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探尋消失的桃花源-「比悠瑪」排灣舊平和部落 -北大武登山口順登日湯真山.夜宿舊筏灣古道

活動日期
2025/5/17 - 2025/5/18
所屬團體
個人
困難度
3
類型
» »

探尋消失的桃花源-「比悠瑪」排灣舊平和部落

-北大武登山口順登日湯真山.夜宿舊筏灣古道

前言

「每一條古道都是一條線索,

循著古道進去,

就可以了解台灣原住民的歷史。」

-台灣古道探勘專家徐如林老師

-

這周高壓陸續湧現,中南部出現33度炎熱高溫,

午後山區開始出現雷陣雨。週末哪裡避暑呢?

老爸決定趁著雨季來臨前,走訪排灣的Piuma(比悠瑪)

一個很好聽的名字,目前稱為舊平和,是排灣族古老聚落,

打電話請益村長後,安排兩天一夜的重裝行程,

也為月底的半探勘路線做準備。

 

【日期】2025/05/17-18

【人員】黃家小隊(老爸小黃、媽媽、阿寶、大姑姑夫妻、程文叔叔夫妻)等。

完整圖文可參閱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review&act=info&review_id=36520 

第一日 5/17(六)

1200台南出發,途經內埔,進去找個麵館打牙祭。

1530北大武山私人停車場。

1501停車場新登山口起登,開始滴落雨珠,還好不久就停了。

1525產業道轉彎終點,右側有祖靈祭台,擺滿米酒、洋酒與保力達B等,我們入境隨俗,獻上檳榔與米酒,並依古禮,將米酒用手指彈向四方,告知祖靈我們的來意與目的。

1546日湯真山叉路口,海拔約1460m,一路沒有停歇。石椅旁有隻藍腹鷳不畏人地旁邊踱步,我們喝口茶續往左上。

1610陡上連續拉繩區,一路不停歇,直上日湯真山。

1626日湯真山與舊登山口最後叉路口。

1633日湯真山,1702m,來過多次,算是與老朋友見個面,好個招呼。

1639日湯真山與舊登山口叉路口,等候媽媽,

1650出發,接下來大致往下居多

1723舊登山口,雲霧飄漫,只剩下2.3位山友。

我們逕自左轉往廁所方向走,進入舊筏灣古道,來此附近午餐多次,首次傍晚進入,空無一人,成為幽靜空間。

1727林務局的工作站,古道上植栽柳杉林,走來清爽又舒服,不多久遇到兩位下班的管理員,來此散步走走,直說我們是內行人,能來此處露營。

又說,我們很好,不會像一些白目山友,紮在舊登山口,製造大家的困擾。哈哈!

1734水源地,目前設施更好了,綁好藍白帆布,多了幾處大木桌及木椅,真是高級享受。

1740走到水源地過後,有一較寬廣的路面,就此紮營。松林下幽靜獨包場,水源便利,原木桌椅俱全,真是個秘境、謐靜。

晚上就是炊煮的歡樂時光,大家分別動手,有煮白米飯、竹筍湯、鹹鴨蛋黃煎杏鮑菇和煎鮪魚等,

叔叔帶來幾大片的三層肉還有兩大片松板豬肉,現煎並搭配幾種不同醬料與泡菜,加上夥伴的料理,實在太豐盛了,吃不完,明日繼續。

老爸拉起led燈條燈光閃爍,加上兩顆營燈,阿姨笑說這是深山小吃部哩!

飯後,泡茶聊天,大家說說笑笑,真愉快。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幾乎沒有網路訊號,這樣也好,暫時脫離世間俗事了~

唯一的天籟,是遠方傳來吹奏薩克斯風,應該是管理員怡然自得的雅興。

夜晚星空滿天,預告明早會是個好天氣。

 

第二日 5/18(日)

0500起床,煮粥、煮熱水,吃個中西合璧的早餐。

0627出發,因為比預期的早,加上叔叔夫妻傍晚有餐敘,決定改變到平和蕃童教育所炊煮的計畫,調整為回營地再炊煮。

0630走到產業道尾端,右下切進入古道。這條昔日舊泰武部落與舊筏灣部落的聯絡道路稱之為「筏灣泰武步道」,又名「平和古道」,約有450年左右歷史。

但在2009年被莫拉克颱風摧殘後,步道封閉多年,許多地方已被大自然回收。我們2020年曾完整走過一趟(參見紀錄),這次改轉往Piuma來趟懷古幽情的舊社行。

0637第一次過溪,溪溝有些活水積成小池,沿途青苔甚多,加上乾葉,容易滑倒,需要小心。

0641古道上遇見一隻碩大的公藍腹鷴。不久就到稜線邊的展望點,昨日下過雨,空氣非常清新,可以望見旗鹽山、霧頭山與北大武山等稜脈。

0644拉繩下崩塌處

0654 標示1.5公里處的木樁

0659路左有一鐵鍋

0701進入此行最大的崩塌,主要是因為大溪流所沖刷,下切後橫渡,再上切接回古道。分為3大段,第一下為拉繩下降。

0704第二段,轉折後拉繩下降。

0709第三段,拉繩岩壁濕滑,加上較大落差下降,雨天應該有危險性。

0710下切溪谷,拉繩橫渡,目前水量少,之後再立即拉繩陡上攀升。

0726較小規模的岩壁橫渡

0727古道上有工整的石階

0730路旁有顆埋入地上內政部的四等控制點。

更神奇的是不遠出(0749),還有兩顆平放的控制點,不知道是否施工人員忘了處理?

0735破碎路面,長滿高大蕨類與姑婆芋,拿出蕃刀稍做整理。回程這地方,夥伴還走錯,往下切去了!

其實此古道路面傾斜破碎,柔腸寸斷,無法逐一詳記,若有常走探勘路線者,應該不難,若是僅走百岳及郊山路線者,可能會覺得路徑不清楚或提心吊膽,請自行評估衡量。

其實台灣欠缺關注與維護的古道,大抵都是這樣的。

平和村長說他們這些年來,也不曾從北大武走回舊社,因為太困難,對於我們走過兩趟舊筏灣古道直說十分不容易,因為他們年輕人都不願意走。

故尋根活動都改由舊筏灣這一端進入,機車可以儘量推進,方便小孩與老人回到故居探望。

0740高落差,崩塌處,落石導致不穩固。

0747左側陸續出現駁坎,此地乾旱,昔日可能種植芋頭之類的農作物。

0758附近幾棵樹皮都被磨平,應當是水鹿幹的好事

0801陡下乾涸的溪溝

0846右側有連續立起石板圍繞的建物,還有一個小屋基,是否是臨時的工作小屋?

0902過最大的石壁小瀑橫渡,我們先前留置繩索還在

0908路旁兩側的駁坎還很清晰,路寬大約200-240公分,標準的日治聯絡道規格。

0923平和古道四岔路,地面上有木炭烤火痕跡,忽然聽到遠處槍響,附近的獵人仍在活動中。

叉路往左是萬安(亞麻灣)部落,直行是舊筏灣,我們轉右進入Piuma(平和)舊社。

入口處,一開始是較高芒草與箭竹,走入之後,發現路況佳且清幽,好似走入桃花源的感覺。

沿途有黑色水管,直通到部落,是前任村長從萬安方向的山坡引山泉水。

0928路旁的岩壁,看得出是人工開鑿,留下歷史見證。

沿途有許多倒木,但都用電鋸鋸開,村長說他們每年2.3月都有回來探望。

0841日治時期的水泥蓄水池,目前乾涸。

路左側有著部落第一間家屋,感覺是進入村莊的警衛室。

0942一片平坦寬廣的大空地,樹林下有烤肉架,木桌椅,右側有水管接引的山泉水,夥伴們很好奇怎有這空地?

這位置當年的蕃童教育所(日人就是給部落小孩讀書的小學),海拔約1100m1936年千千岩助太郎的調查,平和社可是聚居111戶,社眾539人,所以才會於1935年設置教育所。

休息後,到附近探訪,一開始往下走,右下方有一清理過的屋基,應該是年初有回來整理。

過小路往上走,有一較大屋基,結構工整,牆壁堆石縝密,前牆石板仍在,可惜小樹與雜草也已叢生,老爸帶領大家用米酒、檳榔來家屋群前進行祝禱,希望庇佑此行能夠順利平安。

這些家屋的入口開在右側,低矮的入口讓人要彎下身才得以進入,在過往有防禦的功能外,更對傳統保有敬意的意涵。

繼續往前,還有劈砍過的痕跡,不過大約20公尺後就都是莽林,地面上的雜樹長得很快,附近還有幾間家屋,屋基大致上可分辨,但僅留傾倒的前牆立板,但已不見祖靈柱。地面上撿拾酒瓶,有些看來還是日治時期的產物呢!

1025老爸繼續沿著較大屋基的小徑往上探尋,發現上層仍有一些廢棄屋基,再往上則是倒木,斜坡上有寬大的堆石階梯,以位置推斷應該是駐在所之類的遺構。

上方是一塊比較平坦大空地,雖然也是長滿小樹,不過卻找到一個水泥製作的大鍋灶台。孫村長說這是以前幫駐在所日本警察燒熱水的設施。

之後往下走,經較大屋基後,遇到小叉路,往左下,看見一個更大的雙併屋基,這是孫村長的三伯家,進入屋基前還有類似小牆角的建築,做工精細,可見得他們都屬於貴族階層(排灣族與魯凱族具有嚴格的階級制度)。

最特別的是屋前有個國語碑,正面是「國語碑」三個大字,長圓形的大石柱背面還有「紀念皇記二千六百年」字樣,見證了那個時代要求台灣人學習國語(日語)的狀態,「國語家庭」能享受許多特惠。

皇記是慶祝神武天皇即位二千六百年(1940),此時期正是推動日本皇民化運動(1937年至1945年),在日本少數民族以及殖民地,推行的一系列日本化的同化政策。

不過孫村長也說:最早的國語碑是是設立於上方的駐在所旁,不知何種緣故,改立於三伯家?

比悠瑪部落地處深山,日本人實際統治僅有12年,對於此地文獻紀錄缺乏,連號稱台灣蕃通的森丑之助,也沒有進入過。不過,也因此保留了較為完整的傳統文化。

舊平和本身也有自己的創世傳說,

相傳比悠瑪頭目家族的祖先是一位百步蛇化身的女神,

因此在頭目家屋前的祖靈柱是尖的,

以表示其為百步蛇的子民。

故事真好聽!

可惜大約1967年族人因為交通、教育、與經濟生活的不便,故舉村遷往平地,從此,Piuma平和部落被遺留在大武山下。

目前部落多已荒煙蔓草,唯一留下來的石板屋遺址與駁坎,默然地見證部落過去的輝煌與記憶。

1051漫遊舊部落一多小時,雖然無法每個家屋都仔細觀察,但能親賭部落遺跡,也心滿意足了!看著雲層漸濃,也該動身。

1104四叉路口。老爸補充說明:

這裡是過去比悠瑪人要離鄉背井時,族人送別的終點,

送至此處後站在這裡拿著手帕,不斷揮手,直至看不到離鄉者的身影為止。

同時,也是獵人狩獵回來時報戰功之處,

因此,對於Piuma部落來說相當有意義。

1110沿途倒木多,有時需要高繞或低切

1120整齊的石板路,附近也有整齊的駁坎梯田

1125最大的石壁小瀑橫渡

1133疑似臨時的工作小屋。

1208高落差,崩塌處

1213拉繩往上長坡,探訪舊平和社,回程就是累計上坡約600米。

1215衛星控制點

1222進入最大溪溝沖刷崩毀的的三段式崩塌岩壁,先下到溪底,越過溪底巨大岩石,再分三段拉繩上攀

1238展望處,旗鹽主山、霧頭山與北大武山等山頭,上端已經壟罩雲霧當中,下方較低矮的山頭,則是旗鹽山~巴達因(Padain),即族群發源地。

依據日人移川子之藏(1931)紀錄,古老傳說中,Piuma曾派水鹿向巴達因求取火種,火種放置於鹿角上涉水過溪,才得以保存回到部落。

故事聽一下就好,趕緊走回營地吃飯。

1248標示1.5公里處的木樁

1255陡峭拉繩,上去就是另一個展望點。

1300第一次過溪處

1306古道入口處

1310回到紮營處,附近的木桌椅有不少的山友炊煮泡茶中。這時落下幾滴雨珠,趕緊收帳。

不久後,下起滂沱午後陣雨,還好我們昨晚就架好大天幕,雨下炊煮,別有風味。

中餐還是要很澎派,包含一鍋湯麵、煎天婦羅、香腸與大腸等,還有昨晚的松阪豬肉。走了約7小時,總要犒賞自己一下。

雨越下越大,山友都走了,我們泡茶聊天,等到雨停再走,這是標準的高山夏季型態,別怕啦!

1605出發。

1613舊登山口,雲霧瀰漫。往左側的舊路徑,越往下走越乾燥,居然都無雨。

1641一路不停,日湯真山第一叉路口,小休一下。

1656回到產業道。

1720回到停車處。取車賦歸。 

附註:

1.本篇為兼顧歷史感與日治時期文獻引用,多處以「蕃」稱呼當時原住民,並無歧視意味,敬請諒察。

2.比悠瑪部落是該部族傳統領域,並不歡迎外人隨意進入,進入前請先知會村長或長老。基於禮貌,部落中的物品請勿移動,也勿帶走植物花草。

 

排灣史地讀行相關紀錄

1.崑崙坳古道與古樓社探訪-黃家小隊之排灣史地讀行首部曲

2.排灣舊萬安部落巡禮,萬安古道登亞麻灣山與亞麻灣山西峰

3.探尋屏東舊白鷺部落,排灣古道登大武藏山

4. ""之經典路線-國境之南●「恆春大縱走」

5.2024春節呼大麻之歡樂行程-排灣族聖山大母母山、麻留賀山與戶亞羅山

6.多元複雜的「琅嶠」初探-「恆春二佛」-屏東的高士佛山與老佛山

7.秘密行動~北大武登山口至舊筏灣部落

8.騎車”里”去-屏東霧里乙山群峰與舊部落(大龜文王國)

9.屏東遙遠秘境-僅有4的達洼蘭部落,登達洼蘭山與達洼蘭

10.兩隻狐狸我們去找藍狐狸吧!屏東南湖呂山 

 

 

※您喜歡讀行嗎?您想要與同好徜徉山林谿壑嗎?

最近的出團訊息,可參閱黃家小隊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24230944469652/

 

※若您想參考黃家小隊歷年510餘趟的山旅紀錄,因部落格關轉,請至健行筆記查閱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member&act=review&member=93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