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荒棄多年ㄉ文山温泉→蓮花池古步道探勘記錄

活動日期
2005/2/27 - 2005/2/27
所屬團體
花蓮54321健行隊
困難度
0

一、日期:2/27/2005星期日
二、領隊:老羊
三、隊員:大羊、小羊、蓉蓉、紅袖
四、紀錄:大羊
五、行前構想:
一條從文山溫泉上蓮花池幾乎要被埋沒歷史塵煙的古道,資料上沿途有被強迫遷移的太魯閣族「西拉克社」(シラック)的遺址所在(註一),很想拜訪它可探勝兼活動一下連休三天卻閒置的手腳,只是資料不多從何處走起,真是苦惱啊!臨機一動乾脆在登山口守候請教原住民朋友或太管處解說員以求得蛛絲馬跡,皇天不負苦心人果然巧遇熟悉本地林姓原住民朋友並獲得不少協助。
這個百年的歷史古道,可讓上蓮花池之山友能有一條另類選擇之山路以提高登山活動的興趣,同時也可享受驚奇的未知,越嶺的喜悅及新鮮感,所以我們特別安排如此的踏查活動,希望藉此探勘能讓這一條被遺忘的古道恢復一些當年的記憶。
五、勘察要記:
連日寒流來襲今天花蓮市區還下著雨,天氣依然沒有起色,天空陰陰霾霾,地上濕濕雨雨,正猶豫著要不要通知夥伴取消?經請示老羊卓裁意料之外竟然照表操課,萬事起頭難嘛,坐在車內時望著窗外下著濛濛雨,藕斷又絲連,想著山上的天氣一般都比山下差,但畢竟是郊山,隨時取消行程也不會造成太多困擾。
07: 30 在花蓮高工集合。
09:10文山温泉舊太管處文山分駐所停車場。
09:20泰山隧道跨越大沙溪(有橋無名)紅色吊橋邊「微波反射板」(註二)基座旁即 為登山口,海拔高約650M。
09:30循稜緩緩而上,開始一段陡上路,天雨泥土溼滑,行進緩慢。
10:45打開GPS接收衛星但雲霧遮天英雄無用武之地,畫面顯示僅接收衛星兩枚無法定位
氣壓高度計則顯示在海拔735M。
11:30初見聚落遺址,石板屋815。
11:55右上855支陵上看迴頭灣公路蜿蜒曲折、嵐霧像棉花糖般繚繞山頭。
12:20領隊老羊披荊斬蕀空檔後決定大家開始使用簡便午餐,領隊所帶的是消費者協會公布最好的便當-「太太為他準備的便當」,大羊竟把午餐主食棕子一粒放在車內,只好向蓉蓉、紅袖各A了一個麵包加上自己一瓶保久乳,勉强凑成一餐,午餐全吃甜食,略顯不慣。用餐係在磽确貧瘠耕地不多的聚落遺址,於叠石居建上安坐,環視附近當時已經有定居及狩獵習慣,只是青青古樸苔蘚,逐漸染綠拓墾遺跡,透露歲月風霜;午餐於此既是休息,也是緬懷(註三)。整體環境讓人感覺滄桑古樸,很能引發思古之幽情。
12:40繼續往越嶺道行進,很明顯沿途增加數個疊石為堤範定田疇的部落遺跡,可能早年墾地,後來又經造林,這些原住民古部落的聚落遺址,大致上石塊整齊堆砌,將建築物架高,不但可適應潮濕多雨、瘴氣的地理環境,而且可避免蛇鼠等野獸的侵擾,而可以確定當時森林裡並無足夠的耕地空間並且生活機能條件應是非常惡劣的。
12:50密佈茅草、路跡凌亂,被封花蓮第一刀老羊帶頭砍、砍、砍,大家砍到手軟,行進甚累。
13:40T型交會點右上朝暾山尾稜N241218.7E1212903.05
14:00 1127M峰頂(實際測得1123M)N241223.5E1212920.4向東看到文山賓舘(嶈公行館)再沿獵徑前行有:簡易木梯、窄稜,誤中獸鋏像人上吊狀的猴子乾,山友免驚更請細心慢走。
14:15瘦稜上見到二大堆像黑豆一樣的排泄物。
14:35定位確認方向1145M,N24.12.19.2E1212925.4左下西卡拉汗溪河谷。
14:50路痕模糊同時也是時間上不得不打道回府的臨界點。
15:40發現圈套陷阱一個。
15:55 920M石桌水泥圖根點,附近林間有石桌石椅。我俯身細覽刻文,字跡已風化模糊難辨,旁置便當、保特瓶、洗潔精等空瓶,想見證古蹟內涵不可得倒是見證了現代文明廢棄物。
17:05 650M返回文山温泉旁跨越大沙溪紅色(尤西營造)鐵橋登山口。
六、實際行程與建議:
前後四次出隊,隊員共有三羊及蓉蓉、紅袖、徐春鑑兄、惠美等十多人次以上的參與,才能順利打通,尤其徐兄耗費不貲在多處危險的路段架設繩索以供行走時的輔助居功厥偉。
路途稍長若欲當天去回,以○型環走從九梅吊橋下山不錯選擇。
部分橫越乾溪路段蹦塌嚴重,遇雨必滑切勿攀越。
春季南澳杜鵑花期是個攀登黃金的時段
秋季需特別注意虎頭蜂的出沒。
七、後記與感想:登山開路本極辛苦,本路段荒廢太久歷經數次探勘,披荊斬棘,絕非一人所能獨力完成,類似較遠郊山尤須號召熱心山友,齊出山刀、小鋤、繩環相助共同完成使命,今終在端陽節前走通,顯示事在人為,只要有心,一條尚未作古的古道,依然可恢復為人們所使用;全趟行程雖稍嫌遠些,但它原始美麗又帶滄桑且富於人文特色仍然值得好嚐鮮山友走訪,可惜隱於山林,知道的人不多,吾等不敢藏私,謹推薦給所有山友們。尤其在四月裡,走在本古道上南澳杜鵑開滿山坡,桃紅花海令人看到不一樣的太魯閣之美。
註一:1914年5月(民國三年),日本發動所謂的「太魯閣討伐之役」。日本動用22749人的兵力及先進武器,分別從南投及花蓮東西夾攻,相對以太魯閣族人的眼光那無疑是「侵略行為」為悍衛祖先留下來的土地,為了生存,不惜犧牲性命。乃從各部落糾結勇士約2500人,以番刀及老式火槍與之對抗,73天的死守家園,因寡不敵眾,族人幾乎滅絕。之後,日本政權基於殖民統治上的需要,開始逼迫原住民進行集體遷村,由深山到淺山,由散居到聚集,並將一個部落或家族拆成數個,再將數個拆開的小部落或家族組合成一個新部落,藉此瓦解部落原本的社會組織,分化原住民的反抗力量,目的是方便日本警察對原住民的集中管理。被遷村後的原住民部落,幾乎失去故土與獵場。
註二:無線電通信系統要同時傳輸大量資料時,常採用「微波」來傳輸,但微波傳送容易被障礙物阻擋(例如高樓或山峰);「微波反射板」的功效如同一面反射鏡,可將微波折射至另一方向,以提高微波傳送的通訊品質。
註三:大家熟知太魯閣有陡峭的山脈,深邃的峽谷、碧綠的溪水,看不盡的瑰麗景緻,事實上它不僅是著名的觀光勝地,人間淨土,風景美麗,空氣清新,人人稱讚遊山玩水的好地方,
請勿忽略它擁有相當豐富的人文歷史內涵與深度,因此,談起後山歷史或太魯閣國家公園歷史背景,就必須憶起太魯閣族的祖先,為保護這塊土地流下鮮血和淚,壯志成仁的悲壯歷史。所以漢民族有噍巴哖事件、二二八事件,相對的太魯閣族也有一段特殊的悲情歷史「太魯閣抵抗侵略之役」值得緬懷。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借問一下,您們甚麼時候還要再排這一趟活動?我可不可以跟您們去? 我挑柿子都是專挑軟的來吃啦! 我對這附近山區還是一片空白! 我不會拖累您們的!
  • 花蓮的大哥:那個「微波反射板」看起來怪怪的,依小弟的愚見,反射板一般都設在空曠視野遼闊處,而且體積也很大一面,圖中那個比較像太陽能電池(在偏遠地區無供電地區使用),因為它有連接管線,反射板不需要任何線路連接,下次爬到上面就知道是不是太陽能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