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14年間,秀巒方面薩克亞金道路沿線部落發生飢荒,日警採取以工代賑的方式,徵集社眾開鑿從薩克亞金駐在所,於1926年沿霞喀羅大山主稜東側山腰,直通檜山駐在所的支線,全長9.4公里的佐藤古道(白石古道)。開路者是他巴火社(今田埔)、錦羅灣社(又稱奇那魯灣社,今錦路)和他卡斯社(今粟園)的原住民。
(1). 預計行程: D1 6:00 養老登山口>木碳窯>小崩小碎石>粟園駐在所>7:10高繞崩坡>8:00馬鞍駐在所>直行崩地>小溪>木碳窯>下走橫渡20m崩地>8:50武神駐在所>9:10高繞再橫渡大崩壁>9:30天梯>9:57白石吊橋>小碎石坡>獵寮>10:55白石駐在所>駐在所後方,向西南腰繞白石古道>12:15地圖上東北-西南谷線>略崩,往下橫渡>獵寮>午餐(半小時)>13:15有水溪溝 >14:15 2328東稜尾西北支>崩坡>14:45獵寮>15:15較新約20m寬橫渡大崩壁>16:00崩坡>小乾溝>乾溝下游水源>16:20香菇寮>16:30邊坡營地>佐藤山東雙稜間溝營地>小溪溝上爬對岸接古道>17:00 C1佐藤山東南第二塔東稜寬稜處帆布獵寮D2 > 6:30 C1天亮起登>6:56崩地(對面巨大紅檜)>7:30 10m崩坡>8:05主稜鞍部> 8:40 2335北鞍獵寮>(若時間不夠,則不走古道直接上稜,若還有時間才在佐藤駐在所附近下去看一下)>9:10沿古道上下切>10:25完整古道 >10:50大駁坎區>有水溪溝>佐藤駐在所>11:20佐藤駐在所後方大檜木>12:15佐藤山東南>午餐(半小時)>13:35佐藤山h2344m > 2239峰 h2317m > 2328峰h2294m >15:00廢棄獵寮h2206m > 15:50 佐藤門神鐵杉h2156m> 16:38 叉口h2219m;霞喀羅大山旁。> 17:20 登山口h2016m> 18:20 田村台駐在所遺址, h1724m> 18:40 石鹿端入口h1665m>賦歸這原本是走三天的的行程(因路況不佳,其他塊一般也要三天以上),考量一些因素,所以從兩天兩夜開起,害夥伴們趕路,很抱歉。由於出發前兩天見中正大學最新出爐的紀錄,因看有新的崩塌及時間有差異,與前嚮討論後,決定看狀況折返,所以另規劃了一個折返行程,但未用到。天氣:雨晴雨女男比:7: 6(共13人)參加人員:S、P、A、I、W、O、Y、D、J、L、C、T、ND1先鋒+架繩: W、Y、S;D2先锋+架繩:W、O、Y ;嚮導:W、O;醫務:C;押隊:J.L;領隊、記錄、路線:N;大廚:I;留守: T
實際行程:
D0 20:00台北→20:45桃園→23:00 C0秀巒國小
D1 5:30 C0出發→ 6:42養老登山口>7:37木碳窯>小崩小碎石>7:47粟園駐在所>高繞崩坡>8:11馬鞍駐在所>直行崩地>小溪>木碳窯>下走橫渡20m崩地>9:04武神駐在所>9:13高繞再橫渡大崩壁>9:40天梯>9:40白石吊橋>小碎石坡>獵寮>11:10白石駐在所午餐(停留1小時10分鐘)>12:22駐在所後方,向西南腰繞白石古道>地圖上東北-西南谷線>略崩,往下橫渡>獵寮>有水溪溝 >2328東稜尾西北支>崩坡>15:26 透明獵寮>15:58橫渡大崩壁>崩坡>小乾溝>乾溝下游水源>16:43香菇寮營地C1
4:20 起床
5:30 秀巒國小出發。
6:42 養老登山口起登,約 H1297m。
6:46 養老步道口告示牌。進入古道,一路沿白石溪(薩克亞金溪)谷線徧西南而行。薩克亞金溪是大漢溪的源流之一,其源頭位於大霸尖山北側,霞喀羅國家步道位於其下游,即流經日治時期薩克亞金警備道路。
6:54 經好走崩塌。
7:01 過木橋。 7:18 進入桂竹林。約H1408m。
7:25 小休。
7:35 續行。優秀的前嚮一路均勻配速,大家走的愜意。
7:37木碳窯。
7:47 抵粟園駐在所遺址,H1416m。好多小白花,儼然成為地雷區……….說明牌孤單的立佇一旁,冷眼看著文化資產的殆失…..

粟園是指當年種植小米的園地。
很多人誤以為泰雅族是以狩獵為生,農耕才是他們主要的生計,狩獵其次。縠物大戶被泰雅人尊稱為chinmuyan (富有的人),狩獵則是英勇和表現膽識。泰雅人人沒有復耕的情況,所以為游耕民族,遷徒型態與農事工作曆息息相關。清代因人口擴張未墾地已不易找尋,才有復耕現象出現。(余光弘,2002)
鄭安睎老師對粟園駐在所的敍述如下:大正九年(1920)9月1日,設置「タラッカス警察官吏駐在所」,配置有巡查部長1名,10名甲種巡查。 戰後改為「栗園派出所」。此段的霞喀羅古道,是基納吉群原有的社路。「タラッカス警察官吏駐在所」分上、下兩層,上層有石砌下駁坎形成方正的地基,下層地基外圍有長36M的夯土圍牆,高約60-90CM,兩層高差約6-10M;遺址上建物分為三處,一處在基地上層、二處在下層。駐在所基地上原有杉林造林,現在已被桂竹林所侵占。除夯土圍牆外,僅可辨認1組4間夯土屋基,1片長3.3M、高1.5M的夯土外牆,另在上層基地上有1組3間夯土遺跡。 粟園駐在所的平台已栽植竹子 (鄭安睎,2009)
另在栗園駐在所路旁,有一截頭的石碑了,大正九年(1920 年)八月三十日的台灣日日新報曾刋:「巡查馘首──廿七日午後四時二十分。桃園廳牙奧眼支廳罩蘭駐在所勤務巡查森恒太郎率本島人隘勇五名,蕃人隘勇四名,走哈牙駐在所,於交通途中,距罩蘭駐在所二十町之地,忽受兇蕃之狙擊,雖與奮鬪,而森巡查身被三彈,倒地遭其馘首,其加害蕃人,似即謝家羅之蕃人也。(李瑞宗,2005)
說到馘首,這裡小提一下泰雅族的宗教觀。
泰雅族對物自體以rutux(祖靈)概括,含神鬼、祖先、甚至是被馘首者之靈。獵首對泰雅人來說,不但是祖先遺留的習慣,更是增強祖靈力量的法門,獵者在取得首級後,被獵者即加入祖靈,成為獵者的保護靈,此與漢人的觀念完全背道而馳。 他們的想法或許是: “殺人者能殺人,是因其靈力強於被殺者,被殺者之靈只好臣服,以侍奉殺人者,而非成為糾纏殺人者的惡鬼”(余光弘,1997)。
唯有獵者馘首成功,才能刺下巴的紋面,此為通過彩紅橋的門票;若生前獵愈多首或獵物,因其將隨往靈界,此獵者愈得祖靈歡迎及伴護,將得以安息。
日人則認為刺紋面,某方面來說鼓勵了獵首風氣,所以嚴禁泰雅刺紋面文化。

8:11 抵馬鞍駐在所。遺址平台位於道路上方的周圍為楓香圍繞,是一個讓人感覺優美放鬆的駐在所。約H1427m。
大正十一年(1922)4月1日,設置「馬鞍警察官吏駐在所」,配置3名甲種巡查、1名乙種巡查、8名警丁 。戰後,改為馬鞍派出所,1959年廢棄。駐在所基地四周駁坎以砌石固定,有寬2M、長約5M,12段石階的入口,並有1組5間的夯土牆面遺跡,以及一段長6.9M的夯土牆。 馬鞍駐在所內部的夯土牆,已被許多植物覆蓋。(鄭安睎,2009)

離開馬鞍駐在所大致往東,遇白石溪(薩克亞金溪)上游支流,過溪後則改西行。
8:35 過鐵橋。之前及之後不乏大大小小的木橋。
8:52 有繩下落差。
9:04 武神駐在所。
9:13 見一帆布擋路,先鋒向前探路,因很久前整段都崩,沒有踏點可通過。高繞點約在布里加里山北北西稜偏西北西支之左側谷線與步道相交處。
改往左側(微偏東南)向上高繞。約H1307m。

9:40 下天梯。每格落差有點大,因雨天木條濕滑。
9:51 上木條橋。木條橋上半部特別濕滑。
9:57 白石吊橋。H1320m,長145m,與白石溪底落差約90m。走在吊橋上,水墨畫中漁人悠遊倘佯於山水間的畫面浮現。
10:11 過完吊橋取右,往北至白石駐在所所在之東北稜,開始上升約300M。
11:10 白石駐在所。午餐。
“白石派出所,昔日稱為 Sakayachin 駐在所,泰雅族發音為 Sqyacin,意思是打火石”。 1969 年新建的木造房舍,是由養老附近砍伐黃杉,運來此地建造,“1921 年初闢此路,自石鹿至粟園,沿途新設 12 處駐在所。"(李瑞宗,2005)
鄭安睎老師的介紹:
大正十一年(1922)4月1日,設置「サカヤチン警察官吏駐在所」,當時配置有警部1名、巡查部長1名、甲種巡查8名、1名乙種巡查、19名警丁,是當時霞喀羅道路最重要的據點。目前サカヤチン警察官吏駐在所基地上,有日治時期警部宿舍、巡查部長宿舍(1組2間)、巡查宿舍(1組3間)、警丁宿舍(1組4間)等夯土遺跡南邊,有長達48M的夯土圍牆,是目前霞喀羅道路中,最完整的遺址之一。1922年,霞喀羅道路開通後,サカヤチン駐在所被視為極重要的戰略地點。與「北坑溪道路」之間的「檜山警察官吏駐在所」有聯絡道路,昔日攀爬大霸尖山多由此駐在所出發,與田村台警察官吏駐在所並列為登山健行的重要據點。戰後,改稱為「白石派出所」,1969年改建新派出所與宿舍,目前呈現荒廢狀態,後方也有石門水利局水文觀測站。(鄭安睎,2009)

現在的白石派出所已被整修過,油漆也重新塗過,過去日曬雨淋的滄桑感已不復見QQ。很希望霞喀羅派出所若欲修復時,能保留原形色美。
吃完午餐,趁還有時間,在外面逛了一下。後遇教官,教官解說了一下平面圖大概的遺址方向,並往解說牌後面探去。後來跟上,見右側有駁坎平台,教官推論為宿舍;之後續前行,即見似圖示中的長條型遺跡,爬上遺跡,教官往右前去至底,見一空地,推測此即為砲台。沒多久,教官又發現地上有洞而且等距。
自己回來看資料時,碰巧見鄭安睎老師對白石駐在所砲臺的解說,除了證明教官精準推測,也為我一路走來對於這不寬的古道當時是如何將大砲運上來的疑惑有了清楚的解答。原來,那時的砲是請臨時聘顧人員揹上山後由日警再組裝起來,此類砲非霧社事件那種需重修路推上去的重砲,也會依討伐狀況拆解移動。至於洞的作用,自己還未查到答案。



說到砲台,再閒話家常一下,有關兩次霞喀羅的戰役。
霞喀羅群日治時期屬北埔支廳管轄,今歸屬五峰鄉。散居於上坪溪上游霞喀羅溪沿岸山地共有四社。其中也巴干社是昔日霞喀羅群之代表聚落,以石加鹿社名之。霞喀羅群因深居五峰鄉的內山地帶,恃其險阻,較不受約束。日治時代,以地勢為雄厚後盾,常常替鄰近的泰雅族撐腰或煸動他們抗日。除此之外,霞喀羅群常至上坪、十八兒(五峰)出草,原住民、漢人或日本警察被害不少,因路途遙遠,警力不足,日方無奈。連素有「台灣蕃通」之稱的森丑之助,也不敢探其地。
明治43年起至大正3年(1910~1914),台灣總督佐久間佐馬太開始實施「五年理蕃計劃」,而自1907-1913年間,日軍警先後制服了加拉排番(今嘉樂)、合歡番(今三光)、馬利可灣番(今玉峰)和金孩兒番(今秀巒)後;大正2年(1913),以大軍攻打大嵙崁西上游的基納吉群,霞喀羅群基於攻守同盟的血緣關係,翻山越領遠赴基納吉地區共同抗日。總督府於8月15日另命新竹廳組織一支討伐隊。由松山隆治警視指揮警察部隊及陸軍共3384名,組成「霞喀羅方面討伐隊」,從上坪溪向上游進攻霞喀羅群四社,全力討伐霞喀羅群。8月底,霞喀羅群抗軍要求和解,被沒收槍枝與子彈後,頓失行獵與拓山的工具,生計大受影響,不時想要奪回槍彈。
A. 第一次霞喀羅的戰役:
大正6年(1917年)5月23日,霞喀羅群羅卡火社、野馬敢社及基那吉群田埔社共40人,在總頭目Baiyas Nomin率領下,襲擊宿敵賽夏族Waru社(大東河)。南庄支廳長據報,親率警察隊到現場「鎮撫」賽夏族。第二天,5月24日,霞喀羅社眾分別襲擊霞喀羅警戒所,至萱原分遣所間的各分遣所,強奪槍枝彈藥。第三天,5月25日,北埔支廳派遣一支130人的搜索隊,由警部率領,討伐霞喀羅各社,經數次激戰,擊斃頭目及社眾共30人,警方有6人受傷、2人失蹤。總督府警務局遠從宜蘭和屏東調來412名警力支援,組成八個隊伍,經過十幾次激戰,終於占領霞喀羅溪源頭及兩岸各要害之地。7月10日,激戰中,許多社眾突破警方的封鎖線,逃往大湖郡北坑溪和馬達拉溪兩岸山坡地。少數逃到大溪郡薩克亞金溪薩克亞金社(Sakayachin,白石)一帶藏匿。9月8日,霞喀羅群四社各派代表,到新竹參加「和解歸順儀式」,「歸順」後部分族人回到原有部落居住。
經過第一次霞喀羅戰役,日方的控制越來越嚴密,霞喀羅群的生計也越發困難,想要報復以及奪取武器的心情也越堅定。

B. 第二次霞喀羅的戰役:
1920年3月,霞喀羅警備線上的瀨戶分遣所(今民生)被霞喀羅人襲擊,1名巡查和3名家族,以及1名隘勇被殺。臺北州調動警部以下70名增援新竹州,展開高度戒備並緝凶。同年7月,竹東郡內一休分遣所被霞喀羅人襲擊,駐守的巡查及妻子被殘殺,出入於隘路上的漢人頻頻受害。7月16日,霞喀羅警戒所被襲擊,霞喀羅群社眾搶奪彈藥庫內的槍枝和10箱6000發子彈,當時警戒所內只有1名巡查留守,不敢出面阻止,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彈藥武器被劫。同時,民都有(Mentoyu)分遣所的1名巡查、2名警手被殺,分遣所內被劫走了3枝槍與500發子彈。野馬敢(Yabakan)分遣所水源地也有1名警手被殺害。中村分遣所1名巡查被殺,在島田、中村和三叉等分遣所工作的警備員被阻擊。山區警備線日警全部陷入恐慌中 (早期的警手和部份隘勇由日人充任) 。(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2009)
大正9年(1920年)12月,新竹州警方動員大東河賽夏族61人,以及鹿場社泰雅族14人,溯汶水溪攻擊霞喀羅群,因日利用泰雅族霞喀羅群與其他族群過去的仇恨想出了「以蕃制蕃」策略。同時也調動了素與霞喀羅群敵對的大溪郡卡奧灣群(Gaogan)106人,組成一支奇襲隊,衝進北坑溪、馬達拉溪及霞喀羅溪源頭地帶的霞喀羅群祖居地,放火焚燒房屋和穀倉,絕其糧食供應,使霞喀羅群無法再起。霞喀羅群被窮追猛打後,退回避居地薩克亞金社(Sakayachin,白石),以及大湖郡馬達拉溪與北坑溪上游,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大正10年(1921年)1月至2月,霞喀羅群木喀拉卡社(Mukeraka)社眾頻頻向「線內」上坪前山群竹林(Takonan)、萱原、鬼澤、白蘭方面出草以為報復。因此在日警的勸誘下,已歸附日警的各社,被動或主動的組成各梯次奇襲隊,對於霞喀羅四社展開一連串攻擊。(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1994)

日本政府有感於霞喀羅群及基那吉群最難征服,因此在追擊霞喀羅原住群的同時,於大正10年(1921年),開始開鑿霞喀羅警備道及薩克亞金警備道,沿途並設置密度冠於全臺的警官駐在所(平均每隔2.4公里設一個駐在所)。「霞喀羅、薩克亞金警備道路」的規制是路寬2尺∼6尺,平均寬度1.2公尺,沿等高線緩緩升降,為便於運補與砲車行進,完全沒有階梯,最高傾斜度是22.2度,全線共有橋樑8座,總工程費198,772日圓。
1910年∼1921年日軍警為便利行軍理他們口中的兇蕃,修築了原住民原有小徑成軍事道路。日軍沿用清代隘路的規制,順著地形變化陡上陡下,而不採取「之字路」方式修築,一方面是縮短路程,另一方面是擔心在之字路上,容易遭受狙擊。最早的「霞喀羅隘勇路」或「霞喀羅突出線」: 是由五峰鄉白蘭(Paskoaran),經井上溫泉(清泉)直上民都有山稜線。後來日在尖石鄉方面,則由泰亞崗(Taiyakan)起,開鑿了「泰亞崗、哈嘎(Haga)道路」(1918年),及1920年的「哈嘎、塔拉卡斯(Terakkas,粟園)道路」。大正10年,日警方出動一支213人的「警察搜索隊」,以及動員隘勇線內的泰雅族,正式開鑿以控溪警戒所北側的荻坂分遣所為起點,沿著薩克亞金溪東岸上溯,然後翻過霞喀羅大山北鞍,順著霞喀羅溪北岸山腰,下至「霞喀羅隘勇路」(理蕃膺懲道路)的起嶺點,井上分遣所(當時稱為「荻坂、桃山道路」。之後,再延長到上坪,改稱為「荻坂、上坪道路」)。在大正11年3月完工時,已延長到桃山警戒所,全長13日里24町(53.6公里)。進入昭和年代,本線北端起點改為控溪。昭和年代以後,日本警方已能完全控制此地區,這條山徑變成熱門的登山健行道路(1928年大霸尖山的首登、1931年「聖稜線」的初次縱走,都經由此線,而登山隊伍所僱用的原住民嚮導、挑夫,則是薩克亞金社與天同社的泰雅族人。),也正式命名為「霞喀羅、薩克亞金警備道路」。 (社區大學尖石分校TUNAN班,2007)
12:22 自白石派出所後面向西南出發。
12:56 續腰繞佐藤古道(白石古道)。
13:31 小休脫雨衣。
13:39 過已佈不少植被的舊崩塌。
13:50 過乾溪谷。
14:10 應是2017/1/7中正大學紮營之獵寮。約H1896m。
古道前後沿路邊坡的下面會不時出現分層的空地。
14:16 上倒木過乾溪谷。
14:40 小休。
14:49 檜木。
15:07 出現藍天。過較窄腰繞路。
遇遭盜砍殘木,上釘林務局新竹管理處已查處在案,勿擅探之黃色提醒牌。約H1828m。
15:26 透明獵寮小休。
15:58 橫渡大崩壁崩壁,H1912m。先鋒先橫渡後裸壁直上,超級強,教官則幫大家找了樹林內的上登點。

推大大詳盡的史料搭配紀錄,跟著您的行程紀錄彷彿可以穿越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