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學生時代在大崙溪探勘的記行性文章
曾經發表在台灣山岳 最近因為在誠品講座講到大崙溪的探刊
所以把這些文章再拿來改寫 發表在部落格
所以要看詳細的照片可以到以下網址:
相呂馬伊橫斷(上)~~最艱險的探勘
http://blog.yam.com/Iceytsui2008/article/13935358
相呂馬伊橫斷(下)~~上窮碧落下黃泉
http://blog.yam.com/Iceytsui2008/article/13960421
更大的相片在此:
http://album.blog.yam.com/Iceytsui2008&folder=3975357
http://album.blog.yam.com/Iceytsui2008&folder=3982100
時間:19970703~19970713(11天)
領隊:崔祖錫 嚮導:方煌敏
隊員:陳道陞、吳玉珍
實際行程:
7/2(0):中壢=>台北=>鹿野
7/3(1):鹿野=>紅葉=>延平林道=>林道上線50K-->林道支線工寮C1
7/4(2):C1-->林道上切處-->2661峰東北稜-->2550峰-->2500鞍C2
7/5(3):C2-->2640峰-->2650鞍-->相原山C3
7/6(4):C3-->相原山北峰-->2642峰-->2655峰-->2520鞍-->舊造林路-->相原溪西南源-->舊四叉路口附近C4
7/7(5):C4-->呂禮北稜三叉口-->呂禮山-->呂禮北稜三叉口-->呂禮中峰2715溝狀巨鞍(賽車跑道)呂禮北峰下馬谷(2650鞍)C5
7/8(6):C5-->中馬谷-->上馬谷-->馬蕃怕山-->光明頂營地C6
7/9(7):C6-->馬周稜下切點-->崩壁-->大崙溪支流溪溝-->瀑布上營地C7
7/10(8):C7-->大垂降點-->絕命崖側-->瀑布底-->大崙溪畔C8
7/11 (9):C8-->伊加之蕃會流口-->伊加之蕃溪營地-->伊加之蕃山北坡2600M C9
7/12(10):C9-->伊加之蕃山附近-->2865鞍-->卑南北峰下營地-->三叉路口石山林道C10
7/13(11):C10-->石山工作站-->藤枝=>六龜=>高雄
Hi! 我們又來了
那年春假的美奈田主山之行,雖然苦了眾人的雙腳,札札實實的踢了40km林道下山,卻也給我們一個特別的緣份,去認識這個岳界陌生山區。從紅葉林啟文先生口中,那個10多年前,帶著測量隊滿山跑的回憶中,浮現我們眼前的,是一片草原鹿鳴的原始美景。這種景象深深勾起大夥心中探勘的熱血,於是回到學校後,特別仔細研究。兩個半月後,…..我們又來了!
四人組合十一天
本隊四人,除了我是比較有經驗的領嚮,其他都是大二升大三的初嚮。煌敏與我中岩同一期畢業,攀岩實力與用繩熟度都比我更強,過困難地形的技術可要靠他。優雅的帥哥社長道陞,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是會爬這種自虐路線的學弟,其實是個任勞任怨的砍路先鋒,耐力和毅力十分驚人。玉珍學妹,本隊唯一女生,個性樂觀開朗,體力夠強,煮菜燒飯切水果還有與我聊邱淑珍等電視影星八卦樣樣都行,沒有她,這個隊伍就少了這麼多的歡樂與那麼多美好的回憶。
暑假初,社上共有兩個隊伍正式進入此山區。超強領隊裕強帶的大崙北溪溯,竟在7月初的豪雨中撤退。而我們這四人十一日難以想像的苦命長征,才正要開始!行程將從延平林道底入山,循卑南東稜主幹相原、呂禮北轉馬番粕支稜,來回岳界首登的周溪山,下大崙溪後再沿伊加之番溪切回南一段,要完成這只有份十多年前林古松前輩紀錄可用,後半行全然未知,充滿危機地形與技術挑戰的長程探查。
也許因為信心不足,我們的背包塞滿了滿滿的技術裝備:45公尺的主繩兩條、30M傘帶、一堆普魯士繩環與勾環,加上十一天的糧食,分配給四個人分。就算在現在,帶這麼多技術裝備看起來也像發瘋了一樣(但後來證明完全沒有白背)。出發前任誰也不敢相信,我們真能突破這山重水複的層層難關!
D1 飛馳林道52K
前晚才從台北風塵僕僕地坐火車趕到鹿野,裝備還是在車站前臨時分好的(為何我每次出隊好像都這麼趕?)。還沒加水,男生都超過30公斤,女生也有25了,真是難過啊!沒辦法,認命吧。一早,林先生熟悉的身影,從同樣熟悉的那輛「專門開延平林道」的改裝吉甫車來到鹿野車站,感謝他百忙中的友情相助。
一路劃過縱谷平野,擦紅葉而去,我們直接重回到那個又長又危險的延平林道,也是荒涼如舊。
原來是廢棄已久的延平林道,那兩年因有關山商人欲採愛玉子(這個說法讓人懷疑,採愛玉子有這麼大的經濟效應要打通這麼深入的林道嗎?)而全線重新打通,最深已開入小禿山附近。儘管如此,林道利用的人甚少,山區地質碎弱,實在是不易維持(筆者按:往後十年,延平林到可通行距離節節敗退,2007年中只能通車到前10K)。在技術高超的林先生飛馳下,一路殺到了50k處,真是老天保佑!
林先生是紅葉布農族人,當時與老婆經營雜貨店。他闇熟等高線地圖,十多年前常帶著測量隊在這山裏跑了不少基點,每次聽著他述說山上的陳年往事,鮮活生動,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和鼓勵,也因為有他,才有我們探勘大崙溪的契機。午餐後,吉普車絕塵而去,我們也正式踏上征途。延平林道(上線)雖長,至此已是強弩之末,在小禿北峰(2620)北鞍轉往西北,我們尋覓到一處非常荒廢的大工寮,在此安然渡過了第一晚。
Day 2 : A Wrong Day
這段地圖上找不到的林道,有著許多分支,東港博岳的吳隊長曾告訴我們,可利用其中一線深入接近2500鞍,大大縮短了到相原山的距離。至於哪一條支線,可很難交代清楚,運氣不好的我們選擇的是錯誤的上線,終止在山腹處。不願走回頭路,只好上主稜順稜縱走。在原始鐵杉林伴著底層低矮的箭竹中,雖不難前進,但抓稜下降本身就甚耗體力,眾人皆衰。
在一小鞍旁凹谷午餐,身邊就是個洋溢獸味的巨洞,泥地上滿是黑熊的足印,令人吃得實在不怎麼安穩。午後,箭竹被更討厭的芒草取代,努力上到了最低鞍前的2550峰,猛一看到山腳下竟有一條林道蔓延至此,差點沒有昏倒。這大半日的辛苦直是一場白工,真是錯誤的一天,Its A Wrong Day!
氣急敗壞下,前方往相原的看似「草生地」連稜似乎不難前進。只好再次振作精神過2500鞍。沒料到那看是「草生地」的陡稜,竟是芒草密到再怎麼也鑽不過去的斷稜。無奈中只好退回這個不太好的鞍部紮營,還好下切取到了水源。四人沒命似的擠進匆促搭起營帳,躲避無數小黑蚊攻擊和惱人荊棘的騷擾。也帶著一肚子的怨氣勉強入睡……
Day3 奮戰「草生地」
卑南東稜有2450鞍之後主稜上盡是火災後的次生「草生地」林相。一路從相原,呂禮至卑南主,芒草的長法可說是千變萬化,氣象迥異,真是給探勘者或是生態學加最好的「草生地」生態教學教室!昨日我們吃過虧,今早決定繞過2596峰斜切上稜,自然免不了一場惡戰。由於一大早精神飽滿,大夥一路狂衝狂砍,很快地切上稜接上了的舊路遺跡。由此至相原尚有數個山頭,「草生地」也只有在小山頭上才稍嫌可愛。一過山頭,路跡就不好找,芒草過頭開始欺負人,有刺植物更是錦上添花的跑來湊熱鬧。此外,山頭間鞍部各個又深又危險。在其中一個深鞍,道陞一腳採空,就這麼不小心給摔了10多公尺下去,還好只是虛驚一場。這樣一山一鞍一喜一悲地砍殺奮戰著,好不容易終於快要遠離惡夢了,老天卻毫不客氣地下起午后大雷雨來……
暴雨中,我們慢慢踏上愈來愈平緩的相原山頂,只見山頂處處凹地中積滿著雨水,都是不錯的營地。無論如何,這兒比昨天要好太多了。或許明天還可以起來看看日出。當然是紮營!
Day4 百感交集稜線行
一大早,爬上就在營地旁的山頂,啊!天上彩霞和東方的雲海真是美不勝收,四周眾山默默,展望之佳,實不遜於一般高山。平坦廣大的相原山,滿山草原,東側還有一個清澈美麗的相原池,絕對是相當另類的中級山,應該被稱為「中級山中的三叉山」才對。早餐後又上基點狂秀一番,心想不知有多少年沒人來過這個二等原點的基石了。由於天氣甚佳,為了打混曬裝備,我們摸到九時許才出發。此行一路到相原北,均是平坦舒緩的芒草原地形。而後再次陡下,與呂禮山北稜遙遙相望,其間山頭之多起伏之大更甚昨日,但草反而長得較短了,舊造稜路跡也保持較好。沿途野鹿奔馳,走來備感風光,八卦話題也出來了,雖然偶爾還是得奮鬥一番……
午后越過2656峰,一路陡降,甚至有小斷稜出現,須吊背而下。來到2550鞍,一條林古松先生記錄中的「造林小徑」赫然橫列眼前,大概此處植物不易長得高大,路基因此甚為堅實,看到久遠紀錄中的路徑這麼清晰平坦,實在有種感動的感覺。這條造林小徑原本橫繞山腰到呂禮東南稜的「四叉路口」,後再上呂禮山稜,卻在下溪谷前又消失在巨大的芒草陣中。不過只要切上東南稜,還是會歸回「正途」的。只是這次的芒草奮戰我打頭陣,混亂中我遺失了一只昂貴又心愛的好鏡頭,那晚草草在東南稜尾平坦處紮營,心情真是鬱悶至極。
Day5 北上奇特的稜線
今天將要直上呂禮山稜,來回呂禮基點,然後告別卑南東稜主幹,轉往北走馬番粕這個充滿奇異地形,又高亢得喧賓奪主的支稜而去。一早沿東南稜爬昇200m上到稜線。這裏的草生地聚說那兩年才發生火災,枯木都未倒盡,焦痕處處。而新生的芒草叢聚而生,鮮嫩翠綠,看來實在是非常的可愛。
到了叉路口,由於心情仍差,我叫學弟妹們自行到基點峰去登頂,自己則留在原地打盹。睡夢中,忽聞對山基點峰上的道陞對著我拼命大叫。我懶懶的起身,剎時眼睛一亮,就在身前數米處奔過來一頭大水鹿,好像差點就要從我身上踏過去般!等我驚覺到要拍照時已來不及,徒留蹄聲漸遠。眼見水鹿多次,還沒有一次這麼的讓人驚心動魄,心情倒也振奮了起來。
由此北走支脈,無路上升。草原是愈來愈寬廣了。其上的白木處處,像極了秀姑坪那兒的樹木墳場。而展望風景之佳卻尤有過之而無不及。一直逍遙上至呂禮山中峰(2874峰),見到了和呂禮北峰(2920峰)夾峙的溝谷狀怪異巨鞍,後來的探勘者稱之為「賽車跑道」,還真是傳神!這附近還有不少類似這樣的老年期地形,加上草原遍布,地景更是一覽無遺。我們捨東稜而就此支稜,一方面為了搶登周溪山,另一方面也是想見見這傳說中充滿奇異地形的支稜。
下到賽車跑道午餐,險些被毒辣的太陽曬昏了,還要繼續辛苦爬上呂禮北峰──這附近群峰的至高點。心中嚮往它山頂的展望與記錄中的水池。只是在上到山頂的那時,我們吃驚的發現,馬番粕山竟還是如此的遙遠低矮,鬱鬱蔥蔥的景象讓我們想一路狂奔草原下馬番粕的美夢幻滅了!此時天色不大好,時候也不早了。大家像逃命般的趕路抓稜往北降。只見松林愈長愈密,草開始變高變雜,稜線也陡然斷落。在這當口老天又下起暴雨來,大家顧不得痛苦,只管前進。恍惚而暴力的行進中我們不知怎麼摔滑到了2630鞍部。眼前突然一亮,豁然是一處平坦的草生地山谷,谷中有一水池,四周盡是松林圍繞,鹿鳴鳥叫,好一個幽靜的小天堂!雖然大夥狼狽至極,但一到此處,倒也覺得不枉這麼一苦了,伴著揪揪的鹿鳴,索性就停在這裏了。寧靜的夜裡,突然覺得,文明世界已經離我們好遠好遠。
Day 6 走過馬蕃三谷 駐足光明頂
在鳥鳴聲中醒來,天空陰沉沉的,我們準備離開這個可愛谷地,邁向更未知的行程……
在呂禮北峰下稜途中,已隱約見到馬番粕正稜西側的緩谷中,有二片松林包圍的草生地。一直下到山谷,更被它的寬廣平坦,殊美動人的山景所迷住。翻過一片松出高地,我們先後又發現兩個更大、更有型的山谷。我們住的「下馬谷」,在鞍部附近,西邊有活水源,東側一片一落千丈的斷崖,遙望對岸的尖石山,氣象萬千。中間的「中馬谷」,碎石錯落,谷地呈完美的橢圓形,最平坦也最幽美。「上馬谷」面積最大,由兩個谷地接連而成,地勢詭異。天氣還是不好,冷冷濕濕的氣氛中,沒有趾高氣昂的哪種心情。靜靜的走在這三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幽谷,霎時感到已和天地融合為一體了。
上馬番粕山雖然在松林之中,卻不難行,二等的馬蕃基點周圍,對空標緻正是十五年前林先生隻身前來的架設。如今已破爛得一踏糊塗。小雨跟著落下,我們隨便的拍了個登頂照,就要準備繼續。接下來的稜,則是岳人、測量隊甚至可能是獵人都沒再來過的地方了。而在這遠避稜線末端的周溪山,也想必是岳界首登了!行程已延誤不少,今天若再趕不到2384m峰折下大崙溪的三叉點,我們就必須放棄這個首登。只是山稜一過馬番粕,就是一連串沒來由的急降,等高線地圖至此完全派不上用場。這種寬卻有點陡峭的稜線很難抓出正確方向下降,加上植物豐厚茂盛,還有幾處要吊著包和垂降的。下午三時許,鑽到一處平台山稜,展望甚好,大崙溪似乎就在腳下。士氣低落的四人怠惰之心油然升起,已經有點神智不清的道陞說這裡叫光明頂,而我們竟也莫名其妙的在此扎營了。
Day7 上窮碧落下黃泉
「光明頂」雖不甚高,日出之美卻也令人動容。眼看包圍在層層群山,在晨光中兀自沉睡的周溪山,心中的不甘與不捨之情有點難以平復。但想到今天就可以下大崙溪,又不由得興奮起來。啟程後我們決定不再循稜到2384峰,而直接抓準西北方向斜切下大崙溪。先是芒草陣,然後再來是二段用盡主繩的垂降。其中一段25m的垂降我們因背大背包下降,差點累得沒氣可喘了。再下是原始林和危險的大崩溝,無論是什麼植被,地形卻只有陡降、陡降、陡降。最後接到一條小溪溝,心中暗暗竊喜:滿以為沿著它摔滑而下,就可以很快到大崙溪了。
小溪溝最後變成險惡的崩溝,往下看大崙溪似乎不遠。正當心中就快要鬆口氣時,突然覺得眼前的景象並不大妙,走在前面的煌閔突然停步,作大手勢招搖,我下背包過去一探──啊!!!一個超過35米的瀑布,周圍最近的大樹都在100公尺以外,根本無法做固定點下降。這裡四周山勢盡是陡直的峭壁,大崙溪就在前方不遠,但又如何能下得去呢?卡在這樣的絕境,大雨又紛降而下。絕望的心情中,我和煌閔爬上溪右高150米有大樹的山稜上,煌閔用大樹當固定點拉主繩下降一段over,至另一平台上探路。兩人則已無線電互相連絡,雨中隱約感覺到右方有個發聲的崩壁。
等了許久,煌閔才用普魯士上升回來,說尚有一線生機,但可能要連下好幾段,他也沒完全下到底。其中不乏危險的地形。在大斷崖上的孤立平台間依序而下……誰也不敢保證,我們會不會卡死在其中一個平台?回到崩溪,玉珍已煮好了熱湯,但大雨仍不止。晚上用帳棚傘帶確保,睡在凹凸不平的陡斜石塊上,我惡夢連連,懊悔怎麼會帶學弟妹來到這裡;更不敢去想像,我們真的能靠自己的力量安然回家?
一天之中,好像從天堂摔到了地獄……
Day8 挑戰絕命崖
為了確保不會卡死在斷崖上,一大早我與煌閔再去探了一次路。結論大概要再下四個繩距──一段over,二段峭壁,一段碎石崖;連繫其中的是斷崖中容人的平台,中午背起背包爬到山崖頂。就要正式下去了,心中頗有壯士離別的決心在。第一段over岩壁背包和人分開下,花了不少時間,在此間又下起大雨,道陞和煌閔在下降中被淋得濕透。全員到齊後竟發現繩子卡住拉不下來,只好勞煩煌閔再上去「解套」,真是辛苦了我們這位偉大的「技術嚮導」啊!第二段則架傘帶以類似普魯士攀登法輔助下陡坡。緊接著第三段是雙繩垂降的峭壁,主繩長度剛好用完,接上一塊碎石平台。
當下抵平台後,只覺得不斷聽到恐怖又刺耳的爆破聲,納悶地轉身一望,赫然發現自己就身處在一個巨大崩壁的邊緣,眼前的景象真是無法形容的恐怖。只見崖頂近垂直的岩壁上分分秒秒都在落石,下方碎石坡上盡是一片黃濁泥流,濁了清澈的大崙溪水。在這驚訝的已說不出話的當口,突見又一巨石飛奔墜落,一路凌空,最後撞上崩壁下方一個龜島狀怪異的小環流丘,剎時巨石炸散成千萬碎片。這石破天驚的一幕,只嚇得在斷崖上求生存的我們在雨中不住發抖。此崩崖也許非有萬丈之高,卻難找出一個,比這更險惡更鮮活恐怖的絕境了!我們都叫它──「絕命崖」,碎石平台的另側是第四段垂降,下去後就是瀑布底了,此時剛好雨過天青,距大崙主流已不多遠,,大家都感覺到一種尋回生命般的喜悅。
沿溪口直奔大崙溪。當每個人站上溪畔沙洲的時候,都忍不住的發出了一聲驚歎:原來絕境之下竟是個仙境。奔騰的溪水,陡峭的兩岸──氣勢磅礡、粗獷豪邁的大崙溪谷,壯麗得令人屏氣凝神。再回首絕命崖,雨後烈日照耀得它金璧輝煌,崖上雲霧蒸騰,恐怖中亦散發著氣派與莊嚴的氣息,在這樣深遠的荒山,很難想像有人不會被這裏原始壯美的一切所深深地感動著。
今天就只下了這麼150米,卻是整個行程中最艱難卻也最精彩的一日。
而艱辛奮戰後的代價,就是在隆隆水聲中,溫暖營火旁,皎潔月光下,在壯美荒涼的大崙溪畔渡過這最愜意的一夜。
Day9 美哉大崙溪
清晨的大崙溪,散發著另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美感。四個人懶懶散散,都不希望這好時光像大崙溪水般不住北流。好不容易打包好,換上溯溪鞋,我們面臨是另一種地形的挑戰。今天將順主流下溯一段至伊加之蕃古部落南側支流(暫名伊加之蕃溪),再沿溪上溯,輾轉切上南一段。踏溪水而下,大崙溪谷迂迴曲折,卻又峽谷處處,巨石纍纍。陽光從樹梢灑下,溪水也不那麼清冷了。更幸運的是一路竟無困難地形,而好景賞不完,不多時已至會流口。
這個會流口處正位於抗日英雄拉馬達仙仙的「最後根據地」南側不遠,這裡白石壘壘,豔陽從綠油油的樹影中灑下,我們在一片石攤煮熱食歇息,眼前景象如此清晰又好像夢境。環顧此處山川,深感再難找到比此更深入難至的絕境了!也難怪當時日人始終拿他沒辦法。
這裡也是以往日本溯溪隊上溯主流終點,當時因他們時間用盡,而同我們一般循伊加之蕃溪上南一段。離開夢幻仙境的大崙溪,沿伊加之蕃溪逆溯而上,進度並不很快。下午二時我們正式決定棄溪上切,直指伊加之蕃支稜,從原始闊葉林、混淆林到滿是千年紅檜的針葉林,一路陡上,腳底踏的盡是層厚厚的落葉軟墊,四周一片寂靜。
此情雖好,大家卻也累得眼冒金星,最後就在我們要進入鐵杉林前停下紮營,夜半熟睡中,突然被幾聲近在帳外數米的巨聲熊吼給驚醒,爾後整片山區都是動物互吼,有熊有山羌,乎遠又近,不知到底有多少隻。大家除了手握山刀、冒了一身冷汗外,只能感慨:都要回到文明世界了,怎麼還有那麼多熊呢?
在習慣熊吼羌叫後,最後還是不免呼呼大睡。而家,該已不遠了吧!
Day10 歸心似箭 奈何路迢迢
整個勘察已接近尾聲,而回家的路似乎還是如此漫長。早上十時左右,我們衝出了冷杉林,上到伊加之蕃山附近的草原。無暇也無心再玩「找基點」的遊戲,只想馬上踏上傳統路線。但誰知其間的密箭竹又是一陣艱辛的考驗。好不容易,當用盡力氣的我們,終於踏上南一那清楚又堅實的坦蕩大道時,那成功的喜悅與內心的激動,在滿是傷疤的臉上手上的笑容的揮舞中,隱藏著這些日子以來的多少心酸阿!
從卑南三叉路口下石山林道的稜線上,晚霞與雲海動人舞動著絢爛的美景,我們卻無暇欣賞,底片用盡,也無法紀錄下這一段美好。黑夜降臨,我們仍趕著路,要下到石山工作站,走到最後,每個人都快要昏厥在只有芒草鬼影揮動的林道上,又得要過一個淒然飢渴的夜晚,這最後的一日才甘願悄悄地來臨。
Day11 群山遠去
石山林道已開通到工作站後五公里處,當時工程仍在進行,也不知到底要通到多上面,那時我們只關心下山的問題,好填補內心對文明世界和物質生活的渴望。直到離藤枝數公里時,才遇到好心的兩兄弟騎著野郎機車,願載我們下森林遊樂區。十來天見不到旁人的我們在連聲道謝下,結束了雙腿的長久苦難。
下到六龜,這個原本質樸的南部林業小鎮,在我們的眼中卻是熱鬧繁華的人間天堂。搭上公車前往高雄,漫漫旅程上,懶散的望著窗外越來越寬闊的荖濃溪河谷,群山逐漸遠去,西斜的陽光照耀著空蕩蕩、不斷嘎吱作響的老舊車廂,有種暖暖的感受從心中升起。當晚到在林園的學弟孔成家中休養,受到極度熱情且富盛的招待。而東港博岳隊長吳耀坤先生也特來與我們會面討論山上種種,實在很佩服他們登山的態度與法。
這夜在舒適涼爽的冷氣房中,回想這十一天來山上種種精彩難忘的旅程,慶幸咱們居然能安然下山,同時也終於領略到大崙溪深處原始荒美,為往後的探勘開啟了一扇窗,直是覺得不虛此行。
大崙溪和周溪山,我想,我們一定還會再見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