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阿冷山傳統路線

活動日期
2007/2/10 - 2007/2/10
所屬團體
興大教職員工健行登山社
困難度
0

上週爬唐麻丹山時,山友鄧先生告知阿冷山的傳統路線可能沒問題了. 所以今天與 jelly 兄前往一探究竟.


09:05 生利橋(H 690m)橋頭前整裝後出發,過橋沿著裡冷溪右岸往上游
前進,經過右方一處建築工地,取道攔砂壩右側的小徑. 但沒走多
遠,就下到溪床踏石前進.

09:19 在離生利橋約 450 公尺處, jelly 兄說以前在此地看過登山路
條,所以就爬上右側高處找尋登山口的蹤跡. 上面植物長的非常
茂密,有很大的平台,可惜毫無路跡與登山路條的蹤影. 此處應
該是稜線的起點,但有一個落差很大的崩壁,想要硬上稜線恐怕
不容易.

09:32 我們很失望地下來,今天特地帶了兩支鎌刀,也沒派上用場. 信心
有點遭受打擊,只好繼續往前走.

09:45 出乎意料地,走不到三百公尺,居然發現正確的登山口(H 731m),
座標(246034 2672056). 而且還算明顯,大石頭上有黑色漆寫
的六個大字– 阿冷山登山口,距離停車地約700 公尺,步行約
15~20分. 對岸有一處乾溪谷來與裡冷溪交會,再往前數十公尺
就是登山口了.樹上掛著一張護貝處理過的指示牌,上面寫著
往阿冷山 220分.這下可輕鬆了,看樣子地震過後,可能早有很
多山友造訪過了,只是我們的消息太不靈通了.

10:06 地上有根水管, H 796m, 沿著水管路往前腰繞數十公尺後,繼續往
上爬. 因為已經繞到主稜線南邊,所以朝西北方支稜陡上主稜線.

10:21 右下方是崩壁, H 902m. 此處還有邊坡施工的器具與鋼纜. 往下
可看到停車處與建築工地. 這裡應該是稜線的會合處. 前面仍是
上坡,但已經平緩多了,方向轉為西南.

10:48 來到平台處, H 1056m. 繼續沿稜線往上走, 不遠就開始陡上.
此時才了解為何阿冷山有小奇萊的外號了

11:38 來到稜線透空處(H 1303m),視野絕佳. 從登山口一路上來,幾乎都
在樹林中行走.

11:42 超長距離拉繩處, H 1337m有一條約 60 公尺長的麻繩. 不知是那
個團體或山友設置的? 我們很感恩. 之前也有數段比較短的拉繩.

11:56 拉繩結束端的平坦處H 1376m,可看到阿冷山與其北面1520山頭.
繼續陡上,方向轉南.

12:08 平台處, H 1453m. 距離 1520 山頭僅剩 240 公尺, 而且坡度就
要轉成平緩.

12:18 抵達1520 山頭. 往阿冷山前進,方向先是西南,百餘公尺後,過一座
小山頭再轉成南方.

12:31 下到最低鞍, H 1430m

12:50 登頂阿冷山, H 1540m, 二等三角點. 小奇萊的外號可不是隨便吹
噓的,看到有位山友在牌子上留言寫著-"打死我下次再也不來了".
要不是最近勤長跑與負重爬樓梯訓練,說不定會與這位仁兄一樣想
法. 不過,我們也不清楚他是走傳統路線或是太清宮的路線上來的?

13:15 山頂在樹林中,加上雲霧,視野不佳,早點下山.

13:45 1320 山頭.

13:54 H 1453m 平台. 已預知前面的陡下坡

15:00 陡下坡實在很危險,好不容易才來到 H1056m 平台,接著坡度稍緩.

15:35 通過崩壁上方( H 902m)後,陡下到水管處,再緩降

16:00 登山口

16:22 停車處

備註:

1.感謝鄧姓山友告知阿冷山的資訊,促成今日之行.

2.如果大雨過後或下雨天,強烈建議不要從傳統路線上阿冷山. 因為
屆時的山徑,一定是又陡又濕滑,很危險的.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a507732(HC)兄您好: 上次我獨自前往唐麻丹登山時,曾開自小客闖入此沿溪小徑,誤以為唐麻丹登山口在此,所以開車至攔砂壩時,遍尋附近均無登山口路基,便不敢再深入;今由前輩探勘成功登頂,讓我明白原來此路線是登阿冷山的傳統路線,阿冷山我曾登訪過,是走國姓鄉經南阿冷山上阿冷山,現又多一條路線可供選擇,感謝您的資料,若有不了解之處,他日再向您請益,非常感激!
  • 謝謝 vedan 兄的回應. vedan 兄稱我們探勘成功,其實我們很不敢當. 因為地震過後,很顯然已有山友成功地闢出新的路線,使得我們很順利地登頂. 同事 jelly 兄幾年前曾經來試探過傳統路線,但碰到崩壁不得其門而入. 此次能夠順利登頂,我們兩人都頗感意外. 這要歸功於先前闢路與設置拉繩的山友,我們只是把這個好消息報告給大家知道.
  • 接獲山友 JN440308兄(大里夫妻二人組) 在網上告知阿冷山傳統路線原有登山口921時崩毀後,是"暨大附中黃老師及中縣山岳會張老師在05年底重新開闢出來的,...,在此一併謝謝他們。" 在此向這兩位老師致謝. 雖然不認識這兩位山友,但實在很感謝他們為山友的付出. 同時也感謝 JN440308 兄的資訊.
  • 想不到傳統路線可以上去 好巧~我們最近剛走烏來-南阿冷-阿冷山這路線^^
  • 小的補充一點資訊…. 阿冷山裡冷傳統登山口,前陣子蒙某前輩訪問曾木樹先生,得知因為要小溯一小段溪,造成了此山的登山口的不易及性,以當時要容易推廣附近的登山活動,相較於其他七雄,即使阿冷山無論就高度,三角點等級及連號性,及距台8線及其他七雄的相對位置等都具有優勢,還是成了遺珠之憾.也解開了小弟的疑惑. 也因為這個登山口要小溯一段溪,水大時,登山鞋會濕,如果脫下來,穿脫不僅麻煩,而且光腳走這段河床也容易受傷,所以在這個登山口前約300公尺,才會有後來的人另外開了一條很不好走的登山口,來解決這個麻煩. 至於您提到的: 阿冷山傳統路線原有登山口921時崩毀後,是"暨大附中黃老師及中縣山岳會張老師在05年底重新開闢出來的,... 事實上在05年的中旬(6月),台中縣登山會就曾在此辦過會師活動,山頂上的鐵牌也是這時立的.所以就算登山口是兩位老師所開闢,時間點也不對哦!而且造成這個傳統登山口後來更冷清是因為七二水災和裡冷橋斷的關係. 如果您所指的兩位老師是我所認識的那兩位的話,那麼張老師應該是”台中縣登山會”的前任總幹事.
  • 阿噴兄說的不錯,七二水災時谷關附近三天的降雨量高達兩千公釐,那一帶的山林與河床盡是滿目瘡痍. 我的說明太簡略了,以致於把七二水災忽略掉了. 多謝阿噴兄的補充. 這條路線會荒廢,除了地震與水災外,其實山友的資訊不足也是原因之一. 因為在這之前,很多登山補給站上的山友似乎都與我們一樣,以為這條路線還是不通的;當然就不會想走這條路上山了,請參考站上的討論.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36985&Process=Group 總而言之,再次感謝先前披荊斬棘的各個山友暨團體,使這條路線保持良好的路況,造福山友.
  • 當天碰到挫折時,我們也曾想過改從太清宮上山. 等到順利找到登山口後,就把另一條路線的事拋諸腦後了. 預祝你南一段順利! 十分羨慕.
  • 哇喔~~ 我家似乎沒有提及我要走南一段呢 您真是神通廣大@@ 本來是有想走雪山西稜,不過南一段也是個未完的夢, 也希望可以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謝謝您~^^
  • LEoN 兄, 我一點都不神通廣大,我只是看到站上招兵買馬的留言,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52596 撥不出空來參加長程縱走,令人搥胸頓足. 每週勤作長跑數次及負重訓練,卻苦無縱走的空閒. 只好繼續長跑下去,我看今年乾脆去參加馬拉松,死了縱走這條心!
  • 想不到是這篇露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