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大安山東稜探初見

活動日期
2011/7/23 - 2011/7/27
所屬團體
個人
困難度
0
類型
» »

isivatan(貘)

2011/8/7


大安東稜探初見

領員:蚯蚓
隊員:isivatan、柚子

攀登山岳:
向山 3-6000 2144M
大安山 2-1454 2828M

預計行程:
D1 7/23 車行西林林道至通車終點(18k)→28K上切(1550M) →抵33K(1700M) →37K水源→40K溝C1
D2 7/24 C1→溪溝→大安山東稜基地營C2←→石頭公峰(2514M) (缺)
D3 7/25 C2→2171M→1900M換稜→初見1826M→返回 C3=C2 (缺)
D4 7/26 C3→林道→返回(或多走向山)
D5 7/27 預備日

實際行程:
D1 7/23 車行西林林道至通車終點(18k)→28K上切(1550M) →抵33K(1700M)→37K水源,來回向山C1
D2 7/24 C1→40K溝→小匯流口上切舊獵路→大安山東稜基地營 C2(缺)
D3 7/25 C2→2480M山頭賞石頭公,東北迂迴陡稜→2171M,迂迴繞下西北稜→1800M舊鐵道路基,前後探路→返回C3=C2 (缺)
D4 7/26 C3來回大安山→40k溪溝→37k工寮C4
D5 7/27 C4→返回18k行車終點

地圖:http://map.happyman.idv.tw/twmap/show.php?info=280000x2639000-6x8&mid=3647

前言:從東華大學往中央山脈方向看去,可以望見大安山尾巴勾著一道險惡岩壁,從木瓜南到西原荖腦山之間的缺口露出頭來,像隻大鯨魚一樣。這條在《白石傳說》中,地形與植被皆被敘述為極險惡的石頭公山、初見大崩壁稜線,一直給人留下一種難以接近的印象;地圖上擁擠、斷裂的等高線面露兇光,拒人於外。然而,日治時期地圖上的初見鐵道、伐木遺跡,以及大安東稜的舊獵路,這些人聲退去後,遺留在深山中的駁坎殘跡,散發著比花崗岩基石更為神秘的吸引力。

  崩毀的林道與破碎的地形雖然讓人卻步,也刺激了我們找出更適合的路。由於已有臺大登山社的探索,得知向山至石頭公山之間有難行的斷稜,我們決定取道《白石傳說》中所提到-西林林道40k溪溝至大安山東鞍的獵路。雖然這條獵路有頭有尾不見身,但觀察地圖,獵人欲進入萬里橋溪上游,由40k溪溝開拔,的確可能比46k經大安南稜來得有效率;參考前人紀錄,也多由大安山之後才出現路況較佳的獵路,所以可以合理推測曾經有條重要的獵路隱藏於此。即使歷經二十多年,獵路也許早已回歸自然,但知道曾有人從40k上到大安山,心中有底也就足夠。知道的太多,又哪來許多的驚喜呢。

行程紀錄:

D1 7/23 天氣:晴午後多雲

  一早與蚯蚓約在志學火車站會合,坐上花蓮烏龜大哥的車。一路上都是名字熟悉卻很少去親近的山,如果有機會能去,必定是充滿了期待與好奇。車過恰堪溪橋,南二子從某個山間窗口露了出來,讓人雀躍。

05:56 進入西林林道。
  林道在山腰不斷盤轉,烏龜大哥觀察林道旁草木生長的狀況,推測近期應是有人車經常出入。心情隨著數字不斷增加的里程牌而越來越興奮,水泥路也越舖越新,就這麼一路順暢抵達18k,才由於路面鋪設工程進行中而止步。

06:45 18k,水泥鋪設中,下車整裝。不久遇到修路工人驅車至此,詢問得知施工進度也到此為止,倒是沒問施工單位是誰,也不知道為何修路至此,我們應是第一批撿到便宜的山友。

07:00 告別烏龜兄,出發。往後仍有一段兩三百公尺的水泥路面,轉為土石路面後,四輪傳動車約可再行五百公尺。

07:20 四輪傳動車可達終點。
  往後林道為過人高的茅草所覆蓋,像是造林失敗的山坡上散著幾棵筆筒樹與柳杉。恰堪溪底傳來多臺砂石車轟隆聲,不知正在進行著什麼工程。林道彎過1651M向西北延伸的稜線後,可以看見氣勢逼人的石頭公峰稜線矗立眼前,當然還有針山南二子、大檜、望臺,甚至是牡丹岩,都搶著成為視覺焦點。

  石頭公峰峰頂大石清晰可見,有新康山天宮堡壘架式,兩脇延伸的崩壁則更勝一籌。與《白石傳說》中的照片相比,崩壁似乎已洗刷掉泥土,顯得更加堅實沉穩。蚯蚓用相機30X望遠,那利齒般的稜線似乎不好惹。

07:31 21k,從經建兩萬五圖上可見林道在附近作之字攀升,然而實際路線與地圖所繪並不相符,加上林道在此崩塌,只得循著不明顯的路跡上切至一處傾斜岩壁,蚯蚓在此看到了上方約20餘公尺處的林道鐵牌,大家便沿著岩壁邊緣往鐵牌方向爬。

08:10 上切至一處林道「左彎」鐵牌,續行林道。
08:13 22.5k里程牌
08:41 22k里程牌。里程牌數字錯亂?
08:47~09:00 小溪溝暫休,蚯蚓分著花蓮山岳協會的手作糕點。
  再往前約10分鐘還會遇到幾條溪溝,是1825M西北方的那幾條谷線。
09:11 溪溝,有小滑瀑
09:22 1825m西稜,有2-3T空地,是林道途中稍微「乾燥」些的營地。
09:34 23.75k,林田山登山口
09:41 24k里程牌,約位於1825M西北稜與1861M西北稜間谷線的溪溝區。
10:42~10:50 小崩地休息,剩1.8k至上切點
11:42 27.9k上切點,路右的樹上釘著一只藍色巡邏箱,[285322,2633064]。
11:58 Go,大致往西南上切,尚有路底可循
12:39 切至上線林道,恰好在向山東稜的轉彎。於此小休,螞蝗開始蠢動起來。
13:00 Go。林道開在向山南坡的陡壁上,在石堆與芒草中上上下下,一直踢著這樣的林道也漸感不耐。
  途經兩處裸露崩地,皆不難通過。約1小時後,林道漸轉北,離開南面的陽性植被,腳步也隨著轉好的林相而快了起來。

14:54 經過一處水源,再往前約100公尺便抵達37k工寮。
  蚯蚓仍然鬥志高昂,決定先去爬向山,今晚住這兒。我和柚子則留在營地,取水撿柴,搭帳煮飯,慢慢找回這一年來可能已在軍中忘記的瑣碎營務。不知不覺就忙到傍晚,石頭公峰也從雲霧中探出頭來,雖然感覺明天上攀的稜線仍有許多未知數,但身處山中已讓人感到相當滿足自在。

  約6時許,蚯蚓回來,說林相不錯,而傾斜的向山基石仍存。蚯蚓取道向山西北稜,省去傳統由溪溝上鞍部沿稜行的路徑,上去花雖然花了2小時,下來只花半個多小時,想必是清出一條非常棒的路了。

夜裡,大家圍在營火旁享用晚餐,讓剛退伍重獲自由的我感到相當幸福,倒還嗅不出隔日的緊張。褐林鴞發出低沉的呼呼呼聲,也許暗夜中的大安東稜正劃著一道詭異的笑…

D2 7/24 天氣:晴午後多雲

4點半起床,燃起餘火,靜靜享受這許久未感受的晨起時光。
0600 出發
0630 石壁水源
0640 林道支線岔口
0801 1868M西北方谷線前的崩石坡,小休
0820 Go,前方林道已沖毀,先下切到乾溝,在稍上游處找到上切回林道的路,是一處綁有傘帶的5M垂直落差。蚯蚓先輕裝爬上,決定人與背包分開上。
0850 全員過完,繼續踢林道。再繞過一條小稜會經過一條有水的谷線。
0928 40k溪溝,但地圖上那麼一條水線居然是乾的,這還不打緊,數顆三四層樓屋子大小的巨石穩穩鎮著,看不出要怎麼往上溯去,大家分頭散去,探水探路。

  我爬上溪溝西側的崩壁,實在看不出個名堂來,往後的林道也不知道跑去哪兒了,感到有點心慌。回到下背包處不久,蚯蚓從兩顆巨石縫中鑽了出來,說從這洞裡可以繼續上去!

0949 出發。進入溪溝中間,兩顆三層樓高的巨石所夾成的縫中,裡頭光線微弱,抬頭一看,出口幾乎在頭頂正上方約5公尺處。兩顆巨石的縫中,堆了數根巨木與石頭,呈現微妙的平衡狀態,哪怕是抽掉一顆石頭、一根木頭,或是一場大水,整個洞可能就會崩解了,充滿極大的壓迫感。狹窄或落差大處可將背包分離傳遞而過,手腳並用爬出洞口。

  花了十餘分鐘,大家全都爬了上來,對於這個洞穴路都感到相當驚奇。可惜蚯蚓的相機不幸墜落解體,少了一個紀錄工具。

  往後的溪溝仍是乾枯狀態,還好輕裝繼續上探後,聽到前方傳來相當豐沛的活水聲,再回頭已看見蚯蚓先裝了10L的水窟水了。沿著落差仍大的溪溝爬了一段,之後漸趨平緩。偶爾看見卡在石縫中的睡墊、帆布垃圾,相信這裡的確曾有人跡。

1030 小支流匯流口,取右側支流前進。不久出現淙淙流水。抬頭一看,一條十米瀑懸在不遠處,蚯蚓說:過不去了!

  至此已收束成陡峭邊坡的溪谷,沒有可上切的跡象,炎熱的風中傳來羌屍臭味,總覺有種絕望的氣氛飄在溪谷裡。我們總不可能再找到洞鑽上瀑布了吧!蚯蚓再次打開「野生動物模式」,回頭找找可能的高繞路,在先前的小匯流口,蚯蚓沿著獸徑鑽砍上去,不久竟傳來好消息:有舊獵路!上面有繩子!

  接連著秘密洞穴和隱藏獵路的發現,還暫時無法平復這樣高潮迭起的情緒,只能說,有決心和一點運氣,是沒有走不出的路的。

1103 Go。取完水,回到匯流口,在剛剛蚯蚓從芒草叢中鑽出來的路往西北行,不久就接到迂迴於溪谷右岸(面對下游而言)的舊獵路。這條舊獵路及時向我們伸出援手,抓著水管、繩子在陡峭的溪岸行走,彷彿有老獵人帶路,讓人安心不少。

1130 接至西北向小支稜,[282751,2635170]。這稜在兩萬五地圖上幾乎看不出來,實際上也不是一口氣連到頂,硬要直上總是會遇到極陡地型,不得時從旁迂迴,需要抓好大方向,並尋找適合的舊獵路路底或獸徑突破。

1259~1324 午餐,[282592,2635322]。再往上仍是循適合的路繞來繞去。
1430 繞上高度約2220M處的緩稜小鞍部。[282404,2635381]
  往後仍是硬仗,舊砍痕也不知不覺的消失了,處處皆是仰頭不見頂的超級陡坡,繼續繞來繞去。失去舊獵路的依恃,只求我們擁有螞蝗的意志力,用力在這陡壁慢慢攀上。

1630 稜線終於有轉緩趨勢,逐漸可以看到稜頂的光線,[282285,2635552]。開始往東北方腰繞過去,直接往稜頂的緩處前進。

1720 上至大安山東稜高度約2450M處稜線,很快的從先前的闊葉林轉變為鐵杉林,而林下稀疏箭竹中有隱約的路底。

  眼看時間也不早了,便開始尋找營地。繼續沿稜往東北行約100M,看上一片兩層稍平地,便加以整理紮營,作為明天來回石頭公與初見的基地營。

  從溪底背水拉上稜線這段確實折騰,尤其是柚子快累癱,但未下午後雷雨已是萬幸。趁著天未黑,集柴煮飯,昇起煙霧驅走肆虐中級山的花粉蚊。大家討論了一下這兩天來在林道與上切的狀況,決定修改行程使用預備天,隔日探石頭公與初見,剩餘的充裕時間就去爬大安山,也可以較沒時間壓力的踢林道出去。

P.s:今日營地反而只有遠傳有較良好收訊。

D3 7/25 天氣:晴午後雷陣雨

不用背重裝的早晨,心情輕鬆了些,不過一早就看到薄薄的雲霧,兩日來的乾爽天氣似乎即將產生變化。
0545 輕裝出發,沿稜往東北行。稜線一路平緩好行,偶爾可跟到水鹿路腰繞小山頭
0604 稜上一大小約3m*1m泥水池,像個巨人腳丫踩出來的。有了這個池子,應該可以大為省去溪底背水的辛勞。池邊還有個藍色酒瓶,留給我們無限的想像。

0642 抵兩萬五地圖上高約2480M的小圈圈山頭。從林隙窺得石頭公山另一面貌 - 一粒大石像縮小版的大霸尖山嵌在山頂上。石頭公峰從《白石傳說》所敘述年輕躍動的印象,轉變成老成沉穩的姿態,繼續展示著拒絕人們登頂的表情。蚯蚓見前方稜線崎嶇不可測,決定遠觀就好,底下的初見還遠著呢。

0709 出發前往初見。往回退到稜線往北岔出處,沿稜行。我們的預定路線是沿稜下到2171M,轉其東北小支稜,至高度約1900M左右腰繞等高線較緩部分到初見的稜上去。

0752 [283127,2636279]。前方稜線陡下,先觀察附近稜勢,初見山的稜線看似與我們所在稜線相連,相當詭異。沿稜行的變數確實不少,決定先往西北方有獸徑的山溝迂迴繞下。

  這一帶的稜線狀況與爬上大安東稜的路類似 - 稜線總無預警變得急陡,也無法得知明顯的稜線會從哪兒冒出來。只不過昨天往上爬,有個目標作為大方向,較利於觀察突破或修正方向的地點;今天往下走,要是開始繞行別的稜,不知不覺便會越偏越多,修回目的稜線也會更加吃力。

0849 繞回一小稜,[283116,2636363]。鑽出芒草發現我們已切到一片陡壁上,東側的稜線不遠,好像用力跳一下就可以抵達,往回到較緩處繼續找芒草叢中的獸徑下行。
0937 往東繞下,仍然相當陡,土又鬆,跨過一充滿咬人貓的山溝,慢慢切回東方的稜線。
1007 接回稜上,約在高度2200M處,續沿稜下。
1034 稜上長了一棵扁的讓你忘不了的神木。
1044~1056 2171M休息,[283354,2636598]
1206 緩稜,伐過的斷木漸多。
1235 [283172,2637055],高度約1820M。正想著也快到日治時期五萬分一地圖所繪的輕便鐵路,難道崩掉了? 果然不久便傳來蚯蚓的聲音:下面好像有茅草耶……到日本路囉!

  大伙兒從稜上的一塊巨岩右側繞下,踏上這條神秘的鐵路,都感到非常興奮。除了因為碰觸到這條年代久遠的「古道」外,早上在陡稜無依無憑地繞來繞去,這人工開鑿的「路」的確踏實許多。鐵軌拆除後留下的2M寬路基,與過去走過的日治古道相差無幾,祈禱著這路能順利帶我們抵達初見的稜線。

  然而,這樣的期望,就跟鑿在陡崖上的古道一樣脆弱。我們沿著古道往東行百餘公尺,便遇路基崩毀,而邊坡近乎垂直,下繞後再接上一段古道,沒多遠又再崩掉,蚯蚓往前探,還是類似的情形。不遠處的溪溝嘩啦嘩啦響,蚯蚓一反常態的問:要再往前走嗎?

  看看手錶與四周雲霧,再看看地圖上好近的初見舊址與基點,心裡倒是蠻折騰。考慮身上所攜裝備不利過夜,以及時間太晚,還是決定折返。畢竟我們已經踏上那麼一條懸在深山的舊路,並獲得孤立於世俗的快感。想到從40k的神秘洞、匯流口的舊獵路,並順利踏上古道難得完整的部分,已很感激山神總能適時推拉一把,才有幸窺得這兒的面貌。

  回到剛才下抵古道處,我們決定再另一個方向走走看,不知舊地圖上寫著「坂上」、「大安」的伐木地是什麼樣子。此側的古道仍然平順,靠著鋸斷的檜木、跨過山溝的木橋、陶瓷礙子、扭曲的鐵軌,不難拼湊出從前伐木丁丁、臺車運送著木材的光景。可惜古道接近谷線時又崩掉,此時已是13:30,我們決定到此為止,先吃午餐,[283031,2636835]。

1414 回到上切點。仍不見雲霧彼端的初見呀。初見,再見!

15:28 扁扁神木稍休。這一路有蚯蚓的砍痕與路條,回程上坡跟路輕鬆許多,一小時餘便爬了三百多公尺了。

  再往上不久抵達2717M山頭,我們都覺得來時的迂迴路線實在太不乾脆,決定改採策略嘗試沿稜上行,相信稜上會有可突破的路線。

15:46 瞥見稜左有處小崩地,跟著水鹿足跡踏上,爬升了約20M進入森林,稜上好行,憑著動物直覺往適合的地方行。

16:00 稜左居然傳來活水聲,應有獸徑可取水,聽看推測30M便可抵溪溝,我們繼續往上爬。
16:22 接上我們來時走過的稜線路,[283118,2636238]。從上往下走,要找到突破點的確要靠運氣。從古道到這段路上,綁了些中央大學登山社的白色路條,希望可以讓後來的隊伍更有效率的抵達古道。

16:47 上抵大安山東稜下切處,蚯蚓打電話給賴兄、烏龜兄,也打給公司請假。
17:05 出發回營地,雲霧已在箭竹葉敷上一層薄薄的水。
17:33 稜上泥水池
17:45 回到營地。醞釀了一整天的雨水終於降下,不得不佩服我們的強運,此時要是真的在那陡坡上緊急紮營,絕非狼狽可形容。

  雨水多到瓶罐裝不完,熱茶一杯接一杯的煮。誰也沒想到還能在這稜上毫無顧忌的用水,已是天大的享受。就著麼滴滴答答響整晚,即使是溼睡袋也敵不過今日的疲勞,又是一夜好眠。

D4 7/26 天氣:晴午後雷陣雨

0540 輕裝出發前往大安山。沿著稜線路底行,箭竹尚不密,只是夜裡無風,雨水殘留,不消多時便沾濕鞋褲。

  地圖上的稜線看來多麼可親,霧中的鐵杉林景緻有如高山地帶,原以為可以在這樣美麗的「大安森林公園」中,一路順暢到山頂。

0638 釘有橫木的大倒木。經過2528M後,斷斷續續出現明顯的獵路路底。
0710 稜上出現幾顆巨石,獵路跡跟到一顆稜左的巨石旁,似乎要開始腰繞大安山。我們決定不跟獵路,直接抓方向上去山頂,此時離山頂距離只剩約200M,惡夢從此開始。

  幾堆巨石彷彿箭竹海中的島嶼,先爬上去觀察一下方向,再游入比人高的箭竹海中。蚯蚓開始在前面開路,我和柚子在後面拓寬整理,不一會兒便全身濕,但不砍路又會冷掉,只能繼續死命劈路奮戰箭竹。

0817 大安山頂,二等三角點1454。山頂同山勢一般寬廣,對空標誌仍然相當新,小有展望。只是大家直打哆嗦,出現陽光的那一刻,臉上都露出了無比幸福的表情。

0840 出發返回營地。走在剛剛奮力闢開的路,心情相當滿足,這才體會到這種先苦後甘的投資還頗值得。

0901 接上從大石旁腰繞至稜上的獵路。
1000 回到營地,收拾裝備。
1042 出發,往回一會兒到來時上切至稜上的路條,開始循砍痕記號與路條下山。
  從上往下走才更加感受到來時路還真的很陡,偶爾還得拿出傘帶輔助下攀,期望有心人繼續改良路線。

1130 接至小稜沿稜下
1146 稜上緩處午餐
1213 出發,離稜往東繞下,進入小溝-小稜-小溝-小稜的迂迴繞行路線
1241 抵達D2午餐處,再往下就接到獵人架水管與繩子,算是有較明顯路跡可跟了,但還是不脫腰繞-接小稜下的模式。

1325 下至匯流口,到水邊滌去鞋襪塵土。
1340 出發下溯乾溪溝
1355 回到神秘洞口,花了10分鐘左右全員下到底,開踢林道。
1436~1448 過5M垂直落差,依然採取人與背包分離的作法。
1557 西林林道開路人員殉職紀念碑。這座去程不知道為何沒看到的碑,雋刻著金色字樣-[西林林道開路人員殉職紀念碑 丙辰年五月木瓜林區管理處立]。

  再繼續往前遇到一個把林道吃掉的山溝,鬼打牆似的找不到路,花了十幾分鐘才探回林道,難道有什麼力量作弄著我們?

1630 37k工寮。
  對於昨天的午後雷雨心有餘悸,決定住工寮裡,完好的床板大概可睡5人左右。再度升起營火驅走衣褲溼氣,下午黏上身的螞蝗也吸飽,紛紛從褲縫掉出來,其實大家的肚子早就被咬出一圈紅斑了。

今晚幾乎耗完糧食,吃飽喝飽睡的好!

D5 7/27 天氣:晴午後多雲

  雖然已經到了最後一天,只是單純踢林道的行程,還是很珍惜營火邊的溫暖,尤其從工寮門口往外望去的晨曦山景,突然感覺像是在家喝茶一般熟悉。
0644 出發。
0733 經過向山南坡的崩地,看著萬榮林道上的山,縱谷、海岸山脈與太平洋清晰可見,離家似乎不遠。
0818 林道下切點
0844 28.9k藍色巡邏箱上切點,開始踢著較平順的林道,中途經過就暫不贅述。

中途小插曲:10點多,突然鑽出芒草看見24.25k的工寮,已整個被屋頂給壓垮,正想探個究竟卻感到一陣刺痛,回頭看到現芒草下的一窩胡蜂正憤怒的搖擺著身體,趕緊退回林道正路。再走了約20分鐘,全身已浮現過敏紅疹,奇癢難耐,癢到想把皮給剝了!趕緊吞了幾粒過敏藥錠,外加蚯蚓的藥膏,再頂著腫起的頭繼續前進。

1242 再度踏上水泥林道,腳底與肩膀的痠疼瞬間浮現,而新舖的水泥也異常刺眼,像是要我們再回頭看看那片舒爽且充滿回憶的綠。

  稍事梳洗後,接到昇哥電話得知林道工程往下進展到17k,要我們往下踢。突然想到我們若是慢來幾天不就得從更下面開始踢林道,至此又不得不感謝這次行程的運氣。

  來載我們的昇哥拿了小玉西瓜與海尼根招待,實在是人間美味,到了晚上烏龜兄還招待大家去「長春籐」吃到飽,實在萬分感謝大家讓這趟旅程回味無窮。
  
  看見我們傷痕累累疲憊貌,昇哥疑惑: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持你們走這樣的山? 我們一時也回答不出個所以然,只是互相看著對方,隱藏在彼此笑容後的答案,我想也不是一句「好玩」就可以解釋。想起蚯蚓說他從沒想到他會一次又一次的來到西林林道,雖然我們這幾天確實讓這附近的山給折磨透了,但相信機緣一到,自然會願意再回來這兒;而當我從山下望見這隻大安山鉤著石頭公山當尾巴的大鯨魚時,也一定會想起這幾天來的種種值得回味的情景,並開始醞釀起下一次山旅的心情。

參考紀錄:
白石傳說 向山-石頭公 未竟 http://club.ntu.edu.tw/~mtclub/database/taan.htm
白石傳說 消失在地圖上的鐵路http://club.ntu.edu.tw/~mtclub/database/railroad.htm
西林林道 2004 樂嘉泡泡泉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5733
2005 賴兄 見晴.大安山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2271
2006 狗腿探勘 大安見晴南二子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4790
2010 賴兄 初見勘查報告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30590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勝文: 謝謝詳細的紀錄! 慢慢讀來,從準備,上山到下山,整個過程又重新再跑一次,點滴在心頭. 感謝你一退伍就帶著柚子一起來,有隊友一起探勘的感覺真好,之後要再一起爬喔! 感謝台大前輩們的白石傳說,無私的公佈在網路上,字字句句都值得品嚐. 謝謝烏龜,昇哥的接駁,賴兄大大的留守.每次在花蓮的山旅,總是少不了你們. "初見"尚未成功,同志繼續努力!
  • 補充一些照片.可惜相機摔壞了,不然應可帶回更多資訊.
  • 補充一下照片. 登山能看到風景,是過癮又幸福的事!
  • 紀錄寫得真好 昨夜已神遊一番~讚!!:)
  • 蚯蚓大大 提供個gdb檔吧 文中熟悉臉孔烏龜,昇哥,LEON...會帶我去的 傳Email也可
  • 太噁了... 我應該沒機會帶您吧...記得約我比較實在^^" 上週六下午上完課在南安想說您不知有無來花蓮爬山? 居然沒有..(原來是過父親節啦 哈哈) 週六晚只好乖該回家... 入花蓮卻沒爬山 鬱卒阿XD
  • GPS 行跡檔來嚕!
  • 很喜歡讀這種量少但質精的文章,謝謝你們又讓我對著地圖讀日記,好久沒這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