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雙溪采風行(二):苕谷坑山. 遠望坑山踏查行

活動日期
2004/3/20 - 2004/3/20
所屬團體
山通大海登山隊
困難度
0
類型
» »
類型
» »

mori(mori)

2004/3/23


雙溪采風行《第二集》:苕谷坑山. 遠望坑山踏查行

日期:2004/03/20
人員:mori
天氣:陰雨

苕谷坑山 GPS(334498,2767575) 三等三角點 1059號 H479M。苕谷坑的地名的由來,可能跟這裡往昔滿山滿谷盛開的蘆葦花有關。此地有一瀑布,自崖上垂下白練,恍如銀河倒掛,因而被選為雙溪八景之一的 “苕谷觀瀑”。由102縣道過”雙溪中學”右轉泰平產業道路,此產業道路完成約在民國70年左右,未通之前由雙溪至泰平步行約3-4小時,因此兩地之間的往返,非常不方便。泰平原本有一國小現已廢校,目前學生多轉往雙溪國小就讀。在此途中有一”辭職嶺古道”,故事的發生是在民國60年,有三位臺北師專畢業生分發至泰平國小,當他們到達此地時,已是筋疲力竭了,想到還要越過此大嶺前往任教的小學,感慨前途艱辛,次日毅然返回縣府教育局提出辭職,因而被稱為辭職嶺 (大樟嶺)。登山口約在6.1 K處,GPS(334876,2767170) H376M。由此上爬,沿路盡是一些雜木林和蕨類,這幾天下雨路面有些濕滑,要到基點前有不少的筆筒樹,基點前方應有一些展望,不過今日霧氣太重,白茫茫的一片什麼也沒有看見,登頂約要30-40分鐘。

遠望坑山 (下雙溪貢寮) 三等三角點 1039號 H287M。遠望坑為昔日三貂四社之一(其他三社分別為舊社、福隆、南子吝)。清姚瑩的 「台北道里記」中有一段雙溪至遠望坑的行程的描述「下嶺八里牡丹坑本名武丹坑,武鎮軍隆阿改今名。有民壯寮,守險於此。護行以防生番也。六里粗坑口,過渡。六里頂雙溪,有渡。八里魚行仔,有溪。八里下雙溪過渡為遠望坑民壯寮。里許至三貂大溪,西淡水界,東噶瑪蘭界」。可見遠望坑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循102縣道至貢寮國中由其旁的嵩陽路前進遇叉路時取左,行至往竹子湖、龍崗的指示牌時,往竹子湖方向,到一三叉路口(上有三角點指示的標記,不過讓人看了有些錯亂),決定取中間的那條路試試,道路的終點,有一民宅石壁坑27號(暫稱登口1),在其左邊有一山路被網給圍住,可將它拿開從其旁而過,此路寬大但只見到一二條很舊的登山布條,就鼓起勇氣大膽的前進,路過一小土地公廟,來到一用鐵絲所圍住的欄杆(此為這個地區很常見東西,通常是防止牛隻進入),越過欄杆後不久取左線而行,沿路完全沒有任何的登山布條,不過判斷方向應該是無誤,到達路的終點,直轉而下,下到底時取左而行亦是一平坦的山路,由此而去遇叉路時取左,後再取右(這時出現大量的登山布條),續行到達叉路口時,取左上行為一上坡路,前行一會兒即是基點,其旁多是了高過人頭的茅草,使得展望受阻。就匆匆的拍照下山,到達取右的叉路口,這次取右行(因不想走回頭路),過一會兒又遇叉路取左行,直行應可下到“下雙溪街17號”那個登山口。一路上有不少的登山布條,可見有不少人從這裡上山,猜測應可接到竹子湖那條產業道路,來到芒草區時反而未見任何的布條,再繼續前行初為土路,不久就變得成水泥路(暫稱登口2),為道路的終點。不一會兒就是“石壁坑26號”的民宅,終於到達三叉路口,再踢回民宅取車回家。這次誤打誤撞的很意外能夠完成O行連走。

附記:
雙溪八景: 1.南天花苑 2.蝠山遠眺 3.苕谷觀瀑 4.蘭溪消夏
5.貂山春色 6.聖寺鐘聲 7.嶺頭觀日 8.虎霸清潭

1.大台北地區郊山紙上登山導遊專輯(一)藍天隊編印 NO.105,124。
2.淡水廳志 清 陳培桂著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雙溪是一個非常美的鄉鎮,群山環抱、又有北勢溪流經,處處開滿了野薑花,去年我也去了苕谷坑山,泰平國小、灣潭等都是讓人心嚮往一去再去的地方,這個星期我將會再去打鐵寮山及坪溪山,就是從灣潭進去。
  • 謝謝妳對雙溪的厚愛,泰平和灣潭是一個登山和露營的好地方,說來慚愧那邊的山我至今尚未登臨過,是該找時間多去了解.
  • 這是今天聯合報副刊所刊的有關雙溪的文章,貼上來以饗各位山友。 聞道雙溪春正好 黃啟方 「雙溪」,並不是陌生的名字,可是一直沒有機會實地去認識她。在雙溪高中黃棋楓校長用「一萬八千株」櫻花的熱情邀約下,我們在冷冽的風雨中,第一次來到了這個景色秀麗的鄉村。 「雙溪」指的是「平林溪」和「牡丹溪」,「雙溪鄉」就在這兩條小溪的會流處。校長講了一些掌故,說明此地在「平溪」與「九份」間地理位置上的突出:這裡環境優美寧靜,曾經出過兩位舉人,鄉裡有詩社、茶莊,充滿人文氣息,是昔年文人墨客喜歡停留歇息的地方,這些人在到達此地以後,都會「放天燈」向家人報平安。「放天燈」原來還有這樣的淵源呀! 雙溪溪水清澈見底;校長說:脫了鞋下水,「腳香」會引來溪蝦用大螯夾你的腳;「白露」前後,毛蟹肥美,只要有人家蒸毛蟹,相隔一百家之外都能聞到蟹香;野薑花開放時,漫山遍野都是花,空氣中瀰漫著特有的花香,令人心曠神怡,而用野薑花做的菜餚,更是清芬滿溢,芳美絕倫!校長還說了許多令人羨慕讚嘆的事,我笑著說,希望他能夠繼續留任,好讓我們按季節來享受美景,品嚐美食! 由「醉櫻園」主人引道,我們前往種有「一萬八千株」櫻花的山林;「哇!真會有一萬八千株呢!」車子環山而上,在煙雨濛濛中,雖然已看不到萬花齊開的盛況,但目光所及,連綿不斷的櫻花林,以及仍然在春風春雨中搖曳生姿的粉白吉野櫻與各種顏色的杜鵑花,一樣讓人滿心歡喜。雖然是初次來訪,主人呂先生伉儷卻如老朋友般的熱情接待;據說這一大片山林共有三十公頃,在高齡七十四歲的呂老先生的規劃經營下,已經頗具規模,尤其這一萬八千株的櫻花,都已經經過二十多年的栽培,極有可觀;除了櫻花,還有無數的「肖楠」、「野薑花」、「薑」和「金針」等,放眼流觀,只覺得美不勝收!在海拔七百多公尺的山上,我們頂著疾風勁雨,興致盎然地聽主人的解說,當回到「醉櫻」小屋時,女主人已準備了香淳的咖啡、飄逸的清茶,加上糕餅點心,讓大夥兒滿懷溫馨;於是永義即席賦詩,眾人競相吹捧,小屋中一片歡笑聲! 午餐安排在澳底海邊開幕不久的「九岸」大飯店,在落地玻璃窗外,海濤洶湧,白浪滔天,山水映襯,又是另一番景光!陳姓董事長和「醉櫻園」主人是拜把兄弟,又有校長的特別招呼,因而所有的海味都是現撈的,自然是新鮮而爽口。校長極盡主人的心意,頻頻勸酒;不久,另一位校長黃嘉明更特地邀了好友彭、邱二君遠從三峽趕來會合,兩位黃校長是多年舊識,其他人雖是第一次見面,卻一絲隔閡都沒有,酬酢暢飲,相談甚歡! 從「九岸」轉往「靈鷲山無生道場」,由「恆觀法師」導覽;無論是造型宏偉、圖案特殊、寓意不俗的山門,或高聳山巔點指迷津的十一面觀音、姿態優雅的觀音立像,白玉臥佛、如來坐佛,都能令人肅然凝靜。這個面對太平洋,在「三貂角」與「鼻頭角」之間的道場,居高望遠,視野開闊,自有其與眾不同的氣派。海風習習,天地昏昏,而法師們笑語盈盈,既超俗又入世,看來都已了悟「生活禪」的理念。一會兒,釋顯月監院與釋心道住持相繼現身接待,住持法師尤其笑容可掬,題名贈書,又在每一個人手腕上都繫緊有五顆小珠子的紅絲帶,那是加持過的呢,然後才握手道別,似乎認定已經把我們給度化了。 從濃濃的暮色中下山之前,心有所思,曾經寫下四句非詩非偈的話,聊以寄託這一天的感動: 聞道雙溪春正好, 果然滿眼醉櫻花; 觀山觀海觀自在, 出家在家本一家。
  • 在此謝謝聯合報特別介紹雙溪鄉,正確資料雙溪在光緒年間出過一個舉人和二個貢生. 舉人:連日春.貢生:莊廷燦和其兄莊如川.有名詩社為貂山吟會(後改為貂山吟社)成立於大正九年(1920年),為臺北縣內大詩社之一.毛蟹在我小時後溪裏真得很多,但由於過份的濫捕現在已經所剩不多,近來雙溪雖有護溪行動,但成效不彰.若情況不見改善,毛蟹可能會在雙溪絕跡,.
  • 這麼說雙溪真是地靈人傑的好地方。 補上泰和樓舉人的百年古厝。
  • 找到一張唐羽先生研究"淡蘭古道"所繪製的地圖,剛好可以很清楚的了解雙溪.遠望坑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