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3月2日嘉明湖高山症救援事件

文章標籤
登山安全

keepon(編輯)

2014/3/5




雲林縣信義育幼院師生一行35人,由卓福星領隊於0228、08:35報備入山攀登嘉明湖預定0302下山,當晚夜宿避難山屋;0301前往嘉明湖後返回避難山屋夜宿。


0302凌晨院生曾OO出現咳嗽、嘔吐症狀但未告知老師、領隊,至0302、06:40出發下山後20分鐘出現心絞痛、行走困難狀況,領隊卓福星一人開始以人力揹負至向陽山登山口,領隊卓福星以無線電呼叫他隊嚮導全志平、王藝祖(阿浪)回頭上山協助,三人輪流背負至向陽大崩壁以電話報案請求派遣救護車。

向陽派出所接獲勤務中心通報,由所長張能為、警員杜振昌上山協助,卓福星等人行至黑水塘森林中一度有申請直升機吊掛念頭,所長考量當時天候(大霧瀰漫)、地形(無開闊處)不利直升機吊掛作業,與其原地等待萬一直升機無法救援浪費時間喪失搶救時機,遂以無線電要求卓福星等人立即揹下山。

一行人於林道3.8k會合後警員杜振昌加入揹負,患者此時已呈現意識不清、臉色發黑、咳血、眼球突出症狀,經研判明顯罹患急性肺水腫、腦水腫,所長張能為緊急呼叫呂安順之吉普車上登山口接應,再將患者以繩索固定所長身上以警用機車載運下山,因患者意識不清恐其摔落機車,由志平、ㄚ浪小跑步在旁跟隨、扶持,10:50與吉普車會合載下山,11:05與救護車在遊樂區會合,緊急給予患者氧氣後意識逐漸清醒11:10由老師陪同送往關山慈濟醫院就醫無生命危險。

在此特別感謝卓福星、全志平、王藝祖、呂安順、黃銘凱、阿諾合力幫忙。

部分網友或許愛之深責之切,但與其苛責不如請有能力的人捐贈登山裝備,讓這群愛爬山的孩子爬山爬得更安全,謝謝大家。







 

感謝向陽所長同意登山補給站轉載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此次救援實有賴各隊山友嚮導與向陽所的通力合作,才能順利救援成功。

    藉由分享事件經過,希望提供山友一個省思的機會,

    隊員之間多加關心彼此情況,身體有任何問題應即時反應給嚮導,

    讓嚮導在安排隊伍下一步動向時,能將隊員狀況考量進去,

    降低隊伍風險,情況惡化需要救援時,也能更快掌握。 


    關於高山症判別資訊請參考

    山野醫學 作者:蘇文政醫師  http://ppt.cc/68cm

  • 在這裡看了很多登山的事件或新聞及遇到的一些山友

    一直不太瞭解

    高山用藥很輕

    為什麼很多未備?或只備丹木斯?

    如果有個如果, 如果沒那麼順利沒那麼幸運, 常常根本來不及,說走就走....

     

    可能自己比較膽小,每次上高山一定備

    1.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314B5CF9AEC3A1916FE225E7B9974B286EDC43A37A5C3BDF 一份copy (若不得已別人幫時可參照)

    2. 依文準備各類藥品(相同作用者擇一)

    3. 一份不得已時請人餵藥切結書


    有時生命經不起玩笑.......

  • 請記取多次的教訓  第一晚住向陽森林遊樂區  第二晚住向陽山屋  第三晚住嘉明湖山屋  從逢x萬x登山社到現在已經有太多次了  好像冬天易得高山病  冬天對搜救人員也較危險

  • 十團有八團都是第一天就從森林遊樂區就直攻「嘉明湖避難山屋」,根本就是提高「高山症」發作的機會而以。先住「向陽山屋」可以減少一半高山症發作的可能。

  • 嘉明湖山屋海拔3350m,排雲山莊3402m,圓峰山屋3640m,照前面幾位講的去爬玉山不是等於找死?

    爬山事先要做好完全準備,中高山症本來就很難預防的,就算是高手也難免會高山症的情形發生

  • 警察上山揹人...他可不可以也推掉?

     

    警察在消防之前負責了幾十年的山難搜救指揮協調與動員山地民力,雖說有山地管制,但那有戒嚴的時代背景,卻沒有什麼冬天就封山之議。警察真要推掉山難救援,豈不更順理成章?

     

    組織能量不足,當一個單位主官,是要爭取資源,還是把工作往外推?推給民間?推給毫不相關,本身人力也吃緊的軍方?

  • 小弟不贊成冬天封山  只是嘉明湖的憾事好像都發生在冬天  所以提醒一下山友  小弟的鄰居計畫一月要去嘉明湖  領隊計畫第一天要由關山火車站直攻嘉明湖山屋  經過小弟的建議 鄰居(小孩未成年)取消報名  結果該隊的鄰隊有人發生了高山病  大多數的登山隊都會在上東埔或奮起湖住個8小時再上排雲  雖然8小時不太夠  但總比沒有好  如果因為小弟的想法而影響搜救人員的工作意願  小弟願意在此道歉  小弟比較希望國軍有特種部隊長期駐紮在高度2000公尺的地方  專門協助高山的搜救工作  如果警察局在H2000m的地方更好  當然小弟的想法也許是錯的

  • 下降太難/不及動用大批資源不如捐成本較小的加壓袋

    註軍不如從成本較小的登山教育著手

  • 以文章內容來看....
    當事人出現高山症症狀卻不自知沒通報!!
    等到症狀撐不住後才反應,
    這時用什麼藥都沒用了,下降高才是唯一的辦法!!
    重點還是登山前的行前教育!!
    帶隊的老師也把嘉明湖當澄清湖來郊遊.....??
    基本的登山知識都不足了,
    就算捐贈了登山裝備也沒用!!
    主要還是這資源匱乏育幼院,
    須找人協助上課教導登山常識與一些體能的基本訓練,
    不是讓這些孩子從錯誤學習!!
    有些錯誤...一錯就無法再回頭了......

  • 以文章內容來看....
    當事人出現高山症症狀卻不自知沒通報!!
    等到症狀撐不住後才反應,
    這時用什麼藥都沒用了,下降高才是唯一的辦法!

    我的觀念是來自衞教,有可能是自己有弄錯,最好請教相關專科醫生

    不過上面寫的怪怪的

    這例子,如果下降是唯一方法,應不會下降後20分鐘還惡化出現心絞痛、行走困難到高山腦水腫,而到較低海拔也不需吸氧才清醒也不需送醫。

    另可參看應該是蘇文政醫師過去曾寫過一篇在長程縱走中途時,遇一位高山症已惡化患者全記錄。(以前有看到現在沒找到)當然不是說我們可以像他只是說惡化到一定程度沒處理,下降再怎麼快還是根本來不及,因為惡化速度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


    重點還是登山前的行前教育!!
    帶隊的老師也把嘉明湖當澄清湖來郊遊.....??
    基本的登山知識都不足了,
    就算捐贈了登山裝備也沒用!!

    加壓袋不是登山裝備

    是救難裝備

    您可以細讀一下其作用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175AA248804F83A8534176F15D5C9AD378BE43EDAD4FF9AA&k=%E5%8A%A0%E5%A3%93%E8%A2%8B 

    其中

    醫師有點出 “用藥”及”加壓袋”一起。

     

    有些錯誤...一錯就無法再回頭了......

    真的, 所以還是問相關專科醫生最好

  •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titude_sickness#Medical_treatment

    The only reliable treatment and in many cases the only option available is to descend. Attempts to treat or stabilize the patient in situ at altitude is dangerous unless highly controlled and with good medical facilities.

    For more serious cases of AMS, or where rapid descent is impractical, a Gamow bag, a portable plastic hyperbaric chamber inflated with a foot pump, can be used to reduce the effective altitude by as much as 1,500 meters (5,000 ft). A Gamow bag is generally used only as an aid to evacuate severe AMS patients, not to treat them at altitude.

    幾個問題可以思考:

    當沒有醫師在場...

    加壓袋與用藥可否取代下降?

    還是不能下降,才用加壓袋與用藥?

    或說不想下降,可不可以用加壓袋與用藥賭賭看會不會好轉?

  • 若能知道在什麼時候會走,當然可以判斷是下降還是用加壓袋。這個例子是"剛好"下降來得及、又一堆能者接力、及揹的動才沒有走,南湖那例就沒那麼幸運,而惡化到那種程度比例上來說不幸的還是比較多。


    沒人說要用加壓袋與用藥取代最終下降。都是不得已在救急。當然,到例子當事人高山症程度時,想賭看看只純下降那是絕對可以,反正命是自己的。不多話了。

  • ㄟ...

    這幾個提問,沒針對性,我有傾向但沒有答案,大家交流啊驚訝

    到底能降的時候(下降速率又是一個問題了),有沒有一個可供非專業者操作的簡單原則來決定,是下降先還是用藥與加壓袋先?

    下降速率,難度可能要列入考量...但身為非專業者不進要問--專業者能否提供比較簡單的操作原則?

     

     

  • 到底能降的時候(下降速率又是一個問題了),有沒有一個可供非專業者操作的簡單原則來決定,是下降先還是用藥與加壓袋先?

    下降速率,難度可能要列入考量...但身為非專業者不進要問--專業者能否提供比較簡單的操作原則?

    覺得這是很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