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新補立的草山2-1689與筍寮山東北【新找到蘭潭仁義潭水源29】-嘉義基石巡禮篇【順訪嘉義神社遺址】

活動日期
2023/12/17 - 2023/12/17
所屬團體
個人
困難度
2
類型
» »

brownlee(小李)

2023/12/18


新補立的與筍寮山東北【新找到蘭潭仁義潭水源29-嘉義基石巡禮篇【順訪嘉義神社遺址】

日期:112.12.17

成員:勇伯、小楊、阿德與小李

嘉義的草山原有2顆二等點早已遺失,最近在羅董努力下,並在國土測繪中心與眾山友的協助下,補立一顆草山2-1689新的基石,12/17遠道去補草山2-1689,台北出發車程有夠遙遠,此行去程選擇西北稜安全路線上山,上山走1小時又25分鐘,同伴勇伯等則走危險的東北稜路線下山,往返費時3小時又7分鐘;第2顆為蘭潭仁義潭水源29,於蘭潭旁的筍寮步道旁,上山走約半小時,步道旁還有多顆雜點;最後到嘉義公園尋訪嘉義神社遺址,竟然還留存有有齋館、社務所、手水舍、參集所、神輿庫、參道、石燈籠、神社社號碑、二對狛犬等遺構。

行程簡介:

1、草山:又稱橫崙山,位於嘉義縣大埔與阿里山鄉交界處,標高1104公尺,原有二等三角點16891192號均遺失,另補立2-1689號新基石;座標214279 2582166

清晨台北出發走國道3號南下至中埔交流道下,走台18往阿里山方向行至龍美(49.75K處),右轉嘉131線往草山村方向走11K叉路【0K】,路口有九灣仔步道指標;取左農路支線下坡路至1.1K叉路,取左續行至2.4K叉路,左轉水泥農路續行至2.8K左右線叉路,左線往東北稜路線登山口,此線有峭壁地形危險不取;取右往西北稜路線登山口,經筍寮續行0.3K3.1K處)西北稜登山口,高708公尺,基石直線距離815公尺,西北稜為安全路線;此山登山口有夠偏遠,台北下來單程就要4.5小時。

10:08出發,取左廢棄土石路往上,路上隨即見到一隻死去的山羌,土路走215公尺。

10:14草山廢產道路底,高750公尺,入山徑陡上,路剛砍過路況佳且路條頗多。

10:20跨越廢產道。

10:23乾瀑地形,拉細繩爬升到乾瀑上方,前行上到稜線順稜行。

10:47廢產道路底平台地,高902公尺,順稜續陡上。

10:55接到草山廢產道,走土路盤繞往上走近2百公尺。

11:12廢產道路底,上切順稜行坡度轉緩,稜線黃藤頗多已砍過,此山過了賞味期此段會很難走;前行左下繞過稜線黃藤,沿途勇伯一路補砍修路。

11:33草山,高1104公尺,原有二等三角點16891192號均遺失,上山走1小時又25分鐘,原有2顆二等點,猜測可以被山老鼠丟棄遺失已久;最近在羅董努力下,於國土測繪中心與眾山友協助下,按測量的規格補立一顆2-1689號新的基石;抵達時大霧瀰漫毫無視野,山頂已有2位父子山友,東北稜線方向有峭壁較危險,山友已綁上繩索;無膽的我與阿德決定原路回,勇伯與小楊則走東北稜回繞一圈。

12:04原路回。

12:57回到停車處,下山走53分鐘,往返費時2小時又49分鐘;開車至草山支線2.8K等勇伯們下山。

13:17全員到齊,勇伯與小楊則走東北稜下山繞一圈,累計爬升432m、路程3.7K,往返3小時又7分鐘;車行回到嘉13111K叉路,改取左嘉131線行至終點16K叉路(台3321.5K處),走台3線回到嘉義市區。

 

2、筍寮山東北:位於嘉義市東區,標高137公尺,蘭潭仁義潭水源29號基石;座標197562 2597089

14:46蘭潭水庫環潭公路1.8K的筍寮步道口停車。

14:52筍寮步道口出發,筍寮步道走215公尺叉路,左出嘉義大學125m,取直續行,步道叉路多取外環線直行。

14:59路左有顆無名水泥柱,於筍寮步道0.3K叉路附近;往筍寮山東北應取左步道下行,誤取直續行走約40公尺。

15:00路左有根嘉農專3號水泥柱,步道續走75公尺。

15:02小山頭,有根嘉農專147號水泥柱、陸軍用地70號、四等控制點與保安林水泥柱等;緩下走百餘公尺,發現偏離目標原路折返。

15:09回到筍寮步道0.3K叉路,改取下坡路步道行。

15:13陸軍用地界與空軍用地界,再來此等水泥柱極多,步道轉上坡路。

15:19稜線三叉路,取右走15公尺。

15:20筍寮山東北都界73,高135公尺,於小山頭;取左入林走30餘公尺。

15:24△筍寮山東北,有顆蘭潭仁義潭水源、保護區界29號,台灣省政府埋設於民國72年;此點係劉振忠山友告知來找,第一次找到蘭潭仁義潭水源基石;回程改走別條步道回。

15:46回到外環步道0.2K叉路,改出嘉義大學方向。

15:54蘭潭後山步道口。

15:55回到步道口停車處,往返費時63分鐘。

 

◎嘉義神社遺址:嘉義公園內-齋館、社務所、手水舍、參集所、神輿庫、參道、石燈籠、神社社號碑、二對狛犬等遺構第一代神社遺跡有本殿遺構。

第一代嘉義神社創建於1915祭神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例祭日為1028日,設施包含本殿、幣殿、拜殿、玉垣、手水舍、鳥居、揭示場、社務所等該神社之社格在1917年被列屬縣社,後於1944年升格為國幣小社;1994原拜殿與本殿建築在大火中燒燬,原址後於1998年建立射日塔;目前在射日塔西邊,還留存有第一代神社本殿的遺構。

第一代神社社殿有白蟻問題,及神社空間漸不敷使用,隨興建第二代神社,第二代嘉義神社於1943年竣工,祭神為改祀奉倉稻魂命大宮賣神猿田彥神;設施有本殿(含向拜),祝詞殿、幣殿、拜殿、瑞垣、玉垣、神饌所、迴廊、祭器庫、神輿庫、社務所、參集所、齋館、第一鳥居、第二鳥居、第三鳥居、手水舍、神職宿舍、社號標、大燈籠3對,中燈籠1對;二戰後嘉義神社便閒置,直至1949年由嘉義市政府接管,並將神社社殿建築改作嘉義縣羨忠烈祠使用,並將齋館及社務所隔開,借給軍方作為八二八醫院使用,直至1987年才還給嘉義市政府;齋館為前往嘉義神社祭祀前準備及齋戒的場所,社務所則為神職人員或管理人員處理及執行行政庶務的辦公場所;政府將這二棟建築規劃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並委託民間經營。

1998該神社之殘存建築被指定為嘉義市市定古蹟,指定範圍含第一代神社遺跡及第二代神社附屬建築(齋館、社務所、手水舍、參集所、神輿庫、參道)。

目前第二代神社遺跡,包括列為古蹟的齋館、社務所、手水舍、參集所、神輿庫、參道;另還有二對狛犬,另社號碑字樣被塗抹,改刻成「嘉義縣忠烈祠」,底座還刻有「永登組 石工稻富松市」字樣;參拜道旁有14座的石燈籠,基座刻有當人奉獻人字樣;第二代嘉義神社除主殿被改建為忠烈祠外,沒料到竟然還有這樣多的遺構留存下來。


文章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