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路線:草屯→台14線→埔里→台14線→霧社→萬大發電廠→親愛村→松林部落→曲冰遺址
遺址說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為執行「濁水溪上游河谷考古學調查與發掘計畫」,由研究員陳仲玉領隊於民國七十年九月八日至十八日在南投縣仁愛鄉親愛、萬豐、法治等三村一帶河谷地區實施田野調查,發現地表分布有史前時代石器或陶片等多處,其中以Qais (布農族語地名)一處的石器最為密集,其位置在萬豐村曲冰部落北方約二公里的高位河階上,即現在的「曲冰文化遺址」。
中央研究院獲國家科學委員會支助,於七十年十月至七十一年一月,進行為期四個月的試掘,初步挖掘面積達六百平方公尺,掘出有房屋基礎、石墻、儲物槽、石板棺、石斧、石刀、石鏃、石矛、網墜、紡輪、刮削器等打(磨)製石器二千餘件,顯示此處為一史前的聚落遺址,並依測本址總面積在九千平方公尺以上。
本遺址內除已出土之房屋基礎、石墻、儲物槽、石板棺等留置原處外,其餘體積較小之石器,均暫運存中央研究院繼續研究。
曲冰遺址位在Qais階地上,北邊峽谷峭壁之下,溪水滾滾。東南邊傍山,綿延的崇山峻嶺與中央山脈相連。曲冰遺址的發現,證實了台灣高山地區,至少在二千七百五十年前,即已經形成頗具規模的史前聚落。
雖然遺址四周架起了鐵絲網,防止遊客在未經同意下進入,但鐵絲網阻擋不了的還有風吹、日晒、雨淋......。眼見大約同期發掘、耗資五十九億的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明年就要在卑南遺址附近成立。預計經費只有六千萬的曲冰遺址維護及博物館,卻仍不知何時才能執行,
陳仲玉估計,曲冰遺址的面積有一公頃左右。然而實際卻只發掘了三千多平方公尺的範圍,其餘未發掘的部份陳仲玉表示,是為了保留現場,也為了留給擁有較優良儀器的後代子孫發掘之用。而大部分的考古現場也在文物取出後回填,另外較大型的石板棺、房屋基礎則留在原在。總計曲冰遺址出土了二千九百多件石器,包括耳玦、墜子、手環等裝飾品,十萬多片陶片與七十二具石板棺。
根據發掘得到的資料顯示,曲冰遺址一共涵蓋了二個文化層,根據出土文物碳十四檢測結果可以推測,第一層文化層距今約二千七百至二千三百年前;第二層文化層則距今為一千三百年到九百年之間。「而曲冰遺址最重要的地方就在於,如此完整、具體的高山遺址在台灣是很難找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