅潭的信仰中心,我們在此午餐,参觀老街的村史館,由展示的老照片中知道,獅潭鄉民最大的惡夢是發生在昭和10年,西元1935年的中部大地震,鄉民喪生45人。接著是今日古道縱走行程,由義民廟「獅潭鄉休閒農業園區導覧圖」旁的登山口出發,不久來到「新鳳吊橋」,橋旁有一石碑是新鳳橋樂捐芳名,民國57年12月立。走在溪水湍急的吊橋上,看獅潭溪兩旁種的柳樹,垂在溪中,景色怡人。過橋後見右邊有一座土地公廟,大伙們進去参觀,土地公廟兩邊的有題字「福地重新千古在,德居吉位萬年興」,順著柏油路而行,很快來到古道入口,有一塊大石頭「嗚鳳古道」(H218m)四個大紅字,真正進入這條先人跋山涉水墾拓山林,登山界知名度嚮亮的古道。
先經農家果園,再沿著小溪平緩而上,過溪處,現都已建有了木橋,半小時後來到情人谷(H300m),站在木橋上可欣賞情人瀑布之美,這裏也是與延平古道的分叉路,左邊樹根木板上釘有山水雲指示牌:往延平古道,接八達嶺、綠色古道。取右,經木板橋後為一連串的陡上石階路,考驗著山友的耐力,如骨牌般一片片往上的砂岩石階,鋪設排列非常的整齊,可知先人們當年鋪設這條路的用心,站在古道上惗懷古人造路之艱辛,他們每天不畏風雨往返古道為了就是生活,與現在人遊山玩水心鏡完全不同。情人谷上來,第一處陡坡後,設一凉亭,可喘口氣,喝杯水,接著連續陡上,有四位女山友脚已不行,沒力氣,只好一步一步慢慢爬,過了「百年相思樹」後,終於上到稜線,古道路變平緩寬大的泥土山徑,樹林變平直高大,非常優美。林老師要大家去看左邊的「藩仔洞」,剛好是可容納一個人躲在裏面出草。終於到了與南隘勇古道(舊名:南長城步道)交叉路(H520m),直行不久到「關公亭」是鳴鳳古道最高點(H532m),這裏有立一個大石頭寫著「古道口」三個大字。總計由義民廟(鳴鳳古道出口)至關公亭(鳴鳳古道入口)共走了100分鐘。如果再由關公亭往下約20分鐘,即可到達雲洞宮。今天我們不去雲洞宮,由鳴鳳古道左轉入南隘勇古道。
南隘勇古道原是賽夏族人居住地,後被漢人趕至獅譚,漢人在此種茶,而賽夏族人常常出草至此,漢人就請隘勇(民兵),在稜線上築成一道如長城的防守線來抵抗原住民,原稱為南長城古道,現為紀念犧牲的隘勇,已正名為「南隘勇古道」。古道路好走,沿途指標清楚,20分鐘到了「樟樹坪」(H524m),樟樹早期用途廣泛,是重要天然經濟資源,台灣北部早期是樟樹的故鄉,在日據時代為世界第一(佔世界總產量70﹪)。續走約1分鐘,有指示牌左往綠色遂道,延平古道,可接情人谷至義民廟(這條古道如天氣不佳、或因太晚,往鍚隘古道較遠、山路不好走,為回獅潭義民廟捷徑),5分後到「凌雲台」叉路口(H545m),看一棵樹上釘有一牌子「鳴鳳山」,我問林老師是否有「鳴鳳山」基點,林老師說「無」,我查看地圖也沒有「鳴鳳山」山名。由這裏往右來回約10分鐘路程,可到「三湖山」(H540m,土地圖根點)。往左下是接龍骨古道(原稱八達嶺古道),先是爬上高度555公尺的尖峰緊接著須連串拉繩往下,稜線如萬里長城中八達嶺之險阻,故舊取名八達嶺古道,途中一處木橋上可看到公路及獅潭村落,前方有一天然岩石,如黃山的美景,也有人稱鸚鵡石,兩旁蕨類「李白」正伸展其英姿,這段路走了50分鐘,才到了硬漢嶺叉路,取左下,錫隘古道回獅潭義民廟。
鍚隘古道原長十餘公里,是早年獅潭通苗栗市的一條山路,現古道西段大部份開發成道路,目前僅存東段,尤以「錫隘七十二段」最有名。由硬漢嶺叉路(H465m)至水泥路底登山口(H265m),落差達200公尺,是非常陡峭的峽谷地形,又因連日下雨,古道石階更是溼滑難行,很多人滑倒,原本20分鐘行程,居然花了45分鐘。尤其走在「錫隘七十二段」時,看陡峭溼滑的岩壁,是先民冒著生命危險鑿出的石階,即使現在旁有不鏽鋼欄干可扶,但一步步走來仍騖險萬分,從岩壁上鄉民釘的鐵牌「上崎觸鼻孔,下崎觸髻鬃」可形容古道之險峻。直到走到大水塔的水泥路,才脫離溼滑古道石階路,5分後接上了剛建好通行「錫隘遂道」的苗26鄉道,往下續走到台三線,剛好天色已暗,也結束今日古道縱走。
※地圖参考:藍天圖集2003年3月9日(五068)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