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台北縣雙溪鄉泰平村以豎旗山(灣潭山)為中心的獨立山塊,西臨北勢溪、南隔灣潭溪、東到烏山雙泰產道、北至料角坑、溪尾寮,這一片廣大的冷門山嶽,以往除了灣潭山、網形山、烏山古道西段,有少許的資料外,其他部分幾乎是一片空白。所幸在11/8日北聯隊在網形山、豎旗山(灣潭山)連稜縱走,回程下山至溪尾寮2號民宅換裝衣物。由屋主簡老先生哪裡得知一條昔日從溪尾寮經藤寮坑至張家莊到三水潭的越嶺舊路,單趟只要四十幾分即可到達。此路線對於灣潭山的西、南稜部份的了解,有極大的幫助,因而引起我前往踏查的念頭。今日探勘的結果,此山腰古道路況相當良好,且途中相當水源充足,是條值得推薦的古道路線。若來日再開闢灣潭山北、西北稜,結合灣潭古道、烏山古道,那將又是登山者的另一項福音。
日期: 2008/11/22
天氣: 晴
人員: 獨自一人
08:00 基隆出發,經瑞芳、侯硐、牡丹至雙溪,再走雙泰產道。
09:30 過產道13K壽山宮後不遠即是和平古橋入口,H373m。
09:40 取右下階梯路過和平古橋,橋旁有民國四十六年的紀念碑,H380m。續行,接上13.2K雙泰二號橋過來的產道,此產道往右續行可通到北勢溪古道的入口。取左續上。
09:42 扺溪尾寮1號民宅,阿婆剛好在家,詢問有關通往藤寮坑的舊路。指示由其屋旁左側柏油產道而上,H390m。
10:00 踢柏油產道,遇叉路口,先往右一試,結果鐵門上標示”此路不通”。退回叉路口,取左上行,H441m。
10:06 再遇叉路口,取右行水泥路,H484m。往左不知通往何處?
10:16 沿水泥山腰路而行,路旁有黑色電桿烏山幹23支34,H524m。
10:24 續行,又有黑色電桿烏山幹23支49,H567m。往後轉為泥土造林路。
10:32 造林路底,H557m。取右下路轉為狹小古道路徑。
10:38 經路旁黑色電桿烏山幹23支70,H567m。
10:44 過第一次小溪澗,H504m。
10:50 蔓草中有舊宅基座,續行看似仍有路跡不取,取右下路明顯,H488m。
10:55 出現潺潺小溪流,在此杳無人跡深山中居然有會如此小巧的水泥橋,過橋後山邊有有明顯的古道開鑿痕跡,H477m。
10:58 續行過第二次小溪澗,H487m。
11:10 遇大倒木,勉強從旁通行。往後有出現大片倒塌竹林,大費周章清理一番,無意中發現一條”中華山岳太平隊”的路條,H543m。
11:20 廢棄的土角厝,此屋應該阿婆所說,朱家舊居。朱家現已搬至下面的料角坑,不過有時還會來此整理舊家園,H544m。
11:27 過第三次小溪澗,H548m。
11:39 下坡溪溝路有些坍方,一時看不出路來,不過路旁可見黑色電桿,告訴了我此為正路無誤。不久離開小溪溝,取左接上古道,路中電桿烏山幹23支137,H521m。
11:48 過第四次小溪澗,往右穿越小段的芒草林,H473m。
11:55 抵烏山24號陳宅,在這偏遠深山中還住了一對年邁的夫婦,好心邀我去用餐,並告知此離三水潭不遠,H467m。
12:11 謝過陳家二老後,循其家菜園路續下,來到一處多孔橋。頓時陷入五里霧當中,此多孔橋看似不像三水潭的那座,H351m。
12:21 過多孔橋之後,沿水泥路而行,接上產道。往前一看,終於了解原來這裡就是張家莊。在灣潭古道上左往夢潭,取右行往三水潭,H352m。
12:25 到達廁所,此處來過多次,路況熟悉,快步轉往三水潭。
12:38 到達三水潭,又稱作「雙溪口」,北勢溪和灣潭溪會流處,此處有一新舊的兩座福德宮。左往黑龍潭、闊瀨,取右下先過灣潭溪的多孔橋。
12:53 沿此而型再過北勢溪的多孔橋,通往料角坑。
12:58 遇叉路,若取左上往豹子廚越嶺路,往右經紅色屋宇料角坑38號,鐵門已經敞開,通過無礙,下北勢溪古道。
13:14 古道越嶺點,H364m。
13:19 過第一木橋,H339m。
13:28 小瀑布,連日下雨水勢磅礡,H328m。
13:36 過第二小木橋,木橋已毀,H346m。
13:44 中正斷橋,原先接通的木橋,已不知去向,下橋過溪,H352m。
13:52 經料角坑26-1號,H383m。
13:55 叉路口,2008.01.27藍天指標牌:右往:壽山宮、雙泰公路約25分;直行:往保成坑、料角坑、泰平國小;後往:三水潭、北勢溪保甲路古道,取右行經料角坑17號,H387m。
13:59 過多孔橋,過橋後取左行,H358m。
14:28 回到雙泰產道和平古橋入口,取車回家。
後記: 二星期後(2008.12.07) ,再和江隊長去走溪尾寮古道,因到達雙泰產道13K壽山宮的時間尚早,遂先到處晃晃,過牌樓是雙泰一號橋,往左有下溪的路,看似路況尚佳,遂就前往一探究竟,結果無意中發現一座小土地公廟,拍照後原路折回。等了很久,仍未見到江隊長的車隊,所以先轉往雙泰二號橋停車,因而先行去和平橋,當上到料角坑的產道時,才看到江隊長的隊伍已經來了,於是就原路退回。發現他們隊伍卻往我先前的土地公廟的方向出發。原來江隊長,也要找土地公廟。而這個土地公廟雙溪鄉志稱作「鯉魚山福德祠」。根據記載:「剙建年代,可溯於黃總大坪移墾時期,列南境大平第一福德祠」。也就是說是大約在道光年間就有,年代應超過一百五十年,泰平最古早的土地公廟,另外鄉志也提到第二福德祠,就在其對面的壽山宮下的福德祠。溪尾寮是泰平村最早開發的地方,難怪壽山宮和二座最古老的土地公廟都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