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14/4/24
首頁-圖1234
一個人的中央山脈
十八部曲……十年磨劍心路歷練 46天行旅真實呈現
阿慶中央山脈46天行旅記事XVIII
縱走記錄完結篇
撰文。攝影/黃魏慶
一個人的中央山脈縱走,由北向南,93/04/25從思源埡口二號橋,進入南湖山區,由第一座百岳名山審馬陣山開始,一路往南,於93/06/09到卑南主山出藤枝為止,中間段的馬博橫斷,橫向來回多耗了4天,主要是為日後的「完登百岳」鋪陳,如此,前後在山林裡面待了46天。
山徑之旅,記錄下整個過程,要探索的,不過是心中的一份篤定。攀升,是通向靈性昇華的階梯;下降,是回歸自我本質的沉潛,融入在山林裡面,隨著每天行進的上上下下,那是一場無與倫比的心靈饗宴,換句話說是身處一個大自然的試煉場,台灣山林之於台灣人,如是。
後記 (一年後的中秋 94.09.18)
94年7月2日大雨 石山林道路斷 崩壁百公尺
郡大林道山難 兩條人命
隔年 (95年)
5月6日雪北雷擊 一人喪命
5月12日大雨 屯原土石流山難 命喪三人
6月大雨 7月大雨 8月18日海棠颱風 大淹水
上山路 公路 林道 柔腸寸斷
山難連串 如是季節天候
印證 進門看臉色 出門看天色 爬山靠運氣 運氣看天氣
管你 完登百岳 走完中央山脈 那只是運氣好
走過中央山脈 是福報夠 是運氣好
縱走山徑 沒有成敗 只有過程點滴
面對人生 沒有輸贏 只有積極經歷
回家 生活的地方是家
回家 心靈沉澱的地方是家
回家 單槍匹馬走過中央山脈 我運氣好 我回到了家
結語
完成了一次史無成功前例的單獨縱走行程,不小心創下一個人縱走中央山脈的紀錄,感覺是那樣的稀鬆平常,因非為創紀錄而紀錄,單純就只是一趟「旅行」,平順是託天保佑。出發時體重72公斤,回來時剩68公斤,沒「消風」多少,只不過外型極像「流浪漢」罷了,若沒那個100公升容量的大背包在肩上,樣貌肯定就是。
回到家,右眼眉角上的傷痕已復原;連日來山巒中上下起落的生活已停歇;內心的悸動已回歸平靜,生活又將步入常軌運行,重新回到平常中的平淡。
生長在台灣的人,不敢、無法在自己生長的區域悠遊進出,怎麼說都不是一件「應該」的現象。一個人也可以在台灣山區「安全出入」,憑藉的是對自己生長環境的認識,那本來就是一件「應該」且「稀鬆平常」的事。一個人走過中央山脈,平安回來了,這證明,只要你準備好,運氣會站在你這邊。台灣的山區是可以「旅行」的,攀爬台灣的山,也不是絕對「那麼危險」,因為一個人走過中央山脈46天,那是事實。山無難,人要學會「避險」,方得平安。
喜歡這樣一句話:「停泊在港灣裡的船舶會比較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人的上半生要不猶豫,人的下半生要不後悔。選擇一個人的山徑之旅來為自己人生下註解,只為山岳行旅是旅行,不是出任務,不用一定要「非得如何」的要求,講究的是「隨遇而安」的方式。旅程的全然收受、自我對話,如佛家般的「經行」、如哲學家般的「沉思」,這些內涵,非「一個人」,你無法成就。
為什麼想去縱走?
「興趣,想找個地方,走走路度個假」如此而已。事情總有個開頭,為什麼會想去「縱走中央山脈」,頭殼壞了嗎?不是的。如果一定要有個理由,嗯!那就是「去旅行」。對!很單純的念頭,就是要去旅行。回顧40啷噹歲的生命里程,有什麼是值得回味的?想當年18歲,初生之犢,鐵馬單騎環島5天;當兵時跳傘20餘次「到處丟人」;其他咧?有何值得老之將至,仍能細細回顧與品味的「事蹟」?走入結婚,生兒育女,工作養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生活,那實在沒啥好講的,不是嗎?唯一生命的波折是三不五時發作的痛風,這更沒啥好講的吧!平淡的生活有點倦了,想休個長假,跳脫生活的麻木,挑起想飛的內在呼喚,最後領悟……爬山幹嘛一定要有理由。
縱使可以理由萬千,但植基於一個「想去」的念頭,那也已足夠了吧?跨出家門最難的是「世俗的牽絆」,這包含了工作跟親情方面。工作是經濟的來源,是很基本的事項;而親情才是縱走旅程更難的一關,要不斷的「展現實力」,證明你出門爬山是「安全的」,這關過得了,你才能海闊天空。當年為了讓老妻「放心」,使出的招式是「把她帶上山」,讓她知道在山裡面的一切,再有就是要會唱……「我苦苦來哀求妳……」這首歌。
很單純的,只是想去度個假,選定中央山脈縱走,去度個生命中的長假。苦嗎?那是一種幸福,當人怨嘆沒新鞋穿的時候,可曾想到有人連穿鞋的腳都沒有。縱走中央山脈過程絕對很疲累,但有人連來累一次的機會都沒有,所以「能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爬山第一次縱走,挑南一段來嘗試,結果得了個結論:累了可以休息、渴了有水喝、餓了有東西吃,這三願能實現,就是幸福。
山會讓人思考、感覺,回到最原始的簡單,雖然「山」總是靜默無語。縱走之前的生活感覺稀鬆平淡,縱走回來之後,發覺自己是世界上最順遂的人。領受山上的風、雲、朝日、光影、夕陽彩霞,感悟人生真的沒啥好計較的,天地間不過如此簡單。
面對山
爬山是一種思考、一種淬鍊、一種認知,心思轉換千萬念,須臾變化一瞬間,「山」讓智者修德,愚者健身,而「智」與「愚」的分辨又在哪裡?爬山的態勢不用刻意劃分,當人在批評,登山比速度、攻山頭時、該論述亦落入其本身所批評的窠臼中。山會包容一切,也會讓錯誤的接觸者付出相對的代價,毋庸凡人置喙,我們該學習山的思考。爬山自有其內涵與收穫,身處自然環境中,「當判斷正確時,大自然會給予獎賞;當判斷錯誤時,大自然會給予懲罰」。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各異,目的基礎不同,但常人卻慣常以自己的想法,加諸於別人身上。
面對山:
要學會講求事理,而非誇耀自己。
要學會認清真相,而非炫耀紀錄、功績。
要學會接受事實,而非選擇逃避。
猶太法典上說:「水不會停留在山頭,而是朝山谷流。同樣的,真正的美德不會停留在一心爬得比別人高的人身上,只停留在謙卑的人身上。」當爬山是一種禪意時,行動、思考自有其意義,所以說爬山是一種思考、是一種修鍊,更是一種認知。
多少夢想在時代的洪流中淹沒,人生旅程中能實踐一二,何其有幸,走過中央山脈,今生無悔。縱走過程艱辛嗎?感覺也還好而已,可說「一切都在掌控中」。過去的,永遠是歷史,是添增回味的酵素;回想,印象最深的「艱辛」,就只是體力的疲累感,其他則一如「生活般」的過程。現階段縱走台灣的山,不用技術攀登,具健行水準就可以了,所以台灣的山是可以旅行的。前提是要具備山野定位技巧,縱走中央山脈就只需這樣基本的技能,不難。
會想爬山是因為「痛風病患」需要運動,試過多種運動方式之後,發現爬山是自己喜歡、合適的運動,既和緩又能夠看風景。也因為爬山,才會去注意飲食中的「食物與食品」的差別,讓痛風獲得很好的改善,這本是死馬當活馬醫的「自我摧殘」行為,沒想到就此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接觸爬山領域,最先爬的高山百岳是關山嶺,當時搞了3次才終於知道「路在哪裡」。爬到關山嶺之巔,遠望看到玉山,莫名興起「有一天要去爬玉山」的念頭。當時「爬玉山」對我而言,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之後輾轉領受山林,從孩子的柯老舅處吸取不少山林知識,閱讀大量可以取得的百岳資訊,從負重25公斤爬關山差點累掛(幸得柯老舅護航),透過一段長時期的「臥薪嘗膽」,不間斷的體能、山岳行前訓練,一直到能負重34公斤行走山林,這才有信心嘗試「中央山脈縱走」,也將之視為是一趟「爬山的畢業之旅」。
山是我們心靈遙遠的故鄉
青春是心情,不是時光,中年的歲月嘗想「有何可供日後回味?」不在別人眼中看自己,勇於嘗試生命才有不斷的驚奇。布農族耆老說:「人生在世要多走一些路,這樣在你死的時候,魂魄才能在你走過的路遨遊一遍。」一個人走過中央山脈縱走46天,那以後生命彌留的時候,應該會很久吧!織夢、如夢、圓夢,沒有行程會盡如己意,進入山區只能接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獨處的人不可以偷懶,一個人承受天地的一切,當然天地方可為一個人所有,這也是獨處的最大收穫。
當心靈的那根琴弦被撥動,生命就此轉了彎。爬山,讓離家是為了回家的心念,時時品味。默劇電影明星約翰.巴里摩(John Barrymore)的話:「人不會老去,直到,悔恨取代了夢想。(A man is not old until regrets take the place of dreams.)」 用這句話來詮釋自己的動念,滿適合的。人生不能無癖,有夢最美,「希望」可以讓心情動起來,「到中央山脈旅行」我把它當成中年人生的一個夢想,凡事不能等「退休了」才來做,往往退休那時已動不了。
有個算命的說︰「你會做到死。」哈!還好,做到死總比「做死」來得好,所以趁著能動的時候去完成我的夢、我的願。這是個平淡、平實、再平凡不過的夢了,源自一個簡單的信念:「我要去旅行」。畢竟人生已過了大半,生命的精彩度在哪裡?生活難道就任由枯燥來堆積?我需要充電,換句話說──我需要旅行。
「簡單的事做到好,就是不簡單;平凡的事做到好,就是不平凡」。縱走中央山脈算不上是一項登山紀錄,因為就爬山的層面而言,這頂多只能說是健行而已,但若是以「徒步旅行」來說,縱走中央山脈可以說是「頂級行程」,可以在中央山稜脊上旅行,簡直是帥呆了。「人生的道路,有些路,只能自己一個人走。」如果必須要兩個人以上才能爬山,或許現在「縱走中央山脈」還只是一個念頭。
走過,不代表什麼,只能說我曾經做過這麼一件事……我一個人縱走過中央山脈,如此而已。接下來會不會去聖母峰?向更高的爬山殿堂前進?肯定不會,因為沒錢、沒時間、也沒那個命。最主要是對個人沒意義。認知台灣山林樣貌,進行小區域環境關懷,才是應盡的社會責任,於我而言,山林不該是被用來「創造紀錄」的。之所以爬山,只因為這是我生長的地方,母親、母土,有必要了解與認知,觀看先於思考,希望透過「了解、熟識、進一步平等來對待」,了解自身的生長環境,才應是進入山林的「認知」。
完成一個人中央山脈縱走,是運氣好,福報夠。回來後四哥說:「你的生命已經轉了彎。」感謝老闆(四哥)的包容,也希望這不是「最後一回」~哈!美馨姊(陳美馨)說:「你一定要去。」我實現了當初邀請美馨姊南下演講的承諾,我去走了中央山脈,也幸運的完成了。最大感觸……做就對了,怕啥?
爬山的目標,一般初期大都數建立在看風景的誘因上,再深入下去會探究古道、動植物、三角點等等學問,最終會回歸到「體驗山林」的面相,「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有那麼一點點「通了」。腳下的路是心中的希望,感謝老妻體諒,讓中年的我得以圓夢。中央山脈的距離有多長?那是夢想到實踐的長度!對我而言,換算成時間是46天。那你呢?
中央山脈縱走行程紀要
出發日期:93/4/23
出發時間19:42。
大湖火車站搭電車至台南19:58。
換搭20:06莒光號往台中。
至台中22:39,好友李孝春家過夜。
4/24日
07:00搭豐原客運(921後山區免費客運),往梨山出發。
13:00至梨山,買了些雪梨寄送親朋。
13:30轉乘台汽往宜蘭班車,至思源二號橋下車,縱走路程開始徒步,重裝步行710林道至登山口宿。
4/25日
07:00,開始攀登北一段山坡路徑。
回家日期:
93/06/09下午15:00回到家。
行前整備重點事項
以食、衣、住、行等各項來準備,食物的準備,牽涉到負重的能耐;裝備的認知,涉及輕量化與口袋深度的對比,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
糧食:
中央山脈縱走糧食表
項次 | 北一、二段 | 北三、南三 南二段 | 南一段 | 項次 | 北一、二段 | 北三、南三 南二段 | 南一段 |
米 | 1kg | 4kg | 1kg | 麵線 | 250g | 350g | 350g |
麵條 | 750g | 900g | 750g | 金針菇 | 80g | 120g |
|
泡麵 | 6包 | 14包 | 5包 | 薑粉 | 350g | 250g |
|
沖泡包 | 15包 | 25包 | 10包 | 口糧 | 1包 | 1包 |
|
咖啡包 | 15包 | 20包 | 10包 | 餅乾 | 400g |
|
|
茶包 | 20包 | 25包 | 10包 | 沙士 | 1罐 | 1罐 | 1罐 |
滷蛋 | 16粒 | 24粒 | 8粒 | 海苔 | 1大包 | 3大包 |
|
雞蛋 | 10粒 | 10粒 | 10粒 | 小羊羹 | 300g |
|
|
罐頭 | 4罐 | 6罐 | 2罐 | 鳳梨酥 |
| 250g |
|
速食包 | 4包 | 6包 | 2包 | 花生糖 | 300g |
|
|
濃湯包 | 5包 | 6包 | 3包 | 沙其馬 | 200g |
|
|
苦茶油 | 300g | 350g |
| 米果 | 200g |
| 150g |
醬油 | 300g | 300g |
| 果凍粉 |
|
|
|
菜乾 | 200g | 400g | 50g | 地瓜籤 | 350g | 200g | 150g |
沙拉油 |
| 100g |
| 雞湯塊 | 200g |
|
|
四色菜 | 60g | 100g |
| 燒仙草 | 200g |
|
|
米粉 | 600g | 250g |
| 花生仁 | 100g |
|
|
鹽巴 | 50g | 100g | 50g | 麥茶 | 150g |
|
|
瓦斯罐 | 4罐 | 6罐 | 3罐 | 臘肉香腸 | 500g |
|
|
註:
1 一餐量:米150g或麵150g或泡麵一包 或米粉100g。
2 一罐瓦斯:3日份(須很節儉使用)。
3 合歡山莊寄放約15公斤糧食。
4 奇萊山屋預藏4 公斤白米。
5 南橫埡口山莊寄放約6 公斤糧食。
6 七彩湖建南兄代藏瓦斯3罐、白米約600g。
一日之所需,包含三餐、行動糧,約控制在1.2公斤左右,行動水則以攜行1.25公升為限。背水過夜則以3公升為需求。燃料則沿路撿拾未用完的空瓶(用完後敲扁掩埋,平常山旅一律背下山),改裝轉接頭,使適合各類型瓦斯罐皆能使用。後來發覺,有「螺牙」與「通用罐」的轉接頭即可,塞柱式瓦斯罐幾乎沒有人使用。
衣物:
以多層次穿衣為原則,含排汗內衣、褲(穿一、備份一)、中層衣、保暖衣、狗鐵絲外套、長褲(穿一、備份一)、雨衣、雨褲、小帽、毛帽、襪子(穿一、備份一)、毛巾。
山上的衣服,只分「乾的跟溼的」,衣物主要作用是保暖,所以可以體驗起床後穿溼衣服的「享受」。
住宿:
只帶蒙古包4人外帳(大賣場貨,質輕)、骨架(鋁質較佳),搭配露宿袋、塑膠布使用,一來可防止睡袋浸水,二來天幕一搭,可隔絕外面風雨,在天幕內完成所有一定事物,如煮食、換穿衣物、擦澡。
行:
指北針必備,地圖則攜帶連接段即可。GPS、手機使用時再裝上電池。
登山鞋以全皮為首選,好裝備不是比「不進水程度」,而是要講求「快乾」的速度。
改裝雨傘成登山杖,霧雨時很好用,下雨時可當成天幕下的第二層遮蔽。
背包背帶的上支點與腰帶,距離應相等於腰部到肩部的高度,背負行走才不致不舒適,通常每個背包都需改造,以合乎自身的條件。
中央山脈縱走攜行裝備
背包類:大背包(100公升)、登頂小背包、背包套。
衣物類:長袖排汗衣、排汗內褲、中層衣、保暖衣、保暖褲、gore-tex外套、雨衣、雨褲、
保暖帽、 小帽、手套、備用乾衣(內衣褲一套防水包裝) 、登山鞋、內襪、厚襪(備份一
雙)、綁腿、毛巾。
帳蓬類:四人外帳、骨架、睡袋、睡墊(泡棉)、塑膠布、頭燈、備用電池、細繩、露宿袋。
炊具類:爐子、燃料、擋風板、鍋子、碗、筷子、飲用水(保特瓶)、水袋、10粒裝蛋盒、湯匙、煎
匙、煎鍋、水果刀、打火機*3、餐巾紙。
其 他:地圖、指北針、GPS、手錶、溫度計、筆、記事本、藥品包、手機、電話卡、證件、護唇
膏、針線盒、雨傘型手杖、鋼鋸、貓爪、垃圾袋、衛生紙、報紙、指甲剪、牙線、外傷貼
布、細繩、小刀。
攝影器材:相機、鏡頭(60mm、20mm、24mm)、底片40捲、三腳架。
中央山脈縱走行前訓練強度
1、訓練背負力達到37公斤,體會個人最大極限。
2、每周假日訓練時間,負重爬山10小時以上。
3、攀升強度:在負重的情形下,可以徒手垂直攀升10公尺以上,平時每天吊單槓10下訓練臂力。
4、學會煮飯、煮菜,煮飯達到可以選擇要鍋巴與否的程度;煮菜……有熟就好。
5、基本登山裝備全套,目前(民93年)約4萬可購齊,主要花費是睡袋、保暖衣物。一般用品以
大賣場貨物為首選,但須改裝,以利收納與減重,且汰換容易。
6、行前體能驗收:
◎大崗山慢跑一趟,從山下跑到山上來回,沒停下來用走的。
◎從住家出發,單車騎上大崗山,來回均沒下過車。
◎負重37公斤訓練上下大崗山一趟,約2小時,中間沒停留休息。
◎適應摸黑,縱走旗尾山至月光山,不用頭燈從月光山藉由星光,暗夜摸黑下山。
這大概阿慶所能達到的最高標準……當年差一點操掛。自我鍛鍊的背後,總朝著一個自我設定
的「偉大」目標前進,雖然於他人言或許僅是個可笑的想法。體能需求不是山旅的全部,那只是基礎,再好的體能面對迷途,都將功虧一簣。定位與體能結合,進出山林才能游刃有餘,有道是「練力不練功,到頭一場空」,體能是「力」的部分,地圖定位技能則是爬山的「基本功」,兩相結合方得相輔相成。
其他
◎一個人在野外過夜,以默念《心經》,安住每個夜晚當下的心思。安全、避險在於每一腳步的專
注之下,這有賴於不慌亂的心思。
◎4~6月、9~12月是台灣山旅的適合季節,7~8月有颱風;1~3月會下雪。選日期上山,重點在
於天候的把握,以便準備與因應,所以識得天氣等於識得上山的天機。不變的是……都是以體能
為基礎,以裝備為護佑,以定位技能讓自己不迷失位置。
書寫緣起
事情的開端總有個契機,完成中央山脈縱走半年後的某一天,帶大崗山人文協會夥伴去柴山導覽,該會的雜誌總編蘇福男記者,回程時拿著錄音機對阿慶「邊走邊採訪」。當時心想「事情是這樣幹的嗎?」那麼多天的記憶哪有可能一下子說清楚。想當然爾,後來的錄音記錄得經過自己一番「痛苦的」整理、編修,方得出品。想想既然「頭都已經剃了」,若正、反都必須自己寫,那就「潦」下去了吧!。就這樣展開連續好幾期的大崗山社區雜誌「把握人生……一個人的中央山脈」連載,享受著三不五時被催稿的日子,每期都繳出1萬字以上的稿件,第一次體會「作家」的滋味。有段期間雜誌停刊了約2年,那2年也就沒有寫稿的動力。復刊後新任主編「美娟姐姐」催稿功力更甚,也因為有了受迫性,這縱走記錄才得以完成,實在不能不感謝前、後任總編的「鞭策」。
完成一個人的中央山脈縱走行程之後,不斷思考,這樣一趟「試煉」的人生旅程,價值感何在?難道只是如一般登山客的「炫耀」而已嗎?「一個人爬山」自古至今均被冠以是「危險」行動,但反觀團體爬山所發生的事故,比例卻高出數倍,「單獨爬山危險」思考邏輯與「事實」何以落差巨大?一個人爬山真的危險嗎?事實俱在卻是……未必。若將此山旅記錄來呈現,能否提供他人安全爬山的參考依據?因而慢慢浮現出「寫下記錄」的價值感所在。
「山」是可以旅行的,但要做好準備,「山」不危險,危險的是「未充分準備」。如何準備、山旅有何收穫,才是書寫的重點。寫作的過程中,鮮活的記憶不斷從當初的筆記裡躍然而出,感覺中央山脈不遠,時刻呈現眼前。走了46天,沉澱半年後開始提筆整理,筆記整理前後寫了一年多,等於兩年來都走在中央山脈之上。寫下縱走記錄,可作為紀念與回味,當成自己人生的獻禮。但是對一個不常書寫的人而言,山好爬、筆難拿,別人代筆又寫不出該有的味道,只好自己邊寫、邊學,一晃眼10年時間已過。
88年(民)在南湖山屋,與一個哲學教授有一面之緣,前後說不超過10句話,後來在他的著作裡面,卻滿滿寫下兩頁一大篇相關訊息,由此便可推知內容「真實性與可信度」有多少。面對別人這種「虎尾蘭」式的山林敘述,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呈現」,不然只能任憑他人鬼扯蛋。爬山可以讓人有很多思考的空間,可以「外觀世音、內觀自在」,但據以觀察、省思的文字記述,非得「自己來」才能真實表達,他人的觀察或代言,往往只能呈現出表面,流於浮華、失真而不切實際。
剛開始憑著一份熱情寫縱走記錄,寫著寫著……竟然發現寫來寫去都一個樣,兒子說:「好像小學生的作文。」經過多年歷練,且戰且走,期間校稿時被很多好友「海K」(肇因平時太會修理人,夥伴們逮到機會哪肯錯過),終於悟得文字美妙之處。這期間想持續寫,卻因學習的事務龐雜,一時間定不下心來。等終於下定決心排開一切旁鶩,利用每天空閒時間來耕耘,奈何雜事多如雞毛,每每得等到大崗山雜誌即將出刊的壓力,方能「被逼」用心寫出一段記錄。大崗山雜誌從第10期開始登載,之後一直被催討到第28期,才終於寫到下山回到家。
曾參與美編的學生說:「我從大學一年級就看到這個人在山上,怎麼我要畢業了,他還沒下山。」如今終於修成正果,完稿後再重新把之前的文稿潤飾、修訂,這又要花費不少時間與心力,只希望能傳達正確的理念,為自己生命歷程留下一份回憶,並且有其與他人分享的價值。
好似10年磨一劍的「不小心」,終於完成了「中央山脈縱走46天」的記錄初稿,這無關「雄心壯志」,只是很單純的原因……不會寫。往往寫到一半腹笥甚窘,才領略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現實。爬山過程雖然很艱難,但那也只是「一下子或一陣子」就過去了,寫記錄比爬山更艱難許多,寫著寫著就不知如何寫下去。若寫到最後「放管(半途而廢)」,那豈非笑話一樁。停頓、學習、再寫、再學習,這一拖匆匆就10年了,光陰哪!很多人寧可爬山,少願意寫下記錄,其中的費時與艱難才是主因。
感謝「大崗山人文協會」提供「社區雜誌」的發表平台,因為有人催稿,才會繼續寫,男人很怕漏氣,一經發表只能硬著頭皮去完成,若非如此,想要完成這樣的記錄,大概很難。
從不曾爬山到學會、愛上爬山,只因痛風病患需要運動。涉獵山林約莫6年時間,之後把縱走中央山脈當作爬山的畢業旅途。從不會寫文章到學會用文字來表達,卻是花了更長時間來摸索。過程中的體會、感想、發酵、回憶,回味了10年,等同在心裡面又縱走了10年。思念如藤,緊緊纏勒大樹,這段時間,書寫縱走記錄一事時刻縈繞,終於寫完了,發現頭髮老早白了大半。肚子裡「沒膏」就是擠不出東西來,在不斷的摸索當中,感謝眾家夥伴的教導,讓我得以能夠完成這份縱走記錄,夥伴們,有你們真好,且接受阿慶一鞠躬深深的感謝。
99/06/08有個朋友要去爬合歡群峰(曾經問說玉山上有沒有7-11),特地打電話來問合歡山的狀況,末了說︰「玉山都上去了,這個哪會有啥米問題?」是啊~是啊~台灣最高峰都上去了,其他山肯定沒問題。是這樣嗎?往往問題才開始。不可否認,玉山是大眾爬山的指標,一生至少爬一次玉山也慢慢形成一種期盼,但是用以導引成認識台灣山林的標的,才是爬玉山正確的方向。畢竟台灣2/3的面積都是山林,認識台灣山岳是認識自身環境的必要。玉山是台灣最高峰沒錯,但同時也是「最好爬的山」,不能夠搞錯方向。
當然會有人問「要如何縱走中央山脈?」這是個大哉問,那就只能大哉答:「先學會爬山」。學習事物皆有「次第」,也就是順序。爬山難度等級依序是郊山、高山百岳、中級山,搞熟了這些層級的爬山技藝,再朝向中央山脈的長程縱走,將可「水到渠成」,也才不致亂了套而發生危險。
多年來夥伴常詢問關於台灣爬山的問題,七問八問之下,讓你不想成為專家都難。當縱走記錄過了N年還沒寫完,從當初的生澀筆觸到漸漸熟練,期間的學習與啟發,很多是來自伙伴三不五時提問,讓我能反思書寫山岳訊息價值所在。
偶有帶團爬山,更多時間投入環境運動與學習,等到終於知道如何「呈現縱走記錄」的現在,卻是了解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如帶隊認識山林、環境解說、生態講解、環境研習演講等等,寫縱走記錄反而不是那樣迫切重要,那只是個人的小作為點滴,不急於一時。
完工感言
時間讓回憶發酵,領悟讓記錄發光,事件本身並無意義,詮釋才能凸顯它的價值。開始書寫的心思就像剛出發縱走的時候,沒有非完成不可的決心和把握,但是很高興的,我完成了它,就像又完成了一次壯舉一樣。寫記錄比爬山艱難,尤其書寫不像在外活動,時刻有接觸新事物的新鮮感,這只是往日生命歷程的沉澱與回顧。當書讀得不多,寫起來的挫折感就無庸贅述了。
每一次書寫,總會再一次喚醒歷歷往事,多年來紙張放口袋內,隨時記錄躍出的記憶片段,再加上當時的筆記串聯、相片記錄、潤飾而成這一篇篇縱走記述。坐在電腦桌前,每每完成一個段落,腦袋就好像被榨乾了一樣,總需要停頓吸取養分好一陣子,灌溉、滋潤腦袋瓜,才能再繼續寫下去。停頓期間有時甚長,等再次提筆進入縱走心思,又得花一段時間去看筆記、整理圖檔,體會當時候的心境,以便再次進入情境,繼續書寫出滿意的內容。那為何不一鼓作氣、一次完成不是更省事?如果可以當然想,但事實如此啊!人的學習會因需求而進步,從一開始的有寫就好,到後來的修辭用語,再後來連標點符號都被檢討,也因為夥伴的指導,讓阿慶慢慢進入認真寫作的範疇。
近年來了解到「生命在競爭中消長,體力在生活中流逝,生態運動沒有平衡點,商業與理想存在著現實的差異」,生命旅程踏入「年近半百、年過半百」的階段,眼力日竭、體力日衰,人生會有幾個半百?無悔於這一生的奔波勞碌,至少有事情可以讓老年來回顧,人生無悔,也盡力了,過一天多一天,可以傳達多少理念就做多少,夫復何求!
完成這一趟旅程其實是運氣好,但能夠把這趟旅程用心記錄下來,才是讓自己欽佩的地方,寫完記錄比完成旅程更難熬。文辭是思考後的產物,寫記錄是挑戰自己腦筋思考的重大工程,尤其是學識不豐、文筆拙劣的情況下,可以完成連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寫這樣久才完稿,當然是被催稿才動筆的被動性使然。承蒙夥伴們不斷的耐心教導與指點,讓阿慶從學習電腦打字開始,訓練文字表達能力,在生活經驗不斷分享下,點滴成長,也才有續航力完成2004年獨自完成中央山脈縱走記錄的書寫。這段時間帶隊爬山,時時惦念著縱走記錄的寫作,就時時提醒著爬山安全的警惕,也算是另一種收穫吧!感謝教導過阿慶的「眾多夥伴們」,不論是文章指導、或是爬山觀念的探討,都讓阿慶受益良多。
「山徑之旅用腳走、用眼看、用心體會。」中央山脈的稜線,阿慶走過、看過。觀看先於思考,寫下每一步履的心思,分享給有志進入山林者參考,提供「一種存在的價值」,願台灣人遨遊台灣山,都能順意、平安、收穫滿滿。感謝老天,我一個人走過了中央山脈。
致謝:
感謝大崗山雜誌提供發表的平台,讓阿慶有「被動式的動力」,以10年時間完成縱走記錄。
感謝這段時間以來(10年期間),每逢阿慶縱走段落完稿,幫忙校稿的夥伴們:
前期的尹莉麗老師、柯瑞銘(柯大叔)、陳素秋老師、潘織民姐。
中期的呂婉甄老師、于瑞珠老師、汪仁傑兄、潘葒姐。
後期的陳秋伶姐姐、清秀佳人、吳映嬅老師、葉淑娟姊姊。。
以及另外「族繁不及備載」曾被阿慶騷擾過的夥伴們,你們的幫忙是阿慶成長的助力,那怕是只有一個字、一句詞、一個標點符號的提點,都「惠我良多」,千言萬語,感謝一句……感恩啦!
阿慶敬上103/04/24完稿
黃兄之堅忍毅力,為理想而完成一般人認為不可能的任務、挑戰,誠可喜可賀也!
結語中第一行字『創下一個人縱走中央山脈的紀錄』,個人另有他知,擬提出請大家惠示寶貴高見。
據個人所知,約民國60年左右,劉崑耀就已經一個人縱走中央山脈了。
當時他還是個學生,因他患小兒麻痺,雙腳不等長,幾乎不良於行,很多人都看不起他,他為了證明他不是弱者、他要扭轉周遭人士對他的指指點點,結果他一個人去縱走中央山脈,如今他不僅是山難救助協會的知名教官,還是全省五大山脈縱走勇士,揹負力超強,即連國外高峰亦經常登頂,實為國內不可多得的人才。
感謝老山猴前輩的告知
事實上,山裡面看到老山猴的布條,就知道沒走錯路。
拙作原文
完成了一次史無成功前例的單獨縱走行程,不小心創下一個人縱走中央山脈的紀錄
因為目前找不到前人的資料---成功的資料,所以寫下這樣的文句
若有出處或可證實,編修時會修正,再次感謝
阿慶敬上
找到了
請參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210000473-260107
節錄
劉崑耀大專時期到成功嶺受訓,因殘疾遭到退訓,更激發他要磨練自己的意志。他用1年準備,在民國71年與友人花了62天,從宜蘭南湖大山到台東卑南主山,完成第1次沒有原住民帶領的中央山脈大縱走創舉。
這是2個人,非老山猴前輩所言
阿慶敬上
前方路遠 出書記
103/04/29
文/阿慶
每一次的回頭望,發現走過的路很遠,但前方的路更長。
中央山脈走了46天,那是中年離家出走的距離。
縱走記錄草稿寫了10年,那是從不會寫文章到學會寫文章的距離。
自力出一本書的專業估價是25萬,那是理想跟現實的距離。
專業估價出這一本書若印製1000本要定價650元,才能夠回本,寄放通路14個月,賣一本回收一半。因為阿慶思考點跟專業有很大出入,出書重點是傳播,不在於營利,然後問自己有多少錢可以燒,一本650元可能還要找個倉庫來放。算盤上撥下撥,25萬跟當初預估很接近,所以要「文編、美編」自己搞,當然最後要自己賣,算了算印刷加寄送郵資,一本書價碼要押在250元才有達標的可能,目前的屁股大概只能印個500本來賠。所以不急,可以慢慢搞,文編已經可以,美編要來學,以後可以依此模式,整理阿慶文稿,留下些許鴻爪。
往前看,野鶴無糧天地寬。
走完中央山脈縱走,接下來要把書生出來,文稿重整、附錄編修、學會文編、搞定美編、然後付印。會不會再有一個10年?阿哉?但我至少要搞懂如何出一本書,它的流程怎麼跑,它的過程如何學。
嗯!就看學習的速度跟存錢的速度……那個快。後面至少還有一本「徒步台灣海岸環島見聞錄」,一步步來,燒錢的事,慢慢來。
因為錢帶不走,所以不要人在天堂錢在銀行;
因為現實資源有限,所以要有其價值才留存。
藉由出一本書,向未知的領域,再度挺進。
來去存錢卡實在~哈。
阿慶103/05/05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