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高山風景遊樂區 緊急醫療待補漏

文章標籤
新聞

2003/03/03 民生報
記者詹建富/專題報導

--1977年10月25日溪頭大車禍,23死,28傷。
--1980年3月15日梨山大車禍,17死,15傷。
--1993年8月14日清境農場大車禍,10死,16傷。
--2002年4月9日陽明山娃娃車撞山壁,21傷。
--2003年3月1日阿里山小火車翻覆,17死,171傷。

當全家人前往風景遊樂區度假,卻遭逢意外事故而變成「死亡之旅」,青翠的山野反而染上殷紅的鮮血,回顧國內歷年風景區發生重大交通事故,不禁讓人觸目驚心;但這些年來,國內山地旅遊區不斷發生緊急醫療事故,各種憾事似乎一再重演;專家因此疾呼,政府應重視山地遊樂區的緊急救護需求,並緊急補「漏」,否則未來還有悲劇發生。

台灣是個山地多於平地的島嶼,一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便占了三分之一的面積,許多著名的風景名勝就因為遠離塵囂,每逢假日就擠滿了人潮與車潮。不過,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胡勝川指出,國內各大山地遊樂風景區,除了在每年一、二月分的雪季有該院在合歡山設置醫療隊以外,其他風景區都沒有緊急醫療救護站,這次在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事故中,所幸鄰近有一衛生室可作為救援中繼站,但距離發揮緊急救護的功能還很遠;他強調,這起阿里山小火車重大事故,其實只暴露山地遊樂區旅客安全問題的「冰山一角」。

台北榮總急診部醫師、大型活動緊急救護協會創會理事長高偉峰舉國外的統計為例,每一百萬人的戶外活動約有二點八人因故死亡,遊樂區每一千名遊客就會出現三名病情輕重不一的病患;尤其在高山地區,由於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醫療資源更是少得可憐,若遇緊急事故出現大量傷患時,更顯示緊急醫療在山地旅遊區的關鍵性。

高偉峰舉美國為例,一九八五年科羅拉多州鎖石 (Key stone)滑雪勝地發生纜車掉落事故,有多人因此肝臟破裂、氣胸、血胸等急症,卻因為救治得宜而無人死亡,證明在高山地區的緊急救護,必須發揮在地醫療;他說,任何高山旅遊區若靠外來醫療支援,因時空阻隔必有所延宕,國內唯有加緊訓練遊樂區工作人員具有緊急救護技術員 (EMT) 的資格,以便一旦事故發生時可發揮救難的功能。

另外,以此次阿里山救援行動中,擔任救援的直升機還因為螺旋槳打到樹木而發生迫降意外,證明山地醫療救援有其特殊性,光靠空中救護直升機馳援,若現場缺乏停機坪也是無濟於事。胡勝川表示,山地遊樂區其實有義務設立停機坪,必要時由救護車到事故現場接駁傷患,讓平面救護與空中救護可以截長補短,效果加倍。

現為大型活動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馬偕醫院急診部主任張國頌也說,日前民進黨與總統府合辦陽明山「行春」活動,該會曾參與緊急救護預防的籌畫,主要在防範現場距離市區大型醫院至少有五十分鐘車程,萬一有人發生意外傷亡,就要啟動緊急醫療系統。

張國頌強調,由於山區醫療不足,不單單是阿扁總統的安危,一旦參與的民眾或官員受傷,如何克服通訊設備的死角,並建立快而準的醫療後送系統,嚴格考驗醫護人員的技能,所幸當天安然無事;反觀,國內旅遊休閒風氣漸盛,如果類似阿里山的事故發生在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南部橫貫公路等地,這些遊客生命安全又如何保障 ?

事實上,前省政府主席宋楚瑜在任內,曾因為多起風景區出現重大交通事故,指示所屬研議邀請醫師到風景區,一邊度假,一邊擔任駐診醫師,但此議後來束諸高閣。胡勝川和高偉峰都建議,為了避免風景區出現公安意外反而形成「人間煉區」,政府責無旁貸地應整合跨部會的資源,要求高山遊樂風景區應按遊客比率,加強訓練在地的緊急救護技術員,成為醫療尖兵,並增購必要的蒐救設備與通訊器材,以便隨時可派上用場,「即使備而不用,也是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