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登山路標, 請從『環保』『安全』『美觀』來考量


登山路標, 路條, 這個話題已經吵了兩三年, 在這麼吵下去, 也不是辦法, 不如我們結婚吧, 不對, 是大家互讓一步吧.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13485&Process=Group.

以極端環保來看, 任何人為東西, 都不應該存在山上, 包括路條, 排遺, 三角點, 山莊, 山屋, 紀念碑, 告示牌, 解說牌, 警示牌, 安全護欄, 棧道, 疏濬管等, 通通不應該存在.

在極端一點, 任何人為不易腐敗的東西, 都不應該存在地球上, 包括房屋, 車子, 防水登山地圖, 書籍, 電腦,....

如果真的做到這樣, 對地球會比較好嗎 ? (或許人不存在, 還是加速人類滅亡, 會更好 ? )

如果不見得比較好, 那大家可以研究想想, 到底哪些人為東西, 可以存在山上 ? 或應如何存在山上 ?

我想應該從 『環保』『安全』與『美觀』來考量吧.

如果這個地方沒有路標, 在"客觀標準" 認知下, 會有迷路與安全顧慮, 就應該做路標. (如何做, 誰做, 還是請國家做, 可以研究)

但如果已經有路標, 又綁一堆路標, 變成萬國旗, 那絕對只是【炫耀】與【打知名度】的【討厭鬼】, 讓人【厭惡】.

使用大量噴漆, 鐵絲綑綁, 打釘固定, 或是刀砍註記的路標, 對植物生長, 都會產生傷害, 這是最不環保的方式.

至於路標, 當然要考慮美觀. 這個美觀, 最好是客觀意識, 大家都覺得美的. 既然要做, 就做好看一點,藝術一點, 不要錯字連篇, 噴漆亂塗, 或是揮刀亂砍. 就好像你已經要蓋山屋, 卻把山屋蓋的像路邊公廁, 實在煞風景.

總之, 登山路標, 請從 『環保』『安全』與『美觀』來考量 - Smile 2006.04.11

所有回覆

  • 補充一下: 個人當然希望,可以完全不要綁路標, 因為實在很難看. 有一個想法: 把台灣路標全部拆掉, 想上山的人, 必須符合下列規定, 才可入山: 1. 必須攜帶指北針, 地圖, GPS, 哨子(求救用), 雨衣, 打火機等,規定物品. 2. 領有A 級登山執照 (A級執照, 必須通過山協定期之定位與地圖研判測試, 及基礎登山常識, 環保測驗等) (既然有攀岩與潛水執照, 那登山執照, 不是理所當然?) 考題譬如: 「三層理論」的戶外服裝系統, 是指哪三層 ? (山難原因第二名是"迷途失溫",故這題一定要懂) 答案 : 登山常識 (苗栗縣巨足登山協會): http://www.mhbfma.idv.tw/databasc/登山常識.htm
  • 題外話... 相信很多人都摸黑過, 如果有定位判斷方向能力, 在黑夜中有辦法只憑指北針, 地圖走出山路嘛? 我曾摸黑,靠的就是找路條走出森林 (好吧,我知道應該是上山要做好露宿準備,這樣這個問題可以解決..) 其實我爬山才2年多 剛入門,走的多是大眾化路線 登山口明顯,山頂明顯,所以覺得路條很礙眼, 最近有機會走些比較冷的山 登山口不明顯,山頂(三角點)不明顯,沒有路條真的很難找到正確位置 所以我開始覺得路條很可愛 而且我會去看看有誰來過,有沒有認識的人... (沒有GPS會找的很苦) 等我經驗更豐富了,對路條的看法是如何呢?我也不知道.. 建議高手們多去冷門山走走, 台灣還有很多人跡罕見的山可以去呀! 這樣不僅享受到沒有路條的乾淨, 也享受到地圖定位探勘的快樂, 還可造福我等遜ㄎㄚ... 這個問題在100年應該還是不可能有統一答案... 倒是建議一些大眾化路線, 由國家統一製作路牌,那麼我想路條問題就少了一半了。 這應該也可符合「『環保』『安全』『美觀』」。 不要全部封殺了只想上山看看風景的人了.... 請聽聽肉腳的心聲..
  • 也來貼張萬國旗, 這種萬國旗, 很常見, 是台灣特有的登山文化, 目的就是炫耀及打知名度. 附圖是復興尖山, 上稜後的轉折處之萬國旗. 至於晚上摸黑, 若沒路條, 除非路跡明顯, 否則要尋原路回去, 那是不可能的. 我碰過幾次這種情況, 最後都是利用指北針, GPS等, 開新路走回去. 不過晚上開新路, 會有點恐怖, 因為不知會遇到什麼, 最好還是等天亮, 除非真的沒有過夜裝備.
  • 本來還在想要找個時間去路邊拍些招魂幡的、多謝了!
  • 招魂? 似乎不用這樣褒貶, 實事論事即可. 在藏, 可類似朝聖的幡巾?
  • 路條有那雖麼嚴重嗎? 讓你用"招魂幡"字眼來形容, 請用理性的討論, 非情緒性的發言,提出你的合理立論,這樣才能服人.
  • 不如‧‧嘗試找些詩詞或有關人文風俗的織資料映印在不布條上?要不然印個四格漫畫或是笑話?那這樣可能不只是我、大多數人都能接受吧?
  • 小弟認為有綁過一兩條的同一樹枝就別在綁了 後面只是炫耀來過此山而已 當然,山幾乎一定要有路條才有辦法走 不信的話我找一座中級山,把路條全部拆掉 來看看下一隊花多久時間到山頂和下來 and會不會走錯路 其實有時候路條只是給人看心安的 就算走在一條明顯山徑(冷門山),走了一百公尺沒有一個路條 我不相信有多少人不會懷疑是不是走錯路 其實山的腐化能力也很大 小弟最近走過某條路線,五年內沒有隊再綁新的路條 全部是五年前北聯隊的路條 就看到很多路條都已斷掉,要看到還要找一下,有很多路段也被植物又要回來 已經類似我半開路狀態了,也砍到我手軟 我想如果一條路十年沒人走,那又會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了 綁適量就好 不用像萬國旗,也不用都沒有 至於上面有沒有字,寫啥麼我想不重要 我是會去看看有啥麼隊阿,想說原來某某前輩五年前也來過阿 有很多隊都看到很熟悉了 有時看到也知道這是今天剛來的隊伍 像是朝陽去稜山,和我猜測是星期天剛去的果然正確 然後也可以知道他們找路的情況 過溪後現在都往左邊走,朝陽走的是舊路(因為樹上還有拆掉後剩下的一點痕跡)他們往右邊的石頭坡走,大概是有看到這僅存的痕跡吧 沒發現大家都走左邊的路.... 好吧,我承認我太無聊在看看有誰,啥麼時間來,走的路又是怎樣
  • 新竹山區的路條,有道是: 藍天山水雲 康康古道翁 在荒僻小山,看到熟悉路條,感覺像是多年老友來相伴 不過,路條太多,也真像老友在旁邊嘮叨,會煩
  • 呵呵呵...不好意思,咱也來湊湊熱鬧,偶雖不是甚麼健腳,但也曾參加過玉山馬拉松賽(惟一辦過登頂的那一次)、登高大賽等,所以應該也不屬於肉腳啦,嘻嘻!說到登山布條,對偶來說實在是太重要,十幾年前常常獨行登山,由於擔心迷路,也曾綁過紅布條,當時綁紅布條動機純粹是為了避免迷路,因為單純為作記號之紅布條,並無任何宣示用途,後來履見登山團體綁了登山布條可供辨路,所以就沒有再綁紅布條了,不過這些年來,登山布條的確幫偶不少忙,且安然渡過迷路的難關,所以登山布條對偶而言實在是太重要,希望仍能保留辨路用之登山布條,至於宣示用之登山布條,能除就除吧!也希望同好不要為了宣示而再度綁上登山布條,這樣就不會再有萬國旗出現了,呵呵呵...。
  • 終於有人提出路條的話了~~~ 有件事我已憋了1個月. 原本想"隱惡揚善",後來與一些山友談論過, 才得讓這事公諸於世, 希望能有警惕的效果 這是針對 "山水雲"山社的. 約一個月前與朋友到杉林溪賞花, 發現在那短短1.3km 的越嶺步道竟綁了6條 "山水雲"的路條. 拜託!!!!! 就這麼一條大眾化到不能再大眾化的路, 綁路條幹嘛????? 還一綁就6條, 其中3條每條距離都不超過50m. 一氣之下, 我把它們全拆了. 還有在很明顯的路徑旁, 發現新竹某2個山社 (一為 "x行", 一為 "x鳴" 山社) (各一條). 全被我塞進垃圾桶. 路條應只用於路線不明處, 防止有人走丟. 所以, 真的看不出杉林溪公園內有綁路條的須要. 拜託!!!!!!!! 打廣告也不是這樣打的!!!!!!!!
  • 所以大家比較不能接受大概是宣陽國威的"萬國旗", 基本上對於路條還是持正面的吧?! 如果這樣的交集是一致的, 那麼所有社團或個人在綁路條時就 應該更加謹慎. 想拆路條的, 應該也可以為了生靈去解脫樹木吧? 或者看不慣宣陽國威的也可以去拆. 其實我想問: *反路條的人接受路條的程度是怎樣才能接受? 還是全部不要? 我很好奇? *想在有很多路條(幾個說不準)的枝枒上再綁的當時想法? *想拆路條的, 心中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ps.pili的"我有一個想法"是否有人認同? 到時後有人覺得不好笑就毀了它咧? 哈. 編修補註: 我自己私下解讀pili兄的這段話... ──────────────────────────────── 不如..嘗試找些詩詞或有關人文風俗的織資料映印在不布條上?要不然印個四格漫畫或是笑話?那這樣可能不只是我、大多數人都能接受吧? ──────────────────────────────── 我大概知道pili兄的想法了...如果這樣我想pili也有權力拆路條的, 因為, 既然綁的人以宣揚國威進情繫綁權力; 當然pili也有權力進行反向工程. 但, 不曉得有沒有人是以"樹木的生長"或者"非天然環境物"的中心思想來清路條的? (獵人清路條的案例不在此討論)
  • 我接受在容易走錯的岔路重點式綁布條(但不接受萬國旗的景觀), 而且布條必需是自然材質做成(最不欣賞塑膠製成的布條), 還有每當看到樹幹被釘上鐵製、木製..之類的指示牌,也會讓我覺得心疼 (登山途中常需借助樹木之力,隨著登山次數的增加,對樹木的感恩之情就益加強烈)
  • 純粹個人看法.. 我不反對釘牌子耶.. 上山看到有釘的,大部分都是非常明確的指示, 有方向,有目的地,有時程估計... 比起路條,更具參考性! 若是心疼樹.. 說實話的,熱門山的樹最可憐,樹根被踩踢、樹枝被拉扯的很慘.. 如果那麼不安,那是不是就不要爬山了? 我想用個小釘子並不會造成樹太大的傷害, 當然這有改善空間,就是用立木牌(木樁)...不過這費時耗力許多...由國家來做比較有可能!一般登山團體比較難這樣做...
  • 終於談到釘牌了... 如果觀看某個熱心的登山隊標牌就會覺得這是可行的, 但是很多人顧慮那顆樹, 從某個角度來看, 那顆樹肩負更重要使命, 是特殊也是特別的, 我不是樹不知道他會覺得榮耀或難過? 但是如果就 LNT 在熱門區與人煙稀少區的應對規章, 釘牌是分散的, 是重點提示的, 就像現在的自然步道與公路指標牌一樣; 路條整體看來是線性的, 對於重要路口也沒有提示作用(如兩叉路都有路條), 而且有時還被路條制約了. 當然"某個熱心的登山隊標牌", 各位可以在山區山徑採用, 已經有的就不用了. 其次現在所謂的自然工法很多是把別的地方的樹木砍除拿來 這邊採用, 如排水道, 階梯, 枕木道, 欄干, 吊索頭, 木橋, 觀景台, 就連標牌也是犧牲另外的生命來滿足部份人的需求, 大家可以深入想想, 如果多愁善感有時就是足不出戶, 搞不好就憂鬱了; 如果動力強的有可能憤世忌俗, 也有可能 化為行動力去改變一些事情...
  • 在還沒從返山林的上一波實驗中, 我曾經用陶土做的標牌, 我後來在某個冰雪季, 放在某個森林的冰瀑附近, 目前我的想法整理如下: *如果已經有某登山隊的標牌, 沿途若已有路條也沒找路顧慮(如叢林), 可以放下屠刀(路條). *而某個鞍部或者制高點(多為大休息處), 若想"到此一遊"(原則上還是不要), 請分散... *至於材質的環保...據說連衛生紙都不環保了, 我想到玉米田去拿玉米葉... 最近收到一份刊物, 大概就是表明 "紀錄是過去; 探勘是未來", 如果GPS可以當成路跡, 採用文明的電池與器材進入山野, 就某個觀點而言, 反而是環保的. 沒有現成紀錄可參考(雖然別人有紀錄), 你就把它當成探勘好了, GPS就可發揮...有現成紀錄可參考, 那就不致有誤, 即使有誤, 至少可以透過GPS重返判斷點... 所以GPS軌跡或者單純航點(如重要路口標牌)可以當成個人的路條或路標, 對於沒有紀錄的行程, 也可以當成走未來的路.
  • 這又愛又恨之首選, 首推箭竹和芒草. 恨不得砍了他, 在陡坡就又愛死他... 生活中很多木製品, 那我們將如何對待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 我想大家都願意朝少路條化的方向走, 由於台灣特殊的情況, 短時間內可能無法達成, 敝人認為一些不是大眾化的山, 路條仍有其必要性. 不過對於一些剛接觸山林的山友, 路條確實有其安定的功能, 就請這些不喜歡路條的朋友,高抬貴手,只在路條多的不像話的地方將它拆除.登山能朝數位化發展,路條自然就可以減至最低 正如鄒兄所言,GPS的地圖/航跡檔供人使用下載, 我們目前正在努力,只是個人有感於十幾年前, 想要獨自去登一座山,當時資料/地圖缺乏, 第一次是去找登山口, 第二次才算能爬到山, 感謝登山補給站, 山友們無私的提供資料/地圖,使得我們每次爬山都能安全的回家, 現在只是在做些回饋的動作.資料/地圖/航跡越是詳細,其實路條自然就能少了很多,達到乾淨的山林的目的. 不過有了這些資料/地圖/航跡,登任何一座山之前, 一些基本的功課仍需要做.且要考慮個人的能力.不能夠貿貿然就上山.由於目前GPS並非每個人都能買得起和了解其使用方式, 所以在不是大眾化的山, 仍有路條的必要性. 我想環境保護和安全回家不是零和遊戲,一定能夠找到交集點. 每個人都喜歡享受乾淨的山林, 又能安全回家,這是大家共同的目標不是嗎?
  • 如果釘牌子兼顧『環保』『安全』『美觀』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我看到的情形大多是一枝樹幹上釘了鐵牌、木牌、護背紙牌、布條等大小不一又重復的指示牌,看起來雜亂又不美觀,我當然很感謝釘牌子者的用心,但是拜託不要重復釘好嗎! 如果隨便綁布條或掛牌要收費的話,我想會少很多,而且那些基金可以做為改善之用(當然這只是玩笑話>_<) 登山時常需借助草或樹上登下行,對它們常懷感恩心,因此看到重復釘的景況不是不安而是心疼,如果能將傷害減至最低不是更好嗎? 記得有一次鋪地布休息的地方有螞蟻接近,於是拿了肌樂在地布旁噴上一圈阻止牠們靠近,一旁的前輩以為我要噴牠們,連忙告訴我:「這是牠們的地方,我們只是過客,不要傷害牠們」,還有一次是一位年輕的男嚮導,因休息時背包遭螞蟻進攻,我說可噴肌樂,他說這樣會噴死牠們,於是看他輕輕的將牠們撥開。 登山對於我除了健身之外,最大的收穫是學習對萬物起平等心。 請不要說我矯情,因為我還在學習>>>> 向前輩學習、向山林學習、向萬物學習。
  • 記得登山之初一直想買一個檜木桶,台灣檜木比加拿大進口的價錢貴許多,商家告訴我加拿大進口的容易發霉也沒有台灣的香, 在一次登山途中,看到大卡車滿載粗木,上山時又看到樹齡比我高的大樹被鋸伐,我決定不買了。 如果造林的速度比得上砍伐的速度,我可以安心的買,可是事實不然, 因此我僅能略盡一己之力減少可有可無的個人需求,這是我的對待方式。