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各位山友熱烈討論有關登山被蜂螫的問題, 個人覺得有些山友刊登的內容有些怪怪的, 似乎都太主觀的認為蜂非常可怕及介紹一些不正的退避方法, 小弟並非想批評山友提供的訊息, 畢竟真正了解這類複雜的社會性昆蟲太少了, 在此提供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 供各位山友參考.
1. 蜜蜂不等於胡蜂(虎頭蜂), 兩者在分類與生態習性上完全不同.
2. 蜜蜂與胡蜂都會螫人, 但因種類不同, 蜂毒量與毒性亦有差別.
3. 蜂毒毒性依種類有差別外, 每個人對蜂毒的敏感性也不同, 例如被蜜蜂叮, 有些人一針即可能出現過敏性反應, 而出現皮膚紅腫, 甚至呼吸困難的症狀, 但有的養蜂者在蜂場養蜂時有時被叮個十針, 僅會出現幾個像蚊子叮的小紅點. 但如果被胡蜂叮, 則不管是誰都很危險, 一隻即可能出現即強烈的過敏性反應.
4. 在山上碰到蜜蜂或其蜂巢處理比較簡單, 除非是踩到或身體碰觸蜂巢引起蜂群的自衛反應, 通常遠離蜂巢五公尺以外, 迅速離開便可遠離其攻擊, 山友可繼續行程, 但隊伍中如有人被叮, 則須進行處理將蜂螫針去除, 並輕聲遠離即可. 利用香菸煙熏是較安全的做法, 蜜蜂通常一下便會離開.
5. 胡蜂是比較危險的一類, 山友登山要特別小心此類, 但台灣的胡蜂科中被稱為虎頭蜂的約有一至二十多種, 其中對野外活動者有危險的蜂類僅有數種, 例如俗稱的雞籠蜂(黑腹胡蜂)及台灣大虎頭蜂, 是最危險的兩種, 雞籠蜂築於樹上, 其巡邏蜂範圍可達30-100公尺, 且攻擊性是非常可怕的, 如果行進途中遇到蜂巢是一定得退避的, 若無其他的山路則只有放棄行程一途, 另外台灣大虎頭蜂因築巢於地底不易發現, 且蜂個體巨大蜂毒量多, 比較危險, 另外築巢於地底下的種類也有數種, 亦須小心. 在平地黃腰胡蜂與黃腳胡蜂很常見, 但其築巢地均非常隱密, 除非築巢地離人群很近或刻意去破壞蜂巢, 一般並不算太危險. 一般胡蜂是沒有倒刺的, 被叮後不必去管身上有無蜂刺, 迅速離開是為上策.
6. 於夏秋偏遠山區行進途中, 建議是步步為營為妙, 因地上會不時出現蛇類(空曠草地, 竹林等). 遇到蜂巢的機會也不是沒有, 通常判斷附近蜂群突然增多, 或看到附近有蜂群出入, 即表示巢就在附近, 但是一般人見到附近蜂數增加也可能看不到蜂巢真正位置, 此時若可以辨別蜂種類的話, 則可判斷是繼續行程, 否則建議退避為妙. 另外蜜蜂有可能接近人體吸取鹽分以及台灣高山常見黃腳胡蜂於步道附近盤旋, 它們可能是採集蜂, 蜂巢可能不在附近.
7. 個人覺得遇到蜂巢或被蜂螫之後最佳的方法是遠離一途, 蜂的費落蒙是看不到的, 塗香精油之類的並不會抹去身上的費落蒙並減輕它們的攻擊, 有氣味的物質反而有可能增加它們的反應, 應該不是很好的方法.
8. 蜂螫的處理法, 請見某位山友發表的文章中有詳細的急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