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搭公車遊郊山步道(17)嘉義平地古道巡禮,順遊民雄森林公園(雙福山)、嘉義北一等水準點

活動日期
2010/8/3 - 2010/8/3
所屬團體
時潮登山小隊
困難度
0

搭公車遊郊山步道(17)嘉義平地古道巡禮,順遊民雄森林公園(雙福山)、嘉義北一等水準點

日期:8/3(二)
說明:本日休假,先前看了新聞報導嘉義芳草糯米橋,因次計劃將嘉義市古道走一遍,此次共拜訪四條古道(雲霄厝古道、南門街、崇陽古道、南田古道)並重遊民雄森林公園、嘉義車庫參觀,再去林務局拜訪嘉義北9798號一等水準點。
民雄森林公園又稱雙福山,其間是一大片丘陵地,曾是國軍之彈藥庫所在,後因彈藥庫遷出,縣府爭取後才有森林公園的誕生。

參考資料:
1.雲霄古道的歷史意義(作者:廣禮97.8.14)
2.古墟23.5度市集blog
3.香傳「雲霄」,技藝原鄉(巨報946期第二版)
4.台灣社區通-嘉義東區東川社區網站
5.走過幸福社區,重現古道情懷(巨報970期第二版)
6.崇陽古道說明牌
7.南田古道巡禮網站
8.認識道將圳-南興國中鄉土教材
9.民雄森林公園導覽地圖
10.7777前輩基石資料

行程記錄

1250 民雄稅捐處站牌下車,對面為演藝廳。前行森林公園前方入口1。
1251 森林公園入口,大大的看板設置在公路旁。右轉入
1254 右側稻田有農夫正在整地,太陽大不久留續行。
1256 步道口,右轉指標進入森林公園,直行亦可以由自行車道進入,取右。
1257 路障,禁止機車進入之用。步道開始上坡。
1259 右岔步道往稻香平台,約30公尺長便到達平台,此平台可俯瞰剛剛的農田,但田後方有一小片先人風水,為美中不足之處。
1300 Y岔路,左往蓮香池,右往草原,蓮香池從步道上遠遠便可以望見,取右往草原。
1303 下坡接自行車到柏油路,右往草原,左往蓮香池、落羽松平台,往平台行。
1304 落羽松平台,遠遠也可以望見蓮香池。續行。
1305 鳳凰平台,續行步道會繞回蓮香池,不取。下階梯回自行車道。
1307 接自行車道,前方右岔前往賞櫻廊道,續直行。
1309 自行車道分岔,右往草原,左車道有大樹蔭,涼風徐徐,先休息再走。
1314 右岔往陽光草坪
1317 自行車道右彎,左岔也有路,但為軍事重地尚未開放。
1318 左岔路往另一森林公園入口,走一段後退回,往香楠平台休息。
1320-1400 香楠平台小歇。
1405 出發,沿自行車到往雙福村出口前進。
1407 簡易公廁,有步道可至草原,對面為一廢棄崗哨。
1415 出口,雙福村公車站牌等公車回市區。
1426 公車到,準備搭到文化中心。


1445 文化中心站牌下車。
1447-1457 嘉義車庫外圍拍阿里山火車,看到有人在運動,但大門未開,不知是否有開放?
1505 進入林務局嘉義林管處,進入後右轉在殘障坡道旁看見嘉義北一等水準點,193280 2598370 30m,但側面被埋,無法看到9798編號。
1506 林管處上公廁後前往雲霄(厝)古道。
1520 雲霄厝古道西側入口(註1),共和路135巷巷口。掛有雲霄厝古道木牌。


註1:雲霄厝古道歷史:雲宵厝古道指安和街197巷、和平路361巷及共和路135巷所連成之巷道,為古諸羅城東北側唯一聯外道路,因當地稱「雲霄厝」而得名,全長450公尺。雲霄厝古道的特色在於曾是南台灣最大香腳(手工製香)產地,此處也是元宵節居民迎駕天上聖母之必經要道,有著相當之歷史意義。當地有一名言「雲霄厝一年四季都開花,開的是香腳花」,說明了雲霄厝古道的文化地位。

1522接和平路3641巷,掛有雲霄厝古道木牌。
1524 綠色小廟,在某住家庭院,此處已是安和街197巷。
1525安和街197巷口,大大的「雲霄古道」看板,並有地圖。離開沿安和街前往南門。
1537 安和民族路路口,右轉走民族路至南門遺蹟。
1538 崇陽古道口,在南門街靠近南門的街口旁,小巷子一條,有崇陽古道說明牌。
(註2)

註2:崇陽古道之歷史:崇陽古道是清代中埔四九庄往諸羅城必經之地,存在至少256年歷史,有「大通道」稱號,現為文昌街51巷及和平路160巷。


1542 和平路160巷口,折返回南門。
1545 南門,沿南門街往南行(註3)


註3:南門街在清代稱為南門外街,是南方入諸羅城之主要道路之一,可連接南田古
道(宣信街)過八掌溪至嘉義縣,古早時期此地打石業昌盛,所以也叫做「打石街」。此地也是輕便車之集散地,熱鬧程度可見一班。


1546 宣信街口,直行宣信街(南田古道,註4)


註4:南田古道歷史:南田古道連接南門外街,為先民度過八掌溪至諸羅城之必經要道,古道上至今還留有一座糯米橋(芳草橋),訴說古道歷史。宣信街又稱檨仔路,因為拓寬前芒果樹多,但現今幾乎已無芒果樹。


1547 宣信街順田宮土地公廟。
1556 宣信街順天宮
1601 草地尾社區
1607 南田古道糯米橋(宣信街芳草橋),芳草橋為清代士紳賴時輝和陳熙年所建造,至今已將近150年。(註5)


註5:陳熙年生平(節錄自認識道將圳--南興國民中學鄉土教材)
陳熙年是歲貢出身,戴潮春亂起時,為了安定民心,和賴時輝約集城內仕紳鄉民在城隍廟立誓捍衛鄉土,又得到城隍爺賜諭一籤:「合家人安泰,名利兩興昌,出外皆大吉,有禍不成殃。」一首,消息傳開,人心遂定。後來,果然在大家同心協力之下,戴潮春亂事漸漸平息。事平之後,陳熙年加封四品頂戴。
因為當時中埔鄉雖然人口眾多(有49~50個村落),卻十分缺乏醫生,中埔人生病都要來嘉義找醫生看病,但因路途上必須經過大圳,對對一些比較重病的居民十分不方便。此外,當時的橋都是用竹子、石塊簡易搭建而成,很不堅固。賴時輝和陳熙年看到居民的不便,因此就在同治三年(1864)造了唯一的通道來便利大眾,就是現在的芳草橋。
這座橋本來只兩公尺寬,卻是以前嘉義市連接中埔鄉的重要通道之一,這座橋是用石塊所造,並以糯米、紅糖以及蚵殼灰(古稱三合土)拌成的黏著劑建造而成,所以又叫「糯米橋」或「三合一橋」。橋面上已經經過數次的增修改建,如今因為道路擴建,本來的小橋也被拓寬成水泥橋,已經看不出它原本的樣子,要由橋下仔細觀察,方可看出當年優美的拱形線條。

1618 7-11休息後離開芳草橋,沿立人路往吳鳳南路前進。
1629 吳鳳南路大業國中站牌,等公車回市區。

文章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