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關於日據時期八仙山林場的舊鐵道一些揣測與疑惑??


承上篇討論加里山舊鐵道,飆汗兄所提的八仙山舊鐵道,
其一:
《圖4》若是《圖3》與《圖4》兩圖地名一樣,此林場的鐵路鋪的還真長,判斷高度有到海拔2500公尺,從黎明山沿著2500公尺的等高曲線經檜山到旭個丘再到白岩。真的符合第一次八仙山在修步道蓋新涼亭時,有一位構工的原住民跟我講八仙山附近要翻幾個山頭有鐵軌,只是當時比的方位不一樣,不曉得是我記錯,還是原住民東西南北跟我們不一樣信手一指或是還有其他地方有鐵軌。
關於這點個人判斷:
1、這段鐵路,應該就是地圖上虛線標示的白姑山群步道,因為我在登頂裡冷林道檜山時也碰到當地承包林務局疏伐的老領班,提到當初日本執政時鐵道,是沿著現在裡冷林道經檜山、旭個丘、黎明、白岩繞著白姑西南峰西北山腰,再繞到馬崙山稜線北側,經馬崙溪再到久良屏溪終止,剛好是白姑大山下方。
而他也提到日本舊鐵道是沿山壁鑿洞懸空架棧木鐵道水土保持完整,國民政府是沿舊鐵道山腰用炸藥把裡冷林道後半段炸出來,然怪現在山壁常常崩塌。
2、個人在2010/2/26~28再度挑戰****馬崙白姑連稜縱走****完登記,當天2/26-16:10-經過H:2736M,(256860 2676588)舊林道轉彎處崩塌地形需橫渡,橫渡過後我看到舊林道旁完整石頭坡坎及鐵道遺跡快腐掉的枕木鐵釘水管,當時紀錄未記。
3、另外就是2009/11/07~08新路徑---艱辛的檜山基隆山連稜縱走,登頂台中基隆山時,由山頂三角點及沿途山稜線開透處,均看到這條沿著山壁開鑿的鐵道路線,整條路線都還很清楚完整。此部分圖3並沒有標示出來。

其二:
﹝圖5﹞是風林火山大哥在開八仙山森林遊樂區經八仙山駐在所到東八仙山時,有去翻戶外生活地圖集看到的,此條步道對照《圖3》應該就是當時伐木當時工人走的步道。
關於這點個人判斷:
1、當時的八仙山鐵道主線起點是八仙山森林遊樂區穿越加保溪經由東八仙山稜線腰繞經日本政府的舊住在所、再繞到現在八仙山步道5.5k附近終止,5.5k流籠頭再搭乘攀爬急陡山坡的伏地索道纜車,接到松鶴部落的集木區。而現在走的八仙山稜線步道並沒有設置鐵道,所以我在東八仙山附近看到很完整的林道揣測是當時的鐵道,非當時工人的步道;
2、且圖3舊地圖標示鐵道是在十文溪及加保溪中間這稜線,剛好是東八仙山稜線。
3、在2010/03/21東八仙山稜線探訪八仙山舊警所遺跡,一路上還有多處沒有拆的鐵道,且到八仙山舊警所時,附近也有零散鐵軌。
另外:
圖3-馬崙溪線的鐵道,經過新山國小繞馬崙山(新山)北側山腰一直到馬崙溪上游,但此路線都是沿著山腰北側與白姑山群步道那一條鐵道不同山稜。
個人在2009/12/19~20二日馬崙白姑水源探勘未竟時,曾經由馬崙稜線接近2842m前的2503M山鞍下探到北側山腰的林道,林道上的路基及鐵水管都還在,只是無法判斷此林道當時是否有架鐵道,目前林道已長滿了樹也不好鑽。參考。

當然這些是個人的揣測及疑惑?

在此討論,希望知道的山友(就是鐵道正確位置)能提供分享山友。


所有回覆

  • 有篇地方性報導關於八仙山林場鐵道,但這一部分是屬於前段鐵道只到久良栖 輓歌。久良栖--八仙山林業鐵道的遺影 http://211.21.193.13/topic/topic_04.aspx?articale_id=2014
  • 找到了八仙山林鐵-倫子達人 倫子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lan730826/blog1/13004429 但關於山上那一段林鐵,資料也限
  • 風林火山兄:記得前一陣子到書店翻書 在戶外生活區有兩本有關鐵道的新書,其中有介紹森林鐵道 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等都有地圖 不知道這書的內容是否能解風林兄的疑感? 71-74年在谷關七雄爬山時,印象很深刻的是 馬崙山前的八仙新山,山頂深密的箭竹林底下 有垮掉的大片木式建築,還有馬桶等...行其上障礙重重 當時佳保台(森林遊樂區)的伐木廠還在運作 八仙山山徑也有流籠頭遺跡... 事隔二十餘年不知還剩多少?  
  • 風林火山兄:印象中「台灣百岳全集」有八仙山森林鐡道的記載 信手翻來果然內有寶物,在白姑大山的地圖中,有鐵道簡圖 原來鐵道可分區新八仙山與舊八仙山兩線 兩線交會在基隆山附近,並延伸到白姑大山東峰南側 哇!好長的鐵道! 內文敘述更是精彩,45年林文安的光復首登記錄 只帶簡易裝備坐蹦蹦車、索道直達白仙洞招待所 二個小時登頂白姑大山...並留下「總之這次登行,好似旅行而非登山,在五天的行程中,真正動手腳攀爬的時間,前後還不到十小時...」 15年後的民國60年鐵道廢棄,他們爬到第四天才登頂... 「台灣百岳全集」中有關鐵道的記載應該是不錯的參考資料。
  • 福麟兄:你太棒了, 所提供這份資料與我所猜測完全符合, 也就是說我揣測的八仙山林鐵是正確, 林文安前輩在45年登頂時的地圖可以, 證明了我揣測現在地圖所標示虛線的馬崙山步道與白姑山群步道是原本八仙山的林鐵。 而圖中左側的2830M的轉彎處,也就是我上次馬崙白姑稜線上在2842M山頭轉彎處,我還看到鐵道棧木與鐵釘,石頭堆砌的坡坎。 另外 現在馬崙山往白姑西稜的稜線上,還留有很多鋼索以及少數當時的電線桿。 附上一張馬崙白姑西稜當時看到的電線桿相片。 福麟兄!真是感恩!
  • 風林火山兄:光憑登山經歷驗就可以準確判斷出森林鐵道所在位置 果然是高手神人級。 依林文安前輩所述 舊八仙山線(裏冷林道)廢棄時間較早(45年首登行程時已廢) 45年首登時採用的是馬崙、八仙新山線 60年的行程敘述,卻指此線已廢棄很久 小弟74年前在八仙新山頂,踩到的就是此線的「新山招待所」 以概推廢棄時間50-55年前後,小弟踩到的招待所廢棄時間應在19-24年之間 前一張拍攝位置太偏白姑大山,補一張,圖中可見馬崙山位罝。
  • 福麟兄 所補拍得這張,映證了我本文所提的圖3-馬崙山線鐵道 個人在2009/12/19~20二日馬崙白姑水源探勘未竟時,曾經由馬崙稜線接近2842m前的2503M山鞍下探到北側山腰的林道,林道上的路基及鐵水管都還在,只是無法判斷此林道當時是否有架鐵道,目前林道已長滿了樹也不好鑽。 祥上次紀錄 馬崙白姑稜線水源探勘未竟-山頂遇強烈地震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30646 此證明那次尋找水源碰到的林道就是當時的八仙山林場馬崙線的鐵道,因為此林道幾乎是等高線的腰繞道山的北側,所以我判斷他應該就是鐵道。 謝謝你,再次提供馬崙山線的地圖給與映證。感恩。 接下來我心中還有一疑問 就是東八仙山這邊的八仙山舊警所,即上次到東八仙山稜線探勘八仙山舊警所時看到腰繞那些鐵道,是否就是原來八仙山林場鐵道。(那表示現在的八仙山步道原本無鐵道或是非主線)。上次經過東八仙山山頂(最高點)旁邊還有一根完整的鐵軌棧木。 疑問是因為只有飆汗兄的圖3-好像不太夠有力。
  • 福麟兄: 另外詳看:翻拍當時地圖其基隆山與九仙山位置好像是標錯, 2937M這山頭才是基隆山;(三角點NO:6594) 2970M這山頭應是九仙山;(無三角點) 2572M這山頭應是檜山。(三角點NO:6400) 閱讀更多關於八仙山林場越遺憾: ■前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技正-陳立欣研究報告一文 八仙山林場的興盛、中落與轉型為森林遊樂區的演替http://ethics.forest.gov.tw/public/Attachment/93131315271.pdf 從1916∼1945的30年間,八仙山被採伐林木的面積合計廣達3,620公頃,採伐立木之材積達到1,150,000立方公尺,但卻因為山區地勢陡峭險峻,土層亦不夠深厚,以致難以於採伐後充分的回復造林,總共僅能植回830公頃的柳杉及扁柏森林,只佔採伐區的23%,以致喪失了廣大貴重的森林資源。 難怪我現在在八仙山附近走好幾天好幾個山稜線,總是光禿禿的,因為原來森林砍伐後並無及時栽種造林,也造成了山林土石崩塌,河床上升河流堵塞。
  • 風林火山兄:這一系列「高山導遊圖」出版時間與「台灣百岳全集」相同 是以高山為主題,或許中級山非重點,所以校對上有點問題? 查同時期的「台灣山岳一覽表」基隆山亦是支稜的2937,非主稜2970 所以應該是一個標示錯誤。 八仙林場有新八仙與舊八仙線,地圖中舊八仙線,最左側獨立山頭應該就是東八仙山,而八仙山就在圖外不遠處,所以風林火山兄在東八仙山見到的應該就是此線遺址。 感謝風林火山兄提出的問題與提供的網址,小弟概看完後,對八仙山林場鐵道有了較完整概念,原來昭和13(民27)就舊八仙山就被放棄,重點改置於新八仙山,而民48的八七水災對豐原至佳保台的平、山地線造成重大傷害,導至52年的全線拆除廢棄,所以60年林文安、刑天正、丁同山三人走上廢棄八年的八仙山林場,花了四天時間才爬上白姑大山。 風林火山兄在38年後重啟探險之旅,實令人敬佩! 另,網路山友的貼圖中發現八仙新山頂有標示,並整理出新山招待所部份遺跡,與25年前佈滿箭竹行進困難差異甚大。
  • 貼一下當時當時62年的《八仙山事業區森林資源》調查報告,佐證一下風林火山兄的討論串-9 ﹝因是自己在找加里山鐵道資料有看到影印其書面內容,因找無檔案可鏈結,也因不是販售書籍,所以自己重新 key字的顯現。」 來源:臺灣省農林航空測量隊調查報告第四十七號 八仙山事業區森林資源 臺灣省農林航空測量隊編印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六月 《以下內容是整個報告的第14-15業的內容》 二、 地況 ﹝一﹞ 位置境域 國有林八仙山事業區位於臺灣中北部,北緯24度04分至24度31 分,東徑120度54分至121度15分之間,為大甲溪、大安溪及北港溪三大流域集水區內,行政區劃上屬南投縣仁愛鄉、臺中縣和平鄉、苗栗縣泰安鄉、本事業區第72至175林班為大雪山林業公司作業區域,介於中間把本事業區分劃成為南北兩區,北區:北方與竹東及南庄事業區為界,西鄰大湖事業區及自由村、象鼻村、梅園村等山地保留地,東接大溪事業區與大雪山林區,南與大雪山林區毗臨;南區:北方以大甲溪為界,東接大甲溪事業區,西鄰東勢事業區,南與北港溪事業區及中興大學惠蓀林場〈能高林場〉連接。 ﹝二﹞ 地勢水系 本事業區地勢山脈概以兩大系所組成,均發源於中央山脈分岐,北區部份係稱鹿場山系,北自竹東五指山(1﹑061公尺)起,經鵝公髻山(1﹑579公尺),鳥嘴山(1﹑549公尺),大窩山(1﹑641公尺),比林山(1﹑985公尺)等山達至鹿場大山(2﹑616公尺),由鹿場大山又向西南延伸至東洗水山(2﹑247公尺),東流水山(2﹑105公尺),與盡尾山(1﹑847公尺)至天狗社,其南端被大安溪所截斷,構成本事業區北區西北部邊界,由鹿場大山沿新竹與苗栗縣界,經2﹑240、2﹑265、2﹑502、2﹑474、2﹑544、2﹑909、2﹑748公尺等無名山峰一直至3﹑296公尺山峰後,西南延伸與次高溪會合為本區北、東界,南以次高溪、大安溪為界。其境界大半為斷層線,大致以中下部中新世代之地層而成,曾經受褶鄒後,被縱斷層切成幾條北東─南西向之平行斷層片。境內地形多屬傾斜險阻,山勢崢嶸,溪岸潰蝕,基岩裸露,斷崖崩壞地處處可見。南區部份,係白姑山係,介於北港溪與大甲溪間,自合歡山分出沿臺中與臺南縣界經白狗大山(3﹑341公尺),白狗南山(2﹑872公尺),南伸與北港溪會合,是謂本事業區東界,西由東卯溪與大甲溪會合處經白毛山(1﹑456公尺),次郎山(1﹑525公尺),南下至眉原山(1﹑835公尺),松樹山(815公尺)與北港溪會合。 本事業區為大甲溪、大安溪及北港溪三大流域集水區內,然大甲溪及北港溪本流無流經境內,僅其支流發源於本事業區內,北港溪支流美湯岸溪,尾敏溪發源於八仙山(2﹑448公尺) ,九仙溪則發源於白狗南山(2﹑872公尺) , 流路均極短小,此等溪谷均呈顯著之穿入曲流,地勢險惡,土層淺薄,崩壞甚多。大甲溪發源於中央山脈匹亞南鞍部,而發源於本事業的支流計有假名字溪、馬倫溪、十文字溪及裡冷溪;均為短小,然流量甚豐,除一部份用於灌溉外,均流入本溪供為發電之用。 大安溪發源於大壩尖山3﹑381公尺及雪山3﹑884公尺,西麓,天狗社以上上游部份呈連續之峽谷,上游支流計有馬達拉溪及雪山溪﹝次高溪﹞,二者於榛山2﹑487公尺,南方四公里,能加山2﹑568公尺西方三公里處相會合,再稍下游又與大雪溪會合;前者發源於大壩尖山西北方貫穿本事業區中部,其流路殆為標準峽谷而呈槽谷地形,唯榛山東南方,馬達拉溪河床局部被岩屑埋積,河川較寬,岩屑形成一沖積扇,使上游側之流水形成一堵塞湖;其他流水則全部潛入岩屑中成潛流,此沖積扇係該支流上游側之大山崩所形成,而將馬達拉溪河床堵塞。北坑溪發源於鹿場大山,下游與大安溪本流會合,本支流亦呈峽谷地形,其兩岸係肩狀平垣積。 本區自最高點白狗大山(3﹑341公尺), 至最低處北港溪溪邊(450公尺), 高低差約2﹑900公尺,請參閱圖4八仙山事業區地勢水系圖。 ﹝三﹞ 地質土壤 本事業區大甲溪上游白冷以東之地質為新生代第三紀始新世及潮新世之變質岩。主要岩性為石英岩,千枚岩、板岩、板岩質頁岩及黑色頁岩之互層。此外有斷層錐層,更新世台地堆積層及近代沖積層。南投縣北港溪中游之右岸之本事業區內之地質,則屬上部黏板岩及北部第三系,前者以黏板岩及硬砂岩為母岩,後者由砂岩及頁岩為基岩而成。本區大安溪上游之流域部份,除河流兩岸形成之階地堆積層外,主由烏來羣,汐止羣及三峽羣等地層所組成。 根據本次地面樣區調查結果,本區土壤以腐壤土分怖面積最廣,表層多有機質,呈黑色,土壤肥沃;依次為礫質壤土,其團粒結構疏鬆,浸透性尚稱涼好;黏土之分怖最少。本事業區之土壤一般為深度中庸,結構鬆軟,溫度適中;為優良之林地,惟以地形險惡,土壤之結合度鬆弛,一遇豪雨,沖刷甚大,每遇形成淺薄瘠瘦之土層,尤以砍伐跡地,草生地及林木散生地,屢見不鮮,近河川溪谷者及荒山地帶,亦比比皆是,海拔較高地勢較緩之處,土層深厚,林相良好,惟在2﹐500公尺以上之草生地帶,多屬表土堅硬乾燥,且受霜害之影響,多行成不毛之地。詳見表1.土壤分佈面積百分率表。 ﹝四﹞ 氣候 本事業區位於臺灣島中北部,海拔自450公尺至3﹐340公尺,地勢高低懸殊,氣候因受海拔高度懸殊之影響,變異甚大,包括暖帶,溫帶及寒帶等三帶之垂直氣候,故各地地區氣候,不甚相同,海拔1﹐000公尺以上地區,冬季可見降霜,海拔2﹐000公尺以上地帶,常遇降雪現象。雨量多集中於夏期,夏期之雨,以雷雨與颱風為主,雷雨盛行於六至八月,颱風襲擊以七月至九月等三個月為最多。颱風每挾豪雨而來,雨期約自每年三至九月,雨量豐富,冬季屬乾季。茲將林務局所屬本區各氣象觀測站歷年來之觀測值列示於後,以資參考。
  • 後續有找到有介紹到關於八仙山林場鐵路的書籍,包括有林務局東勢林管處出版的《八仙山林場史話》﹝http://www.govbooks.com.tw/viewitem.aspx?prodno=5199﹞;《八仙山傳奇軼事﹝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gpnet_detail.jspx?gpn=1009702708﹞;《晨星出版社》出版﹝http://www.morningstar.com.tw/bookcomment-2.aspx?BOKNO=0113030﹞,古庭維與劉志忠著的《臺灣舊鐵道散步地圖》﹝http://www.wretch.cc/blog/kutrain/14141027﹞這三本書籍,有興趣可以去翻閱看看,政府出版品可以去五南文化廣場找到。另外在維基百科介紹有介紹《八仙山林場》﹝http://zh.wikipedia.org/zh/%E5%85%AB%E4%BB%99%E5%B1%B1%E6%9E%97%E5%A0%B4﹞的部份。
  • 飆汗兄: 感恩你,一股追根究柢認真的精神,我也分享在FB的網站 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ref=name&id=100000642445571#!/profile.php?id=100000642445571 謝謝飆汗認真的查資料,令我感動,真是謝謝你!
  • 這本或許也可以參考看看~ 林鐵尋跡─尋找消失的五分車,八仙山森林鐵路 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gpnet_detail.jspx?gpn=1009804100#d 沒翻過~ 可能主力在林鐵平地線介紹? 林鐵平地線由豐原至和盛站,計13.1公里,設有翁子、半張、朴子、埤頭、石岡、九房厝、社寮角、林厝、梅子、學校裡、土牛、和盛等13站,從豐原至土牛站行駛五分車,而土牛以上則行駛機關車,土牛站就是調換火車頭的場站;而和盛站是平地線及山地線交會點,山地線由此以「Z」字型方式,前進、後退、再前進,往久良栖駛去。 林鐵山地線自和盛站至久良栖,稱為大甲溪線,計45.4公里,設有水底寮、馬鞍寮、麻竹坑、白鹿、久良栖等站,之後並接續佳保台支線、十文溪支線、馬倫支線,以架空索道、伏地索道、山地軌道、平地鐵路等多元方式,將木材運至豐原貯木所(今台中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