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才來這裡報到,這類的內容如果以前談過很多了,請自動無視。
登山向來是個以男性為主的戶外運動,生理體能上的差異是阻礙女性深入參與的主要因素。現今的登山活動中,女性隊員的比例並不低,甚至一些技術性登山活動,也不乏女性的身影,不過,生理特性及一些心理特質,造成女性在登山隊伍中容易給人弱者的形象。
首先是體能上的差異,女性在體耐力、背負能力上稍遜於男性,爆發力、平衡感和身體協調性也較弱(這在溯溪、攀岩一類的活動中劣勢較明顯),不過女性普遍有更好的柔軟度、忍耐能力和韌性可稍微彌補差距。
其次,女性對方位的感知能力較薄弱,這在探勘一類的活動或緊急應變時,影響較大。另外,地圖的判讀也是女性的弱項,比如說眼前孤立的山峰,前伸放射的幾條尾稜,男性山友經常可以反射性的將等高線圖形象化、立體化,找到一個扇形貝殼形狀,完成定位,而對不少女性隊員來說,那張圖紙只是一堆密密麻麻扭曲的線條而已。當然,這方面可以經由訓練改善。
再者,對於自我能力的挑戰不熱衷,女性對登山的訴求,感性的成分居多,因為較少主動探索陌生的領域,對於山友間所談論自己不熟悉的活動或山區,沒有參與感。雲水池有沒有水,大鹿林道何時開放這一類的訊息,還不如前一晚山友談論那一對在山上完成婚禮的佳偶,或是一路上隊員們聯手演繹荒野對付黑熊的搞笑劇情,吸引她的注意。
另外,在登山的過程遇到狀況時,女性情緒的表達方式較為明顯直接。有人說,如果要考驗一個人真實的德性,那就帶他(她)去爬山,對於還不熟悉山野環境的新手而言,碰上預期外的情況,容易因壓力或焦慮感而流露出真實性情。例如迷路,往往男性的反應是略顯不耐的抱怨,而女性則更多是倉皇無措的頻頻詢問,再比方說,遭逢惡劣地形如鬆軟坍塌崩壁,因腳下土石滑動而卡在途中,進退不得,尤其是還有一定程度的懼高症時,男性經常是面露一瞬間的驚恐神色,隨即故作鎮定,嘗試脫離,而女性在明顯受到驚嚇後,反應要激烈的多,臉色慘白,雙腿發軟,脫困後,甚至會委屈的流下眼淚。
最後,說說最常被談論的生理期問題,雖然月經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過,畢竟那是女性特有的性徵,通常大部分女性並不會主動提及。生理期對每個女性造成的負擔不盡相同,特別是伴隨而來的經痛,和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更是因人而異,有人從來沒什麼特別的感覺,有些嚴重時卻痛的非送急診室不可。
經常擔任押隊工作的山友,如果多留心,並不難察覺隊伍中女性隊員適逢生理期,特別是「生理期大潮」或伴隨著一定程度痛經的情況。雖說身為男性,對這事只能是理解,無法感同身受,也幫不上忙,但在登山過程中,適時的陪伴或充當廁所哨兵,已是貼心受用了。
女性在好朋友來訪期間登山,更需特別留意,因為身體不適,或情緒不穩定、煩燥等,容易疏忽走岔路,或影響行進速度導致落後,加上常需清潔更換衛生用品,一不小心就容易錯過押隊,造成落單。因而最好能結伴同行,或者明確告知押隊人員,並避免在無人知情的狀況下,離開路徑。
以上所談的,多為女性在登山過程中較為弱勢的面向,部分男性以此為由,認定女性在登山隊伍裡,只能扮演被照顧的角色,甚至部分女性也持同樣的否定態度。
事實上,這些差異隨著經驗的累積,會逐漸縮小或克服,畢竟,登山活動並不是競賽,區分能力高下並沒有太大意義,除非獨攀,否則,登山就是個團體活動,也許彼此關係親疏有別,可終究領隊嚮導不可能包辦所有大小事,何況意外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
女性在登山隊伍中的角色,端賴女性自我的認知,也許是體認到先天條件的不同或本性,女性山友在活動前的行前訓練和準備工作,以及活動中的配合意願普遍較高,此外,女性心思縝密的特質,常能較早察覺出隊伍中的異狀,隊員身心狀況的徵兆,或是團體裡潛伏的衝突因子,而這些往往直接影響了全隊的安全。
文章最後,給女性山友一個小小的建議,特別是針對剛從事登山活動或參加不熟悉的團體時,多參與飯後茶點時間,或到達營地後山友間的閒談,或許妳累了、冷了、身體不適,稍事休息即可,避免一到山屋或營地就窩進睡袋裡,多熟悉隊員也讓別人有機會認識妳,話題營養與否不論,至少,在活動過程中可以多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