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留言版

野外活動遇到蜂群的處理經驗


見到各位山友熱烈討論有關登山被蜂螫的問題, 個人覺得有些山友刊登的內容有些怪怪的, 似乎都太主觀的認為蜂非常可怕及介紹一些不正的退避方法, 小弟並非想批評山友提供的訊息, 畢竟真正了解這類複雜的社會性昆蟲太少了, 在此提供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 供各位山友參考.
1. 蜜蜂不等於胡蜂(虎頭蜂), 兩者在分類與生態習性上完全不同.
2. 蜜蜂與胡蜂都會螫人, 但因種類不同, 蜂毒量與毒性亦有差別.
3. 蜂毒毒性依種類有差別外, 每個人對蜂毒的敏感性也不同, 例如被蜜蜂叮, 有些人一針即可能出現過敏性反應, 而出現皮膚紅腫, 甚至呼吸困難的症狀, 但有的養蜂者在蜂場養蜂時有時被叮個十針, 僅會出現幾個像蚊子叮的小紅點. 但如果被胡蜂叮, 則不管是誰都很危險, 一隻即可能出現即強烈的過敏性反應.
4. 在山上碰到蜜蜂或其蜂巢處理比較簡單, 除非是踩到或身體碰觸蜂巢引起蜂群的自衛反應, 通常遠離蜂巢五公尺以外, 迅速離開便可遠離其攻擊, 山友可繼續行程, 但隊伍中如有人被叮, 則須進行處理將蜂螫針去除, 並輕聲遠離即可. 利用香菸煙熏是較安全的做法, 蜜蜂通常一下便會離開.
5. 胡蜂是比較危險的一類, 山友登山要特別小心此類, 但台灣的胡蜂科中被稱為虎頭蜂的約有一至二十多種, 其中對野外活動者有危險的蜂類僅有數種, 例如俗稱的雞籠蜂(黑腹胡蜂)及台灣大虎頭蜂, 是最危險的兩種, 雞籠蜂築於樹上, 其巡邏蜂範圍可達30-100公尺, 且攻擊性是非常可怕的, 如果行進途中遇到蜂巢是一定得退避的, 若無其他的山路則只有放棄行程一途, 另外台灣大虎頭蜂因築巢於地底不易發現, 且蜂個體巨大蜂毒量多, 比較危險, 另外築巢於地底下的種類也有數種, 亦須小心. 在平地黃腰胡蜂與黃腳胡蜂很常見, 但其築巢地均非常隱密, 除非築巢地離人群很近或刻意去破壞蜂巢, 一般並不算太危險. 一般胡蜂是沒有倒刺的, 被叮後不必去管身上有無蜂刺, 迅速離開是為上策.
6. 於夏秋偏遠山區行進途中, 建議是步步為營為妙, 因地上會不時出現蛇類(空曠草地, 竹林等). 遇到蜂巢的機會也不是沒有, 通常判斷附近蜂群突然增多, 或看到附近有蜂群出入, 即表示巢就在附近, 但是一般人見到附近蜂數增加也可能看不到蜂巢真正位置, 此時若可以辨別蜂種類的話, 則可判斷是繼續行程, 否則建議退避為妙. 另外蜜蜂有可能接近人體吸取鹽分以及台灣高山常見黃腳胡蜂於步道附近盤旋, 它們可能是採集蜂, 蜂巢可能不在附近.
7. 個人覺得遇到蜂巢或被蜂螫之後最佳的方法是遠離一途, 蜂的費落蒙是看不到的, 塗香精油之類的並不會抹去身上的費落蒙並減輕它們的攻擊, 有氣味的物質反而有可能增加它們的反應, 應該不是很好的方法.
8. 蜂螫的處理法, 請見某位山友發表的文章中有詳細的急救法.

所有回覆

  • 「蜂」-膜翅目;此目昆蟲多屬中、小型種類,除了螞蟻外,其餘均稱為「蜂」類。 膜翅目在昆蟲綱中也是一個大家族,分為廣腰亞目和細腰亞目兩大類。全世界以知的約有100科,超過115’000種;在台灣目前已知的約2’800種,但除了蟻科、胡蜂科和部份寄生蜂類外,大多數均無國人從事分類和研究的工作。 因此,個人在登山、溯溪,出入山林的這些年來,觀察與紀錄到的「蜂」,種類只有六科22種,分享較常見的「蜂」給每一位朋友。容易親近的可以稍稍靠近一點觀察;危險的請保持距離,以策安全。被攻擊的時候,可以試一試提供的小心得。當然,急救包的用品不要吝嗇,下山後,還是拿健保卡去醫院檢查一下,比較保險一點呀!(^_^ )` 首先介紹的是: 1 .黃領花蜂-條蜂科,體長約22㎜,全身漆黑;胸部的前緣,密生米黃色的長毛;翅膀為黑褐色。花蜂,是很常見到的訪花蜂類,一般又稱之為材蜂或木蜂;因為雌蜂會在木材上或者是枯木上鑿洞築巢。春、夏兩季,在低海拔山區或平地林緣出現,喜歡在蜜源植物上訪花吸蜜,但常常會被誤認為熊蜂。 2 .中國蜂-蜜蜂科,體長約13~15㎜,頭、胸部的絨毛是較深的黃褐色,腹部的黑色橫斑較發達,且斑與斑之間有細細短短淡色的絨毛。本種屬於台灣既有野生種蜜蜂,但常常會被誤以為是馴養種的義大利蜂,活躍於山區,全年可見。 3 .信義熊蜂-蜜蜂科,體長13~15㎜,雄蜂具有黃、黑、橙紅色長毛;工蜂則具有灰白、黑、橙紅色長毛。是台灣已知八種熊蜂中的一種,是常見的台灣特有種,分布於高海拔山區,在夏季高山的短劍竹坡地的花叢間,有非常龐大的族群。(版主按:在高山上它常常會鑽入頭髮或耳朵中,也喜歡停留在裸露的皮膚上吸吮鹽分,雖然養養刺刺的,但看在他胖嘟嘟的模樣,忍不住說一聲:卡哇一呦!) 4 .紅腳細腰蜂-細腰蜂科,體長28㎜,本屬的細腰蜂成員,在胸部與腹部間,有一段極細的腰身;本種特徵是在各腳的腿節、脛節為紅褐色。在夏季,雄蜂會低飛於沙質的繁殖地的上空,尋找剛剛羽化出洞的雌蜂交尾。而雌蜂會在沙質地上挖掘洞穴,並且會捉一些螽斯或是蝗蟲等入洞,作為幼蟲的食物。 5 .絨蟻蜂-蟻蜂科,雄性體長約17㎜,胸部黑色,腹部紅棕色,具有黑褐色的膜質翅膀兩對;雌性體長約12㎜,胸部紅棕色,腹部黑色,有淡黃色的圓斑和橫斑在背部上方和下腹部,沒有翅膀。兩者全身均佈有稀疏的短剛毛。出現於春、夏兩季的低海拔山區。在野外的草叢中或地面上,常可發現雌蟲,快速的爬行;受到捕捉或攻擊時,會用蜇針迎敵。 6 .台灣蛛蜂-蛛蜂科,體長約30㎜,外觀的最大特徵就是各腳和觸角,都特別的發達和修長。本科種類不少,都出現於春、夏兩季的中、低海拔山區;雌性經常在草叢或地面低飛、爬行,擅長獵捕各種蜘蛛,拖回到地(岩)穴、泥巢或在竹莖孔洞中,產卵後作為幼蟲的食物。 7 .黃腰虎頭蜂-胡蜂科,體長20~28㎜,腹部的前段是鮮黃色,後半段是黑色,無近似種。除了冬季外,出現於平地、低海拔山區,常在住家的屋簷下或樹叢間築巢。雖然蜂群的個性較為溫和,如果沒有人為的打擾,很少會主動的攻擊人、畜;就因為和人類的生活環境關係近,因此螫人率是所有虎頭蜂中最高的。 8 .黑腹虎頭蜂-胡蜂科,體長18~28㎜,它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腹部幾乎全部是黑色的。除冬季外,生活在中、低海拔山區,築巢於喬木樹頂,野外相當常見於溪流河階地或有水的山溝附近,蜂群的攻擊性最強,螫死人的紀錄最多。常有人誤稱為黑尾胡蜂。 (版主按:此蜂和以下三種虎頭蜂在921震災時,前往中橫谷關到德基水庫段,搜尋中華山岳飛鷹登山隊時,在已廢棄的青山營區外,所設立的前進指揮所中,收集蟲屍才明顯的確認出來。當時,十幾秒鐘之內,迅速的脫去紅色的制服背心,一手噴灑殺蟲劑,另一手在全身塗抹厚厚的一層肥皂後,點燃收集的枯葉和青嫩樹枝,散發出濃煙後才倖免於難,不然怎麼還能在這裡跟大家聊天呢?) 9 .黃腳虎頭蜂-胡蜂科,體長18~25㎜,主要特徵是它的每一支腳,在下半段是黃色或黃白色。它的習性跟上述的虎頭蜂相近,蜂群的攻擊性也很強,常有螫死人的紀錄。在果園或垃圾堆中,也能發現他的蹤跡。 10.台灣大虎頭蜂-胡蜂科,是台灣體型最大的一種虎頭蜂,體長竟然達到28~40㎜,夠嚇人了吧!頭部為橙黃色,胸部幾乎全為黑色。有一近似種,體型較小,前胸兩側為紅褐色,稱為擬大虎頭蜂。除了冬季外,生活於中、低海拔山區;建築巢穴餘地底、岩縫中;當然,蜂群的攻擊性不可小覤,也有螫死人的紀錄。(版主按:此蜂在仁壽橋往油婆蘭的防火巷內、東郡大山下往無雙吊橋的靠近吊橋段、聖稜線塔克金溪源頭往四秀的登山口附近,以及三峽山區的組合山山頂上就有碰過;最好是繞道而過吧。) 11.黑尾胡蜂-胡蜂科,體長25~32㎜,最大的特徵是腹部後段是黑色的。無近似種。除冬季外,均可見於中、低海拔山區;築巢於地底或岩縫中,雖然族群量小,攻擊性較前者三種弱,但921震災後,有一陣子常傳出攻擊人、畜的事件,也許就是築巢的地底或岩縫遭到破壞所致。 12.黃長腳蜂-胡蜂科,體色相較其它的長腳蜂,較接近鮮黃色,但最大的特徵是每一支腳,有黑黃相間的斑紋。無近似種。除冬季外,可見於中、低海拔山區。習慣築巢於樹叢或建築物的屋簷下。密密麻麻的一群,也挺嚇人的。 13.變側異胡蜂-胡蜂科,體長12~17㎜,體色黃褐色;體型較其他的長腳蜂細長;腹部前方具細腰身,後方則較圓。除冬季外,活動於中海拔以下山區。常在低矮的灌木叢間築巢,受到震動或侵擾時,會有少數工蜂出擊。有兩種近似種。此種蜂常常像一串掉掛的金黃色葡萄,隨風搖曳,但是靠的太近被螫到,可要刺痛幾個鐘頭噢! 14.蜚蠊瘦蜂-瘦蜂科,體長9~11㎜,體色全黑或灰黑色;胸部厚實寬大,腹部前端有細腰身,後腳與觸角細長。除了冬季外,在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均可以見到此蜂;本種是蟑螂卵囊的寄生蜂,在平地上很容易在窗台或紗窗上見到,腹部快速的上下擺動,想起來了嗎?在野外牠也喜歡訪花。 出入山林的朋友應該知道,最好不要在頭髮上抹髮油,不要擦香水、香粉,也儘可能的將食物包紮嚴密,不要留下甜味的食物殘渣。因為這些都會讓您有吸引蜂群接近的致命吸引力。如果陷入蜂群無法脫離時,千萬不要揮打,有外套或是風衣或是雨衣的話,要罩住頭部,快步的走開它的勢力圈,記得快要脫離的時候,將衣物丟到離您遠一點的下風處或不是行經的地方。要是不幸被螫了,在傷口上塗抹凡是林或者是尿液,來阻隔費洛蒙的氣味;脫離危險區後再做進一步的護理或醫療。以上是版主的經驗談。 -- ---- 學子曰BBS總站 http://bbs99.com
  • 作者:jones60【jones】 ( [email protected] ) 標 題:如何拔除蜂的螫針 來 源:61.216.37.164 在這裡要澄清一點,虎頭蜂的螫針,可以一用再用至死方休,跟一般的熊蜂或土蜂不一樣,螫人後生命也結束了。 蜂的蜇針,是由雌性蜂的產卵管變化而來。人一但被蜂針螫刺,會產生皮膚紅腫,在螫刺的中心點,會有小孔出現與出血的現象,進而產生劇痛,偶而有時會有皮膚組織部分壞死以及產生過敏症狀。這是一種生物毒素;根據文獻資料的了解,這種毒素是由蜂毒酵素、蜂毒明太、MCD縮氨酸等共同形成的;蜂毒酵素具有強烈的溶血作用;蜂毒明太是會使中樞神經麻痺;MCD縮氨酸會破壞白血球,釋放多量的「胺」;其中的「胺」就是引發疼痛、發炎的主要物質。 被蜂螫的緊急處理方式是,塗抹添加有抗組織胺的類固醇軟膏,並且將腫脹處冷敷。若有過敏休克時,要儘速就醫不要遲疑。在野外緊急時,可採姑婆芋的根莖切片塗抹或是採半邊蓮搗碎敷上,均能解毒消腫。 在野外處理蜂螫的傷口可用鑷子(12用以上的瑞士刀都有附)夾住螫處的蜂針,稍稍搖動即可拔出。如果被螫傷的範圍較多,可以用濕潤的黃土塗敷,待乾後慢慢揭下,就可以一次清除,這也是不得已的辦法。先前說過,蜂的螫針是由產卵管演化而成,而原有的卵巢也演化成毒蛋白的儲存囊。直接用手指去摳去拔,蜂毒又一再的注入。 如果沒有鑷子,可以用硬幣或小刀的刀背,由中心點向外施力,輕輕的括除螫刺。螫刺與毒囊 一起拔出清除後,在出血點週圍稍為的施壓(使用毒蛇急救器的唧筒,效果更好)擠出淡紅色或黃白色的液體,一直到出現鮮紅色的血液流出為止後,再施予冷敷。若傷者有發疳,或臉孔潮紅轉黑,或抽搐等休克前兆,要立刻送醫診療。 版主的位置:http://www.bbs99.com 版名:岳人(Mountaineer)
  • 感恩哪 巡山行者大大 您對蜂的野外觀查紀錄讓岳界更進一步瞭解蜂的外貌與習性 是否可告知何處可找到各種蜂的影像資料或逕行直接貼在網上 這樣就更能發揮研讀效益了 <^.^>
  • 補充野外活動時基本個人裝備以避免蜂群攻擊, 由於都是基本登山裝備, 並不用多花什麼錢的. 1. 淺白色帽子, 帽沿能保護至耳邊最好, 因蜜蜂對暗黑色物體極為敏感, 頭部是其主要攻擊部位, 若蜜蜂進入頭髮之後會愈鑽愈裡面, 至少有五成機會會被叮. 且被蜂螫到頭部時最危險. 2. 淺色長袖衣褲, 登山者喜歡穿花花綠綠顏色的衣服登山, 夏秋的中級山應避免. 3. 厚底的工作手套, 一般十元的工作手套有很多洞並不太好, 建議至五金行買一種皮面的厚底的工作手套, 中級山超好用的. 4. 身上盡量不要塗任何的香水, 精油. 但防蚊液因含有驅蟲物質Deep, 身上塗一些防蚊液應該是沒有關係, 殺蟲劑是不建議噴啦, 因為毒性實在是粉強的. 5. 山刀 (有最好, 沒有也沒太大關係). 6. 養蜂用的網帽, 可防止蜜蜂, 胡蜂並沒有效(有最好, 沒有也沒太大關係). 想要知道台灣的蜂類圖鑑, 可參考兩本書, 從書中也可找到其他的參考資料 石達凱 1991 台灣社會性昆蟲 科博館書 山根正氣, 王效岳 1996 認識台灣的昆蟲, 胡蜂科蜾鸁科 淑馨出版社
  • 真是太感謝hoozana及jones做這樣專業性而且詳細的介紹,相信給山友們受益良多,真是感恩。 另外也很感謝sumshow的指導,我看下次登山再碰上蜂類的話自認倒楣,只好放棄攻頂較妥當。 還有看了這麼詳細的介紹文章,給人看後是一目了然,幾乎是完美。給我一些感觸~~山友在介紹登山行程是否也應敘述詳盡一點,尤其是介紹一座山的登山口位置,雖然是義務性質但籠統的敘述,個人感到其功用適得其反呢?謝啦!感恩~~~
  • 想再請問各位一個問題 就是有沒有人本身體質所散發出來的味道 或是汗水味之類的 會比較容易引起蜂群的攻擊? 有聽過這種說法嗎? 謝謝~ :) 我就是兩星期前在松風嶺附近被叮的當事者 當時的情況也不可能會搖到任何樹或植物 然後莫名其妙就被叮了 兩年前在六分所下丹大吊橋的山區也曾被虎頭蜂叮過6針 也因此這次才會被叮一針情況就如此嚴重 讓我覺得奇怪的是為何每次都是叮我 所以才會提這問題
  • 蜂群是有可能會針對人體流汗排出的味道有反應, 但是移動中的物體應該是刺激它們最主要的原因. 蜂群對暗黑色敏感外, 移動中的物體造成氣流的移動很容易被蜂群標定位置攻擊. 您遇到的狀況可能是: 1. 身處蜂巢附近而不自知, 蜂群築巢的位置常有特定的地點外, 通常位於蜂巢附近時都會突然的出現極為明顯的徵兆, 有經驗的人通常身處危險時都會不自覺的感覺得到. 2. 一般登山行進走路時都是沿著山路趕路, 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大多數只會沿途欣賞風景, 對於小小的昆蟲並不會特別在意, 當行進中經過蜂巢附近時, 蜂群本能的發起自衛反應, 而登山者此時又不自覺的繼續前進, 移動中的人體便很容易的遭受其攻擊的. 3. 防範方法是壓低身體, 保護頭部以及輕聲離開, 若是遇到虎頭蜂需快跑的狀況時, 可邊跑邊將身邊的物體大力往反方向丟, 有些虎頭蜂會追著物體而去, 直到出了其警戒範圍外. 蜂其實不可怕, 野外活動時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跟它們和平共處, 但是每年都還是有人遇到被蜂群攻擊的報導. 除了遺憾之外, 也實在是為這類生物叫屈. 台灣的虎頭蜂每年被人浸到酒裡面的數目是非常之多的, 這些療效目前並沒有科學方面的證實, 個人不禁認為蜂可怕還是人比較可怕.
  • 感謝hoozana詳盡的回答 :) 不知道可否把您的這些文章整理過後轉貼到我們山社社板? 好讓大家都獲取一些知識 而不是像我一樣被叮之後才開始尋找資料 :p 謝謝~ :)
  • to mulder 本網站基本宣告如下 您就不必客氣了 公益版權 在本站發表之資料,預設版權宣告如下 --------------------------------------------------------------- 1.轉載不可修改標題及內文,轉載需含全文不可節錄 2.轉載必需明確標示 原作者、出處、以及發表日期 3.以下情況原作者已同意可使用(但需符合1、2) a.出隊參考,例如行前會議領隊複印給隊員參考 b.非商業性質使用轉載至公益資料庫或學術網路電子布告欄(BBS) c.非商業性質使用教學、教育訓練課程、演講、講座 --------------------------------------------------------------- 設定此版權宣告是希望記錄資料能更簡單的流通至各大專院校BBS站,及各非營利性登山社團,讓更多人參考。若您不認同此份版權宣告,請自行在文章中宣告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