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枋古道連走叢雲山:一趟披星戴月的踏查行
1.原先的計畫想由梗枋古道至叢雲山連走窖寮山七兄弟山出大溪,這是一條完美的雪山山脈稜線。其中由梗枋古道至叢雲山這一小段,剛好位於台北縣雙溪鄉和宜蘭縣的頭城鎮,紀錄顯示需花100分,心想在怎樣魯肉腳200分鐘總會走到吧,結果我們卻花了400分鐘,全境走完共花了12小時。由於此段路線似乎已很久人來過,在幾無路跡的情況下,我們找路開路花了不少的時間。這一條原始美麗的山徑,如今已近荒廢狀況實在可惜,希望能有一天再度重新清理。今日老天爺的幫忙,在午後奮戰在芒海中並沒有下雨,而且還有清風徐來,要不然在悶熱的芒草堆,遲早會發生中暑。
2.叢雲山的山名來源不詳,謝水河前輩所著「北部郊山踏查行」中第一集,解釋為「雲霧叢生的山峰」。此處不只是雲霧叢生,而且也是芒草叢生。去年北岳的肥貓山盟花了20個星期,用壞7把開山刀,才終於重新開通到七兄弟山的路徑。因氣候的關係此地芒草長得特別的茂盛,一條路徑大約半年沒有人走過,就會被芒草給遮得無影無蹤,因此北岳辛苦的開路,希望山友能撥個時間來此造訪。
3.龜山車站附近屬頭城鎮「更新里」,舊稱梗枋。地名解釋:梗者阻擋,枋者木板,即有以木板阻擋之意。清姚瑩在其「臺北道里記」中有一段描述在過草嶺古道至大里簡之後的情形---『自此以下皆東面海,為蘭北境。沿海難行,十里番薯寮,七里大溪,五里梗枋,皆有隘,設丁防護生番。』----由此推測其為防禦原住民的設施,一如七堵.八堵一般。梗枋古道是一條通往雙溪鄉坪溪和灣潭的兩地人民農產交易的一條山道,和稍南的「石空古道」一樣,算是淡蘭古道的一條支線。
日期:2004/10/9
人員:Jayc99等六人
天氣:晴
行程紀錄如下:
0740 龜山車站下車,原本以為只有jayc99兄和我本人,結果又多了黃先生,上回一同爬峰頭尖的廖生生,和由桃園開車來此的汪汪兄和黃小姐,一行共六人。
0747 整裝往南台2線出發。
0800 遇叉路取右方道路而行。
0805 過鎮海宮牌樓,遇梗枋北溪橋,過橋左往頭城農場,直行往北關農場,二路皆可通往叢雲山。取左行。
0810到達第五公墓叉路,續行。
0816 北天宮。
0819 取左更新橋。
0823 頭城農場入口,左往農場,右有一泥土產業道路和階梯步道。取階梯步道陡上這就是梗枋古道的開始。
0840 廢棄民宅更新路138號。
0850 過柑園,接到泥土產業道路。
0854 寬敞道路,這裡可以俯瞰整個梗枋地區和龜山島。
0927 十字越嶺鞍部,直行往闊瀨越嶺外澳路(雙溪鄉坪溪)30分,左往石坑山30分,由此可去石空古道。右去叢雲山100分,為今日的行程路線。
0950 出發,入口雜草叢生,已經很久沒有人來此。
1026 雜木林1,循稜而上,路徑上長滿了蕨類,路跡稍可辨識,只有少許的破舊的布條。
1110 雜木林2,一路上情況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多了擾人的黃藤,邊走邊找路。
1210~1252 來到一處林地,自此以後開始出現芒海,幾次尋找路徑,無功而返。GPS 顯示由此至叢雲山直線距離約九百多公尺,在此休息午餐過後,決定要越過這芒草山頭,還是取腰繞之路?
1418 決取右側腰繞之路,全無路徑,一路上砍出一條路徑,然後再往左切至鞍部,遇到高大的菅草,幾乎動彈不得。Jayc99兄做前鋒,兩人先後作不定時的輪流交替,行進時將整個人壓在芒草中作匍匐前進。橫渡至鞍部時,仰望到雙稜,左為芒草山稜不取,取右方那稜直下至林地,來到穿過林中稍作休息。續行至一低漥山溝便一路直行發現不通。重新退回路口取上行強渡關山,幾經踏芒而行,終於到達插有旗子的山頭(芒草山頭1),實際是上頭掛著一件衣服。山頭樹枝已被砍得精光, 猜測要建高壓鐵塔,不知從何處上來的?
1450 續沿稜線而往東北方而行,一路上依然是蕨類小灌木雜草叢生,行至一T行叉路口,續行往上探路是一片芒草,無路可下。決取往右腰繞之路,下到鞍部,在此見到破舊的登山布條。取上行遇芒草群再度硬闖,行進緩慢到達芒草山頭2。
1557 續往芒草山頭3。還是芒海一片,這時人已有些精疲力竭之感。GPS 顯示還有130公尺遠。
1712 繞過芒草小山頭,沿著小灌木林而下,到達底部,終於來到叢雲山腳下。仰望約七、八十公尺高和幾近八、九十度的超級陡坡,在此作最後的奮力一博,一路上不知停了多少次,茅草毫無抓著處。當人上到叢雲山 H711M 圖根點,整個人幾近癱瘓。這時的夕陽已要西下,感覺特別美,真是不一樣的叢雲山之行。這時天候已不早,此地不宜久留。
1720 取右下龜山方向而行,不久已是漆黑一片。
1650 在登山口竹林處,居然迷了一下路。
1900 終於到達登山口接上產業道路。
1940 過梗枋溪北橋,再度回到龜山車站,搭1954 平快車回家,結束一天的驚險踏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