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2016 年失蹤與死亡山難整理

tzou(鄒仔)

2016/4/18



2016 年失蹤與死亡山難整理


元旦連假 主因:失溫。(裝備、經驗、風險評估和心智狀況。)
嘉明湖劉先生

春節連假 主因:墜落。(裝備、經驗和風險評估。)
南投玉山體大生

228 連假 主因:墜落。(裝備、風險評估和判斷應變經驗。)
南投竹墓山區莊先生

318-320 週五 主因:迷途。(裝備、電力、風險評估和心智狀況。)
南投守關山林先生

清明兒童連假 主因:墜落。
志佳陽司界蘭溪李先生(包含一隨行犬)
北二無明台中登山隊伍梁先生吳先生兩人

411 週一 主因:失蹤。
台中武陵四秀謝先生

416 週六 主因:墮落。
花蓮錐麓斷崖古道黃先生
--------------------


所有回覆

  • 今年真的是週週有山難,搜救人員出勤出到快沒人了

    往常都是迷途事件佔多,不知道今年為何墜落的比例這麼高(雪山還有兩例未列)

  • 或許是今年農曆年前半個月到三月底算較冷濕的年份?

  • 未列之山難比想像中更多,此為死亡(失蹤)山難。雪山今年的墜落是否有人死亡?可有報導連結?

    墜落應該是可以預防,包含體能、經驗與環境之間的風險評估判斷?
    在發生墜落之前的原因,到底是甚麼?我們怎麼預防呢?

    清明節之前的事件,一開始也是離奇或不解,但慢慢地,大概可以知道一些原因,只是這些檢討報告幾乎不會有真正的真相,山友們只能根據自己的判斷來盡量避免。

    而司介蘭溪,報導中的隨行犬,應該是比較不可能(人先墜落,犬再因為護主而墜落。),個人猜想應該是隨行犬有甚麼擾動,攀登者去處理而發生,或者攀登者抱隨行犬集體行動才發生的,只是地點不知在哪兒?如果是主要山徑,本來猜想是快到果園之前大石下溪處,也有可能因為資料狀況或因故取道而在上攀時墜落? 

    >或許是今年農曆年前半個月到三月底算較冷濕的年份?
    不必然是唯一的因素,往年也有更濕的。雪地不用說,228算乾了些,清明假期前幾天也算乾燥。
    跟地形、風險評估和體能經驗等等比較有關係,而其中應對方式又跟裝備也有關係。


    希望這波山難瘟疫快快遠離,大家有甚麼建設性的建議呢?

    ps.另外不僅山難,媒體亂象之外,現在又有山友亂象,尤其是嘉明湖、遭難山準山難和這回腳傷搭機事件。一個因為年輕且另類裝備,一個因為是台大生且服飾與舉動,一個因為領隊顧腳傷隊員。當山友們看到一些資訊,你到底是站在哪一方呢?你不相信媒體,因為媒體犯到你,但你卻相信小眾媒體而在心態上偏頗,這或許才是這波山難瘟疫要攤現出的問題所在?如果山林是比狹隘人心更為開闊,我們怎麼教育與宣導呢?

  • 這可以算是"防災宣導教育經費",幾十萬,幾百萬編下去,先做調查報告,希望消防署能做這件事,搞清楚到底發生甚麼事,不然,包括我在內,很容易把表面看得到的"非通常做法"與事故直接做連結,不過我認為把表面看得到的"非通常做法"點出來不能說不對,注意一下總是好事。


    "通常做法"有時候其實也很恐怖,譬如說傳統雪訓地點,有些地方一滑就下去了,都是雪,單靠不確保小心走,到底能訓練甚麼?雪季主管機關做fixed rope,不傷生態景觀,比檢查有沒有冰爪,有沒有牌更重要有效 。


    到底發生甚麼事?很適合政府委託NGO來做。較清楚知道發生甚麼事,或才可開始談預防。但是傳統解方常常是雙面刃,譬如三人以上結隊,雪地牌,其實也有害於登山安全的面向,那這些NGO如果只是想推廣傳統的觀光式結隊登山,怕是抓龜走鱉,到時真的像日本一樣山難更多就尷尬了


    補一個沒根據的理念--制度上要盡量方便年輕人早點循序累積經驗,早點走完困難路線。



  • 今年我隨機碰到的人,已經知道有3位是百岳行程歸來,膝蓋有造成運動傷害的例子。

    這是否意謂,有越來越多人在從事他們體力/腳力無法負荷的登山行程?

    媒體一方面以身障人士登玉山,勵志挑戰南湖等方式慫恿登山風潮,卻忽略登山須循序漸進,忽略登山各種風險因素並非靠意志或勇氣,而是要靠預防/正確心態及觀念/專業技能才能避免。是否因此造成越來越多人,平日並無固定的登山習慣或強度也不夠,對山的特性也尚未熟悉,觀念也尚未建立,僅憑一股勇氣,藉著專業的登山裝備,就冒然跟團多天的高山行程。

    媒體另一方面卻又矛盾的回頭,用指責而非探討事故原因的方式,來批評山難的發生。把許多可控制的風險,報導成令人無措的危險,甚至不深究,讓人恣意將其與怪力亂神作連結。又把登山變成了非常危險的冒險行為。

  • 這我也有發現--山的多面性。


    還有,對山本來完全沒有興趣的人,單獨或被組合在一起去登山,這群人在一般的價值觀裡是社經的強者,現在透過登山,在胸口再標上意志與體力的強者章,媒體基於跟這個機關團體長期良好的關係也美言幾句。


    當然,山絕不是登山者的私物,但社會上公私有力者強調特定面向,導向的就是"排雲式"經營的溢出,畢竟,哪有那麼多人願意上山"享受"六十年前的物質水準?


    另外,冬天的山,主管機關賦予她較重的訓練場的內涵。是否真提高了上山者新手的佔比?

    https://www.keepon.com.tw/thread-06760f83-7dd7-e511-80c1-901b0e54a4e6.html


    太多的未知了,太多的猜測了,真的是需要個別事故的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